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歪头山-北台地区是太古代鞍山群火山-沉积岩系发育较完整地段.本文侧重于原岩建造和岩石类型讨论,并提出火山沉积岩系内沉积界面对铁矿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辽宁歪头山铁矿构造研究及构造控矿模式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歪头山铁矿屑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褶皱、韧性剪切带、断裂是矿区的主要构造形迹。通过构造解析,将矿区鞍山运动中的构造变形划分为3幕。利用共轭节理和断层擦痕反演,对矿区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定向、定时研究,确定了各期构造应力场。最后,提出了歪头山铁矿“褶皱 韧性剪切带”控矿模式,新模式对矿区的采矿平面设计及寻找可能的漏矿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四方山铁矿经历了三期变形。第一期,当太古宙表壳岩形成后,来自东西向挤压作用,地层和矿体(S0)形成近南北向紧密褶皱构造。第二期,来自北西—南东方向挤压作用,使已经变形地层和矿体(S1)又一次变形,形成走向北东—南西叠加褶皱构造,这一期为四方山铁矿主期构造。第三期,来自北—西向和南东向不对称推力作用,使已经历二次变形地层、矿层均形成了S形,使S2又一次变形。  相似文献   

4.
鞍山地区广泛分布着前震旦纪地层.多数人把这套变质岩系划分为鞍山群(太古代)和辽河群(元古代).鞍山群蕴藏着鞍山式铁矿,其研究程度较高.但前震旦纪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发展史和复杂的地质作用,因此对若干地质问题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分析鞍山群基底构造入手,对本区铁矿的赋存特点及找矿方向作初步讨论.一矿区地质概况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鞍山群,岩石组合为绿泥(绢云母)片岩(千枚岩)、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磁铁石英岩(鞍山式铁矿),元古界辽河群,岩石组合为变质火山岩、石英岩、绢云母千枚岩夹磁铁石英岩(灵山式铁矿).二者共同组成本区古老结晶基底,上覆震旦系、寒武系、第四系等.鞍山群、辽河群普遍受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前者尤甚,致使原区域变质岩石多呈  相似文献   

5.
辽宁弓长岭铁矿二矿区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弓长岭铁矿不仅发现较早、规模较大、开采历史较长,而且向下延深较大且富铁矿增多。针对弓长岭二矿区的构造解剖研究表明,二矿区至少经历了4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小型塑性流变褶皱,第二期为区域规模的倒转同斜褶皱,第三期属于横跨叠加褶皱,第四期为区域规模的隆升。伴随着四期褶皱作用的断裂构造,从早到晚,则表现为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脆性破裂。构造变形对铁矿的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鞍山地区是中国早前寒武纪铁矿主要集中区之一。铁矿床类型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型。铁矿储量百亿吨,但主要蕴藏在鞍山周围。统称“鞍山式铁矿”。该区铁矿层位和时代归属一直存在重大分歧。六十年代以来很多地质学者发表过不少论著,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近两年来我们在张秋生教授的指导下,在研究辽宁北部太古宙地质构造的基础上,对本区各主要铁矿区含铁层位进行了划分对比,尤其对两个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群鞍山群辽河群接触关系进行了较全面的观察研究。确定了元古宙与太古宙不整合构造界面的存在,进而认为鞍山地区铁矿层位均属鞍山群。鞍山地区主要含铁层位只有一个——茨沟组,原樱桃园组应和茨沟组相当,其铁矿时代隶属早太古宇。  相似文献   

7.
周俊鹏 《江苏地质》2019,43(2):222-228
辽宁本溪地区为我国重要的鞍山式铁矿富集区,研究该地区含铁建造的显微构造变形机制,对系统研究区内含铁建造的沉积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该处岩石经历了2期强烈韧性变形作用改造,依据重结晶作用类型和主要显微结构,变形作用发生在绿片岩岩相条件下。利用古差值应力大小测量,确定该地区含铁建造岩石变形古应力值为27.36~36.88 MPa;剪应变值在11.342~18.555 MPa之间,并具有左旋剪切性质。  相似文献   

8.
鞍山地区的铁矿体主要处于三条巨大的韧性变形带中。在这些韧性变形带的形成过程中,组成铁矿体的磁铁石英岩经历了两次糜棱岩化作用的改造,早期磁铁矿为塑性变形,晚期磁铁矿为脆性变形,与此同时,在构造置换、剪切分异和流体参加等因素的影响下,磁铁石英岩中的条带状构造经历了两期从破坏到形成的旋回,组成条带的矿物组分重新迁移和分配,形成一系列反映其形成阶段和变形特点的条带状构造。  相似文献   

9.
闽北政和地区晋宁期变质岩系的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德有  赵国春 《福建地质》1993,12(3):195-201
通过宏观和微观构造的详细研究表明,政和地区变质岩石共经历了四期构造变形作用。其中,前三期构造变形作用发生于晋宁期,第四期构造变形作用为后期加里东运动叠加的产物,四期构造变形作用所形成的构造形迹各不相同。变质岩石的区域性面理是第二期构造变形作用形成的轴面叶理,不代表原始沉积层理的产状。  相似文献   

10.
多期褶皱和构造置换是华北地台北缘太古宙鞍山群岩石中的主要变形特征,也是对太古宙鞍山群铁矿的形态、规模、产状和分布规律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宝华  屈奋雄 《地质与勘探》1996,32(6):12-16,27
多期褶皱和构造置换是华北地台北缘太古宙鞍山群岩石中的主要变形特征,也是对太古宙鞍山群铁矿的形态、规模、产状和分布规律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2.
对阜新地区主要构造旋回变质作用、变形特征的研究表明,阜平期、四堡期和燕山期为阜新地区的3个主要变质时期,分别遭受了麻粒岩相-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及绿片岩相变质作用;阜平期分为3幕变形,四堡期分为2幕变形,燕山期分为5幕变形,构造变形具有从深层次→中浅层次→表层次的演化规律;阜平期构造运动控制了区内鞍山式铁矿的成矿,燕山期构造运动控制了区内热液型金、铜、萤石、沸石、膨润土矿产和煤、油页岩等沉积型矿产的成矿。  相似文献   

13.
我国铁矿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域辽阔,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及热液事件,铁矿成矿条件十分有利.截至2008年底,虽然查明了3381个矿产地,查明资源储量(铁矿石量)623. 78亿吨,但是仍然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其中找矿潜力最大的是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攀枝花式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大冶式和邯邢式夕卡岩型铁矿以及火山岩型铁矿等.  相似文献   

14.
吉林板石沟铁矿是鞍山式铁矿,受南北、近东西与北东向三期构造形变作用,复式向形褶皱构造复杂。笔者对比了向上延拓方法与小波分析方法,得出小波分析方法更能够揭示板石沟铁矿太古宇杨家店组上段的角闪质含铁建造的特征。通过小波分析得出,板石沟铁矿向形北翼呈弧形,南翼是次一级的背斜,并且南翼连续、向东延伸。板石沟铁矿南翼为东西向低缓异常带,与具磁性的太古宇杨家店组上段的角闪质含铁建造对应较好,南翼东段深部的磁异常连续且有一定规模,具有找矿的潜力;推断了南翼古元古界老岭群与珍珠门群地层之下可能还有隐伏的铁矿层。对板石沟铁矿区磁测资料进行2.5D交互反演,其中47线验证结果获得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研究了辽宁本溪歪头山前寒武纪鞍山群铁矿中的高铁一蓝透闪石,包括化学成分、物理性质、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穆斯堡尔谱、红外吸收光谱以及成因产状等,并与国内外有关资料对比.根据成因信息,作者认为该矿物可能是低温热液交代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鞍山群是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最重要的含BIF变质表壳岩之一,经历了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变形作用,准确限定其沉积时代与物质来源,对于探究华北克拉通BIF的构造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MC-ICP-MS(多接收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对弓长岭鞍山群石榴十字云母石英片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与稀土元素原位分析。根据碎屑锆石阴极发光图像特征与U-Pb年龄结果,获得石榴十字云母石英片岩中最年轻一组碎屑锆石峰值年龄为2528 Ma,限定了其原岩的最大沉积时代,结合区内约2500 Ma齐大山富钾花岗岩侵入鞍山群的野外地质关系,以及鞍山群经历了2510~2470 Ma变质作用,认为弓长岭地区鞍山群沉积时代为2528~2510 Ma,属于新太古代晚期。鞍山群十字石榴云母石英片岩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在2931~2454 Ma之间,最主要的峰值年龄为2528 Ma。结合碎屑锆石内部结构特征,认为鞍山群主要物源为新太古代晚期酸性岩浆岩。代表性碎屑锆石Hf两阶段模式年龄为3532~2711 Ma,峰值年龄为2830 Ma,进一步揭示了中太古代晚期是鞍山—本溪地区地壳最重要的生长阶段。综合鞍山...  相似文献   

17.
青白口系石碌群属于一套海相沉积经变质的以细粒碎屑岩、泥岩及镁质碳酸岩夹火山岩为原岩的变质岩系组合,赋存有沉积变质型铁矿和热液型铜钴矿。岩石经历了多期次变形作用的改造,总体表现为由褶皱变形往韧脆性断裂变形演化的特征,褶皱变形包含了三个变形序列的构造形迹组合。与铁矿主成矿期密切有关的NW向石碌复向斜属于海西.印支期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18.
库鲁克塔格赛马山古元古代兴地塔格群经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改造,其原岩位于沉积环境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的浅海相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中.后期经三期叠加变质和四期变形,变质和变形强度具由弱到强再到弱的总趋势,且两者变化在时空上基本吻合.通过对该群变质变形作用特征及构造演化研究,初步建立了兴地塔格群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19.
闽北武夷山东部地区广泛发育早元古代源群,该变质岩系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叠加改造,变质变形作用十分复杂。通过大量野外调研,查明其经历了5次褶皱变形。本文重点论述其不同时期变形特点及形机制。  相似文献   

20.
鞍山陈台沟地区出露有大量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和变质层状岩系,是研究太古代地壳形成与演化的经典地区之一。通过对该区岩石单元、构造特征研究,较系统地划分了岩石单元,具体分析了各单元组构及构造变形特征。细粒奥长花岗质糜棱岩、似斑状花岗质糜棱岩和中--细粒花岗质片麻岩具有古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的特点,共同经历地壳中--深部层次的韧性变形改造。细粒奥长花岗岩为中太古代岩浆事件的产物,表现为非透入性的变形方式和部分韧--脆性形变组构。鞍山群层状变质岩石主要记录了新太古代中--浅部地壳层次的强烈变形事件。中粗粒白云母花岗岩就位,标志早期不同的构造变形作用在新太古代末期基本结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区太古宙地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