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空间大地测量测定板块运动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并与地质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地质学方法和空间大地方法获得的板块运动参数基本一致,说明板块运动三百多万年来在整体上有较好的确定性,但太平洋板块用空间大地测量方法获得的板块运动速率高于地质学结果,随着空间大地测量的不断发展,用空间大地测量测定精确的全球和区域性板块运行参数已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研究全球板块的运动对于地球动力学、地幔流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来推断板块绝对运动模型的方法主要分为基于地质和地球物理的地学方法和空间大地测量方法.地学方法主要包括热点参考系框架,岩石圈无整体旋转、剪切波分裂法、古地磁及古气候资料推断古纬度变化法、海岭海沟法等;空间大地测量方法主要是包括采用VLBI、SLR、GPS以及DORIS等技术手段得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推到全球板块的运动.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数据的来源、数量、精度的到了不断的改善和优化,板块的划分也更加精细,不论是反应时间尺度在百万年量级的板块运动地学方法,还是能够反应现今板块运动的空间大地测量方法,给出的模型都随着数据的改善进行了不断的更新,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这些板块绝对运动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以及最新进展,分析不同参考基准的特点,认为结合地学方法和空间测量两种方法对全球岩石圈板块的绝对运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GEM10C的前50阶系数,计算了全球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和地幔对流产生的岩石层底部应力场.通过对全球重力异常、应力场的分析,着重讨论了板块运动与地幔对流间的关系.对各板块在地幔对流作用下受力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表明,板块的运动主要由低阶应力场决定,板块底部多个地幔对流体(而不是一个以洋中脊为对流上涌中心的单个地幔对流)的共同作用,推动了现代板块的运动.  相似文献   

4.
利用 NUVEL-1全球板块模型的 1122个数据、菲律宾海板块(PH)的地震滑动 矢量以及由GPS测得的的运动速率,根据全球板块模型反演了包括菲律宾海板块在内 的12个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PA)的欧拉矢量.推得了菲律宾海板块相对周围其他板 块的运动矢量.这一结果与观测值相当符合,并能满足开罗林板块(CR)附近的CR-PH, PA-CR边界上的地质及其他地球物理约束.最后利用板块运动参数讨论了菲律宾海板 块的形变.  相似文献   

5.
洋底板块运动是地球动力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质量迁移与地球外部重力场变化的对应关系,利用不同时期测高资料推算的1995—2019全球海洋重力场变化结果,反演分析全球洋底板块运动特征.研究表明,板块汇聚边界、板块内无震海岭、海山群、断裂带等区域重力异常变化显著,而在板块离散边界无明显变化趋势;西南印度洋中脊、大西洋中脊、中印度洋中脊等地区重力异常垂直梯度变化显著,且在西太平洋俯冲带、部分海岭区域也存在明显变化,其空间分布与地形基本吻合.海洋重力场变化整体上准确反映了全球洋底板块构造运动.相较于重力异常变化反演结果,重力垂直梯度的变化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洋底板块运动特征,特别是在洋中脊区域,扩张速率越小,垂直重力梯度变化越显著.此外,详细讨论了测高海洋重力场不确定因素对洋底板块运动分析结果的影响,海面坡度改正是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建立全球ITRF97板块运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79个GPS基本站的数据,建立我国新的地壳运动方向图和块体运动模型.通过与NNR-NUVEL1A地质模型比较认为,ITRF97板块运动模型反映了现今十几年跨度的地壳运动,在研究我国现今几年到十几年时间跨度的地壳形变时,地壳运动背景场应采用基于ITRF97实测速度场建立欧亚板块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7.
我们使用了全球定位系统(GPS)4年的大地测量资料计算了:(1)6个主要板块之间的运动;(2)板块边界带上10个点的相对板块运动。大地测量速率与刚性板块之间的统一性的标准误差,对水平速率(一维)约为2mm/a,我们根据GPS估算结果描述成对板块之间运动的15个角速度中的每一个角度,与全球板块运动模型NUVEL-1A中的响应角速度无明显的不同,而后者是取过去3Ma的运动均值。观测到太平洋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和北美板块的运动比采用NUVEL-1A预测的要快得多,支持了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得到的太平洋板块运动在过去的若干Ma中加快的结论。欧亚-北美的转极处于NUVEL-1A的北端,与这样的一种假设是一致的,即:极点最近向北穿过东北亚朝勒拿(Lena)河三角洲(俄)附近迁移,位于卡斯凯迪亚消减带的主要冲断层上的维多利亚,以消减板块速度的30%作相对于主要板块内部运动,支持了冲断层在大陆架和陆坡下面被锁住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组织对海平面研究结果,把海平面升降与板块构造运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地球内外动力系统支配的板块运动规律,即第四纪200万年期间板块运动的平均速率公式为:U_h=(A+n·k)Td。由此可得到板块运动的跳跃周期,并可用以解释全球地震活动的周期。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编《系列世界地图》的全球板块分布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新编《系列世界地图》绘制出一套四种全球板块分布图,具体分为,“东半球版”、“西半球版”、“北半球版”和“南半球版”.其中,“东半球版”和“西半球版”为“经线全球板块分布图”,适用于反映东、西半球的板块构造分布;“南半球版”和“北半球版”为“纬线全球板块分布图”,适用于反映南、北半球的板块构造分布.基于《系列世界地图》的全球板块分布图以东、西、南、北四种视角,从经度、纬度两种方向,将全球板块构造以多元化的形式地表达出来,为深入研究板块相互作用和运动机制,提供一种新的图形工具.  相似文献   

10.
基于ITRF2000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和中国的地壳形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最新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000的速度场构建了一个新的现时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比以往用空间测量技术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更精确和更全面地反映现时全球板块运动的特点.同时发现了ITRF2000存在整体旋转,旋转角动量矢量为(0.12°/m@a,40.2°S,154.4°E),不符合协议地球参考架的定义.以ITRF2000VEL的欧亚板块运动为背景,计算了近10年来建立的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全国网和部分区域网)和亚太网的300多个GPS测站在ITRF2000框架内的运动速度.给出和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相对于欧亚板块地壳形变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形变具有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特点.西部具有一致性的北向运动,而东部具有一致性的南向运动.  相似文献   

11.
从克拉通破坏到板块动力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机制研究导致了全球动力系统及“板块动力模型”研究.板块运动最有可能的动力是地幔物质流动,但由于地幔物质流动的成因至今尚未查明,所以板块构造学说研究仍处于“运动模型”阶段,而没有进入“动力模型”阶段.如果地幔密度异常是驱动地幔物质流动的成因,那么就有可能基于重力学方法以“板块动力模型”的形式建立地幔密度异常驱动模式;软流圈中可能存在着动力特性不同的区块,地幔密度正异常代表物质盈余、区块内的物质要向区块外移动,地幔密度负异常代表物质亏损、区块外的物质要向区块内移动.本项目采用重力和地震资料相结合研究地球的整体分层,根据重力大地水准面联合地震波速度结构反演求解地幔密度异常,再根据地球正常密度假说和板块运动重力学机制的观点并与现有“板块运动模型”相结合,分析地幔密度异常动力区块,初步建立“基于重力学机制的板块动力模型”;为最终建立多学科机制的“全球板块动力模型”,迈出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2.
韩鹏  刘迁迁  孙振添  魏东平 《地震》2014,34(4):1-11
在全球板块的很多地方,包括俯冲带、大洋中脊、甚至大陆板块的内部等,地震各向异性都与板块绝对运动图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或者与板内应力场的优势取向一致。本文统计分析了全球9个包含主要俯冲带的板块边界内板块运动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板块的绝对或相对运动控制着板块边界的地震各向异性和应力场特征,尤其是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边界带处的影响十分明显;从计算结果还可以看出,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向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要好于板块绝对运动。在包含俯冲带的板块边界处,由于俯冲机理的复杂性和控制因素的多样性,使得俯冲带处两者的相关性较为复杂,不同深度来源的各向异性表现出不同特征,且应力状态受多种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西太平洋地区的构造形变特征,在此建立了一个连续的GPS跟踪网络,并命名为西太平洋整体GPS网络(WING)。1995年至1997年3月该网共建有10个新站点。我们利用该网1995年7月到1996年10月的观测资料和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IGS)全球站的数据来估算各站点的日坐标,并采用自由基准方法以获取最优基线解。为了将估算的坐标归算到地球参考框架上,我们根据Heki(1996)的估算结果,假设筑波IGS站点正相对稳定的欧亚板块以约2cm/a的速度向西运动。我们发现:(1)海洋板块内各站点的运动速度与刚性板块运动模型吻合得很好;(2)板块边界附近站点的运动受到板块边界形变的影响。在这些板块边界中,马里亚纳和冲绳海沟的弧后隆起(扩张)清晰可辨;(3)位于东亚地区的各站点正相对稳定的欧亚板块向东到东南方向运动,反映了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北向碰撞的长距离效应。  相似文献   

14.
关于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最新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发布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000速度场,建立了一个独立于任何其它模型、安全基于现代空间大地测量实测结果的现今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较百万年平均地质模型NNR-NUVELIA更能真正反映全球板块现今运动特征,相比ITRF96,晚接近于百万年地质模型NNR-NUVELIA,而且ITRF2000参考架在定向、原点和尺度的定义较ITRF96和ITRF97参考架有了改进,但ITRF200VEL模型存在诸多问题:总角动量|L|=0.127,即不为零,与协议参考架(CTRF)不符,存在整体旋转,并建立无旋转NNR-ITRF2000VEL模型,台站不均匀分布全球板块、部分板块界线不明确以及有的板块不满足刚性特征等,这些对ITRF2000的高精度应用和长期维持、地球自转参数的长期变化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过去十年,全球定位大地测量(GPS)的研究目标已涉及从火山和地震灾害到板块运动及全球海平面变化等一大批构造问题。当GPS数据中出现大于一般为1cm误差的信号时,这些研究就会使研究者得益。研究板块运动要经几年测定之后才有可信性,全球海平面研究也许要几十年,要取得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值得一提的成果只有其发生在现有的大地测量网之内才行。简言之,地球物理学家已把他们的GPS网张好,现在只等大地运动了。构造活动不活跃性很少受到人们注意。对在地质上的昨天已戏剧性地形成火山构  相似文献   

16.
地震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2010年的地震活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很多人在问,全球地震活动增强了吗?地震活动与板块运动有关吗?研究表明,自1994年以来,全球地震活动与以前的18年相比明显增强,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的10年中全球地震活动水平有较大增强.自1997以来,3个海洋板块(太平洋、澳大...  相似文献   

17.
从1928年到1977年的50年间,希腊的地震活动与全球地震活动之间呈现出时间滞后为15年的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方法不但发展到世界各地,而且被当作弄清全球构造板块运动镶嵌图的复杂时空图象的一种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高精度复测GPS网,用多面函数拟合的方法计算出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模型,得到了有实用价值的中国地壳平面运动整体速度场图像和垂直速率等值线图像,同时计算出ITRF97参考框架下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区域背景场,该局域背景场与NNR-NUVELlA、Sillard、Larson 等全球板块运动模型所提供的欧亚板块的欧拉极方向和旋转速率在量级和大趋势上是一致的.据此对全球框架下的中国大陆区域地壳运动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板块的很多地方,包括俯冲带、大洋中脊、甚至大陆板块的内部等,地震各向异性都与板块绝对运动的图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或者与板内应力场的优势取向一致。本文统计分析了全球9个包含主要俯冲带的板块边界内板块运动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板块的绝对或相对运动控制着板块边界的地震各向异性和应力场特征,尤其是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边界带处的影响十分明显;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向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要好于板块绝对运动。在包含俯冲带的板块边界处,由于俯冲机理的复杂性和控制因素的多样性,使得俯冲带处两者的相关性较为复杂,不同深度来源的各向异性表现出不同特征,且应力状态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对于该区域两者的相关性则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GPS展示的中国大陆主要相对变形特征及强震活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GPS观测结果,对全球板块运动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其对中国大陆构造及深大断裂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指出以南北带为界,西部多以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为主,东部以南北向和北东向断裂为主,形成这一格局主要是印度板块和北美板块相对欧亚大陆板块长期运动的结果.继而通过张、压、剪切等不同的变形特征讨论了板块运动、断层构造与强震孕育发生之间的关系,结合华北1999-2009年期间多期GPS给出的区域无旋转基准下的水平形变场,从孕震机理上分析了强震孕育的可能性,并分析了5.12汶川地震和3.11日本地震可能对华北产生的影响,认为对华北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对山西断陷带中南部应该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