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在论述了湘西凤凰—吉首—带重晶石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与汞矿的相似性后,认为可与美国内华达州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对比。又据湘黔汞矿带南延的贵州三丹汞矿带在汞矿床附近已发现有卡林型金矿床,其矿床地质特征与本区汞矿带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本区存在着寻找卡林型金矿的地质前提,并指明了本区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调查我国卡林型金矿矿化层位分布及含矿性的基础上,对比总结了我国卡林型金矿成矿地质特征,探讨矿床的成因,指出了找矿方向。认为我国卡林型金矿分布板为广泛,具备优越的成矿条件,找矿前景是可观的。  相似文献   

3.
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控矿条件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末,在贵州省西南部发现了一系列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和金的赋存状态与美国卡林金矿相似.现将本区金矿划分为层控型、断层型和综合型3类,分别总结了控矿条件和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
方策 《贵州地质》2014,31(3):175-181,194
本文综合分析了大观金矿的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提出矿区T/P接触带为主要导矿构造和次要容矿构造,南北向断裂带为主要的控矿与容矿构造和次要导矿构造,矿体主要受陡倾斜断裂控制;含矿岩石主要为硅化岩石.岩石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Au、As、Sb、Hg和Ba前缘晕元素组合特征,对比区内盆地相卡林型金矿床控矿要素,认为大观金矿深部有较好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金矿矿区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围岩蚀变及矿床成因、成矿控矿条件的分析研究,并与国内外"卡林型"金矿进行对比。汤山金矿与"卡林型"金矿有较多的相似之处,论述了在该矿区探索和寻找"卡林型"金矿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关于黔东南金矿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黔东南金矿找矿难度越来越大的现状,根据野外实际情况,分析有关研究成果,对黔东南金矿成矿地质背景、金矿床类型、金矿的垂向序列及找矿前景进行初浅讨论,认为黔东南与湘西在地幔结构和地壳类型及深部构造特征等地质背景存在较大差异,黔东南(加里东期)金矿在地层垂向序列上具有向上成矿温度降低的特征,并据此推测应曾存在类卡林型金矿,认为褶皱和区域性断裂构造应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黔西南地区是中国卡林型金矿的集中分布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但区内浅表金矿资源已基本找寻殆尽,找矿工作全面进入“攻深找盲”阶段。隐伏金矿由于矿体埋深较大,地表的矿化信息必然非常微弱甚至没有信息显示,深部成矿信息获取困难。如何识别并获取与深部成矿作用有关的地球化学信息,成为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因素。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的形成及就位主要受背斜及断裂构造的控制,元素地球化学的分布、分异和成矿同样受到构造应力的影响,深部成矿信息通过断裂、裂隙与浅部及地表相联系,浅部构造岩石中的地球化学异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深部的矿致异常。因此,以构造地球化学理论为基础,分析黔西南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和相应元素组合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对卡林型金矿隐伏矿找矿地球化学弱信息提取的关键环节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构造地球化学弱信息提取方法指标参数,有效提取深部成矿元素沿构造裂隙向上渗滤扩散形成的弱异常,对深部隐伏矿进行初步定位预测。弱信息识别及提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丰富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的成矿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使用该方法在黔西南金矿隐伏矿找矿上能有效圈定并优选找矿靶区,对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任务具有积极...  相似文献   

8.
赣西卡林型金矿找矿评价标志及找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球化学,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金矿化及相关矿化,蚀变,找矿矿物学等方面阐明了赣西地区卡林型金矿的区域找矿评价标志及矿床评价标志,建立了赣西地区卡林型金矿“三个有利赋矿层位,三个有利赋矿岩性和三种有利元素组合”的找矿模式。  相似文献   

9.
秦岭地区类卡林型金矿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涂怀奎 《地质找矿论丛》2005,20(4):258-263,275
秦岭金矿床产于浅变质沉积岩区,韧-脆性剪切带和大型断裂带控制金矿和成矿带的分布,矿床地质特征与美国卡林金矿类似,故称类卡林型金矿.秦岭地区金矿分为南带和北带,在阐述各带大中型矿床成矿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找矿方向和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0.
位于右江造山带北缘的毛安、播老等地,发现了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灰岩中的卡林型金矿,丰富了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的赋矿层位,本文从描述该类型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该类型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探讨其地质意义,并对下步找矿提出建议,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西秦岭南亚带弧形构造控矿的新认识,初步探讨了弧形构造的形成机制及控矿机制。两组斜列的弧形构造发育于白龙江复背斜东、西两端,并分别控制了两个Au(U-As-Sb-Cu)矿集区。弧形构造顶部及附近的多组多方向次级断裂对本区大型金矿床及与成矿有关的中生代浅成-超浅成(碱质)中酸性岩浆岩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弧形构造翼部的成矿条件则不如其顶部。   相似文献   

12.
Placer gold grains in the Nilambur Valley of Wynad Gold Field in southern India are characterized by very high purity levels (985–1000). Their Ag-depleted core compositions, enhanced grain size and microscale growth patterns correlate with gold grains associated with laterite profiles in the weathering fronts. From the morphological and chemical evolution of gold grain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supergene and secondary deposits in this region, we identified a two-stage proces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highly pure placers, which shows that gold in the primary veins was mobilized, chemically purified, and reconcentrated in the laterite profiles, effecting enhanced purity and grain growth before transfer to the fluvial system. Further refinement was achieved during fluvial transport, generating natural concentrations of pure gold in the placers.  相似文献   

13.
魏绍六 《湖南地质》2001,20(3):177-178,210
原生矿床中金的主要性状有自然金与金的碲化物,自然金可分为“明金”和“微细粒金”,“明金”的次生作用,使金的成色得到提高,粒度更大,往往有利于残坡积型砂金矿床的形成,“微细粒金”的次生作用,常形成卡林型氧化金矿或红土型金矿和铁帽型金矿,显然,以“明金”为主的矿床及金的重砂异常区,不存在找红土型金矿的可能,应寻找脉金矿床,而在有低值金的重砂异常叠加的化探Au异常区,有望找到中小型红土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
自然金系列的光谱分析方法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礼宽 《江苏地质》1997,21(2):86-89
采用光谱分析方法,对几种不同成因类型金矿中自然金进行金、银的测定,计算每粒自然金的金银比值,绘制这些自然金的金银比值连续系列曲线,客观地探讨金矿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条件,为金矿的地质研究和找矿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黄铁矿是热液金矿主要的载金矿物。单个金矿中黄铁矿的载金已有不少研究,并积累了相关经验,但综合研究和相对定量的分析鲜见,对热液金矿中黄铁矿含金性的普遍认识非常重要。以我国数十个重要的卡林/类卡林型、造山型、岩浆热液型以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中载金黄铁矿的矿物学及元素组成为基础,相对全面和定量地开展了黄铁矿粒径、自形程度和As含量与其载金性之间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黄铁矿的载金性与其粒径大小多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49~-0.783),与其自形程度多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49~-0.989),与其As含量多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89~0.998),即细晶、它形、高As黄铁矿载金性优于粗晶、自形、低As的黄铁矿。相较于粗晶自形的黄铁矿,中细晶它形黄铁矿晶体,由于非理想的生长条件,使其内部晶格缺陷常见,从而更易包裹自然金;As以类质同象的形式置换S进入黄铁矿,由于As与S的晶体化学性质差异,导致高As黄铁矿内部出现更多晶格缺陷而捕获金。这些可能都是导致细晶、它形、高As黄铁矿载金性优于粗粒、自形、低As黄铁矿的原因。热液金矿成矿早阶段形成黄铁矿中的不可见金,很可能在热液系统中通过溶解、迁移、再沉淀等过程,而转变为可见金。  相似文献   

16.
李金超 《地质与勘探》2015,51(6):1079-1088
青海东昆仑地区近年来沟里金矿、五龙沟金矿等老矿区取得了新进展和新突破,到继续开发,黑海北等多个新矿区(点)取得新发现。本文分析了区域成矿条件和典型矿床,总结出东昆仑地区金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认为该地区金矿床主要形成于海西期-印支期,其次为加里东期;岩浆活动为金矿床形成提供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北西西-北西向构造及次级构造控制了金矿体的展布。成矿分析表明,东昆仑地区具有良好的金矿床成矿潜力与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7.
熊耳山矿集区金矿控矿地质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了豫西熊耳山地区53个金矿床(点),编绘了熊耳山地区金矿床分布图。系统的野外矿床地质观察以及熊耳山地区矿床分布图都显示,该区金矿的主要控矿要素为太华群变质结晶基底、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以及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太华群处于熊耳山核部,南北两侧以不整合接触带分别与熊耳群及新生代地层相拆离。矿集区45%的金矿床分布于太华群内,从鲁山、熊耳山到小秦岭,金矿化程度增强,而太华群中的金丰度依次降底,显示太华群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近东西向马超营断裂为熊耳山地区一级构造单元,其北侧发育一系列北东向次级断层。区内金矿床主要分布于马超营断裂以北,明显沿北东向断层成带分布,且矿床的控矿构造也呈北东向,暗示了北东向断层的控矿特征。研究区内发育有花山、五丈山、合峪、太山庙等大花岗岩体和大量石英斑岩脉和花岗斑岩岩脉。花山岩体和五丈山岩体与地层外接触带是控制金矿床产出重要区域,36%的金矿床产出于岩体附近或角砾岩体内,小型岩脉则广泛发育于各金矿床内。本区1∶20万区域化探金含量存在七个异常区,分别与该区金矿床集中分布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张均 《地质与资源》2000,9(2):78-81
本区6个砂金富集区与6个岩金集中区的空间分布完全相吻合;新构造运动频繁,地质环境动荡,金的次生富集作用效果较差;一部分砂金金粒与石英、蚀变岩石等脉石连生在一起;一部分砂金金粒的成色偏低;有的砂金矿体中部分砾石含金,有的高达3×10-6~10×10-6.据此认为研究区内砂金物质来源是以高含金地质体——岩金矿床(点)补给为主,低含金地质体补给为辅.碧口群、志留系、泥盆系作为矿源层,构造条件、岩浆活动均有利于本区岩金矿的形成,而且在矿源层的出露区已有近百处岩金矿床点分布.研究区化探异常、重砂异常30多处且分布较密集,异常峰值较高.研究认为本区确已具备形成更多更大的岩金矿床的地质条件,为此笔者提出勉县-平武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9.
以构造控矿和热液喷流沉积加后期改造的成矿观点,对秦岭造山带泥盆系(陕西段)主要层控金矿床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进行总结,从矿床地质分析入手,在充分认识泥盆系金矿成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该类金矿床的综合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0.
根据秦岭地区金矿床中黄铁矿特征,总结出典型的微细浸染型和含金石英脉型两种类型矿床特征。黄铁矿与金矿关系密切,含金黄铁矿多产于成矿的富集地段。通过对该区黄铁矿标型特征(晶形、粒级与热电性和微量元素)的系统研究,认为黄铁矿标型特征的研究,对深部找金矿与远景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