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欠固结土地基固结沉降引起的地基变形,危害着建筑物正常使用和安全,解决欠固结土沉降变形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界探索和研究的课题。针对既有建筑物下新近填土欠固结地基引发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进行了深入探究,查找、分析引发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并根据地基土固结程度及建筑物结构类型提出了合理的地基加固处理方法,为既有建筑新近填土欠固结地基加固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丁国雄  谯伟 《探矿工程》2007,34(5):8-11
某厂房由于软土排水固结和地面回填堆载产生地面沉降过大,针对各部位荷载与地质条件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了袖阀管静压注浆和锚杆静压桩托换技术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介绍了袖阀管静压注浆法和锚杆静压桩托换法的技术特点、加固机理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3.
江苏连云港地区吹填土室内沉积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莹  王清 《地质通报》2006,25(6):762-765
近年来,随着港口建设的飞速发展,将疏浚出来的淤泥用来填海造陆,已成为沿海城市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有效途径。由于吹填淤泥性质十分复杂,并且需要很长时间的自然沉积固结,待表面形成硬壳后方可加固处理。因此,对吹填土沉积规律和自重固结机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连云港地区吹填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沉积试验,对吹填土在静水条件下的沉积规律及固结特性做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对沉积后的吹填土进行了微观结构定量分析,获得了孔隙直径、丰度、平面形态、定向频率、定向分维数等重要参数,该成果为吹填土地基加固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对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泥与生石灰处理吹填土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莹  王清 《工程地质学报》2006,14(3):424-429
吹填土是由水力吹填形成的,颗粒很细,固结性能差,吹填以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自然沉积固结,待表面形成硬壳后方可进行加固处理,因此,缩短沉积固结时间,使吹填土尽快地从泥浆状态转变为具有一定承载力的地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室内进行模拟加固方法的沉降柱试验,对吹填土加添固化剂以加速其沉积固结。固化剂主要选用水泥和生石灰,对两种添加方式的机理及固结效果进行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初步找出加固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揭示其固化机理,为吹填土地基的加固提供一种更加经济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贾健 《福建地质》2011,30(3):254-260
某化验楼因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和地面开裂,根据该楼地基松散填土具有高压缩性、性质差异大、欠固结等地质特性,采取静压灌浆法加固该地基,使其地基土承载力标准值提高了2~3倍,静压灌浆后建筑物停止沉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贺翀  楼晓明  熊巨华 《岩土力学》2008,29(6):1466-1470
路堤下设置的带承台桩,除了承担承台上方的填土重量外,通过土拱效应还承担桩间土上方的部分重量。将填土重量的大部分传递到地基深部,既增加了路基的稳定性,又减小了路基的沉降。上海国际赛车场建造在软土地基上,为了满足工程需要,除使用了EPS轻质填筑材料外,还在填筑高度较高的地段采用了桩承式路堤作为地基加固方式。为了深入研究土拱效应的工作机制,对上海国际赛车场路堤桩的承台与承台间土压力分布进行了原位测试,并结合实际工况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除了承台上方的土压力相对承台间土有应力集中现象外,承台边缘相对承台中部也有应力集中现象。对EPS的加入和桩体性质的各项参数对于土拱效应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低能级强夯+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新填土地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民  常青 《岩土力学》2009,30(Z2):354-357
以工程实例对低能级强夯+CFG桩加固新填土地基的技术和施工方法在贵州山区的应用作了介绍,并结合静载试验,动力触探测试,低应变测试,沉降观测等数据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为山区建设中新填土地基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倪俊 《探矿工程》2004,31(3):22-23
基于锚杆桩加固原理的认识,成功地将挤土静压锚杆桩和成孔静压锚杆桩应用于房屋纠偏。提出了加固、纠偏信息化协调施工的纠偏方法。  相似文献   

9.
粉喷桩-石灰桩联合加固软弱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平  朱长歧  楚斌 《岩土力学》2004,25(7):1163-1166
某工程软土地基由淤泥和淤泥质粘土组成,需对其进行处理,使复合地基承载力达到180 kPa,以满足上部荷载要求。采用粉喷桩、粉喷桩-石灰桩联合加固方法对该地基进行现场加固试验研究,结果证明,粉喷桩-石灰桩联合加固法比单纯采用粉喷桩加固法更节省费用,效果更好。在联合加固法中,先施打粉喷桩,后施打石灰桩的工序比先施打石灰桩后施打粉喷桩的工序能获得更高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并对联合加固法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因填土含水量升高引起地基基础湿陷下沉,炭素回转窑钢管弯曲影响生产线正常运行。采用水泥水玻璃浆液,利用斜孔在沉灰室基础中线填土部位进行分层注浆;采用超过原桩长的扩底灌注桩对回转窑支架基础进行加固。阻止了地基基础进一步下沉,加固后回转窑至今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11.
根据静压注浆原理,在桩顶钻孔到离析部位,高压注浆充实,浆液胶结凝固后可提高桩的抗压强度,达到补救桩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填土地基的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雨晴 《地质与勘探》1998,34(6):53-55,58
介绍了两种填土的工程性质及重锤夯实法,振动压实法,强夯法,挤密桩法,分层压实法等几种常见的填土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螺旋群桩基础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螺旋群桩现场静载试验结果,分析了螺旋群桩基础承载性状的影响因素,讨论了极限荷载下群桩几何参数对螺旋群桩的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群桩承载性状受到相邻桩的叶片距离以及首层叶片到承台底面间的桩长度影响明显。在叶片桩距比(桩间距比叶片直径)小于2时,螺旋群桩静载试验的荷载-位移曲线呈缓变形,无明显的拐点,群桩破坏属于整体破坏。同时,螺旋桩的叶片有助于减小承台下桩间土变形活动区的高度,增强了桩-土-承台的相互作用,减小了群桩基础沉降量。  相似文献   

14.
王浩  周健  邓志辉 《岩土力学》2007,28(6):1172-1175
从桩与承台下地基土共同分担荷载的基本条件出发,提出了一种从单桩荷载沉降曲线入手的桩-土-承台共同作用简化分析方法。在给定单桩荷载水平下,假定承台下桩间土的变形量等于此时单桩沉降量,求解相应的板底应力,从而可以得到任意桩荷载水平下的承台荷载分担量,而不必将桩的受荷水平限制在极限荷载。将基础沉降分为桩间土变形量及桩端下卧土层的整体压缩量两部分进行分析。桩间土变形量等于单桩在给定荷载水平下的沉降量,而桩端下卧土层的整体压缩量则由承台与桩两部分荷载引起,可以相对准确地预测基础沉降量。工程实例分析与实测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预制桩静压施工技术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软土地基中应用预制桩静压施工法,效果显著,自制的静力压桩机满足了施工工艺要求。从实际施工中总结出了钢筋混凝土方桩的制作工艺和预制桩静压法施工要点及质量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矩形壁板桩群桩竖直承载特性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雷国辉  洪鑫  施建勇 《岩土力学》2005,26(4):525-530
矩形壁板桩不具有圆形桩的轴对称性,因此壁板桩群桩的承载特性及群桩效应不仅受桩间距的影响,而且受桩身截面形状以及群桩布置方式的影响。为分析这些因素,利用Mindlin方程和静力平衡条件建立了求解有无刚性承台时壁板桩群桩的荷载沉降计算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群桩时壁板桩应尽可能沿其纵向布置(即沿壁板桩的长边方向布置);对于具有常规截面尺寸的壁板桩,桩的对边距应超过2 m,以减小群桩效应。  相似文献   

17.
当前静压桩做为基础处理的常规手段得到普遍应用,但在施工中产生的各种影响桩身质量的缺陷处理方法却没有统一的规定,探讨和研究静压桩的缺陷补强方法是静压桩施工中的重要课题。介绍了静压桩受横向力折断后采用桩管内灌注钢筋混凝土桩心补强加固处理的成功案例,为静压桩的缺陷处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金波  张少钦  雷呈凤  邹群 《岩土力学》2006,27(8):1322-1326
根据控沉疏桩理论,探讨了带帽PTC型刚性桩在高速公路深厚软土地基处理中的适应性。为了掌握带帽PTC管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其承载能力、荷载传递、桩侧土压力、桩侧摩阻力、桩土荷载分担比及桩-土应力比等力学性状,并进行了带帽和无帽单桩复合地基现场足尺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试验结果能为带帽PTC管桩复合地基理论研究提供合理的试验依据,并指导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9.
李连营  白牧  赵志峰 《岩土工程技术》2006,20(4):163-165,169
通过现场对预应力管桩底部采用高压旋喷法进行加固这一新的施工工艺试验,探讨预应力管桩桩端为水泥土情况下的受力机理及提高管桩端阻力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效果,并探讨其在天津地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