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福建漳州某地填土地基强夯试验监测项目,利用钻探、原位测试及孔隙水压力、水平位移、螺旋沉降、磁性分层沉降、水位及沉降标观测等试验监测手段,对强夯加固填土地基试验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强夯效果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2.
强夯法加固地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黎文 《福建地质》2005,24(2):110-114
厦门某公司纸箱车间由于场地内有较厚的素填土,且其承载力低,在对地基加固施工中通过对素填土进行强夯,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硫酸腐蚀填土地基的勘察与地基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谷雨  陈金良 《湖南地质》1991,10(2):164-170
本文为一硫酸腐蚀填土地基勘察、设计、施工实例总结。受硫酸腐蚀填土厚6—10m,松密不均,强度低,容许承载力值(6—13)×10kPa,不宜作天然地基土。填土下为不透水亚粘土层,pH为3.7的酸性废水被滞留在填土中,地下水位离地表最浅处仅1.5m。酸性地下水具结晶及分解性复合侵蚀性。对于这种地基土地基处理目前尚无章可循。该地基处理采用强夯加固填土、挖砂石盲沟降低地下水位、疏通排污管道,切断地下水补给来源等方案。地基处理后施工勘察,进行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及现场荷载试验,搜集各种数据,提供设计依据。经采用防腐措施、基础浅埋进行建筑施工,建筑物经4年仍无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4.
粉喷桩加固地基工程失败实例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一个粉喷桩加固吹填土地基失败的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测试,通过分析测试结果找出失败所在,得出几点经验教训.主要经验是对吹填土的加固处理不能按一般软弱土来考虑,务须做室内水泥土抗压强度试验以确定桩身水泥渗入量,并做现场试桩工作以确定单桩承载力.  相似文献   

5.
王洁  郑玉元 《地下水》2012,34(5):129-130,132
通过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和平板载荷试验(PLT)等多种测试方法,克服了现场取样、室内土工试验离散性大等困难。结合工程实例,确定了素填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为填土地基处理建立地方数据库及技术标准积累经验,对类似场地勘察工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碎石填土地基的动力固结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廷  吴玉山  程祖锋 《岩土力学》2001,22(2):204-206
碎石填土地基是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种地基,动力固结法是对碎石填土地基进行处理的较好方法,通过对南方某码头的碎石填海地基进行的高能量动力固结试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其结果对类似工程的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京纺机厂高层住宅地基处理方案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设计条件,周围环境,对填土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经载荷试验检测和沉降观测说明:长短CFG桩结合的复合地基是很有前途的地基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8.
强夯对砂类土、填土等地基的加固处理,国内外已获得较好的效果。对软土,特别是淤泥、淤泥质粘性土,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和弱透水性等特点,能否采用强夯法来加固?这是建筑界很关心的问题。论文以上海虹桥附近某工程地基的强夯试验材料,详细介绍了地基土夯前、夯后一月及夯后半年的强度变化情况,对不同时期的地基土进行了占探、常规土工试验,静力触探、电测十字板抗剪强度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占孔注水试验及现场荷载试验等,在夯击过程中又进行了孔隙水压力的测定和分层沉降及侧向变形的测量等。根据大量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填土的不均匀沉降,对软土地基进行强夯加固是一种十分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在沿海地区,填海工程和低丘整平地基处理中,大量使用强夯法。因此,强夯地基效果的检测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多道瑞雷波法理论以及在强务地基检测应用效果的探讨,采用加权平均值法统计各测试.最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对整个测区的强夯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0.
孟庆山  汪稔  王吉利 《岩土力学》2004,25(Z2):482-486
介绍了利用重锤夯实法加固表层填土与排水固结法加固深层软土联合处理库内层状软土地基的方法,在填土静荷载和塑料排水板作用下淤泥质软土很快完成主固结沉降,重锤夯实法使表层填土受到动力压密,软土和填土强度得以提高.试验结果表明,排水固结过程中填土层的单位沉降量远小于淤泥质软土,重锤夯实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可以达到地表下3.5 m,影响深度可达6.0 m.联合采用两种地基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层状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的侧向径流补给量是一个长期争议且悬而未决的难题,这个量在西北内陆干旱盆地,被估算得或很小或很大。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钻探、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化学测试、盆地地下水水位统测和综合研究等技术方法,查明了黑河中游盆地南部山盆交接带的地质构造接触关系、地层岩性接触关系及梨园河口白垩系风化壳含水层结构和水文地质参数。通过山区不同流域等级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分析,将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侧向径流补给带划分为大中型河流河谷补给段和小微型河流或冲沟群流域构成的浅山带补给段。河谷补给段勘探资料较为丰富,多用达西断面流方法计算;针对浅山带补给段极为缺乏勘探资料的实际,以梨园河口断面径流量为参照,构建了浅山带岩性、汇水区面积、降水量等3 个变量的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侧向径流补给量的估算方法。估算出黑河中游盆地南部山区浅山带地下水对平原的侧向径流补给量为0.40×108 m3/a,河谷段基岩侧向补给量为0.07×108 m3/a;推算出河谷段第四系地下水补给量为0.30×108 m3/a;3 项补给量之和为0.77×108 m3/a,占盆地地下水资源量的3.0%。该研究为西北内陆干旱盆地山区地下水对平原区侧向径流补给量的估算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实例。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东部山区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评价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提出了地质灾害危害性概念,选择历史灾害危险性、潜在灾害危险性、社会经济水平、承灾体类型4个基本要素和相应的17个评价因子作为评价因素,利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吉林省东部山区地质灾害危害性进行分区评价.评价结果为:在中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两个不同地貌单元的地质灾害区中,划分出7个不同级别的危害性亚区.高危害区主要分布于通化、白山地区,鸭绿江上游和延吉盆地区,是今后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3.
微动-谱比探测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克服传统物探方法在山区、植被茂密地区或地质情况复杂地区勘探效果不佳的缺陷,微动-谱比探测法具有地形适应能力强、施工快捷安全并具备一定抗干扰能力的优点,成为山区物探技术的重要补充手段。文章选择东南沿海某构造发育地区开展微动-谱比法的试验工作,布置微动测线2条,谱比法测线1条,分别拾取频散曲线和计算H/V谱曲线,获得横波速度剖面和微动-谱比法联合反演剖面。通过与试验区地质资料和大功率电法资料对比,证实微动谱比法技术在山区浅层(0~120 m)具备一定的勘查效果,尤其对构造、侵入岩体反应灵敏,可区分大套地层,所得横波速度信息可直接为工程建设提供弹性参数,为在山区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确定构造、侵入岩体和地层分布情况提供了快速准确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复杂山区地形高程变化剧烈、绝对高差大、折射界面不稳定、深层反射信噪比低等问题,提出综合静校正方法:即通过将初至折射静校正,初至剩余静校正,及分频反射剩余静校正进行组合.在实践中应用该方法,较好的解决了此类地区地震资料存在的静校正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北京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发育大量突发地质灾害隐患,既直接威胁山区村庄、道路、景区的人员及设施的安全,又会对城镇的规划建设构成威胁。通过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工作,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区,以评价结果指导城镇建设规划,减轻地质灾害的威胁,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文章在阐述北京山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突发地质灾害发育情况的基础上,选取了坡度、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及降水等6个影响因子,采用综合信息量模型方法,分别对北京山区斜坡类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易发性进行评价,并根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叠加各灾种的易发性评价结果划分出北京山区突发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为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及完善空间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四川省丹巴县城为重点研究案例,对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针对西南山区城镇的特点,提出了地质灾害承灾体的调查方法,构建了地质灾害易损性大比例尺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介绍了利用ILWIS软件进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技术方法。易损性评价结果表明,丹巴县城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较高的地区主要为学校、居民小区等人口集中、物质经济价值大的地段。研究区内具有极低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0.25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96.48%,具有低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25~0.50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3.21%,具有中等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50~0.75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0.29%,而具有高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75~1之间)的承灾体面积仅占0.02%。  相似文献   

17.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查清地下水资源量是科学管理水资源的基础,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方法多样,计算过程不同,进而评价结果也存在差异。本文选择寨底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种不同的评价方法(总排泄量法、基流分割法、径流模数法、数值模型法)对流域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分析各方法的评价机理和流程,研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适用性进行讨论。结果显示:针对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基流分割法简单快捷,适用于枯季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在雨季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中存在一定不足;总排泄量法的评价结果较为准确,但资料获取难度大,且成本较高;数值模拟法运算高效,但需要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数据资料;径流模数法操作性较强,对岩溶山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参数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确定计算参数是水资源评价中的关键步骤,通过实测流量反推和灰色聚类法,可提高参数精度和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8.
岩溶山区地质环境复杂且脆弱,重特大崩滑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如果对岩溶山区的地质环境认知不准,将直接导致对灾害识别能力不足。文章围绕岩溶山区裸露型岩溶陡崖、复合岩组型斜坡以及非裸露型岩溶斜坡3类基本易滑地质结构差异,探讨多源数据条件下更具适用性的识别探测方法。对于空间影响面积小的厚层岩溶陡崖结构,星-地组合识别方法更加适用,基于GNSS的识别探测方式可在获得动态变形趋势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失稳模式进行初步预判,同时可对InSAR解译的地表位移进行矢量化校正,有利于提高对具有相同或相近SAR数据条件地区的灾害识别程度。对于具有较大空间影响面积的斜坡区域,可优先选用基于InSAR的遥感技术来获取地表变形结果,对于有致灾风险的大变形区还可结合易滑地质结构及外部影响因素对其可能失稳模式进行预判或反演分析。任何灾害识别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在实践中可根据不同地质结构特征与灾害类型特点,通过多源、多维度监测来构建综合识别体系,探索更具适用性的识别探测与数据分析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上部采用锚索框架结构、下部设置为桩板墙的组合式支挡结构的抗震性能,开展了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输入不同强度大瑞波测试了组合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和动土压力响应,同时将动土压力的实测值与规范法、Mononobe-Okabe法(M-O法)的计算值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1)组合式支挡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动激励下水平向和竖直向加速度沿坡高有不同程度的放大,且输入的激振加速度幅值越大,放大效应越明显;(2)组合式支挡结构下部桩板墙墙后的动土压力强度随激振加速度幅值的增大而增大,沿着墙高呈现出上部小、下部大的分布特性;(3)动土压力强度的计算,在低烈度区使用规范法和M-O法是合理的,但在高烈度区需要对规范法和M-O法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高原山区煤层气勘探需要,结合煤层气实际勘探工程实际,研制S95煤层气绳索取芯工具。试验表明:该工具特别适合在地形、交通条件较差的高原山区进行煤成气勘探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