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与动态     
《探矿工程》2007,34(4)
中海油渤海勘探获新进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责任公司日前宣布,在渤海海域喜获新发现———渤中28-2东。这个新发现位于渤海海域的渤中28-1油气田和渤中28-2南油田之间。在钻杆测试中,该井可平均日产油1600桶,平均日产气28.3万m3左右。自2006年以来,中海油在渤海黄海口凹陷已经连续发现了4个含油气构造。青海工业项目建设2007年新增增加值10亿元新华网青海省加快盐湖资源、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有色、煤化工等领域的项目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目前取得新成绩。2007年青海省一批投产项目预计将新增工业产值31亿元  相似文献   

2.
《山东地质》2009,(8):72-72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7月28日宣布,在我国渤海海域钻获一新的油气发现。新发现锦州20-2北构造位于辽东湾锦州20—2气田东北侧,距锦州20—2气田北高点约4km.据介绍,钻获该发现的锦州20—2N-1井共钻遇33.4m厚的油层,所在海域水深约16m,完钻井深3720m。在钻杆测试中,以8.73mm的油嘴求产,该井可日产原油1900多桶,天然气9.77万m3左右。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域东部发育多个富油凹陷,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由于各凹陷形成和发育过程不同,导致不同凹陷、不同层段烃源岩热演化和生、排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通过对渤海海域东部3个富油凹陷多套烃源岩进行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研究,厘定了渤中凹陷、渤东凹陷和庙西凹陷烃源岩生、排烃时间以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渤海海域东部地区不同构造单元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具有"西高东低"的趋势,渤中凹陷最早生烃时间为31.5 Ma,渤东凹陷和庙西凹陷最早生烃时间分别为28.2,11.2 Ma,渤中凹陷最早排烃时间为27.8 Ma,而渤东凹陷和庙西凹陷最早排烃时间分别为20.9,6.7 Ma;(2)渤中凹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现今主要为储层提供天然气,为环渤中凹陷地区形成天然气藏和凝析气藏提供了气源;渤东凹陷、庙西凹陷热演化程度依次降低,为储层提供大量油源,盆地边缘地区主要以油藏为主。  相似文献   

4.
据报道,不久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渤海公司在渤海中部海域又发现了一个储量上亿吨的大型油田,这是在渤海发现的第二个亿吨级大油田。 这个新发现的名为南堡35—2的海上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构造面积达50km~2,水深20m,北距唐山京唐港20km 自1996年6月打出第口高产探井以来,目前已在该构造上打出3口高产井  相似文献   

5.
百字短讯     
<正>勘探与进展塔里木盆地于奇东地区获高产工业气流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公司在阿克库勒凸起东北、库尔勒鼻凸以西部署的于奇东1井,在奥陶系岩溶圈闭中获工业气流,日产气6.377.04万立方米,预示了于奇东―草湖西地区天然气领域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渤海再获油气发现中国海洋石油股份公司在渤中凹陷西斜坡(平均水深约28米)钻探的渤中8-4-4井(完钻井深1962米),共钻遇约50米厚的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受勘探程度的影响,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上第三系一直都被认为是河流相沉积,缺乏良好的盖层,勘探风险较大,这一认识束缚了渤海海域上第三系的油气勘探。随着近年来勘探程度的增强,认识到渤海海域渤中坳陷是渤海湾盆地晚第三纪的主要汇水区之一,在渤中坳陷上第三系发现了湖相沉积及湖泊内的重要储集体-三角洲沉积。本文从构造演化、微体古生物、沉积构造、地球物理等方面阐述了渤中坳陷湖相沉积及三角洲沉积存在的地质证据,并将该区上第三系的三角洲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湖泊正常三角洲和辫状三角洲,并对其沉积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总结了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渤中坳陷三角洲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意义,上第三系三角洲发育区将是本区今后上第三系勘探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域渤东地区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郯庐断裂带控制着渤海盆地渤东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油气聚集,在精选4条二维测线及PL2-2和LD32三维区块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渤东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郯庐断裂带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渤东地区在平面上整体呈“入”字型排列,并由渤东1号断层及渤东2号断层组合发育成复合堑—垒结构,由此区域分为南、中、北3个区.郯庐断裂带在渤东地区的3个分支整体控制着渤东地区断裂的形成及演化.由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渤东地区断裂系统为古近纪伸展断层系统和古近纪末期—新近纪走滑断层系统的叠加复合.渤东地区断裂演化影响烃源岩的分布与热演化,控制油气的运移及圈闭的形成,渤东低凸起及渤东凹陷中央走滑带形成的反转构造以及渤东凹陷东斜坡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8.
渤东凹陷东营组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渤东凹陷是渤海海域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渤东凹陷单井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与渤中凹陷烃源岩的对比研究,结合渤东凹陷盆地模拟成果,得出以下认识:渤东凹陷南部东营组半深湖深湖相泥岩的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有机质演化已处于成熟阶段,因而东营组暗色泥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是一套良好的烃源岩层。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复杂断块区断裂识别精度,笔者基于Landmark解释软件,以渤海海域浅层断裂较为发育的渤中23构造区为例,详细对比分析识别断裂的ESP模块、Semblance模块及Structure Cube模块参数设置及识别效果。对比结果显示,结合倾角校正技术及滤波技术的Structure Cube模块对数据体进行相干体制作,可以显著提高断裂识别精度。将该方法应用到断裂较为发育的蓬莱A构造,新发现走滑断裂,为该区新增资源量约230万t。  相似文献   

10.
渤海地温场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位于华北断块区的东部,是华北古生代地台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代断陷盆地,是陆上埕宁隆起和辽河、黄骅及济阳三大拗陷的自然延伸地带。渤海海域的地热特点,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在研究渤海的形成和演化时,有人对渤中凹陷的地热状况作了推论;有人根据少量的地热资料认为渤海及其邻近地区是一个高热流异常区。我们根据渤海海域的地温数据,和近年对华北平原地温场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着重对本区地壳浅部的地热状况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郯庐深断裂带自安徽庐江—山东郯城、沂水、安丘一线向北延伸进入渤海海域被新生代盆地沉积层和海水覆盖。根据区域重、磁力异常图解释的渤海海域的郯庐深断裂带位于莱州湾—渤海东部—辽东湾东部一线,总体走向NNE,对应于渤海海域NNE向地幔隆起带的东部斜坡。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与地幔隆起呈镜像反映,构成古近纪断陷的边界断层包括NE向、NNE向、NEE向、NW向和NWW向等多个方向,且多表现出铲式正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在莱州湾—渤海东部—辽东湾东部发育有由2~4条走向NNE向、陡倾斜的基底走滑断层及相关构造变形组成的右旋走滑构造带,位置与区域重磁资料解释的郯庐深断裂带大致相当。综合深层地壳结构和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有理由认为,渤海海域中新生代盆地中的走向NNE向、陡倾斜的基底走滑断层构造带的与深层至少切割莫霍面的深断裂带构成了一条地壳尺度垂向的强变形构造带。渤海海域的郯庐深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郯庐断裂带并非只发生右旋走滑运动,在区域裂陷作用中控制古近纪断陷的伸展断层可能利用了深断裂带在浅层地壳的部分断层面,并且因为伸展位移在中地壳层中发生拆离滑脱,而深断裂带的右旋走滑位移才使浅层断层与深层断层保持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2.
闻久成  李军凯 《地质通报》2001,20(1):107-112
渤中拗陷是渤海—京津唐地区的近代强烈沉降中心之一,拗陷南支断裂带上更是强震频发。根据特征地震和区域构造应力场模拟计算结果对渤中拗陷南支断裂进行分段研究,并对各段的最大潜在地震进行讨论。提出渤海湾1段为最危险段,可能在21世纪中期发生7.5级左右的强震。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工作始于1963年。1967年3月14日首次在天津歧口以东22公里的渤海海域打出第一口海上工业油气井——“海1井”,在第三系中测井试油,获日产原油35立方米,气1941立方米。我国海洋石油产业60年代以来近20年间,近海域累计产油不足100万  相似文献   

14.
勘探与进展     
<正>渤海勘探再获新进展中国海洋石汕有限公司在辽东湾旅大5-2北获新发现,发现井区的平均水深31米,两口探井旅大5-2N-2和5-2N-4完钻井深约1140米,分别钻遇了100米和85米厚的汕层。经测试,旅大5-2N-2井平均日产油约1040桶。中国海油将进军北极勘探石油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和挪威已联合取得在冰岛和挪威扬马延(Jam Mayen)岛之间海域的勘探许可证,将组成团队  相似文献   

15.
2017年探矿工程十大新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此次南海可燃冰试采工程作业区位于珠海市东南320km的神狐海域。3月28日第一口试开采井开钻,5月10日下午14时52分点火成功,从水深1266m海底以下203~277m的可燃冰矿藏开采出天然气。到5月18日上午10时,连续产气近8天,平均日产超过1.6万m3,超额完成“日产万方、持续一周”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16.
渤海郯庐断裂西支是指郯庐断裂渤海段西侧分支断层,其形成演化对前新生代地层展布和潜山构造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基于三维地震、钻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渤海郯庐断裂西支构造特征、成因演化模式,以及对潜山形成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渤海郯庐断裂西支具有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喜山早期多期叠加活动的特征,喜山晚期活化作用弱,整体隐伏于新生代沉积物之下;(2)渤海郯庐断裂西支具有显著的分段性,被近东西向断裂分割成北、中、南3段,各段在关键地质时期构造变形型式和强度存在一定差异;(3)印支期不均一南北向挤压所导致的走滑转换是渤海郯庐断裂西支的启动机制;(4)渤海郯庐断裂西支在印支期-燕山早期走滑逆冲活动及伴生褶皱是控制潜山地层展布及渤中19-6等潜山构造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成果可以为渤海海域的油气勘探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新发现的中深层(埋深主要在2000 m以下)油气田日益增多(渤中19-6、蓬莱9-1等),勘探新发现油田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中古近系储量占比高达66%,对其进行精确的储层预测已成为油田有效开发的必然要求.渤海古近系为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纵横向变化快,井少且位置分布不均,地震资料品质低,...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构造差异性演化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海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的交汇地带,其盆地形成与演化受控于洋、陆板块的相互作用,区域构造背景对盆地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由此导致了中国近海盆地显著的分段性和差异性演化特征。渤海海域、北黄海至南黄海盆地属于陆内裂陷型盆地;东海海域为活动大陆边缘弧后裂陷型盆地;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为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莺歌海海域为转换大陆边缘型盆地。受此影响,油气分布有明显的分段分区性,渤海—南黄海陆内盆地以成油为主,东海弧后盆地以成气为主,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北部成油、南部成气,莺歌海转换盆地以成气为主。中国近海未来的找油领域主要在渤海、珠江口盆地北部和北部湾盆地;找气领域主要在东海盆地、南海北部深水区和莺歌海盆地6大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渤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我国海域石油的主要开发场所,同时沿海地区分布有许多重要城市(烟台、威海、天津、唐山、秦皇岛、大连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渤海海域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7级以上大地震发生率在华北地震区内是最高的。渤海内的海洋石油平台、跨海大桥、人工岛等海洋工程的抗震问题已受到工程建设部门的重视。目前对渤海海域内地震构造和历史强震的研究结果还存在许多争议,如在地震活动带划分中,渤海海域是属于北东向的郯庐地震带,还是为北西向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尚  相似文献   

20.
渤海海域烃源岩的生气潜力与天然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次研究采用了黄金管的生烃模拟实验分析了渤海海域6个古近系的烃源岩样品的生烃特征并计算了各生烃凹陷的生气强度。研究表明,烃源岩初次裂解气阶段对应的Ro为0.6%~1.3%时,生气高峰对应Ro约为1.2%。Ro达1.3%时,大部分干酪根初次裂解气已生成,对应的产气率平均为122.93 m L/g TOC,达到好的气源岩标准;Ro1.3%的高演化阶段则主要为油二次裂解气。Ro为1.0%与1.3%时烃源岩的气油比(累积生气量与累积生油量的比值)分别约为0.22(1∶4.5)与0.39(1∶2.6),表明古近系三套烃源岩均具有良好的生气潜力。基于产气率图版计算的各凹陷的生气强度普遍大于20×10~8m~3/km~2,说明研究区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基于已发现天然气的化学组成与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渤海海域现今已发现的天然气主要为有机成因的热成因气,进一步可分为油型气与偏腐殖型气,而且为干酪根初次裂解气,天然气的成熟度对应的Ro值总体低于1.3%,这整体与热模拟实验结论相吻合。与辽东湾地区相比,渤中地区天然气主要为溶解气富集,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断裂活动强度大,不利于天然气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