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景明 《地震研究》1991,14(4):359-366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当时滦县又发生7.1级强余震。本文研究了这两次地震地裂缝反映的构造应力活动方式,探讨了两次地震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河北平原地区地震地裂缝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河北平原区1970年到2000年大于2.0级地震的地震频发图、震中分布图及震源深度分布图,得出研究区地震发生的特征;同时对研究区的地裂缝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区构造地裂缝的形成、发育和活动与地震和断层活动有密切的成生关系,地震活动高潮和地裂缝活动高潮相对应,但是不同步。  相似文献   

3.
2014年景谷地震震中附近地裂缝成因初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4年10月7日云南省景谷县发生了M_s6.6级地震,震中附近出现了一系列的地裂缝。本文通过对这些地裂缝的实地调查,结合震源机制、余震分布、烈度分布等其它信息,综合分析探讨了这些地裂缝的成因。结果显示,这些地裂缝都是斜坡在地震的震动影响下,由于重力作用而形成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深入讨论了不同裂缝的形成机制和模型,为以后甄别地裂缝成因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徐起浩 《华南地震》2008,28(1):52-66
从1969年开始,雷州半岛每年或隔年频繁发生地裂缝,论述了雷州半岛地裂缝的分布特征.指出区内的地裂缝主要与地质构造、地壳活动(海岸抬升)相关,也和邻区强震、中强地震及区内的小震和微震部分相关.认为区内的地裂缝主要属构造蠕变地裂缝。推测与1969年其邻区阳江发生的6.4级强震对本区构造活动的激发并改变其地壳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澜沧7.6级地震形变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俞维贤  柴天俊 《地震地质》1991,13(4):343-352
澜沧7.6级地震形变带主要以地震裂缝带的形式出现,未发现有类似耿马7.2级地震的地震断层。裂缝主要沿木戛断裂带和大塘子断裂带分布,构造地裂缝的性质有左旋和右旋。对构造地裂缝实测资料及现场的综合分析认为:澜沧7.6级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应为近南北向至北北东向,地震时断层活动主要以右旋为主,左旋地裂缝是在断层突发性的右旋错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1977年8月23日,西安市北郊草滩公社发生2.9级地震,9月5日又在同一地方发生2.2级地震。震后现场考察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在宏观上可视为同源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基本一致,极震区未造成破坏,但有感范围比较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震后西安地裂缝日趋明显,并不断向两侧扩展,市区从南向北清楚地显示出五条北东、北东东向规则排列的地裂缝,地面建筑及各种工程设施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地震工作者更为关切。因为它既可能造成震害,又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文就草滩地震的一些基本情况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发生7.0级强烈地震,震后考察发现了广泛的地表破坏现象,主要包括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陷落、田坎位错及地表跳石等,基本集中分布在Ⅸ度极震区范围内,但有关地震地裂缝的描述较少。近期,在进行大具盆地野外地质调查时发现1处新的地裂缝,位于云南丽江7.0级地震微观震中附近,具体位置为大具盆地南部峨嵋子村西北、将台河二级阶地上,长约35 m,总体走向350°左右,最窄处宽约0.3 m,最宽处表现为凹陷坑,宽约2.2 m。经当地村民确认,新发现的地表地裂缝是1996年丽江地震形成的,该地裂缝在震后考察时未提及。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在地震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应力的积累和释放,必然要引起震区及附近地区自然界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地壳形变等方面发生异常变化。如微破裂的产生,引起地声、地光和小震,甚至于明显地在地面上出现构造地裂缝。这些构造地裂缝是地壳受力后的破裂痕迹。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地震发生之前产生的震前地裂缝,我们称为地震前兆地裂缝,或称前兆地裂缝;对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余震震中分布、震源机制解、地震记录波形、等震线分布形态、地裂缝及地质构造资料,对大同一阳高震群序列中5.7、6.1、5.6级三次地震的破裂方向进行探讨。认为5.7级地震破裂方向为近东西向,6.1、5.6级地震破裂方向为北北东向,由二组破裂形成共轭剪切破裂,大同一阳高震群序列就发生在共轭剪切破裂面上。 1989年10月18日—19日在山西大同—阳高—带相继发生了5.7、6.1、5.6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笔者参加了地震现场分析预报组的工作,工作中发现5.7、6.1、5.6级地震破裂方向并不一致,有必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张北6.2级地震地裂缝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北6.2级地震现场调查结果表明,这次地震形成了大量的非构地裂缝,它们主要分布在极震区和Ⅶ度区。地裂缝的优势方位为NNE和NWW向,与Ⅶ度等震线双向展布基本一致。利用地裂缝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统计的优势方位,探讨了地裂缝与烈度分区和发震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是关于非地震地裂缝异常问题,结合实际资料,分析非地震地裂缝成因,对安定人心以有利于生产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内容包括引言、地震地裂缝与非地震地裂缝的区分、非地震地裂缝异常的主要因素及其实例和结语。  相似文献   

12.
1989年、1991年四川西北高原上的小金县两河口地区相继发生了震级分别为5.0级、6.6级和5.0级的三次地震,其后,只有数量很少的余震。在6.6级地震的震中区内发育了一组与北30°西方向的地震断层,地震等烈度线长轴呈近于直交的北50—60°东张扭性地裂缝带。在对震区地震地质,宏观破坏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判译了该区航、卫图象后发现,1)该震区的最新构造格架是由北30°西和北50°—60°东的两组相互交叉的断层或线性构造构成的网格状基本构造格局。2)但控制该区地震孕育,迁移和发生的却只是经历过多次构造作用的北30°西方向断层带;3)北50°—60°东向的地裂缝只是追踪同方向的晚期断层或线性构造生成的地裂缝带。因此今后对震区及附近作地震预报,烈度区划及防震、抗震等工作时,应注意的重点仍然是北北西方向的断层带及断层带延伸的端部地区。  相似文献   

13.
云南耿马7.2级地震破裂与震源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98 8年 1 1月 6日在云南省澜沧县和耿马县境内先后发生了 7.6级和 7.2级强烈地震。其中 7.2级地震在震中区小黑江两岸灰岩裸露区出现了具有构造意义的地裂缝带。采用断层滑动矢量法反演出形成上述地裂缝带的应力张量为 :σ1走向 2 2 3°,倾角 2 8°;σ2 走向 42°,倾角6 2°;σ3 走向 1 3 3°,倾角 0°;应力比 R=0 .5 7,总体显示出走滑兼压性特征 ,基本代表了震源机制解所反映的震源应力场特征。断面滑动矢量解析可做为一种判定地裂缝是否是构造成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989年1月19日,甘孜州的理塘县西北发生了一次M_S=5.0级的地震。这次地震使多数Ⅱ类房屋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或破坏。震中区的公路和靠近河边的草地上出现了断续长达8千米,最宽50厘米的地震地裂缝带。陡坎、崖边偶尔有小规模的滑坡、滚石。  相似文献   

15.
山西交城断裂为太原盆地西界的主控边界断裂,断裂带附近历史上曾发生过6级地震.野外调查发现,沿交城断裂发现多处地裂缝.在交城县城北侧的坡底村-田家山村西一带地裂缝断续出露,裂缝与基岩隆起区与盆地倾斜平原的分界线的距离大约为200 m.  相似文献   

16.
1993年2月和静5.4级地震震害评估与地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光华 《内陆地震》1994,8(4):358-367
1993年2月3日零时5分,和静县哈尔莫敦乡发生5.4级中强地震,震源深度29km,震中烈度达Ⅵ度。地震造成个别房屋倒塌,部分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表有十几公里的构造地裂缝,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和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72.7万元。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根据历史记载,大多数省份都发生过六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大陆,特别是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曾经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这些地震造成了地表破坏——地裂缝、喷水冒砂、崩塌、滑坡、陷坑和泥石流等震害现象,不同程度地毁坏了工矿企业、城乡房屋、铁路、桥梁以及水利、电力等工程设施  相似文献   

18.
1515年云南永胜地震形变带和震级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永胜地震发生在程海断裂北端。地震形变带沿袭程海断裂分布。形变带由地裂缝、地陷、陡坎、滑坡、山崩、断崖等组成。形变带长约42公里,宽约8公里,垂直位错量1—2米。据此确定的地震震级为≥7.5级。永胜地震区存在许多古地震现象,包括断层陡坎、地裂缝、崩积楔、地陷和滑坡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地震危险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张北6.2级地震深浅构造特征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地壳浅表层及深部地质构造调查两个方面,调查内容包括活动构造、地震烈度、地震地裂缝、震源机制解分析、小震精确定位和深部探测。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张北6.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和地震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使我们对张北6.2级地震的深浅部构造特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河北平原的地貌与震害分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河流冲积平原的震害主要是由于地下砂土液化及其反映在地面上的地裂缝、喷水冒沙引起地基失效造成的。而破土液化,地裂缝和喷水冒沙又主要发生在有厚层细粉砂分布、砂层被地下水饱和、砂层之上粘质土覆盖层薄的现代河道、古河道及由众多古河道组成的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本文假设河北平原普遍发生六级以上地震,其烈度均在七度的情况下,不同地貌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