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矿工程》1975,(3):59-59
近年来,东风电热元件厂和陕西省地质局技术方法研究队组成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试验小组,破除迷信,大胆创新,因陋就简,开展了低温电铸人造金刚石扩孔器的研制工作。自一九七四年七月起,已先后研制出三批扩孔器,经过初步生产试验,取得可喜效果。投入试验的扩孔器共七个。到目前为止,平均每个扩孔器配合(金刚石钻头)进尺量已超过65米,其中有六个扩孔器尚在继续使用。其中5602号扩孔器在7—9级花岗岩中配合进尺量已达202.49米。此种扩孔器在某些岩层中均取得较好效果(见下表)。  相似文献   

2.
《探矿工程》1979,(1):48-48
在缺乏金刚石制作扩孔器的情况下,我们试制成功了无压浸渍针状硬质合金扩孔器,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经过几个月生产使用,最高扩孔量113.59米/个,效果较好,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探矿工程》1977,(1):9-13
一九七五年我们试验了地质总局六○一厂研制的人造金刚石孕镶钻头,试验在两台钻机三个矿区先后进行,共使用五个钻头,配用该厂电镀的扩孔器。五个钻头共进尺229.07米平均钻头进尺45.80米,最高钻头进尺106.30米,平均时效0.93米/时。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探矿工程》1976,(1):8-11,13
我队自一九七五年七月十二日至八月底,对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地质局修配厂共同研制的热压天然金刚石钻头及无压表镶扩孔器进行了钻进试验。试验是在矿区的20号机和6号机同时进行的。共试验了七个孕镶钻头,两个表镶钻头,两个扩孔器。九个钻头共进尺688.41米,其中孕镶钻头平均进尺75.50米,最高钻头进尺129.73米。  相似文献   

5.
《探矿工程》1977,(2):1-4
从一九七五年七月至一九七六年六月止,先后在两个矿区进行金刚石钻进试验,共完工钻孔17个,累计进尺1940米。完成上述进尺,共使用上砂钻头54个,扩孔器17个。钻头最高进尺为209.75米,平均钻头进尺为35米,平均时效为1.35米。在某磷矿平均时效比钢粒钻进提高28.5%。  相似文献   

6.
钢粒扩孔器     
某矿区37号孔,钻到50多米时,遇着旧坑道,被迫停钻,用合金钻头扩孔,以便下套管。扩孔至23米,岩石坚硬(花岗岩),每个合金钻头只能扩0.2—0.3米,需要时间既长,成本又高。后经我队研究出一种钢粒扩孔器,改用钢粒扩孔,结果只用五个小班,就扩进了26.5米(最高小班进尺达10.15米),迅速完成了这次扩孔任务。  相似文献   

7.
《探矿工程》1976,(1):12-13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指引下,陕西省地质局综合研究队与临潼东风电热元件厂共同研制的扩孔器,配合601厂生产的人造金刚石孕镶钻头,我队在11号机二个钻孔同时进行了试验。试验证明,低温电镀人造金刚石扩孔器效果良好,磨损正常,取得了可喜的新成  相似文献   

8.
当前,金刚石钻探成本在河南若干矿区高于大口径钻探。这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成本摊销、核算等),但在金刚石钻探中组成成本费用的主要部分还是金刚石钻头和扩孔器。因此,除了提高钻头(扩孔器)加工质量,增加品种和正确使用外,如何按不同岩层合理选用不同磨料的钻头和扩孔器,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地质九队原来都是使用的天然表镶和孕镶扩孔器,平均单位成本一直较高。他们根据铸造碳化钨(莱利特)用于钻头和针状合金胎块补强的效能,曾试制了两个铸造碳化钨孕镶扩孔器,经生产试验取得  相似文献   

9.
金刚石扩孔器有螺旋形、直条形和直棱形之分,现就我厂生产的螺旋形金刚石扩孔器的特点及其使用效果作些介绍. 系列与规格螺旋形金刚石扩孔器是我厂自行设计和研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证扩孔器的产品质量和规格尺寸,我们对原工艺中扩孔器内孔涂绝缘漆和电镀时扩孔器的横放、转动、加砂、竖放等手工操作进行了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优点有:1.扩孔器内孔不用绝缘清漆涂刷绝缘,而是φ56扩孔器用塑料垫写板φ46、φ36扩孔器用赛珞璐垫写板卷成圆筒,电镀时放在扩孔器内,借塑料垫写板或赛珞璐板的弹力紧贴在扩孔器内孔上起到绝缘的作用。经半年多的使用其绝缘效果比涂漆的好得多。一张垫写板可反复使用100次以上,成本比原来降低很  相似文献   

11.
《探矿工程》1975,(6):13-15
扩孔器是金刚石钻进的重要磨削工具。共作用是修磨孔壁,保证钻孔大于钻头直径,以便在更换钻头后无需用钻头扩孔,减少钻头外径金刚石之磨损和提高钻头使用效果。近年来,金刚石钻头和扩孔器制造技术日益发展,扩孔器品种增多。除了常用的环形和  相似文献   

12.
扩体型锚杆的研制及其抗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建林  张培文 《岩土力学》2009,30(6):1615-1619
在研制锚杆机械扩孔器的基础上,进行了扩体型锚杆的工艺试验和抗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锚杆机械扩孔器对地层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扩体型锚杆较普通锚杆的承载力平均提高20 %~30 %,最大为66 %;扩体型锚杆的轴向应变陡降现象明显,具有显著的端承效应。  相似文献   

13.
作者结合水平定向钻穿越的实践,对典型岩石扩孔器,如滚刀型岩石扩孔器、低扭矩岩石扩孔器、对开式岩石扩孔器的结构特点和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平定向钻要根据穿越地层的类型选择岩石扩孔器的尺寸和型式,选择岩石扩孔器要注意扩孔器的使用寿命;并建议岩石扩孔器本体设计时应考虑具备反向退出钻孔的功能,扩孔器产生的钻屑粒径能足够小,以使泥浆悬浮钻屑并顺利排出到地表;提出了岩石扩孔器的具体操作控制要点,从而达到快速、高效、高质量扩孔的目的,降低穿越施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表镶还是孕镶式金刚石钻头或扩孔器,除了金刚石品级、粒度、浓度、钻头唇面形状、水路设计和镶嵌烧结质量外,其胎体成分和性能对钻头和扩孔器的使用效果影影甚大。由于钻进所遇的岩层性质多种多样,钻头和扩孔器胎体就要求与之相适应,也要多种多样。下列是日本利根钻探公司有关金刚石钻头和扩孔器胎体的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5.
从实质上讲,扩孔器是把金刚石镶在圆弧面上的一种环状扩孔钻头,与孔底破碎岩石的钻头配套使用.其作用是保持孔径和增加孔内钻具工作时的稳定性. 扩孔器一向用冷挤压法或电铸法生产,缺点是尺寸难掌握,金刚石包镶不牢,而且金刚石在胎体中分布不均.用热压法制造则难度更大,主要是不好在径向加压,轴向热压时,由于产生塑性流动使含有金刚石的胎体料-起往下移,甚至使本来想固定在表面上的金刚石流到底部或胎体料中去,既达不到扩孔作用又浪费了金刚石.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何使金刚石在扩孔器上定位和定量的试验研究工作.首先将一定数量的单晶或聚晶  相似文献   

16.
苏联研制成一批试验用气动扩孔器并进行了工业试验。该钻具在直径达155毫米的超前孔中,可用来钻进中硬和坚硬岩石的直径300毫米和更大的通风孔和其他孔。扩孔器结构不复杂,制造和操作简单。利用 M 29 T型风动冲击器  相似文献   

17.
随钻扩孔是大洋钻探跟管钻进工艺的关键技术环节,扩张式随钻扩孔器通过压差控制刀翼的张开和闭拢,扩孔率大,可有效实现套管跟管钻进。设计了悬臂式扩孔器,采用偏置式喷射孔布置对刀翼进行冲刷,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理论,采用标准k-湍流模型,对喷射孔在不同角度和直径下的流场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作用于扩孔刀翼切削齿的流体速度和动压力受喷射孔角度、直径和环空钻井液综合影响;随着喷射孔角度α从40°递增至90°,作用于切削齿的流体速度呈类余弦曲线变化;随着喷射孔直径d从4 mm增大到10 mm,作用于切削齿的流体速度和动压力呈抛物线型变化;综合考虑冲刷效果、加工性能和喷射流体与环空钻井液的相互作用,优选α=70°、d=8 mm。陆地试验和浅海试验证明,扩张式随钻扩孔器结构功能可行,扩孔尺寸满足套管正常跟管钻进需求,优选的喷射孔角度和直径可对刀翼形成良好冲刷,有效防止泥包产生。研究成果可为大洋钻探不同规格的随钻扩孔器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刚石钻进的推广与普及,使用的金刚石钻头和扩孔器也越来越多。这些钻头和扩孔器停用后,除个别在钻进中磨光、烧毁外,绝大部分都还有一定数量的金刚石或聚晶。尤其是因拉槽、掉胎、夹扁等原因而停用的钻头,其所含金刚石更多。因此,如何回收、利用废旧钻头和扩孔器上的金刚石,做到物尽  相似文献   

19.
张业惠 《矿产与地质》1992,6(6):492-493
扩孔器(工件)是金刚石钻进中的重要磨削工具。通过实践总结出确保机加工大口径扩孔器质量的方法,即采用一次性装夹工件不调头把扩孔器外径所有部位逐次加工,保证同心度精度;采用一端用车床三爪卡盘挎紧精车工件内径,另一端使用车床原座顶针顶在与工件内径过渡配合的对中板中心孔的装夹方法。  相似文献   

20.
扩孔是水平定向钻进铺管的重要工序。对大直径管道铺设,扩孔施工所需的时间和经费,常常会占到全部工程的绝大部分比例,成为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施工工作。扩孔器的性能直接影响施工的效率、效益与安全。在研究扩孔器的功能与结构关系基础上,提出:大、小直径相异的工作空间,决定扩孔器的总体结构应当以导向一切削一扶正三段式为佳;环状台阶式的破碎工作面,决定其切削段结构应以最小切削量设计布置切削具;水路设计的流体运动方向,应向着钻机一侧的孔口;为使碎屑尽快排出切削面,应以保证高速流动为原则。对常见的软土及松散地层扩孔,建议采用带挤压护壁功能的新型扩孔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