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应用330余口井的钻、测井资料,绘制地层对比图与地层厚度图,建立了地层格架,揭示了地层发育情况,并通过砂岩厚度图与百分含量图,描绘了砂体沉积的分布范围.分析结果表明:胜坨油田沙二上亚段沉积时期存在3个主要物源和1个次要物源,3个主要物源分别是来自陈家庄凸起的西北部物源与东北部物源,以及来自青坨子凸起的东部物源;1个次要物源是来自陈家庄凸起的北部物源,在个别小层沉积时发育.各小层砂岩厚度分布情况揭示出研究区内部物源分配过程,即西北部物源区的碎屑物质向东南方向搬运并控制一区的沉积物质展布;东北部物源区的碎屑向西南方向搬运;东部物源区的碎屑向西搬运,来自东北部与东部的物源两者交汇并控制二、三区的沉积物质展布.物源在不同砂组或小层中其位置在一定区域内不断迁移,碎屑物质在盆地内搬运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造成不同时期(小层)来自物源区的沉积物相互叠置.物源也同时受同沉积断层的影响,同沉积断层的走向控制了地层展布与碎屑物质在研究区内的搬运方向.  相似文献   

2.
火山碎屑岩的碎屑粒度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常见的火山碎屑物大多经过大气、流水、波浪、底流及重力等的搬运、分选及改造。故火山碎屑岩(物)的粒度分布规律与其火山碎屑物的搬运方式及沉积环境有关。大量火山碎屑物的粒度分布都服从正态分布规律,其粒度分析方法与正常沉积碎屑岩的粒度分析方法基本一样.  相似文献   

3.
张亚楠  梁俊红  李小东  王春红 《世界地质》2006,25(4):373-379,389
尖山沟层沉积剖面粒度分析结果表明该层为湖相由浅变深、湖体扩张的两个相似的正粒序沉积旋回组成,与内陆河流密切相关、离岸不远的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碎屑颗粒以递变悬浮方式搬运,沉积物按粒度大小和密度梯度成层分布,在流动中由下至上粒度逐渐变细。由于涡流发育及作用,使沉积物中基本没有滚动颗粒。受火山作用的影响,尖山沟层粒度分析参数与特征表现出与正常沉积相不完全一致性,呈现出独特的粒度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对达来诺尔湖北岸岸边(DL-0)、湖中心(DL-1)和湖南岸(DL-2)3个点的岩心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岩性分析、粒度分析和粒度参数垂向分布序列分析。对沉积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粒度组分的分析发现DL-0与DL-1和DL-2井岩心沉积物敏感粒度组分的峰值有较大差别,其粒度分布范围相差较大,表明湖北岸岸边、湖中心和湖南岸的沉积物来源和沉积环境的时空差异。敏感粒度组分含量随深度变化的初步分析表明,湖北岸岸边(DL-0)和湖中心(DL-1)两个点的沉积环境较为稳定;而位于湖南岸(DL-2)点的沉积环境变化比较大,包含了5个明显的沉积波动旋回,并对达来诺尔湖由北至南进行了沉积地层分析。在达来诺尔湖水下1.5m内主要是粒径0~200μm的颗粒,岩性为粘土、粉砂和砂,以粘土和粉砂为主,随着深度的增加,黏土含量增大,粉砂和砂含量减小。  相似文献   

5.
海洋碎屑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是海底沉积动力环境的直接体现,是用来研究海洋动力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陆架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对于研究沿岸和水柱底边界层现今海洋动力环境可起到重要作用。该项研究通过调查遍布泰国湾至湄公河口海底表层沉积物陆源碎屑的粒度分布特征,以期获得影响现今特定海域沉积作用的海洋动力环境过程。粒度分析的结果显示,泰国湾表层沉积物的陆源碎屑以细砂-细粉砂为主,分选总体较差,频率分布以正偏为主。其中,细砂-极细砂组分主要分布在曼谷湾和柬埔寨沿岸。湄公河岸外沉积物为细砂,且分选比泰国湾区域的沉积物要好。这些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具有良好的环境变化指示作用。湄公河岸外分选较好、近于正态分布的中砂沉积物指示了波浪作用下的沉积环境。曼谷湾和柬埔寨沿岸分选较差的中砂-细砂粗粒沉积物反映了潮汐和波浪的共同作用;泰国湾东西沿岸区域分选中等、呈正偏态的极细砂-中粉砂沉积物体现了潮汐的控制作用;而泰国湾中部分选较差的沉积物则指示了表层洋流作用。研究表明,泰国湾和湄公河岸外表层沉积物陆源碎屑的粒度分布特征可用于区分不同海洋动力因素的控制作用,揭示出泰国湾的沉积动力环境主要受潮汐、波浪和洋流的共同影响,湄公河岸外的沉积动力环境主要受波浪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西部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研究结果表明,青山口组至嫩江组沉积时期,在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与西部斜坡区之间存在明显的湖盆坡折带.中央坳陷区西部的青山口组、姚家组和嫩江组均发育有多种成因类型重力流沉积物,主要为:①浊流沉积;②砂泥混杂的泥质碎屑流沉积;③砂泥混杂的砂质碎屑流沉积;④具块状或斜层理构造的砂质碎屑流层流沉积;⑤具有变形构造的砂质块体滑塌堆积.湖平面的升降对重力流沉积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当湖泊处于高水位期,陆源碎屑多以三角洲沉积体堆积于西部斜坡区及中央坳陷的西侧边缘,中央坳陷区则以面物源重力流沉积堆积为主;当湖泊处于低水位期,西部斜坡区为侵蚀区或沉积过路,中央坳陷区则以河流带入湖盆的碎屑形成的点物源碎屑流和陡坡部位前期形成的不稳定沉积层滑塌及其衍生的重力流堆积为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钻孔岩芯沉积物为例,测量了其中沙丘砂和沙丘底部湖相沉积物的粒度。通过对比和分析同一样品在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和频率曲线上所反映的信息,发现概率累积曲线能更直观、准确、定量地显示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各特征组分的分选性,包含有比频率曲线更丰富的沉积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8.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古地貌与砂体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蚌湖洼陷是潜江凹陷潜江组的沉积、沉降中心,其两侧砂体的成因与分布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岩心观察、水动力条件及碎屑锆石定年分析,明确了蚌湖洼陷两侧砂体的成因联系;进一步通过连续地层单元内的沉积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古地貌与砂体分布的关系。研究认为潜江凹陷潜三段沉积时期北部发育荆门地堑与汉水地堑两大物源体系,中部发育蚌湖-王场洼陷,西部发育丫角-新沟低凸起及斜坡带,东部为斜坡带,南部则为缓坡带。潜三段沉积时期,蚌湖洼陷南部的砂体既不是前人认为的“盐湖密度流”越过蚌湖洼陷的沉积产物,也不是牵引流横穿蚌湖洼陷搬运而来,而是牵引流经西部斜坡上的古沟谷搬运沉积下来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测井资料解释含矿岩层的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明永 《新疆地质》2002,20(2):155-158
沉积岩是沉积物源及其搬运机理与沉积环境的产物,它可反映沉积物在经受搬运、沉积和埋藏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粒度、能量和水深诸因素综合起来可指示沉积环境,这些因素在自然电位和电阻率测井曲线上可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此,必须掌握基本的沉积环境互相过渡特征及其曲线形态,在砂-泥岩序列中,根据其不同的曲线形态和不同的曲线组合,可识别各地层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浑善达克沙地近50年来风沙活动的湖泊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沉积物能否有效地记录大气粉尘源区的风沙活动历史对理解沙尘暴发生的气候和环境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位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夏日淖(湖)近代沉积物进行 137Cs/210Pb定年和沉积学分析显示,碎屑沉积物具有两个明显的粒度组分,其一是与当地沙丘砂粒度分布相同的中细砂组分; 另一为与大气降尘粒度相似的粉砂组分,自1957年以来反映这两个粒度组分相对变化的中值粒径和>63μm砂的含量都具有显著的变化。与浑善达克地区和中国北方气象记录对比发现,沉积物中值粒径和>63μm砂的含量分别与沙尘暴和6m/s风速(或大风)发生频次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 最近50年来这些沉积和气候参数具有总体一致的变化。这样的事实说明,夏日淖沉积物主要由风力搬运沉积的,其粒度与风沙活动存在内在联系,粗粒沉积物增加是风沙活动加强的结果。因此,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中风力搬运的沉积物粒度受风沙活动强度控制,可以成为重建过去风沙活动历史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山西应县护驾岗冲沟阶地地层形成于66.46~33.62 ka,根据该剖面地层的粒度分布特征对该地区冲沟阶地的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护驾岗冲沟阶地剖面的粒度分布特征显示:(1)剖面地层总体表现为自下而上由粗到细的正韵律沉积特征,结合野外观察将其分为4段(A—D段);(2)A段粒度分布特征变化不大,均以细砂为主,频率曲线为不对称单峰,概率累积曲线为2段式,以跃移搬运为主,分选相对较好,水动力较强,沉积环境稳定;(3)B—C段粒度分布特征变化较大,以粉砂和细砂为主,频率曲线为不对称双峰,概率累积曲线为2段式,以跃移搬运为主,分选较差,水动力较强,沉积环境不稳定;(4)D段粒度分布特征变化不大,以粉砂为主,频率曲线为不对称单峰,概率累积曲线为2段式,以悬移搬运为主,分选相对较好,水动力较弱,沉积环境稳定。总体来说,冲沟阶地形成于河流沉积环境,顶部为河漫滩沉积环境。粒度分布特征与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变化基本一致,因此护驾岗冲沟阶地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变化归因于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LS13320型的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对金远洞洞穴堆积物进行粒度分析,所测得的数据用Grapher软件绘制堆积物粒度频率曲线,计算粒度参数,以此来研究金远洞更新世洞穴红色堆积物的粒度特征并推断沉积环境.金远洞洞穴堆积物粒度组成中,粉砂含量最高,为优势粒组,平均值为50.14%,其中细粉砂含量高于粗粉砂含量;黏粒含量次之,砂含量最少.样品粒度频率呈多峰态.通过粒度参数计算,推测洞穴红色堆积物的沉积环境以风力沉积为主,后经流水搬运,但堆积物的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反映了搬运的水动力较弱.物质来源主要受气候的影响,环境干冷时以近源沉积为主,环境温暖湿润时以远源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鄂尔多斯南部镇原泾川地区延长组的沉积特征经过多年的资料积累和深入研究,发现在延长期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盆地西部的隆起,沉积相类型主要为正常的河流三角洲和湖泊沉积,岩石学特征表明,碎屑颗粒均为颗粒支撑,没有杂基支撑的结构类型,沉积构造组合也表明没有重力流的沉积特征,有利的储集砂体主要为河口砂体和分流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14.
云南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选取云南15个高原湖泊,利用瑞典产HTH重力采样器提取沉积物短钻,取顶部0~0.5 cm作为湖泊现代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并利用分析软件对粒度频率曲线进行拟合,探讨各组分的沉积特征和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滇池等15个云南湖泊表层沉积物频率曲线呈多峰态,含有2至5个组分,从细到粗分别为黏土组分(C1)、细粉砂组分(C2)、粉砂组分(C3)、细-中砂组分(C4)、粗砂组分(C5),拟合众数粒径范围为0.6~423.0 μm。C1组分来自大气中长期悬浮的超细粉尘和气溶胶,通过自然沉降和降水进入湖泊水体,反映西南地区大气粉尘背景值;C2和C3是湖泊沉积物中的主要组分,反映流域内降水和水动力大小;C4和C5组分只出现在洱海、滇池、差黑海等部分湖泊湖心沉积物中,且含量非常低,该组分与湖泊水动力密切相关。对于滇池、抚仙湖等大型湖泊而言,粗颗粒进入湖心需两个过程:从流域地表进入湖泊水体的输入过程和从湖滨到达湖心的传输过程。湖心沉积物中粗粒含量主要受第二个过程影响,而该过程的强弱与湖流、水深、湖盆坡度等因素有关。西南地区干旱背景下湖泊快速收缩直至消失时,降水量的大幅减少使得地表径流动力减弱,加之大气环流偏弱以及水生植物覆盖面积比例增大,湖水动力减弱,由湖滨向湖心传输的物质以细粒碎屑为主。位于山地地区的小型湖泊,由于汇水面积有限、地形坡度较大,坡面径流可将地表风化碎屑物带入湖盆甚至湖心位置,这类湖泊沉积物中粗粒物质的增加反映流域内降水量或降水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15.
水进砂在水进过程中被侵蚀、淘洗、搬运,其沉积特征明显有别于背景砂体,表现出明显的穿时性。水进砂的发现完善了层序地层学理论,同时它在油气储存运移、原油物性预测以及油气勘探开发方面也有重要价值。本文从砂体的性质、来源、所处背景砂体的环境以及发育的构造条件4个方面对水进砂进行了分类,并总结了具代表性的形成机制:地层响应模型、水进型三角洲模型、海侵—海退模型、水动力模型、下切谷模型和潮汐改造的沙脊模型。近年来,相关学者在传统沉积学的基础上,又运用水动力学、遗迹学和不整合面识别等比较独特的方法对水进砂进行了研究。未来水进砂的研究工作将不再局限于海相砂体中,同时将运用更精细的方法对水进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栾绍堃 《沉积学报》1985,3(3):125-129
含煤沉积岩系中,陆源碎屑沉积岩占绝大多数。“杂基”或“基质”是否参加或如何参加陆源碎屑沉积岩的分类与命名,是沉积岩工作者十分关心,经常讨论的问题。部分学者主张杂基在陆源碎屑沉积岩中影响分类与命名,部分学者有不同的论述。本文根据笔者在西北地区几个煤田沉积岩工作中的资料,以青海木里侏罗纪煤田河流环境含煤沉积岩系中,杂基混入特征为例,试谈一孔之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上侏罗统沉积体系演化控制因素不清、沉积模式不明等问题,通过对多条露头剖面精细解剖、详尽写实沉积特征描述等手段,分析了其垂向序列、砂体叠置方式、水动力条件、沉积体系演化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准南中、上侏罗统自下而上分别发育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和扇三角洲沉积,古气候与构造造成的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是控制这种沉积演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头屯河组底部发育辫状河沉积,古气候温暖湿润,形成堆叠型砂体叠置方式;中部发育辫-曲转换沉积,古气候开始初步干旱,形成紧密叠置型砂体;上部发育曲流河沉积,降雨量较少古气候干旱,形成孤立河道型砂体。齐古组发育季节性曲流河沉积,古气候较为干旱,在湿润期降雨量较充足时发育侧向迁移型砂体,干旱期则发育侧向连片型砂体。喀拉扎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古气候整体炎热干旱,构造活动剧烈,碎屑水道在扇三角洲平原构成垂向切割型砂体,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则构成侧向切割型砂体。  相似文献   

18.
赵霞飞 《地质科学》1980,15(1):50-64
碎屑沉积的粒度研究,已有七十余年历史。近二十年来,无论分析方法及资料解释,都有长足进步,因而已经成为岩石定量研究和环境(相)推断方面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广泛发育一套微生物碳酸盐岩。以磨溪8井区灯影组四段(灯四段)为例,通过精细解析高频向上变浅序列的岩石学特征,发现灯四段微生物云岩及序列建造具有如下特征: (1)向上变浅序列主要由凝块石云岩、叠层石云岩和(含微生物)泥晶云岩3类构成,伴以少量微生物粘结颗粒云岩;(2)完整的典型向上变浅序列自下而上由(含微生物)泥晶云岩(A段)、平直状叠层石云岩(B段)、小型丘状叠层石云岩(C段)、分散状凝块石云岩(D段)、格架状凝块石云岩(E段)、微生物粘结颗粒云岩(F段)等6个岩性单元构成,但大量的序列由A-C-E、A-C-D、B-D、B-C-D-E等不完整的岩性单元构成,且序列顶底皆以凝块石云岩/(含微生物)泥晶云岩、叠层石云岩/(含微生物)泥晶云岩等不平整的岩性突变面或暴露面区分;(3)埃迪卡拉系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于浪基面之上至平均海平面附近的相对高能区域,且凝块石云岩较叠层石云岩形成的环境能量高。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出较高能的浅水环境控制了规模性微生物岩分布这一规律,而且对区域储集层预测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因建立了有别于现代微生物的环境分布模式而具有重要的沉积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滩坝作为发育于滨岸带非常重要的沉积储集层类型之一,已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目标。为进一步明确峡山湖东岸滨浅湖滩坝沉积模式,以现代沉积考察为基础,结合探地雷达技术和粒度分析资料,对东岸研究区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以及控制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峡山湖东岸主要发育风成沙丘及滩坝2种沉积体系。早期风成沉积物以发育连续性好的大型板状交错层理细砂为主,分选较好,粒度概率曲线以两段式为特征;滩坝沉积物以发育连续性差的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中砂为主,主要为反粒序或者复合粒序,具冲刷构造,岩性较混杂并以砂泥薄互层为特征,发育大量植物根系,粒度概率曲线以三段式为主,跳跃组分分为2段,分选较好。探地雷达资料表明研究区下部主要以厚层层状反射结构砂体为主,与风成沙丘沉积反射特征较为一致,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对滩坝沉积较强的水动力作用有较好的指示。总体上,风力作用控制了风成砂体的沉积发育并且改变了古地貌条件,风浪作用冲刷改造了早期砂体,为滩坝的发育提供了物源,控制了滩坝发育的规模和地理位置,可概括为“风运—湖改”滩坝沉积模式,可为滩坝体系的识别和有利储集层预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