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陕甘宁盆地西峰油田主要产层储油砂体沉积微相组合及特征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为例,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微相为主导的多种微相组合进行研究,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河口坝区”和“河口坝与滑塌体混合区”四段微相组合区。文中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的沉积微相进行了详细刻画,例如,将水下分流河道划分为箱形叠加式、箱-钟形叠加式和钟形叠加式3种;将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组合划分为“河上坝”和“坝上河”两大类,及其以河为主的“坝上河”、以坝为主的“坝上河”、连续式“河上坝”和叠加式“河上坝”等4种亚类;将河口坝组合划分为迁移河口坝和叠加河口坝;将河口坝与滑塌体组合划分为坝顶滑塌和坝底滑塌,并讨论了各微相组合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刘自亮 《沉积学报》2009,27(1):32-40
以松辽盆地大老爷府油田白垩系泉头组四段为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详细刻画了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导的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的成因组合特征,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成因组合、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成因组合和河口坝成因组合三种类型,并对这些储集砂体成因组合进行了详细解剖,例如,将水下分流河道成因组合划分为完整型、废弃型和多期叠加型水下分流河道组合三种亚类型;河口坝成因组合划分为完整型和叠加型河口坝成因组合两种亚类型;将复合成因砂体描述为坝上河成因组合。研究表明各种成因组合的发育受沉积基准面升降,可容纳空间增加与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变化的控制。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各种成因组合砂体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格架内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主要储层砂体的成因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砂体为主的多种成因组合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组合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和河口坝组合区.详细刻画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主要储油砂体的成因类型,将水下分流河道成因砂体划分为叠加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两类;将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复合成因砂体划分为坝上河和河上坝砂体两类;将河口坝成因砂体划分为叠加式河口坝和孤立式河口坝砂体.讨论了各类成因砂体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的微相构成   总被引:41,自引:7,他引:41  
以晚三叠世华池地区延长组为例,对缓坡背景下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主要储油微相进行研究,建立了分类方案和识别标志。将水下分流河道划分为截削式和完整式两大类 10种类型;河口坝细分为孤立式、叠加式和复合式三大类 5种类型。文中根据入湖后的水下分流河道能量强弱变化和湖水深浅的不同组合关系,对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沉积条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本区缓坡条件下的三角洲前缘的沉积模式。同时讨论了本区独具特色的复合式坝 (“坝上河”)沉积微相的成因类型 :分流河道侵蚀河口坝型复合式河口坝和分流河道叠加河口坝型复合式坝,而后者是该区主要的优质储层和高产含油储层类型  相似文献   

5.
以陕甘宁盆地姬塬地区晚三叠系延长统为例,将该区的三角洲前缘划分为“台型前缘”和“坡型前缘”两部分,其识别标志是以水下分流河道、复合河口坝(坝上河)和河口坝三种主要沉积微相为主导的多种微相的不同组合。文中对三角洲前缘中的沉积微相组合进行了精细划分和描述,例如,将水下分流河道划分为截削式和叠加式2种,将河口坝划分为完整式和复合式两大类,其中复合式河口坝(坝上河)还可划分为下残坝上河、完整坝上河和上残坝上河三种亚类型。这种对三角洲前缘的详细解释以及对其沉积微相的精细描述有助于优质储层的鉴别和分布预测,对油藏开发中的细分流动单元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运用沉积相分析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边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坳陷湖盆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进行系统研究,共识别出其组合形式有:水下分流河道叠加组合、河口坝叠加组合、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叠加组合以及河口坝与远砂坝、席状砂的叠加组合等4大类9种类型。并深入研究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三角洲前缘坡折带为界,将三角洲前缘分为"台型前缘"、"坡型前缘"和"盆型前缘"三部分,各部分有独特的沉积微相组合形式。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和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表明:短期基准面的规律性变化影响着储层砂体的成因类型、叠加组合形式和空间分布规律,据此建立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组合的成因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7.
运用沉积相分析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边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纽坳陷湖盆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进行系统研究,共识别出其组合形式有:水下分流河道叠加组合、河口坝叠加组合、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叠加组合以及河口坝与远砂坝、席状砂的叠加组合等4大类9种类型.并深入研究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三角洲前缘坡折带为界,将三角洲前缘分为"台型前缘"、"坡型前缘"和"盆型前缘"三部分,各部分有独特的沉积微相组合形式.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和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表明:短期基准面的规律性变化影响着储层砂体的成因类型、叠加组合形式和空间分布规律,据此建立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组合的成因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演化及微相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划分为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按照短期基准面旋回期次分析了该区沉积演化特征,在三工河组沉积期,研究区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及滨浅湖的交替演化过程。不同的演化期,其微相构成具有很大的差别,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由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河道间微相构成,河口砂坝及远砂坝不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有曲流河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河口坝较发育,远砂坝、席状砂次之;滨浅湖沉积微相由砂泥坪及滩坝构成。通过分析认为,在中期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位置,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叠置连通广泛分布,为本区最有利的构造油气藏储集砂体;中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的中期,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发育,孤立状分布,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9.
通过岩心观察描述和沉积相分析,结合测井、录井、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开38、39井区沙一段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扇三角洲亚相。进一步将沙一段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及前缘席状砂四个微相。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河道砂体为本区沙一段主力油层,  相似文献   

10.
笔者对钻井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陇东华池油田延长组长3油层组形成于湖盆逐渐萎缩、三角洲沉积不断向湖盆进积期,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洪泛平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式坝、远砂坝和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沉积环境由三角洲前缘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储层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复合式坝砂岩。沉积微相对城华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含油气性的控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沉积微相控制着生储盖的组合;②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砂体的展布;③沉积微相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测井及录井资料的研究,结合粒度分析,对齐家北地区泉四段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共识别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个亚相和水上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河道间湾、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坝、远砂坝等7个微相。通过对研究区内泉四段7个含油小层的平面展布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的深入研究,并结合泉四段砂体的含油气性分布特征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油气分布明显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水下分流河道由于具油源近、储集物性较好而成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相带;河口坝、水上分流河道是油气富集的较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2.
运用岩心观察、粒度分析、地震及测井曲线形态分析等资料,结合单井相、剖面相分析,对永安镇油田沙三段上亚段一沙二段下亚段沉积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确定其发育河流一三角洲相沉积和湖泊相沉积。三角洲相沉积在该地区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湖泊相发育滑塌沉积。系统研究了储集砂体的时空演化、展布规律及砂体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坝微相是该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对下一步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淮南煤田新集井田1001钻孔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岩心观测和样品采集,通过显微镜下鉴定、粒度分析和X射线衍射矿物成分分析,研究淮南煤田含煤岩系沉积相类型特征与演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晚石炭纪早期,海水进退频繁,发育障壁海岸和潮坪沉积体系,泥坪和混合坪微相与局限潮下坪微相共生,总体上发生3次海侵事件,代表陆表海的充填阶段;早二叠世早期,海平面下降,山西组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相,远砂坝、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及分流间湾微相共生,海陆过渡三角洲相在破坏中不断进积;早二叠世末期,下石盒子组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分流河道、天然堤、泥炭沼泽及分流间洼地微相共生,研究区进入陆相三角洲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14.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Z油田古近系流沙港组一段是主要含油层系,实钻表明储集层成因复杂、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致使砂体分布预测困难。通过精细的岩心观察,结合各类测井、录井及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综合研究,认为流一段属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夹杂有丰富的重力流沉积。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由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和河道间沉积微相组成;重力流沉积包括重力滑塌沉积、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及液化流沉积,规模均较小。在深入的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和多井对比基础上,编制了流一段主力Ⅳ油组和Ⅱ油组的沉积微相平面图,展示出研究区总体沉积格局为稳定的扇三角洲前缘环境,物源充分,主要来自北部和西北部,因斜坡带较陡,在扇三角洲前缘至前扇三角洲环境发育丰富的各类重力流沉积。根据各沉积微相的特征与展布,建立了本区较深水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分析了不同微相砂体的物性与含油性,认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好,其次是河口坝砂体,远砂坝和远端浊积砂体相对较差。提出了有利的挖潜区域和调整井位,实钻遇油层数十米,为油田增储上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综合运用岩芯观察、岩相和测井相分析等手段,对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沉积微相的沉积相标志、类型以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为一套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主要沉积微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和前缘席状砂等5种微相,并建立了沉积微相识别模式;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呈现在近东西向剖面上砂体连续性较好,可见河口坝与前缘席状砂的交替出现,而在近西南—北东向剖面上,砂体横向上一般由水下分流河道过渡到河口坝或前缘席状砂。总之,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是研究区三角洲形成的高峰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为主要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6.
肇35区块是大庆宋芳屯油田新开发的区块,葡萄花油层为主力勘探层位。综合各类地质数据及沉积相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浅湖两种沉积相类型,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和浅湖泥岩等微相类型,建立了相应的测井相模板。垂向上,河口坝在葡上段较发育,砂岩分选较好,PI2小层为主要含油层位;水下分流河道在葡下段发育良好,PI51、PI52和PI7小层为主要含油层位。平面上,研究区主要以西北部和北部物源为主,砂体呈现西北厚、东南薄的分布特点。水下分流河道呈树枝状交叉合并,规模较大,沿河道延伸方向连续性好;河道末端及两侧发育片状、席状砂,厚度较薄,连续性好;河口坝砂体主要分布在河道末端,呈透镜状展布,规模较小。结合各沉积微相含油性、物性特征分析,在研究区预测了3类有利相带,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Ⅰ类有利相带区,在研究区分布面积较大;河口坝砂体为Ⅱ类有利相带区,在研究区分布面积较小且分散;席状砂为Ⅲ类有利相带区,仅在研究区南部发育。  相似文献   

17.
自浅水三角洲的概念提出以来,已经历了60多年的研究历史。虽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但在浅水三角洲的概念内涵、砂体成因类型及沉积构型样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探讨了浅水三角洲概念的内涵,并总结和分析了其沉积构型特征和样式。根据浪基面和河-盆水深比(初始河道深度与河口盆地水体深度比值),可将三角洲分为极浅水三角洲、较浅水三角洲和较深水三角洲。典型的浅水三角洲为极浅水三角洲,发育于河-盆水深比值大于或等于1的浅水水体,分流河道可下切至下伏的前三角洲沉积。根据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组合样式,将河控浅水三角洲的端元类型分为分流砂坝型和指状砂坝型。分流砂坝型三角洲为河道入海(湖)后形成的多级分叉的河口坝与分流河道系统,平面上呈扇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间”的样式,而指状砂坝型三角洲为指状砂坝与分流间湾相间分布的系统,平面上呈枝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内”的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