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城市合作是城市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区域竞争和国际竞争的重要选择,组合城市是城市合作的表现形式之一。2010年5月国家正式批准建立喀什经济特区,喀什经济特区的建立将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而推动喀什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阿图什市需要利用这一机遇积极向喀什市及喀什经济特区寻求深度合作。目前喀阿两市还缺乏同城化和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喀阿合作可以借助组合城市模式,以喀什经济特区建设为契机,在两市间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以安全协调作为保障推动交通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并最终实现两市的同城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程晓丽  祝亚雯 《地理科学》2013,(9):1082-1088
合理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之一,对区域旅游空间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分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和旅游市场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点-轴系统理论分析测算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要旅游节点、旅游发展轴线以及旅游区,构建了"两个中心、两条发展主轴、三大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3.
新疆喀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已有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喀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构建的“喀什金三角”14个文化旅游景区(点)进行评价,选择出各景区(点)最优开发模式;根据评价结果探讨了6种开发模式的内涵,提出了各景区(点)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由于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为喀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疆喀什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构思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对喀什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要突出以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民俗风情为主基调,以丝路文物古迹和帕米尔高原自然风光、平原沙漠为辅的旅游主题,重点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喀什市中心旅游区、喀什民俗大观园景区、塔什库尔干石头城景区、慕士塔格冰川公园景区、莎车景区、卡尔苏沙漠景区、唐王城景区,西克尔-青石峡景区、喀什噶里-四十眼泉景区等。以喀什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喀什民俗大观园主题公园、慕士塔格冰川公园开发为先导,重点规划设计、重点投资建设、形成以喀什为中心,塔什库尔干县城,莎车县城和巴楚城为外围支撑,以314国道为主线,315国道和215省道为干线的旅游线路,构成连接全地区主要规划景区的旅游网络。  相似文献   

5.
典型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与保护——以喀什地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形式为语言、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生活习俗等,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也很容易受以外来文化冲击,失去本民族特色,从而失去旅游价值,对这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民族性、神秘性、艺术性、特殊性、传统性原则。喀什地区内部旅游开发应注重以老城区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旅游一体化建设和维吾尔音乐舞蹈等艺术产业化建设;以喀什为基地对外延伸至周边中西亚国家,共同开发和建设中西亚贸易旅游区,并进一步促进商贸旅游区域网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特定地理环境中所形成的宗教景观及其文化内涵是一定地域内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具影响的文化表征之一,宗教也因而成为特定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生产力要素。以长沙市开福寺宗教民俗旅游区为例,在拥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其宗教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可行性,并重点探讨该旅游区旅游项目设计和策划的要点,包括对旅游区进行环境整治、营造宗教氛围;完善区域旅游产业要素结构,以及开展宗教文化活动,拉动旅游消费市场等。  相似文献   

7.
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文化旅游开发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旅游作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个全新旅游分支,将成为21世纪旅游主体项目。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独特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其开展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根基,要促进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该论文对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及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文化旅游开发的技术路线、开发导向和主题定位、开发图式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相应的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8.
题目设计一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并决定由深圳市对口支援喀什市。喀什作为我国最西端的一座城市,周边与五国接壤,今后将发挥该地“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并建设成为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的国际化大都市。  相似文献   

9.
跨界旅游区合作的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效忠  张捷  彭敏 《地理科学》2011,31(10):1189-1194
跨界旅游区旅游发展潜力大而问题复杂、矛盾突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地,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的新焦点。从空间属性、功能属性、供需属性、边界属性、合作内容、组织属性等方面总结出跨界旅游区合作的6个特征。以中国山岳型跨界旅游区大别山天堂寨为例,揭示跨界旅游区合作影响机制是一个由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的影响因子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循环反馈系统。其中宏观影响因子涉及区域层面,包括区域经济因素、区域社会文化因素、区域制度因素和区域区位因素等,中观因子涉及组织层面,包括组织价值和文化、组织机构、组织历史、组织制度和组织网络等,微观因子涉及利益主体个体层面,包括利益主体的价值观、专业知识背景、个性特征以及对景区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感知、态度和行为等。  相似文献   

10.
杨仲元  徐建刚  林蔚 《地理学报》2016,71(6):1059-1074
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旅游地由主体系统、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服务设施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四个部分组成,通过多个适应性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适应系统。论文选择皖南旅游区为案例地,探讨了其空间演化过程。结果显示:① 1979-1990年是空间聚集体形成阶段,以黄山和九华山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逐步得到开发利用并形成规模“聚集”,旅游空间结构开始呈现集聚发展特征。② 1991-2000年为空间聚集体增长时期,黄山景区和九华山景区进一步发展,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西递、宏村景区的快速发展推动新的空间聚集体形成,空间聚集体的规模和数量同时增长。③ 2001年以来,皖南进入空间集聚体涌现阶段,主体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加强,多种新兴发展要素涌现;新兴发展要素和传统发展要素共同催生了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推动皖南旅游区空间演化发展。未来,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将推动皖南旅游资源的多样化、全域化的利用,文化性、生态性、乡村性的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将成为皖南旅游发展主流方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网的建设将加强皖南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皖南将以全域旅游方式,整体融入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之中,成为长三角旅游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国家节点战略的实施路径及其经济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元静  金凤君  刘涛  焦敬娟 《地理学报》2016,71(12):2103-2119
以试点改革为特色、依托关键节点逐步推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开发的重要经验。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演进的过程与特征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将围绕重要节点的区域开发战略界定为国家节点战略,系统阐述了其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并以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定量考察了国家节点战略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区域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以经济特区为龙头的探索阶段、以开发区为主导的推广阶段和以国家级新区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载体的优化阶段等三个阶段,其中国家节点战略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推动了中国区域政策由点及面的螺旋式演进,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作为增长极理论在中国转型时期的创新性应用与发展,国家节点战略不仅是区域发展“引擎”和重要增长极,也是转型期中国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国家节点战略地区与区域发展实现了良性耦合,形成了梯次区域开发模式。实证研究表明,国家节点战略是政府引导与调控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经济效应呈明显的复杂多元特征及阶段性和尺度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2.
当前海外园区已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国海外园区的研究多聚焦园区的经济功能,而其制度和文化平台功能有待深入探讨。基于制度和文化的视角,本文以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为案例,剖析海外园区的运行机制和建设模式,揭示海外园区对中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通过构建多层级协调机制、打造优良投资环境、促进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释放集聚经济效应,为入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制度环境和充足的跨国发展空间,帮助入区企业更好地适应东道国投资环境,为大量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实现路径突破和路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基于案例研究,本文认为海外园区对于中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它们海外投资克服制度与文化差异提供了缓冲空间和发育土壤,起到了“投资花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Pilot reforms gradually implemented through key nod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as introduced in 1978.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post-reform China,this paper develops the concep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national node strategies(NNS),defined 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entered on specific spatial nodes,by addressing their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scope.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NNS were explored quantitatively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the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Pudong New Area and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the exploration stage led by Special Economic Zones(SEZs),the expansion stage domina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and the optimization stage featuring State-level New Areas and National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s.During all the three stages,NN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demonstrative and leading role and promoted the rapid evolution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from localized to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an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has also changed accordingly.As an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owth pole theory in transitional China,NNS have become engin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mportant conduits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N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have achieved a benign coupling and formed a grad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Empirical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NNS are an important method used by the government to guide and regul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with complex and diverse economic effects that differ depending on the stag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patial scale of analysis.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在构建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基础上,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QAP分析等角度对1988~2012年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日趋成熟,三大经济地带内城市内聚性显著增强但地带间差异逐渐缩小,经济网络向均衡化发展;城市度中心性整体持续下降,经济网络出现多核心趋势,城市介中心性高值区的梯度推移特征明显;“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显示核心度高值区呈片状格局,高核心度城市由“质大量少”向“质小量多”转变,经济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呈组团式发展,组团内形成各自核心城市;QAP分析显示经济全球化、要素集聚与扩散、产业升级、交通技术创新与城市群建设等机制共同驱动着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的演变及优化重组。  相似文献   

15.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national node strategi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ilot reforms gradually implemented through key nod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as introduced in 1978.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post-reform China, this paper develops the concep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national node strategies (NNS), defined 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entered on specific spatial nodes, by addressing their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scope. 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NNS were explored quantitatively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the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Pudong New Area and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exploration stage led by Special Economic Zones (SEZs), the expansion stage domina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and the optimization stage featuring State-level New Areas and National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s. During all the three stages, NN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demonstrative and leading role and promoted the rapid evolution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from localized to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has also changed accordingly. As an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owth pole theory in transitional China, NNS have become engin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mportant conduits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N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have achieved a benign coupling and formed a grad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 Empirical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NNS are an important method used by the government to guide and regul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complex and diverse economic effects that differ depending on the stag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patial scale of analysis.  相似文献   

16.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节点城市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分工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方创琳  张小雷 《地理研究》2003,22(4):455-464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区域“两带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节点城市发展与布局的总体特征,采用多层次多目标综合测度模型定量评价经济带上全部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并把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确定为经济带上的一级节点城市,把咸阳、嘉峪关、宝鸡、酒泉、克拉玛依、哈密、石河子、库尔勒、天水、奎屯共10个城市确定为经济带上的二级节点城市。进而以此为依据,对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各级节点城市进行发展方向定位和产业分工。  相似文献   

17.
英属维尔京群岛离岸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文献梳理与案例分析方法,以英属维尔京群岛为例,分析了其“避税港”与空间集聚、初级离岸中心与空间集聚重组以及发达离岸中心与空间集聚强化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提供了可能,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经济条件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不断完善的法律与监管则保证了离岸金融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中国应积极探讨在上海、广东与天津等自贸区建立分离—渗透型,在东南沿海选择合适的岛屿或群岛建立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与实施方案,并逐步完善政策法律体系,有效管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8.
钟英 《热带地理》1995,15(3):202-209
本文分析惠淡澳经济走廊的区域条件、历史背景及其形成、发展和前景,探讨其对实施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战略决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北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具备了建设粮食物流系统的基础和优势,基于粮食流通环节的重要作用,该系统的建立对于东北经济区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市场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从宏观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构建该区粮食物流系统,以GIS为辅助工具,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阐述了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空间节点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其核心功能区的确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粮食物流服务链网空间布局的构想.为使该系统高效运作,尽可能缩小物流成本,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