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河冲积扇是中国中东部山前地区最大的冲积扇,其主体位于河南省。黄河冲积扇的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冲积扇的地层岩性结构、水文地质特征,以及与其相邻地貌单元的地质和资源条件共同决定了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分布、发展规模、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等要素。通过黄河冲积扇的形成演化和本身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从地质角度分析和探讨了中原城市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影响因素,旨在为中原城市群的规划、建设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淮安市太阳能照射条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及构造、岩土体热物理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因素的介绍,阐述了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分布特点;结合不同地热泵系统应用条件,初步评价其适宜性。淮安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赋存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巨大,地源热泵系统应用前景广阔,但在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时,从保护地质环境、预防地质灾害的角度出发,不适宜采用地下水热泵系统,推荐选用垂直地埋热泵系统。  相似文献   

3.
瓦斯地质规律和瓦斯地质区划研究是煤矿瓦斯宏观管理和瓦斯资源科学利用的基础和依据。根据陕西省"三级"瓦斯地质编图成果,系统分析和研究了陕西省瓦斯地质规律。结果显示:陕西省瓦斯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化特点明显;瓦斯赋存与分布受多种地质因素影响,其中地质构造是主控因素。文章还根据陕西瓦斯地质条件和瓦斯分布与变化特征,在全区划分出榆林单斜低瓦斯带、延安单斜低瓦斯带、黄河断褶高瓦斯带、渭北断隆高瓦斯带和秦巴构造系高瓦斯带等5个区域性瓦斯地质带。这不仅对全省煤矿瓦斯管理与煤层气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全国瓦斯地质规律研究和丰富瓦斯地质理论与方法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下空间资源作为一种赋存于地质体内且受地质条件控制的资源,首先具有天然的自然属性;其次其开发利用受经济技术水平限制;并且其利用领域广泛,适用性与实用性强。正确认识地下空间的资源属性,对科学开发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16,(3)
地下水资源是能源基地规划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了合理地开发地下水资源,依据大量的勘探钻孔和抽水试验资料,分析了区域和准东能源基地地下水资源的赋存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的赋存在山区主要以基岩裂隙含水层为主,而在平原区主要以松散孔隙含水层为主;此外,研究区地下水的赋存和富集主要受地质构造、地貌、岩性以及气象等条件的影响。通过对准东能源基地的地下水赋存条件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后期圈定地下水资源的有利开采地段和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综合煤层气勘探及煤矿开采数据,从煤层赋存、含气性、渗透率储层压力等多个方面研究分析了杨梅树向斜煤层气地质条件及资源的开发潜力。对研究区资源量进行了预测和计算。研究表明,研究区煤层气保存条件好,含气量较高,开发地质条件优良,资源量和资源丰度大,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戴元毅 《福建地质》2010,29(2):111-114
山门石英砂矿主要贮存于长乐组海积层中,矿体近水平层状产出,主要受物质来源、地貌和水动力与新构造运动等条件控制,矿床成因类型属滨海堆积。区内石英砂资源量大且质优,成矿地质条件好。  相似文献   

8.
基于煤层瓦斯的生成、赋存、运移理论,结合地质勘探和矿井生产揭露的瓦斯地质资料,分析了山东黄河北煤田赵官井田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其主控因素。从区域地质演化、煤的生储气能力、岩性组合特征、地质构造、埋藏深度、基岩厚度、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浆侵入等因素综合研究发现,影响赵官井田煤层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为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岩浆侵入事件。地下水动力条件对煤层瓦斯的控气作用明显,浅部水动力条件对煤层瓦斯主要表现为水力运移逸散作用,不利于煤层瓦斯保存,向深部主要表现为封闭和封堵2种类型,有利于瓦斯的保存。岩浆侵入煤层的方式及其程度是造成下组煤(11号、13号煤)瓦斯含量普遍低于上组煤(7号、10号煤)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关闭煤矿中除煤炭剩余外,还赋存丰富的煤层气、矿井水、地下空间、地热等资源,具有巨大的二次开发潜力。依据全国煤层气、矿井水、地热等资源赋存现状,梳理部分重点关闭煤矿资源的绿色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发展趋势;通过系统介绍集钻探、物探、遥感、计算机等勘查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勘探体系,总结了其在关闭煤矿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地质保障作用,并从资源、环境、技术体系及数据库等七个方面提出关闭煤矿资源开发利用地质保障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矿物资源自身的赋存条件和开发环境,运用地质统计学原理和先进的计算机处理技术分析,研究资源赋存规律,指导原矿质量管理,为矿产开发和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演变与强烈的人类活动叠加,致使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其开发利用布局,面临诸多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问题,急需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深入研究流域资源环境的格局变化特点,识别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  相似文献   

12.
黄河泥沙资源丰富。如何处理黄河泥沙,历来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大事。该文结合黄河下游山东、河南两省的实际情况,在论证综合开发利用黄河泥沙的可能性、技术支撑、市场需求、法制环境等基础上,提出了淤改涝洼地、制造墙体材料、复垦采煤塌陷区等综合利用黄河泥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宜居黄河科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问题表象于河,形成于域,根植于地。针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地球科学问题特点及挑战,本文提出了“宜居黄河”科学构想,旨在构建一个包括“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和谐黄河”和“智慧黄河”5大核心内容的体系完善的宜居黄河研究科学架构,并对这5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和关键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其中,(1)安全黄河立足于工程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及其灾害效应,以保障地质安全需求,构建安全黄河体系;(2)绿色黄河立足于水文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及其水土环境变化效应,构建绿色黄河体系;(3)生态黄河立足于环境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及其生态屏障效应,构建生态黄河体系;(4)和谐黄河立足于资源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资源开发与人地协调的发展模式,构建和谐黄河体系;(5)智慧黄河立足于大数据及信息科学,研究黄河流域地学信息集成与智慧决策平台,构建智慧黄河体系。这5个部分相互支撑融合,共同解决宜居黄河的核心关键问题,从而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最终形成造福中华民族的“幸福黄河”起到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
Although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through continuous efforts, built the constantly improving Yellow River flood control system, and created a miracle which has been tranquil for over 50 years, the tendency for the downstream water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 to uplift every year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curbed, and the aboveground river is still the “scourge” of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the Yellow River. By the use of a variety of modern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methods,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wn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have been identified basically, includ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 ge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aboveground rivercourse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such as the active fracture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crustal uplift, land subsidence, seismic activity,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dik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of rivers, and geomorphology of watercourses. Afte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ability mode of aboveground river on the down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ts corresponding impact factors, by using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e have evaluated the crustal stability of the aboveground river, dike foundation stability, watercourse landform stability and overall stability. Th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bility of downstream aboveground river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grades and 11 sections, i e. “basically stable, unstable, very unstable and extremely unstable”. On the basis of the stability segmentation, we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integrally the future structural faults, earthquakes, the difference of watercourse between forward and backward heights of dikes, river regime and river type, historical crevasses, foundation soil liquefaction and seepage deformation, and find out 17 most unstable danger points. Finally, from 17 danger points, we select 7 danger points which are most prone to instability including Wuzhi, Zhongmou, Kaifeng, Fengqiu, Dongming, Changyuan and Dong’e.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ange and area inundated by 7 danger points, area, and number of people threatened, possible economic loss,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the inability caused by any one of 7 points could bring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to the downstream.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西线雅砻江调水工程(简称西线调水)是从长江的一级支流雅砻江上游区引水至黄河源头地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与解决我国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重大战略措施,由于引水枢纽坝址缺乏实测水文资料,我们依据附近孜水文站实测资料,采用一些非确定性的数理统计模型来计算温波引水坝址的设计年径流量,并对计算成果进行了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上述计算成果基本反映了温波引水坝址径流变化的客观情况,从而为南水北调西线雅砻江调水工程缺乏实测水文资料地区的水文计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宗军  冯国平 《地下水》2020,(1):147-151
自2000年以来,黄河中上游河道非汛期出现变清趋势,黄河呈现"枯水枯沙"的新水沙特征。本文依据黄河干、支流24个主要水文控制站1950-2016年实测水沙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法和趋势分析法,分析了60多年来黄河干、支流水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1950-2016年黄河干、支流各站年均径流量、年均输沙量和年均含沙量随时间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2000-2016年(Ⅲ时段)各站年均输沙量和年均含沙量降幅最大。(2) 1950-2016年黄河中游流域干、支流各站年均中数粒径随时间呈减小趋势,黄河水沙状况枯丰期差异显著,但随时间呈减弱趋势。(3)黄河水沙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黄河中游河道变清是泥沙锐减造成的,其中水保措施、水库工程、河道采砂及流域调水调沙引水引沙是主因,且人类活动影响的比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余强 《世界地质》1999,18(4):53-57
近年来黄河下游的频繁断流引起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构成,分布特点,水质污染形势。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和下游频繁断流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河南西部)土壤侵蚀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古彬 《地下水》2011,33(5):160-162
豫西黄河流域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较强烈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区内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是黄河下游泥沙、洪水问题的主要诱因。通过土壤侵蚀地质环境条件及侵蚀形态类型调查研究,分析了豫西黄河流域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地质环境特征及侵蚀形态特征,对区内土壤侵蚀类型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19.
水土流失是一种累进性地质灾害 ,其实质就是土壤侵蚀作用。陕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黄河中游共有 1 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 ,而我省境内就有 4 8个。剧烈的水土流失使得地区生态平衡失调 ,土地资源遭到破坏 ,各种灾害频繁发生 ,严重阻碍地区经济发展。近几十年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加大了治理力度 ,但效果不尽人意。因此 ,需要研究水土流失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因素 ,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