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5-(4.6-二波邻肿酸偶氮苯)-8-羟基喹啉(DBAAQ)的合成,研究了在TritonX-100存在下DBAAQ与Ni ̄(2+)的显色反应,考察了二十多种离子对Ni ̄(2+)的测定干扰情况,用于钢铁中微量镍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新合成的meso-四(2-磺酸萘基)卟啉(TNPS4)与Mn^2+的显色反应。在pH8.0的Na2B4O7-HCl缓冲溶液中,TNPS4与Mn^2+形成稳定的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470nm,配合物组成为TNPS4:Mn^2+=2: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03×10^5L·mol^-1·cm^-1,线性范围0.0-5.0μgMn^2+/25ml。用于化探样品中Mn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邹世春  张干 《地球化学》1996,25(3):304-308
本文利用Au(Ⅲ)对Ce(Ⅳ)+Hg2^2+反应体系的催化作用,采用停留-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地质样品中微量金,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方法检出限可达0.5×10^-9g,测定相对偏差不大于9.0%。  相似文献   

4.
在1*10^5Pa,1400℃条件下实验合成了不同成分的Ni(1-x)ZnxFe2O4尖晶石,并将部分尖晶石在1100℃和1610℃条件下重新平衡。采用粉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尖晶石的晶胞参数。将实测的尖晶石晶胞参数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温度小于1400℃时Ni(1-x)ZnxFe2O4尖晶石中的四面体主要由Zn^2+、Fe^3+占据,而八面体主要由Ni^2+、Fe^3+占据,但至少当温  相似文献   

5.
2-(2-吡咯偶氮)苯甲酸与镍显色反应及应用郑恩铭,孙维林台州师范专科学校生化系浙江临海3170002-(2-吡咯偶氮)苯甲酸 ̄[1](简称PABA)的结构式为:本文试验了Ni ̄(2+)与PABA的显色反应条件,所拟方法结合预分离技术用于钴精矿和铝合...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一种新的荧光试剂-水杨醛缩-5-(8-喹啉偶氮)-8氨基喹啉。在中性至弱碱性介质中,Cu^2+与试形成稳定的配合物而使试剂荧光熄灭。测得配合物中Cu^2+与试剂的组成比为1:2并推测了它的可能结构。  相似文献   

7.
TritonX—100—5—Br—PADAP光度法测定铜和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木嘎  刘颖 《岩矿测试》1999,18(4):291-294
研究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存在下,用5-Br-PADAP光度法测定铜镍的方法。结果表明:在PH9.0的硼砂缓冲介质中,5-Br-PADAP与铜和镍生成紫红色络合物,λmax^Cu=575nm,εCu=1.04×10^5L·mol^-1·cm^-1,λmax^Ni=575nm,εNi=1.14×10^5L·mol^-1·nm^-1。铜和镍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 ̄560μg/L和0 ̄5  相似文献   

8.
本合成了新显色剂2-(8-喹啉偶氮)-咪唑(QAI)测定了试剂的离解常数。研究了QAI与CO(Ⅱ)的显色反应,在pH3.0~7.0的缓冲介质中,QAI与CO(Ⅱ)形成1:3的红色配合物,λmax=530nm表面摩尔吸光系数ε=3.67×10^4L.mol^-1.cm^-1,钴量在0~25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该法的优点是选择性高和操作简便,做了较大量的Cu(Ⅱ),Ni(Ⅱ),Fe(Ⅱ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离子与方解石表面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本文对重金属离子与方解石表面反应作了系统研究。方解石表面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等温线可分为4种类型:A型,Langmuir型;B型,Frendich型;C型,吸附-沉淀突变型;D型,吸着线性型。实验研究表明,方解石表面反应多种模式并存。Cu^2+、Zn^2+、Cd^2+和Ni^2+在低浓度时表面为离子交换吸附。较高浓度时表现为交换和表面配位吸附并存,而高浓度时则表现为表面沉淀;Ag^+Pb^2+、Cr  相似文献   

10.
锌与meso—四(2—磺酸萘基)卟啉显色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新合成的显色剂meso-四(2-磺酸萘基)卟啉与Zn^2+的显色反应。在pH9.40的Na2B4O7-NaOH缓冲体系中,以Hg62+及咪唑共同催化,在室温下8min即反应完全。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434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4.26×10^5L.mol^-1.cm^-1,Zn^2+浓度在0-0.14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配合物组成为TNPS4:Zn^2+=2:1。利用MIBK萃取  相似文献   

11.
殷志禹  徐其亨 《岩矿测试》1996,15(2):117-119
以8-氨基喹啉为母体,合成了新试剂5-(4-羧基苯偶氮)-8-(对甲苯磺酰氨基)-喹啉(CPTSQ),研究了它与Au的显色反应,在CTMAB存在下,于pH10 ̄13的NaOH介质中,CPTSQ与Au形成2:1紫蓝色络合物,最大吸收峰位于610nm,摩尔吸光系数1.0×10^5L·mol^-1·cm^-1,Au含量在0 ̄1.2mg/L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已用于金矿石样品  相似文献   

12.
ISE—FIA法测定水中NO^—3和NO^—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KMnO4氧化NO^-2为NO^-3,使用自制ISE-FIA装置连续测定水中NO^-3和NO^2。方法快速,精密,准确。  相似文献   

13.
胶东台上金矿成矿机制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凤英  李兆麟 《地质论评》1994,40(5):456-465
模拟实验研究表明,台上金矿床的成矿机制为:胶东群地层重熔形成滦家河花岗岩岩浆时,初始浆为几乎均匀的熔体相;随着结晶成岩作用的进行,由于局部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产生富K^+,Na^2^+,Ca^2^+,Mg^2^+,F^-,Cl^-,S^2^-,CO3^2^-及挥发份CO2,CO,H2O等的流体相,并不断从已结晶矿物及残熔体中,以[Au(HS)2]^-,[Au(HS)S]^2^-,AuCl4]^-等络  相似文献   

14.
何金兰 《岩矿测试》1995,14(3):231-233
在PH5-7的缓冲介质中,鱼腥藻吸附Au^3+,然后用6mol/LHCl洗脱,回收率在98%-100%。在选定条件下,鱼腹藻对Au^3+的最大吸附量为15.7-18.8mg/g。所拟方法可供低含量Au^3+溶液中Au^3+的富集。  相似文献   

15.
张教强  樊学忠 《岩矿测试》1999,18(3):215-219
研究了新显色剂2-「2-(5-甲基苯并噻唑)偶氮」-5-二乙氨基苯甲酸(5-Me-BTAEB)的离解平衡及与Fe^2+形成配合物的条件。在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存在下,5-Me-BTAEB与Fe^2+形成稳定的蓝紫色2:1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64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03*10^5L.mol^-1.cm^-1。Fe^2+的质量浓度在0-480μg/L时服比尔定律。方法用于部级铝合金标样中微量  相似文献   

16.
作者将新合成的显色剂2-胂酸基-4-甲基苯基重氮氨基偶氮苯用于Ni的分光光度分析。在pH11.2的Na2B4O7-NaOH缓冲介质中,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OP存在下,试剂与Ni(Ⅱ)生成组成为2:1的稳定红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38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38=1.92×10^5L.mol^-^1.cm^-^1,Ni量在0-0.32μg/ml范围符合比尔定律。用该法测定了铝合金及硫化镍矿石  相似文献   

17.
金在碱性富硅热液中溶解和迁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樊文苓  王声远 《矿物学报》1995,15(2):176-184
实验测定了金在碱性富硅溶液中的溶解度,并标定了Au与SiO2之间的配合关系Au^+H2SiO^-4=AuH3SiO^04在80 ̄250℃的温度范围内,其平衡常数为lgK=-1.9889+10085。18/T(T为绝对温度)各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值与Au-HCl-SiO2-H2O体系中得到的结果一致。它表明溶液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SiO2均作为配位体,与Au形成AuH3SiO^04在热液中溶解、迁移。A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钢铁工业废水淋溶钢铁工业渗漏区土壤,不同pH值,不同含Ca^2+,F^-浓度与放心水与工业淋溶各种土壤,以及电厂冲灰水淋溶粉煤灰的三种试验,讨论废水中C6H5OH、CN^-AS、Cr,Pb,Zn,H2S,BOD,COD,F^-,Cl^-,SO^2-R,NO^-3,NH^+4,Na^+和硬度等的污染与自净规律,并提出了防治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Fe-对硝基苯基荧光酮-CTMAB在pH10.0-11.2的硼砂-NaOH缓冲溶液中形成蓝色多元配合物,其组成为Fe:p-NPF:CTMAB=1:2:4。在吐温-60下,λmax为160nm,ε610=1.12×10^5L.mol^-1.cm^-1,Fe含量在0-0.2μg/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  相似文献   

20.
东坪金矿床的围岩蚀变和流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坪金矿床围岩蚀变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富集K^+,Na^+,Au^+,Cl^-和CO2、H2S成矿溶液以岩浆热液为主,但有天水的混合。金在溶液中以Au(HS)^-2和AuCl^-2形式存在,构造活动引起的压力突变和流岩反应是引起金沉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