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关于华东志留、泥盆纪含鱼层时代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嘉龙  毕德昌 《地质科学》1976,11(2):189-191
华东地区在古生代主要有两个含鱼层位:一为泥盆系上部的五通群,含胴甲鱼、总鳍鱼以及植物化石,其时代经长期争论渐趋统一,改变了以往根据植物化石划入早石炭世的看法;另一是志留系上部(?)地层,即江苏的茅山群和浙江的唐家坞群,所含化石除胴甲鱼外,还有属于无颌类的异甲鱼和最近划入硬骨鱼纲的棘鱼类以及一些无脊椎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2.
长江下游五通组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五通组过去通称“五通群”,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苏、浙、皖一带,亦偶见于鄂东武汉、赣北鄱阳湖北岸等地。这是一套以陆相为主的沉积,富产具泥盆、石炭纪双重特色的植物群和独特的胴甲类鱼化石而驰名于世。五通组的时代,由于其植物群在早期研究中,视为早石炭世产物,五十年代初,在含植物化石层位中具泥盆纪色彩胴甲鱼类的发现,一直有不同的看法。1959年,在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及其稍后的工作中,李星学通过对南京龙潭五通组标准剖面的岩性、沉积相、所产动植物化石和有关构造运动等的综合分析,提出五通组属于晚泥盆世的观点,曾获我国地质古生物学界广泛的赞同,仅少数学者仍持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3.
叙述铜陵、黄山一带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五通群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据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等特征,讨论了研究区五通群的时代划分和古地理环境。五通群近顶部出现风化暴露面,表明当时存在一个沉积间断,在间断面之下为擂鼓台组,间断面之上为陈家边组,其纵、横向上的变化受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五通组过去称“五通群”,主要分布在苏、浙、皖一带。其时代争论已久,丁文江(1917)、李四光、朱森(1932)、李毓尧(1935),均认为应属泥盆纪,但缺少化石根据。斯行健(1936)在研究下石炭统植物化石时,将该组划归下石炭统最底部。潘江(1953)在南京龙潭擂鼓台附近的五通组上部,发现具中泥盆世色彩的胴甲鱼类(Antiarchi)化石,从而确认该组属泥盆纪。罗兴、潘鹏(1959)在上述含鱼化石层位中,又找到了晚泥盆世植物化石——Lepto-  相似文献   

5.
<正>太湖地区基岩中志留世茅山群和泥盆世五通群石英砂岩中变形纹、面状微裂隙、面状微页理和"人"字形微裂隙早在10多年前就已被发现和报道(何永年等,1990;王尔康等,1990;王尔康等,1993;王尔康等,2001),但因其多解性,可能是构造应力形变所致,也可能是冲击应力形变所致。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叫做沼泽什么是沼泽呢?許多学者在回答这个問题的时候,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植物学家往往把沼泽理解为植物羣落,(植物羣落乃是各种植物为适应外部生活条件呈有規律的結合的一般概念),把沼泽分为莎草沼泽、灌木林沼泽、苔蘚沼泽等等。因为不同的沼泽、不同的沼泽过程,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羣落,这些植物适应着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它們所在沼泽的  相似文献   

7.
全球石炭纪—二叠纪植物群的演化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克勤 《地学前缘》1997,4(3):129-138
在全球范围内,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可以划分为五个植物群,即早石炭世的全球性拟鳞木植物群和晚石炭世至二叠纪的华夏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早石恨拟鳞木植物群广泛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具有全球一致性,以Lepidodendropsis,Suboepidodendron,Archaeosigillaria,Archaeocalamites,Cardiopteridium,Rhodeo  相似文献   

8.
一、為了發動和組織庞大羣眾報礦,使地質工作和群衆相結合,以利於我國礦藏的發現,特製定本辦法。二、凡人民羣眾所耳聞目見的礦産地或礦産情況,都可向地質部或其所屬地質局或分局、普查隊、勘探隊進行報礦。三、為便於及時調查研究,並避免影響群衆生産  相似文献   

9.
全球石炭纪-二叠纪植物群的演化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全球范围内,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可以划分为五个植物群,即早石炭世(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的全球性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flora)和晚石炭世(纳缪尔B—C期、威斯发期和斯蒂芬期)至二叠纪的华夏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早石炭世拟鳞木植物群广泛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具有全球一致性,以Lepidodendropsis,Sub lepidodendron,Archaeosigilaria,Archaeocalamites,Cardiopteridium,Rhodeopteridium,Rha copteris,Adiantites,Triphylopteris等为特征。拟鳞木植物群逐渐从泥盆纪植物群分离出来,繁盛于早石炭世早期,绝灭于早石炭世末期。在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的转换期,全球性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导致早石炭世拟鳞木植物群典型分子的绝灭和晚石炭世植物群先驱分子的出现。因此,华夏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衍生于早石炭世全球一致性拟鳞木植物群,但它们各自发展在不同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0.
胡雨帆  顾道源 《地质论评》1983,29(5):442-443
六十年代初,斯行健,周志炎(1962)曾将中国中生代植物划分为五个不同时代的植物群,即: 5.被子植物群(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 4.茹伏德蕨—拟金粉蕨(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 3.锥蕨—拟刺葵(Coniopteris—Phoenicopis)植物群(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 2.网叶蕨—格子蕨(Dictyophyllum—Clathro-  相似文献   

11.
在有关地质文献中,一般认为贵池地区无金陵组的存在,只报道在五通群之上有一套杂色砂页岩,属高骊山组。1976年,笔者在贵池地区工作时,发现含早石炭世早期生物群的地层,地点在贵池县灌口公社梅山大队下坡村,剖面的层序自上而下为: 上覆地层 高骊山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闡述了植物羣落与河流各种特征水位之間的联系,认为可以用它作为特征水位的标志。水生植物(生存于水下)与陆生植物(不能受淹,那怕是暂时的)可以作为两个极端水位的标志;而在此两类植物之間尚有各种各样的岸边草木,包括一系列种类繁多的乔  相似文献   

13.
志留紀及泥盆紀(陆相)地层在浙江西部及江苏南部分布相当广泛,研究程度亦較詳,1959年穆恩之、王钰、李星学諸先生曾进行过总結,但关于浙西的黃墅砂岩、唐家塢砂岩和朱藏塢组,苏南的五通羣(本文不討論这一地层)、茅山砂岩和坟头羣的时代及其对比,  相似文献   

14.
华夏植物群及其与全球同期植物群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克勤 《地学前缘》2002,9(3):73-84
文中研究的焦点是华夏植物群及其与全球同期植物群的比较 ,并论证了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古植物地理再造。在石炭纪和二叠纪 ,华夏植物区和欧美植物区皆位于具热带气候的赤道区 ,在类似的气候条件下 ,这两个地区的一些植物具有形态上的相似性。此外 ,华夏植物群含有一些与欧美植物群共有的分子 ;因此 ,这两个植物群的关系比较密切。尽管华夏植物群具有相当数量的分子是与欧美植物群所共有的 ,但是在大羽羊齿类植物中 ,在种级上两者并没有相同的成分。华夏植物群是以热带雨林气候为特征。在二叠纪 ,华夏区的气候比欧美区的气候更为湿润。华夏植物群的分子不同于安加拉植物群的分子 ;此外 ,安加拉植物群代表了温带气候条件。在石炭纪和二叠纪 ,冈瓦纳植物群分布在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不同于分布于北半球低纬度的华夏植物群的组成分子 ;因此 ,这两个植物群没有必然联系。在石炭纪和二叠纪 ,在北半球华夏植物群与欧美植物群的一些植物在形态上的相似性以及在南半球 (西藏、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新几内亚和伊拉克 )一些华夏型分子的分布可以是起因于类似的气候条件、大陆位置、板块运动、洋流作用、古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华夏植物群与其同期植物群的差异反映了植物群成分、古气候、古地理位置和陆地生态系在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整理以往资料基础上将京西石炭二叠系的植物化石分为三期五个组合,并与李星学提出的华夏植物群(北方亚区)相比较.作者认为,京西的双泉组下段与红庙岭组同属晚二叠世早期的地层.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羣众性的地下水观測工作,由于坚决依靠羣众,把技术交給羣众,使土洋办法結合,目前已经广泛的开展起来了。通过我們粗淺的了解,在这里做一些简单介紹,供大家在組織羣众观測地下水工作时参考。另外关于羣众对观测资料的整理目前还沒有一个完整方法,在本文中仅是提出一些我們的不成熟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二叠纪植物群与地层分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二叠纪分布着安格拉植物群、华夏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三个植物在地地层中的分布是受古地理模式控制的,安格拉植物群沿北部边缘地层区,塔里木地层区展布;冈瓦纳植物群仅见于喜马拉雅地层区;华夏植物物群分布在华北地层区和华南地层区。三个植物群常混生有欧美植物群的分子。在植物群与地层分区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二叠纪植物群古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8.
隨着全國矿產普查工作的大規模開展,各地人民羣众报矿的熱情更加高漲了。因此,地質部为了發動和組織广大羣众報礦,使地質工作和羣众相結合,以利於我國礦藏的發現。特於1954年9月1日公佈了“接受羣众報礦暂行办法”,因而使羣众对報矿的意  相似文献   

19.
赣东北晚三叠世安源组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赣东北上饶地区宋村、司铺和东山村3条剖面保存的植物化石全面研究, 讨论了赣东北安源组地层分布特征, 安源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时代.鉴定并统计安源植物群有28属60种, 其中苏铁类及本内苏铁类11属33种, 占植物群总数55.0%, 居植物群首位; 真蕨类5属11种, 占植物群总数18.3%, 居植物群第2位; 种子蕨4属6种, 占植物群总数10.0%;有节类2属3种, 占植物群3.0%, 然而丰度高; 银杏类4属5种, 占8.3%, 松柏类及繁殖器官2属2种, 占3.4%.该植物群归于晚三叠世Ptil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安源植物群组成分子中, 喜湿植物14种, 占植物群23.3%, 耐旱植物46种, 占植物群76.7%, 属于半潮湿型.喜热植物45种, 占植物群75.0%, 广温植物15种, 占植物群25.0%, 属炎热型, 代表中国南方滨海型热带亚热带半潮湿气候.   相似文献   

20.
《水文》1960,(1)
亚洲北部的泰麦尔半岛以东,有一个利亚霍夫羣岛(为新西伯利亚羣島的一部分)。这一羣島是一个很有趣的地貭构成体。因为其位置在亚洲大陆北冰洋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