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在研究了中国及东亚地区的地震资料后,指出:东亚地区存在52—53年的地震重复周期。简称东亚地区强震活动的50年周期。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根据全球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的矩震级来看,全球地震活动亦存在54年的周期。从而表明了东亚地震活动与全球地震活动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全球及各地震区带强震活动周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震活动周期谱的Morlet小波分析,确定了全球和13个地震区带的强震活动周期及其置信度.结果显示全球地震活动存在着多个显著稳定的活动周期,而各地震区带除了存在着与全球整体地震活动基本一致的周期外,还存在着特有的活动周期成分.本文研究为探讨全球及区域强震活动趋势及其动力源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全球巨大地震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全球巨大地震活动周期、活跃时段和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未来全球发生巨大地震的活跃时段和主体区域.结果表明:① 全球地震活动存在着置信度远超过95%的50年左右显著活动周期,此外还存在80——100年左右显著性不强的活动周期;② 通过对全球地震MSge;8.3时间序列图和MSge;8.0应变能时间序列图分析,得到活跃期10——14年,平静期39——41年,2004年后又进入了巨大地震的强活跃期,可能会一直持续到2018年;③ 强活跃时段内发生的MSge;8.5巨大地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太平洋板块北边界(美国阿拉斯加附近区域——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是发生8.5级以上地震最关注的地区,其次是太平洋板块的南美洲边界(尤其是秘鲁及其周边区域),应对这两个地区进行重点关注和监测.本文从地震活动性角度研究巨大地震的强活跃期问题,并推测全球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活跃时段和主体地区,而对于其机理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于小波变换的动态地震活动周期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杜兴信 《地震》1997,17(3):257-264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华北、中国大陆和陕西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动态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既存在比较稳定的周期,也有一定时变性,如华北近50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300a周期和60a左右周期,陕西近2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2 ̄3a周期,中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在1910 ̄1980年普遍存在30a左右周期,但在1980年后变为20a左右周期,小波分析揭示的地震活动周期时变性,一方面提示在依据周期规律外推  相似文献   

5.
采用1850-2012年期间USGS全球M≥5.0地震目录资料,构成全球地震能量-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变换和准周期分析. 结果表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的时间序列存在9年、19年和45年的3个准周期,其中,45年准周期最为突出. 结合起潮力周期的物理背景,对长周期潮汐起潮力与地震能量释放准周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没有发现全球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与潮汐短周期相关的准周期.  相似文献   

6.
全球及主要构造带大震活动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艳  刘杰  姜祥华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12):4425-4436
在定性分析全球、环太平洋地震带、低纬度环球剪切带和大三角地区(我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使用 Morlet小波变换对其周期成分进行了定量计算,并应用 Nowcasting方法对各研究区域当前大震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结果显示,①全球大震活动显著周期为48.6 年,8.5 级以上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评分为 0.91.2004年开始的大震活跃时段可能仍将持续,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危险性较大.②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显著周期为48.6 年,其大震活动起伏特征与全球大体一致,8.5 级以上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评分为 0.91.2010 年开始的8.5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持续时间尚短,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③低纬度环球剪切带地震活动显著周期为33.1 年,反映了该区8.0级以上地震的起伏活动,8.0级以上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评分为0.46.2004年开始的活跃时段可能趋于结束,未来 10年左右该区发生 8.0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④大三角地区地震活动显著周期为 23.4年,发生 7.8级以上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评分为0.72.2001 年以来该区 7.8 级以上地震活跃,其活动状态与 20 世纪前 50年类似.23.4年的周期成分反映了20世纪前50年7.8级以上地震活动韵律特征.2015 年兴都库什7.8级地震后,该区可能进入了 7.8级以上地震相对平静时段,该时段可能持续 7~12 年,未来几年存在发生 7.8 级以上地震的可能,但危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7.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全天山地区1790年1月至1997年12月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全天山地震活动即存在约11O年的大震活跃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也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并且这些周期是随时间变化的。与此同时,新疆南、北天山等地震带1893年以来也普遍存在相对比较稳定的11年和50年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只是在不同年份有较大的波动。连续小波变换揭示了新疆地震活动周期的时变性。根据新疆大震活动的11年左右周期可推测2006~2007年左右新疆地区有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大地震,2002~2005年之间地震活动相对偏弱,Ms≥4.7级中强震次数偏少,活动强度为5级和6级地震。  相似文献   

8.
基于定性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台湾地区的主要构造带和强震分布特征。1900年以来台湾地区MS≥7.0地震存在三个活跃时段:第一个活跃时段为1902—1925年,长达近23年;第二个活跃时段为1935—1978年,约43年;第三个活跃时段为1986—2006年,时长20年。台湾自2006年12月26日恒春海域发生MS7.2地震之后,MS≥7.0地震平静已近16年,为历史最长平静时段,存在开始新的活跃时段的可能。从区域分布看,台东地震带MS≥6.9地震具有六个活动周期,大部分活动周期平均约为16年,每个活动周期均包含活跃和平静时段,所有MS≥6.9地震均发生在活跃时段,统计显示台东地震带的活动强度自2002年进入第六个活动周期后逐渐减弱,直到2022年9月份台湾东带才再次发生MS6.9地震,可能进入了新一轮活跃时段。台湾西带MS≥6.0地震存在92年左右和14年左右的周期,1901—1993年为一个活跃-平静大周期(9...  相似文献   

9.
刘希强  林怀存  黄耘  李红 《中国地震》2004,20(3):247-256
基于Morlet小波变换,提出一种新的定量划分地震活跃期或平静期的分析方法,形成了根据复小波变换得到不同周期累加能谱极大值点变化、实小波变换振动周期谱时频分布以及指定周期的小波振动周期随时间变化的极值分布规律来研究地震活动韵律性及其时变特征的物理思路。通过对全球、中国大陆和华北地区浅源地震年释放能量的时间序列分析。对研究区强震活动的韵律性及其时变特征有了新的认识。根据目前强震活动具有的韵律性,结合历史地震活动情况,对未来研究区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全球地震活动周期的黄金分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刊用黄金分割对全球及美国西海岸、太平洋西北缘、大洋岛弧、亚欧4条洲际地震带大震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周期、A(b)指数进行的.研究的方法是采取地震活动的几个主要周期相比,若其值约为0.618,则认为它符合黄金分割性.研究表明,全球及各洲际地震活动的主要周期是符合黄金分割的.这项研究可利用地震活动的黄金分割性对全球及各洲际的地震活动高潮作出预测,但为什么地震活动会符合黄金分割性的物理实质的解答尚有一定的困难.文中还利用同样方法对中国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讨论,并对其今后的地震发生作了预测.认为2006年前后华北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如不发生,则华北地区就进入长期无大震的平静期.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定量描述地震活动强弱程度的地震活动度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地区1970年以来中强地震的分布特征和活动规律,发现内蒙古地区S值存在5年周期的起伏活动规律。在分区研究区的基础上,内蒙古地区从西到东,地震活动度S值呈现有规律的强一弱交替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小波动态周期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地震活动既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周期,也具有一定时变性。华北地区1000年来,特别是1500年以来存在着比较稳定的300年周期和60年左右周期,还有一些不断随时间变化的周期现象,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小波分析揭示的历史地震活动的周期时变性,一方面提示我们,在依据地震活动周期规律外推地震趋势时,要应用近期周期分析结果和使用比较稳定的周期成份;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短周期突变的不可预知性对相对短趋势预测的结果准确度带来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全球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史地震资料按最大熵谱方法对全球及全球各地震区强震活动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是:全球整体的巨大地震能量释放谱的最高峰值周期为10.53年,环太平洋地震系和大陆地震区的最高峰值周期分别是8.16年与10.25年。同时给出了全球各区强震活动的谱分析结果,对各区的周期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周期相近的有关地区。最后讨论了产生这种周期的原因,认为不应局限于地球的封闭系统中而应在宇宙环境中探讨地震成因和动力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引入太阳黑子活动,磁暴对地震发生存在触发机制这一基本观点,对东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周期进行了划分并研究其发生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位相特征。并讨论了东北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某些地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地球自转变化与全球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天文观测的日长变化序列和全球地震资料,研究了全球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十年尺度起伏,以及季节性变化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全局性联系,而在空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地区性差异.尤其是位于北大陆中纬度地区的欧亚地震带(不含东南亚地区)和下加利福尼亚-阿拉斯加东部地震带的地震,与地球自转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根据上述联系,天文观测的地球自转资料可以为监测全球地震活动提供一种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赵邦学 《地震学刊》2001,21(4):39-49
按地震在空间上的相似活动过程排列的华北与闸粤沿海及银川地震区(带)地震活动周期表,以华北地震活动为主线,将公元前280年咸阳51/2级地震至1988年2月25日彰武4.8级地震间2267件的华北地震活动划分为4个时间层次。其组合关系是,一个超长地震周期由初,前,主,余霞期4个地震期组成;除前震期只有一个地震周期外,初,主,余震期都包含前弱后强两个地震周期;每个地震周期多分为初,前,主,余霞震4个地震段。闽粤沿海地震区和银川地震带的主震段分别与华北初,余震段同期活动。地震周期是介于前人划分的地震幕与地震活动期之间一个新的更为重要的时间层次。华北7个地震周期的起止时间是:-280.50-8.22-80.12-1337.69-1568.37-1730.75-1855.95-1988.15年,并从时空强3方面阐述了华北地震周期性活动规律,分析了3个地震区,带地震周期的相互关系。华北地震周期可作为标准地震周期与不同地区地震周期相对比,具有重要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亚洲地区Benioff应变释放和强震活动的周期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长胜  赵祎喆  王行舟 《地震》2010,30(3):72-80
为研究亚洲地区强震Benioff应变释放和周期性活动特征, 本研究采用了1900—1999年的IASPEI百年目录和2000—2008年的全球CMT目录组成的混合目录, 分别考察了亚洲地区1900—2008年MW6.9以上强震的Benioff应变释放时间演化、 深浅源地震的累积Benioff应变线性偏离和MW8.0以上强震周期性活动的Rydelek-Sacks检验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 Benioff应变释放整体上大致存在30年左右的强弱起伏; 深、 浅源地震的累积Benioff应变线性偏离具有不同的周期性活动, 其中深源地震约为40年左右, 浅源地震具有更长的活动周期; MW8.0以上强震的发生存在33±2年的周期性活动。作为结果的外推, 亚洲地区未来10年的强震活动正处于以1990—2020年为活动周期的后三分之一阶段, 应变释放水平相对2000—2010年较低, 可能与1990—2000年的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18.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和研究了 1 970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新疆地区 30年来的地震活动情况。结果表明 ,新疆地震活动存在比较稳定的 1 0年左右活动周期 ,并存在 5年和 1 7年左右的不稳定的准活动周期 ,也就是说新疆地区地震活动既存在比较稳定的优势周期 ,也存在一定的时变性。根据 MS≥ 4.7地震时间序列的连续小波变换结果可推测 ,2 0 0 2— 2 0 0 5年新疆地区地震活动相对偏弱 ,中、强地震的发生次数偏少 ,有可能发生 5级或 6级地震 ,而到 2 0 0 6— 2 0 0 7年新疆有可能再次发生 7级左右的大地震。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全天山地震活动的韵律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0,14(1):9-14
对全天山地震带总体活动特征的科学认识是中亚各国正确认识本国局部天山地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前提。在收集了较完整的全天山地震目录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全天山地震活动的韵律特征,发现全天山存在100年左右的大震活动准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对天山年折合震级时间序列的AR谱分析和周期参数精估计证实了上述分析,并表明还可能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根据上述分析认为,天山在2000±12年期间处于新一轮百年尺度大震活跃年份,同时在2007年前处在50年尺度地震活动幕中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2007年前天山仍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大震,最大可达7.5级以上。  相似文献   

20.
基于强震目录,讨论了全球、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大三角地区”和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时序特征。依据8级地震分段活动特征分析认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全球特大地震活动状态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最优分割统计分析认为,自1800年以来“大三角地区”经历了持续时间为100余年的8级地震活动过程;进一步分析认为全球和“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可能具有至少百年尺度的地震“周期”,而且具有一定的准同步性。中国大陆地区MS≥7.0浅源地震活动明显受控于“大三角”地区和全球更大空间尺度的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时序上表现为十几年和近百年不同时间层次上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