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担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保障债权的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担保法》是调整抵押关系的法律,然而,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与《担保法》规定不尽一致,甚至矛盾的规定和作法,本文重点从划拨土地使用权中的问题来分析。一、关于可设定抵押权的土地使用权的范围按照《担保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可设定抵押权的土地使用权有:(1)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2)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3)乡(镇)村企业土地使用权;土(4)承包取得的“四荒“土地使用权。其中,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和“四荒“…  相似文献   

2.
一、土地抵押权的概念土地抵押权是指在土地抵押关系中,抵押权人对作为抵押物的土地使用权和土地附着物所享有的处分权和优先受偿的相关权利。  相似文献   

3.
《西部资源》2014,(5):27-27
<正>杭锦后旗国土资源局严格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办理程序,收到良好效果。一、严格申请资格审核。在核查资料时,严格审查。对抵押人《抵押登记申请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抵押合同》、《法人代表身份证明》等与土地证上的土地使用者和房产证上的房屋所有权人不一致的一律不予登记。二、严格土地权属状况审核。仔细查阅土地登记资料,对土地使用权已被查封扣押或已办理抵押登记、存在违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资料分析,理论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土地征收补偿中都存在着生态补偿缺失的问题,尤其是中国的征收补偿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如补偿理论支持不足、补偿范围小、补偿额度低、补偿不到位等。这种制度缺陷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耕地流失,同时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了土地使用权人——农民的相关利益,如土地被征收导致土地分割,形成不经济的土地规模,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损失,降低了相邻土地的生产力,影响了农民的相邻权;土地又是农民世代生存、繁衍、发展之所在,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生活来源,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影响了生存权和发展权;土地的资源属性表明,土地征收必然涉及到土地利用的变化和生态环境因素的改变,涉及到农民的环境权的保障。为此,必须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手段,通过对农地生态价值的正确评估,公平、合理的补偿失地农民的损失,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相似文献   

5.
工业用地使用权抵押在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和成本逼近法对通辽市某公司工业用地使用权抵押价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土地市场发育较不完善的区域,实际交易案例较少的情况下,选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和成本逼近法进行工业用地使用权价格评估,二者具有较好的互补作用,是目前比较实用的组合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6.
土地征收中生态补偿缺失对农民权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资料分析,理论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土地征收补偿中都存在着生态补偿缺失的问题, 尤其是中国的征收补偿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如补偿理论支持不足、补偿范围小、补偿额度低、补偿不到位等。这种制 度缺陷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耕地流失,同时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了土地使用权人———农民的相 关利益,如土地被征收导致土地分割,形成不经济的土地规模,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损失,降低了相邻土地的生产 力,影响了农民的相邻权;土地又是农民世代生存、繁衍、发展之所在,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生活来源,农 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影响了生存权和发展权;土地的资源属性表明,土地征收必然涉及 到土地利用的变化和生态环境因素的改变,涉及到农民的环境权的保障。为此,必须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有效 的市场化运作手段,通过对农地生态价值的正确评估,公平、合理的补偿失地农民的损失,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实行了第一步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强化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使用权是农民加快步伐达小康的重要途径。土地作为不机再生的稀缺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生产要素和资产的双重功能。土地不仅仅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商品。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好处很多。即用经济手段促使农民少占耕地,主动要取保护措施;可以改变人均占有耕地、分散经营的弊端,形成规模经营等。各地应因地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视域下加强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全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治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有力保障.运用法治的理念分析城市化视域下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由于现行农村土地征收法治的缺憾,导致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治存在法律制度规定上的冲突、农民集体利益代表的缺失、农村集体法定土地他项权利较少、农地产权价值分配错位等问题.因此,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治需要对现有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进一步健全农地产权制度、公益性土地征收与非公益性土地征购制度、农地补偿制度、农地征收程序、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探索多样性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等.  相似文献   

9.
农地城市流转决策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农地保护与城市发展被认为是一对矛盾。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应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而现行决策的片面性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农地的盲目流失,直接影响到我国土地资源的后续利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等。文章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通过对农地城市流转的选择价值和外部性的分析及评价,优化了农地城市流转决策。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原始的生产资料,为农村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生产生活资料,"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根本与关键都在于土地。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对促进统筹城乡综合  相似文献   

11.
农地征收制度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芳琳 《福建地理》2000,15(4):23-25,42
农地征收制度的完善,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农地征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完善农地征收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   总被引:62,自引:9,他引:62  
罗明  王军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97-103
土地整理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和增加土地效益、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土地整理的内涵和目标 ,结合我国的国家目标 ,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地域差异 ,阐明了目前我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对于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率高和人地矛盾尖锐的东部地区 ,结合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时机 ,大力推进农地整理 ,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经营规模水平 ,努力提高耕地的经济效益 ;同时 ,逐步推进非农用地整理 ,减轻非农建设用地对农地的压力。 2对于土地利用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中等的中部地区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耕地和环境 ,在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变注重农地整理的数量向注重农地质量转变。3对于土地利用程度低、社会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土地整理与退耕还林还草、治水、治沙相结合 ,改善生态环境 ;加大对现有耕地科技含量的投入 ,提高耕地的产出率。此外 ,土地整理应加紧制订、修订和完善相关土地政策 ,探索成立土地银行和公司参与等 ,实现土地整理资金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就宅基地这一热点话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明确表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方向是进一步扩大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而不是指宅基地可以自由买卖. 一、保障宅基地用益物权 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坚持集体所有制、用途管制、城乡统筹、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四个重要原则.胡存智表示,这是农地改革的基本逻辑和底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厦门市的地方经验为例,探讨征地拆迁城市化过程的土地产权重构。相对于产权经济学派以“南海模式”为范例主张土地制度改革应根本地给与农地完全的转让权,“厦门模式”进行的是对现存征地城市化制度的“修补”,在地方政策界定被征地农村享有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即所谓的“农村预留发展用地”。“农村预留发展用地”涉及地方政府和农村间、村和村间、集体和农民间的土地资源和土地权利的分配,以农村人口数而非征地面积为基数、量化为股权、和不完全处置权的权利制度,具有沿袭农村社会平均主义和成员权的社会凝聚意义;对于已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攫取级差地租、具有实质“地主”身份的集体和农民,则在转移土地权利的同时,具有福利再分配的意义。亦即,在地方政府和农村农民之间,市场并不是“厦门模式”的主要规则。“南海模式”和“厦门模式”不同的土地权利界定方式,何者能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目前尚难定论,有待实践和理论继续开展。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益评价模型,测算了2001—2008年中国沿海地区农地非农化的配置效益。结果表明:(1)除海南省外,沿海各省均处于农地过度非农化状态,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土地非农化的强依赖和农地非农化利用的低效益;(2)沿海各省份的农地非农化均有较大的净收益,即农地非农化的效益远大于农地本身的效益;(3)快速城镇化的需求和农地资源的稀缺性对农地非农化在部门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出了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16.
农地边际化的表现特征及其诊断标准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本文对农地边际化与边际土地的概念与本质、农地边际化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表现特征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理论探讨。农地边际化是一种受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等因素综合驱动作用的过程,一种在现有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农地变得不再具有经济生产能力的过程。在农地边际化过程中,农户会有不同的行为响应,从而导致区域土地利用在“集约度、播种面积、用途转移与土地经营制度”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农地利用的“边际收益指标”、“集约度指标”与“播种面积指标”是诊断农地边际化的三大指标。一般而言,如果该农地利用的“边际收益”为负,且在随后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集约度下降、播种面积缩小,甚至弃耕撂荒”等变化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该农地利用出现了边际化现象。但不同类型农地边际化,其诊断标准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新郑农村经济变革的历程后,发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土地使用制度有密切关系。研究认为这种关系的内在机制是土地收益的分配方式;当前土地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浪费和利用粗放;原因仍是土地制度中存在着弊端。文章最后提出了完善土地使用制度的对策是搞活土地使用权,试行农用土地租赁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在理论上解析了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地利用的影响。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对劳动力在两个部门的配置和不同质量土地的利用方式上遵循收益最大化原则和"均衡原理"。非农收益较高、劳动力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其结果是农地经营的劳动力投入数量和质量降低。劳动力成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主要约束条件,一方面,由于质量较好的土地仍然有较高的经营收益,所以农户不会放弃这些土地的经营,甚至采取集约化利用的方式;另一方面,质量较差的土地容易被粗放化利用,收益极低的土地容易被边际化。本文的分析为农业政策和生态建设政策提供了学术基础。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且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将导致质量差的土地退出农业生产,这需要政府决策者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西部资源》2008,(6):36-36
笔者最近接触了几件要求办理原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转移的申请,地面资产都是委托拍卖行拍卖的。在办理土地使用权转移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土地使用权的招拍挂、土地规划用途等。笔者认为,国有划拨土地地面资产委托拍卖行拍卖不妥。国有划拨土地有几种情况,一是在原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时还没有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二是原土地使用单位可以使用国有划拨土地。由于这些原使用土地单位的关、停、并、转,致使土地和地面资产闲置。盘活和利用好这些闲置土地和地面资产应该鼓励和支持,但  相似文献   

20.
经依法批准连续两年未使用的土地,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这是当前国土资源部门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收回土地使用权的片面认识。其实,收回土地使用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法律问题,它涉及了《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管理地方性法规,我们在收回土地使用权时,必须根据不同情况,按照相关法律规定采取不同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