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极地区自然界现存的冰雪体,是南极冰川学研究的对象。南极冰雪体及其变化对全球水体的分布和循环以及气候、环境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使南极冰川学研究不仅在南极科学中处于主要地位,而且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举足轻重。 南极冰盖巨厚的冰雪内保留有数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冰芯综合研究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南极冰川学正在向大尺度宏观方向和冰体内部微观方向两个方面迅速发展,涉及的学科更加广泛。其热点为:1、冰盖的物质和动态平衡——海平面和气候变化;2、冰芯综合研究。 中国南极研究起步较晚,南极热的兴起仅是最近十年的事情,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此,笔者提下列几点建议:1、南极冰川学是一门国际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工作只能从横向与各国同行相比,要求研究内容具有国际水平;2、为接近和达到国际水平,需要培养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南极冰川学科研骨干队伍;3、抓紧建设南极冰川学实验室的建设;4、切实加强国内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相似文献   

2.
最近,美国地质学家庄士敦,经30多年来的观测研究指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无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冰雪覆盖面积,分别为90%和80%,冰层厚达3000米以上。由于冰层厚的压力,其底部几乎处于溶点状态(1969年科学家赴南极考察,曾在冰层下2164  相似文献   

3.
南极陨石不但是宝贵的科学研究资源,而且对探索和研究冰盖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自1998年第15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中国南极陨石搜集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一个陨石富集区,收集了12000多块陨石样品,成为拥有南极陨石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相对于美国,中国南极陨石考察和研究还存在明显差距。为了实现中国南极考察的长远目标和安排十三五期间的南极陨石考察工作,基于中国的南极陨石工作总结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对南极陨石的长远目标进行设想,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工作规划。  相似文献   

4.
问鼎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十二勇士重返Dome A,选址建立中国南极第三站。10月,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活动又将启程。拓普康凭着历年对南极科考的热情,过硬的产品和大力的支持,2007年7月  相似文献   

5.
应澳大利亚政府南极局的邀请,我国派遣四名科研人员参加南极的冰川、生物、气象及海洋考察。本人于1981年11月到达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大学进行了两个月的准备工作,已于1982年1月24日抵达澳大利亚在南极的主要冰川考察基地——凯西站(Casey)。 凯西站位于澳大利亚西部佩斯(Perth)正南3,800公里处的威尔克斯地(Wilkes)海岸。其前身是美国于1957年建立的威尔克斯站,它位于现在的凯西站以西约2公里的海  相似文献   

6.
基于CryoSat-2卫星测高数据分析南极海冰厚度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亦卓  季青  庞小平 《冰川冻土》2019,41(5):1214-1220
利用卫星测高数据能够获取大尺度、长时序的海冰厚度信息。相较于北极,目前南极海冰厚度特别是近期变化信息仍很缺乏。基于2013-2018年的CryoSat-2卫星测高数据,采用最低点高程法和静力平衡方程模型反演了近6年逐月平均海冰厚度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3-2018年南极海冰厚度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014-2017年年平均海冰厚度表现为快速变薄。南极较厚的海冰集中在威德尔海西南海域,最大值出现在该海域2014年的7月(6.27 m)。年平均海冰厚度在2017年达到最低值。南极海冰厚度的时空变化研究可为深入研究海冰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980年1月至3月,作者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董兆乾同志应澳大利亚科学环境部南极局的邀请,到南极进行了第一次考察访问。1月12日飞抵南极大陆,2月27日乘船离开南极,历时47天。其间在澳大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南极陨石收集就成为国际上南极考察项目中的一个重要亮点。在世纪之交之际,我国南极考察队开始了南极陨石收集,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在南极陨石收集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不但收集了一万多块陨石样品,成为拥有南极陨石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新发现了一个陨石富集区——格罗夫山。  相似文献   

9.
我国盐田首次产出南极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极石是极度干旱且寒冷气候条件下的产物, 于1963年在南极首次被发现, 并以发现地而被命名为南极石。在我国青海柴达木盆地, 也曾有发现南极石的报道。南极石化学式是CaCl2?6H2O, 可用来生产融雪剂, 干燥剂等, 具有广泛的用途。本文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地区, 利用1940 m深处的地下氯化物型富钾油田水进行盐田蒸发试验, 于冬季得到了南极石矿物。通过偏光显微镜下鉴定、X光粉晶衍射及化学分析, 并参照前人矿物数据, 确定为南极石。以前没有关于人工产出南极石的报道, 这是首次在野外人工盐田条件下产出南极石, 这对认识南极石的自然产出及赋存气候环境条件, 对研究地区气候变化, 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5月30日,Nature Geoscience发表题为《南大洋增暖被环极上升流和赤道输送所延迟》(Southern Ocean Warming Delayed by Circumpolar Upwelling and Equatorward Transport)的文章,揭示了近几十年来,南极增暖速度缓慢,原因在于南极绕极上升流和赤道输送的作用。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来,南极只显示出些许变暖迹象,与北极地区的迅速升温形成了鲜明对比。以前的研究错误地认为,南极海洋增暖滞后是由  相似文献   

11.
南极大陆温度正在升高,但是其冰冻圈融化速度比之前预测的速度要慢许多.事实上,有关该地区的卫星数据显示,南极大陆在去年夏天的融化速度就是近30年来最慢的一年.两位冰河专家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周报EOS上发表文章对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南极固定冰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南极的局地气候变率,因此是数值模式验证的理想载体,对固定冰的观测研究结论也能用于评估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现今国际上对南极固定冰的观测和研究日渐丰富和深入,并逐渐形成了由多个国家参加的联合观测网。就海冰厚度、冰芯结构、表面辐射收支等现场测量和相机、卫星等遥感观测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南极固定冰观测的技术手段和研究进展,并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南极固定冰年际变化特征。对南极固定冰观测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南极地区晚第四纪环境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青松 《第四纪研究》1990,10(2):159-167
南极无冰区和冰芯的记录均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南极地区的环境和气候变化是与全球变化一致的。在最近几十年,大气CO2含量增加已引起南极地区气温升高,冰盖前缘缓慢消退。温室效应将促使南极冰盖(首先是陆缘冰)部分融化,但不可能崩溃。在今后50年内,南极冰盖部分消融引起的海面上升幅度将不超过2m。  相似文献   

14.
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出版了题为《国家科学基金会在极地研究中的作用》的报告(The Role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in Polar Regions,NSB 87—128),其中介绍了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当前与未来极地研究的15个项目以及有关出版物。 一、美国南极研究 《美国南极研究项目》的目的是增进对南极地区以及南极与地球其他部分的关系的了解。国家科学基金会为美国南极项目提供资金,实施管理。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介绍J.P.Kennett为代表的“洋流说”阐述了大洋钻探25年来约10个航次研究所揭示的南极地区显生宙晚期气候演变的历史。晚白垩世时南极地区和全球一样暖和无冰,末期变冷,古新世开始后不久又转暖,早始新世-中始新世早期达顶峰,以后变冷。渐新世为主要冷却期,南极东部形成冰盖,中,晚中新世为另一重要冷却期,南极西部以至全部南极在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最终形成稳定冰盖。德雷克海峡打开,环南极洋流(A  相似文献   

16.
南极海冰涛动及其对东亚季风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卞林根  林学椿 《冰川冻土》2008,30(2):196-203
利用NCEP 1973-2002年逐月南极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定义了具有跷跷板式变化规律的南极海冰涛动指数,分析了冬季南极海冰涛动指数与我国夏季降水及东亚季风爆发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南极海冰涛动指数与同期南极海冰密集度相关系数超过5%信度的格点数占南极海冰格点数的1/3,表明定义南极海冰涛动指数能够代表南极地区1/3海冰的变化区域.冬季南极海冰涛动指数和我国汛期(6-8月)降水距平百分比相关显著,正相关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长江流域以北为负相关,相关系数均超过5%的信度.当冬季南极海冰涛动指数为负值时,南海季风爆发早,概率为11/14=79%;为正值时南海季风爆发晚,概率为12/15=80%.通过讨论冬季南极海冰涛动指数影响我国季风降水的可能过程,给出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7.
冰雷达探测研究南极冰盖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大的陆缘冰体,其物质收支和稳定性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高有重要的影响。冰雷达,或称无线电回波探测,是冰川学家调查南极冰盖冰下特征的主要方法。在过去的50年里,冰雷达被广泛用于测量冰盖厚度、内部构造和冰下地貌,这些参数是计算冰盖体积和物质平衡、重建过去冰雪积累和消融率以及冰盖动力和沉积过程的基础。现在,冰雷达测量覆盖了南极绝大部分区域,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南极冰盖和全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理解。首先,简要介绍了冰雷达及其技术发展,然后着重评述了冰雷达在探测研究南极冰盖厚度和冰下地形、内部反射层、冰下湖和冰下水系、冰床粗糙度以及冰晶组构上的进展。最后,对未来冰雷达探测研究南极冰盖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给出我国的现状。


  相似文献   

18.
南极是目前地球上回收陨石最多的地区,自1969年以来已在南报回收了11000多块陨石样品。由于冰的消融和运移导致在一些兰色冰区内陨石的明显富集。大多数陨石来自直径小于200km的小行星体,南极陨石中月球陨石和火星陨石的发现提供了陨石其它来源的可能性,南极陨石的地球年龄比非南极陨石老,藉此可获得过去冰盖运移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南极是目前地球上回收陨石最多的地区,自1969年以来已在南报回收了11000多块陨石样品。由于冰的消融和运移导致在一些兰色冰区内陨石的明显富集。大多数陨石来自直径小于200km的小行星体,南极陨石中月球陨石和火星陨石的发现提供了陨石其它来源的可能性,南极陨石的地球年龄比非南极陨石老,藉此可获得过去冰盖运移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南极冰盖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南极冰盖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南极冰盖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其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并为探讨全球气候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演化提供支撑.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南极冰盖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南极冰盖研究领域的一些主要结果、观测事实以及未来变化展开讨论,重点介绍南极物质平衡、冰芯研究、冰下水系统、冰盖数值模拟方面最近的进展,评述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