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然气的扩散模型及扩散量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层的存在是天然气成藏和保存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浓度封闭又是盖层的一种重要的封闭机理。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浓度封闭的机理,进一步系统建立了天然气扩散的地质和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初始化条件,对天然气扩散量的计算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超压源岩天然气扩散速度演化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超压源岩天然气扩散速度演化史,在其内超压形成与演化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天然气向外扩散特征及其演化史进行了研究,得到在嫩四段沉积早期其内异常含气浓度开始形成,发生向上和向下的扩散作用。之后扩散作用逐渐增强,但在嫩四段沉积中后期和第四系沉积末期因异常含气浓度降为最低点,使天然气向外的扩散作用降为最弱。据此可把青山口组超压源岩向外扩散作用的过程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在每一演化阶段内天然气向上和向下的扩散速度均是逐渐增强的,但向下的天然气扩散速度大于其向上的天然气扩散速度,使扩散相天然气在下伏油层中的聚集较其在上覆油层中的聚集更有利,这可能是造成该区扶、杨油层天然气较萨、葡、高油层富集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南方海相天然气保存机理及保存条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下地质条件下天然气主要以游离气、溶解气、吸附气的形式保存,压力封闭和水(油)溶保存是天然气的主要保存方式。含气系统的保存需要一个立体空间上的封闭保存体系,区域盖层和直接盖层的封存保存功能不同,前者主要是构建一个封闭保存体系,后者直接遮挡或抑制天然气的扩散与渗漏。异常高压带的存在与否和水文地质条件是衡量区域封闭保存体系的两个重要标志。根据南方海相不同区块油气保存特性,划分出持续型(四川盆地型)、重建型(中、下扬子型)和残余型(秧坝型)三类不同的油气保存单元。  相似文献   

4.
水样硝酸盐氮同位素分析预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肖化云  刘丛强 《岩矿测试》2002,21(2):105-108
采用离子交换色层法和扩散法进行水样硝酸盐δ^15N分析预处理。所用的Dowex^R 1-X8树脂(>5mL)对50mL浓度为500、1000、2000mg/L的硝酸盐溶液的吸附率均>99.9%,30mL 2mol/L KCl溶液对树脂柱长5cm的色层柱洗脱率>95%。该方法适用于在野外及时对样品进行初步处理,并可在树脂柱内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影响分析结果。水样洗脱液用扩散法进一步处理,50℃时,对硝酸盐扩散10d,回收率>95%,且不会引起氮同位素分馏。  相似文献   

5.
煤层甲烷解吸—扩散—渗流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从煤层甲烷产出机理入手,分析了影响煤层甲烷解吸、扩散和渗流过程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解吸的因素主要是压力、含气量、煤的水分含量、基块尺寸、温度等;影响甲烷扩散的因素主要是甲烷浓度、扩散距离、平均自由程和煤岩孔隙分布;而影响渗流的因素有渗透率、裂隙发育状况、压差、储层损害等。进而指出,解吸、扩散和渗流3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三者的最佳匹配将是煤层气经济开发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页岩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其评价方法不同于常规油气资源。以页岩气聚集机理及形成过程为依据,结合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认为体积法是适合中国现阶段页岩气资源评价的最优方法。结合财政部对页岩气的界定标准及中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埋深、含气量、保存、地表条件等因素,认为研究区目的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位于出恩施—彭水地区;以体积法计算页岩气资源量的原理为依据,对有利区含气页岩面积、有效页岩厚度、密度等参数采用确定性赋值,其值分别为5174 km2、57 m、2.71 t/m3;并采用条件概率赋值法分别对有机碳含量、总孔隙度、含气饱和度等不确定性参数进行条件概率赋值。最终估算出了有利区内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5434.7×108m3。  相似文献   

7.
武陵山复杂构造区古生界海相油气实现重大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武陵山复杂构造带主要残留向斜油气地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油气成藏主要参数的对比,提出了注重沉积与构造保存的选区评价思路,优选了安场向斜有利区并布署实施安页1井钻探工程。该井二叠系栖霞组油气显示活跃,含气层厚147 m;在志留系石牛栏组钻遇多个高压气层,首次在南方该层系海相灰岩获得高产天然气流,并见到少量稠油;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钻获高含气黑色页岩近20 m,达到了页岩气商业勘探的标准,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南方页岩气商业勘探范围;在奥陶系宝塔组钻遇高压气层,首次在南方该层系获得天然气发现。  相似文献   

8.
双电层结构对研究黏土力学特性、冻土水分迁移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黏土颗粒扩散双电层电势分布的影响,借鉴Gouy-Chapman-Stern双电层理论,基于Nernst-Planck方程和Poisson-Boltzmann方程,利用数值软件COMSOL定量分析了温度、浓度、颗粒尺寸、颗粒形状以及溶液相对介电常数对扩散双电层电势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温度对电势分布的影响不明显,但随着温度以及Stern层厚度增加,黏土颗粒表面电势和Stern电势均增加;而随着溶液浓度以及相对介电常数减小,表面电势值增加;在矿物成分、表面电荷密度以及颗粒形状确定的情况下,尺寸对于扩散双电层电势分布的影响不显著;但颗粒的不规则形状对电势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当颗粒形状存在夹角时,夹角处的表面电势远大于其他位置,且夹角越小,夹角处表面电势值越大。  相似文献   

9.
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扩散是指从煤基质孔隙表面上解吸的煤层气运移到割理系统的主要过程。发生扩散的前提条件是气体浓度差的出现,衡量扩散能力大小的重要参数是扩散系数。前者为由解吸速度、解吸气量和煤层气产量、井孔压力降等因素控制的动态参数,而后者为主要受扩散物质性质、扩散介质特征、扩散系统的温度、压力和孔隙结构形态等因素影响的静态参数。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扩散量与煤层气浓度差和扩散系数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0.
辽宁北票附近中侏罗世晚期的沙漠沉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风成砂具有良好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不仅常是主要的贮水层,又为极佳之油气聚集层,并含有盐类资源。如西北欧包括北海地区的Rotliegendes沙丘砂岩迭覆于含气岩层(煤层)之上,而又被蒸发岩所覆,构成荷兰、北海南部的主要储油层之一。当今世界能源奇缺,因此,对古代风成砂沉积的研究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含气系统的划分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油气系统的理论,划分了塔里木盆地含气系统,首次提出了天然气成因系统的概念,并进一步从剖面上划分了其含气组合,从平面上划分了天然气成因系统,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含气系统的特征,对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油气运移基础理论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李明诚 《地球科学》2004,29(4):379-383
在非均质地层中, 烃类的扩散流和体积流可以同时存在并可相互转换.扩散流有助于烃类从源岩中排出, 并通过流动方式的转变直接参与油气的聚集成藏.在致密泥岩层中, 扩散流和体积流的计算流速分别为4~18 m/Ma和3~15 m/Ma, 几乎没有差别, 说明泥岩中的流动也可以用达西公式来表述.虽然油气的浮力流和渗流都是地下多孔介质中的流动, 但油气在水中上浮不呈连续相流动.因此不要求也不能用达西公式表述临界运移饱和度和相对渗透率.优势运移通道和有效运移空间是2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指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向, 后者是指地层中真正发生了油气运移的空间.大约有70%的油气藏位于优势运移通道上, 而在运载层中有效运移通道空间约占总孔隙空间的5%~10%.圈闭的封盖强度与闭合度有3种不同的组合类型, 它们是世界上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根据研究和统计, 世界石油储量的半衰期约为29 Ma, 大油田的中值年龄约为35 Ma.根据烃类的微渗漏流量计算, 中-大型油气藏的平均自然年龄约为50~100 Ma.   相似文献   

13.
页岩油气储层纵向多重非均质性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油气作为烃源岩层系内自生自储的油气资源,其可开发性受页岩储层特征的控制明显。由于不同类型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环境的差异性,页岩油气储层在纵向上具有多重非均质性,包括岩性的纵向非均质性、储层物性的纵向非均质性、岩石力学参数的纵向非均质性、地应力的纵向非均质性以及含气性特征的纵向非均质性等,这造成了页岩油气储层的纵向非均质性明显强于横向非均质性,有机质丰度、孔隙度、渗透率、储层的可压裂性、地应力、含气性及吸游比等参数在纵向上的变化均较大,且直接影响了后期页岩油气开发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优质开发目的层段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单段页岩油气储层的连续厚度在30~50 m左右、有机碳含量均值达到2.0%以上、有效孔隙度大于2.0%、岩石泊松比小于0.25、脆性较大、最小主应力相对上下邻层较小、含气性较高的层段。页岩油气开发井型的选择,水平井段的部署,压裂分段的长短、射孔簇的设计等均要充分考虑这种非均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矿物氧扩散与氧同位素退化交换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上解论上解析了同位素封闭体系内的矿物氧扩散性质,火成岩从冷却为质岩从高峰变质温度冷却过程中的所发生的扩散作用会层致矿物晶体内部及晶粒间的氧同位素重新分配,两种不同的矿物氧扩散-同位素交换模式都可以用来模拟这种性质。实例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扩散对氧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谢渊  丘东洲  王剑  汪正江  刘建清  余谦  李嵘  杨平  李旭兵 《地质通报》2012,31(11):1769-1780
通过油气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认为,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可能发育3套主要的生储盖组合及1套次要生储盖组合;可能存在原生型油气藏等4种油气藏。依据生储盖及其组合发育特征、保存条件、油气显示、构造圈闭及油气系统分析,初步优选出利川—恩施、石门—桑植、仁怀—金沙、武隆—道真4个有利含气远景区,以及湄潭—思南、黄平—麻江2个较有利含气远景区。这些认识成果,为深入开展雪峰山西侧地区有利油气勘探目标区块优选和评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针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新区新层系所开展的主要油气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进展有:一是综合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微古化石和同位素地层测试及以往资料成果,建立完善了震旦系-下古生界统一的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方案,新建了几丁虫等典型微古化石剖面和同位素地层剖面;二是基本查明区内构造格架和主要褶皱、断裂、滑脱层的分布特征,明确雪峰山主要为准原地构造隆起成因;三是较高精度地恢复了震旦纪-早古生代重点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及其沉积充填演化序列,揭示了沉积相带对生储岩石发育分布的控制关系;四是更详细地圈定了震旦系-下古生界9个重点层组烃源岩和储集岩的发育分布特征,划分出3套有利生储盖组合;五是解剖总结认为构造抬升和断裂活动是区内及邻区古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断裂是决定现今油气保存与勘探选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六是优选出利川-恩施等4个有利含气远景区及2个较有利含气远景区,为深入开展油气勘探目标区优选、实现油气勘探新发现奠定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针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新区新层系所开展的主要油气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进展有:一是综合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微古化石和同位素地层测试及以往资料成果,建立完善了震旦系—下古生界统一的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方案,新建了几丁虫等典型微古化石剖面和同位素地层剖面;二是基本查明区内构造格架和主要褶皱、断裂、滑脱层的分布特征,明确雪峰山主要为准原地构造隆起成因;三是较高精度地恢复了震旦纪—早古生代重点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及其沉积充填演化序列,揭示了沉积相带对生储岩石发育分布的控制关系;四是更详细地圈定了震旦系—下古生界9个重点层组烃源岩和储集岩的发育分布特征,划分出3套有利生储盖组合;五是解剖总结认为构造抬升和断裂活动是区内及邻区古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断裂是决定现今油气保存与勘探选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六是优选出利川—恩施等4个有利含气远景区及2个较有利含气远景区,为深入开展油气勘探目标区优选、实现油气勘探新发现奠定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天然气扩散、物质平衡原理、烃浓度封闭机理和气源岩层之间扩散时间的相互匹配关系建立了评价泥质气源岩层内天然气扩散损失量的6种扩散模式以及不同模式下气源岩层天然气扩散损失量的计算方法,为定量评价部分烃浓度封闭期间气源岩层天然气扩散量、页岩气扩散量提供了可能。源岩层在受到部分烃浓度封闭期间的天然气扩散量,假设此期间不存在烃浓度封闭,则为源岩层的扩散气量与该期间上覆气源岩的扩散气量之差。利用所得模型对黔南坳陷黄页1井九门冲组页岩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显示,黄页1井九门冲组页岩不考虑烃浓度封闭条件下的扩散气量远大于考虑烃浓度封闭条件下的扩散气量。在评价泥质气源岩层扩散量时如果存在烃浓度封闭作用,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9.
《地学前缘》2017,(4):51-56
地震"亮点"分析技术在传统油气勘探中已被证明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但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基于含水合物层、含气层及含水层的岩石物理属性,利用2015年神狐钻探区地震资料,分析了含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振幅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神狐钻探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内,扩散型水合物共有三种形成模式,分别为形成于稳定域底界的水合物层,形成于稳定域内部的高饱和度水合物层和形成于稳定域内部的低饱和度水合物层。水合物形成于稳定域底界时,地震剖面上产生BSR,当沉积层中含高饱和度水合物或含气时,会在地震剖面上产生相应"亮点";当沉积层中含低饱和度水合物时,则在地震剖面上产生相应的"暗点"。综合分析,可以利用地震"亮点"与"暗点"在钻前对水合物成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构造与羌塘盆地油气保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羌塘盆地为我国陆上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的一个中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但高原的强烈隆升、新构造运动的频繁作用和中上侏罗统的大片裸露,以侏罗系为目的层的油气,能否保存至今令人怀疑。羌塘盆地油气保存条件的问题已成为石油地质条件评价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焦点问题。笔者就已有的资料,通过对新生代构造活动、断裂活动影响和高原隆升等方面的初步分析,对羌塘盆地油气的保存条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