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地震大数据的范围很广,本文所述地震大数据是指理论计算数据和地震观测数据,顾名思义,就是分别通过公式计算和观测记录而产出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容量已经足够称得上是大数据。地震大数据的产出是基于震源和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研究及成果,既有理论公式和模型,也有观测技术和测定方法。梅世蓉[1]、陈运泰等[2]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3]等著作都对此有全面系统的论述。地震海量观测数据主要包括地震  相似文献   

2.
“明灯1号”人工爆破地震地磁效应场地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07年12月12日在河北省怀来县实施了"明灯1号"大当量人工爆破,目的是以人工震源开展地球深部结构探测及地球物理学相关研究.这无疑是开展地震地磁效应场地试验的机会.在人工震源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开展了地磁三分量重复测量和地磁总强度连续测量.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了有意义的信息.测量过程和数据处理结果也验证了流动地震地磁观测具有可靠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国际地震动态》2012,(4):49-51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于2011年12月26-27日在北京联合召开地震电磁扰动专题研讨会.参加本次专题研讨会的有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蔡晋安,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杨树新,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钱家栋、赵家骝、关华平、副研究员席继楼,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杜学彬、副研究员谭大诚,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卢军,上海市地震局研究员马钦忠,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吴荣辉、田家勇、王兰炜、副研究员张世中以及该所其他从事电磁扰动观测研究的科研人员.  相似文献   

4.
2008年汶川8.0级破坏性地震之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于2008年9月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以四川省雅安市为起点,北北西向上120 km范围内架设了27套流动台,开展为期近15个月的运行观测,对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深部构造形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推进地震前兆观测技术和分析预报方法创新,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我国地震预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电磁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11月29—30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地震电磁波前兆观测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论坛”。  相似文献   

6.
库.  AK 王道 《内陆地震》1997,11(3):233-239
哈萨克斯坦各类自然灾害中地震及其伴生的次生地质作用是最危险的一种。国家对地震的综合防御十分重视,90年代以来,地震研究所开展了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特征、震源区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编制了地球物理、流体地球动力学、形变和地震活动性前兆形成的物理数学模型;研究出用各种观测资料进行超长期、长期、中期和短期地震预报的方法及相应的软件系统。地震是现今地球动力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产生地震的必要条件是应力积累超过构造非均匀性之间的内聚力的强度,应力的积累和松弛伴随着构造和物质的变化,它表现在岩石物理性质、地球物理场及其它场的变化。观测微小地震活动的发展、物理化学场的变化就可以预测未来地震的地点,并估计震源区的大小。实践证明,前兆机理和预测地震方法的基础研究在哈萨克斯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新疆伽师强震群成因及帕米尔东北侧强震预测研究》第2专题——伽师强震群区及帕米尔东北侧现代构造运动和地形变的GPS监测研究第2期观测工作,在新疆地震局流动测量研究队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二室的密切配合下,于1999年8月19日圆满结束。今年的观测工作量是22个GPS点位的全面观测及3个点位的归心联测。在观测过程中,以“网络工程”中的乌什基准站和喀什基本站为固定观测点,其它站为流动观测点。野外观测时间近1个月。在这次观测过程中,GPS观测组同志们遇到了南疆地区特大山洪暴发和公路多处…  相似文献   

8.
新疆强震台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震观测是以仪器为手段,取得地震时地面和建筑振动特征的第一手资料,研究地震波对结构物破坏机理和规律,也是研究强震影响场地面运动的衰减规律和震源机制的重要手段。 记录资料可为地震烈度和工程抗震设计,抗震措施等震害预测提供定量数据和理论依据,是地震工程和近场地震学的基础工作之一。 强震观测在国际上开展较早,始于三十年代初,我国强震观测起步较晚,始于六十年代初,自强震仪问世五十多年以来,强震观测在推动地震工程理论和实践、促进近场地震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 新疆强震观测是1980年初开始筹备,前几年开展了直接为工程项目服务工作,以及核爆地震效应观测。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震局和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院将于2001年春季开始一项“流动台阵近场地震观测和北京地区防震减灾”的国际地震合作计划。该计划将使用由新一代数字地震仪构成的流动台阵在北京西北的延庆和中国大陆的其他地震活动区进行地震近场观测。这项计划的执行对于地震学基础研究,特别是探索地震震源过程的复杂性和首都地区的防震减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回顾云南多年地震预测实践,认为目前定点前兆观测到的异常基本上都是地球物理场上的信息,前兆异常幅度增大、数量增多可以用于判定地震的发震时间,但难于得到前兆异常与地震在空间上的关联性,因此,基本上不能用于地点预测;云南80%的6级地震前,震中附近有地震活动增强的现象,地震活动判定地点优于定点前兆观测异常;近年来流动地磁观测异常判定地点较好,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震源区震前1年尺度的流动地磁测量异常区域,较地震活动增强区域预测时间短、区域小;笔者认为,针对震前的流动地磁测量观测到的物性变化,如果能在中小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区域,架设密集台阵,捕捉物性变化的动态过程,对于地震的成因机理可能会得到最客观的认识,从而使地震中短期预测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不可思议的现象近几十年 ,地震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解开了众多不解之谜。虽说如此 ,不解之谜仍然不少。对于过于复杂的现象解释不清楚倒情有可原 ,但对于一些极其简单、基本的现象也搞不清楚未免太说不过去了。比如说 ,太平洋板块每年以约 1 0 cm的速度由福岛县近海向茨城县近海、房总近海俯冲 ,可伊豆马里亚纳板块边界就是不发生大地震 ,你说怪不怪 ?这就是极简单、基本的不解之谜的例子。对这种现象长期以来有一种常识性的解释 :因板块边界面的摩擦几乎为零 ,故太平洋板块不受任何阻力 ,顺顺当当地向下俯冲。可是 ,单从…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2日发生以中国四川省汶川为震源的8级大地震.震源断层从都江堰市向东北延长到300 km附近,到达甘肃省、陕西省交界附近的巨大范围,造成死者、下落不明者总计8万多人的严重灾害.震源区的大小大到何种程度,可将此与6月14日的岩手、宫城内陆地震的震源区作一比较,如图1.  相似文献   

13.
Earthquake     
Summary Original copper engraving depicting an earthquake is reproduc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1 邢台地震促进了中国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 1966年3月邢台地震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地震事件, 促进了我国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 也提出了诸多研究课题, 本文只能摘述一二.  相似文献   

15.
施甸5.9级地震震害与竖向地震力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施甸5.9级地震震害现象的机理分析,清晰地发现竖向地震作用起重要破坏作用,与获取的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竖向值相吻合。映证了在历次地震中许多地震工作常发现极震区竖向地震力起重要破坏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后关于地震预测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汶川地震预测失败之后,笔者仍然坚持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但存在多方面的困难,从根本上来说,需要等待地球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与地学探测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但当前经过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观测技术,加强异常动态的调查与落实,重建地震宏观异常监视系统,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的成功率,尽最大可能减轻地震灾害,防止汶川地震这样的惨痛历史重现.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为了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本文介绍一本反映内陆地震活动的学术刊物《内陆地震》。总结该刊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成果等以了解天山地震学术研究的进展。通过学科领域统计的国内外论文收录以及通过逐年(近十年)统计的论文、简报、信息收录情况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内陆地震》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对1991—2000年中国震例提供的前兆观测异常和首都圈地区前兆观测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对2005年11月黑龙江前兆异常进行了介绍,也对开展前兆异常研究提出了一些想法。根据对地震前兆观测项目预测效能初步研究,作者建议“十一五”期间应该建设两种地震预测试验场。地震频发地区的试验场,用于验证观测项目效果;无震地区试验场,用于试验仪器的抗干扰性能和确定背景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