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跟踪分析工作应用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基于中国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探索创建由数据分析模型、软件硬件设备、数据库、网络通讯等构成的挖掘处理系统。对海量前兆观测数据进行挖掘处理,获得地震前兆观测事件记录信息,并行于前兆台网观测数据产出流程,形成常态化地震前兆观测事件记录产出流程,为推进智能化地震前兆监测、提升数字化地震台网信息处理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正确评价天津宝坻地震台地电阻率的观测效能,调查分析了宝坻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场地和观测系统,统计分析了观测数据的产出和映震效能。结果表明:宝坻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场地、观测系统等基本符合观测规范的要求;观测数据连续、可靠,但精度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观测数据对华北北部多个5.0级以上地震和本区及邻近地区多个3.0级以上地震有震前异常反应。宝坻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场地能反映出地震孕育的信息,产出的数据连续、可靠,映震能力较强,但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剧,原良好观测环境有逐渐丧失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1]~[4]的理论与计算方法,对邢台等四个地应力观测站1982~1988年间连续观测结果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将近期观测结果与1974~1984年的结果相比较,发现附加应力参数动态基线的系统变、偶然变,动态比例因子、比率变化、带权相关系数等各种具有前兆特征的变化,可能是与华北地区地震的孕育或发生有关的应力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4.
地磁台网产出的基础观测数据,从时间分辨率上讲,有秒数据、分钟值、日均值、子夜均值等,反映着不同的地磁场变化成分.识别这些观测数据中的异常并对异常来源进行判别和研究,可以为完善地磁观测技术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同时促进地磁观测数据在地震监测预测中的应用,并保证基于这些数据的研究和产出成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文献[1]、[2]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消除地电阻率观测中线间漏电的新方法。该法通过在安徽省灵璧地电台的实验,证明它是简单易行、投资低、收效大,具有推广价值。并为今后地电阻率观测提出了一种新的外线设计方案。 新方法的理论及实验基础 文献[1]、[2]详细讨论了地电阻率观测中线路漏电问题,系统地介绍了在安徽省屯溪地电台所做的漏电实验。其中获得的主要结论是:(1)用理论公式定量地算出供电线对  相似文献   

6.
以山东地区投测的中科光大无线地下流体数据监测系统产出的水位数据为基础,从系统现场测试结果、观测资料变化特征及与模拟观测系统产出数据的一致性研究结果等方面,对该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该观测系统的产出数据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地下水位的相对变化特征;在观测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块、GPRS通讯模块和中心系统程序各部分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系统产出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可用于地震分析预报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三台山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宿迁地震台地磁观测受到严重干扰。本文分析了对地磁场造成干扰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比干扰前后的地磁场观测数据,运用矢量合成的规则,计算出干扰磁场的7个要素,再使用IAGA推荐的理论公式对建筑中铁磁性材料造成的干扰进行计算,得到铁磁性材料产生的干扰数据情况。  相似文献   

8.
在三台山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宿迁地震台地磁观测受到严重干扰。本文分析了对地磁场造成干扰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比干扰前后的地磁场观测数据,运用矢量合成的规则,计算出干扰磁场的7个要素,再使用IAGA推荐的理论公式对建筑中铁磁性材料造成的干扰进行计算,得到铁磁性材料产生的干扰数据情况。  相似文献   

9.
<正>(1)地震科学数据管理的意义。地震科学数据不仅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信息源和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也是国家十分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经过近50年的努力,地震行业已经初步建成了多学科、多门类的地学基础数据观测网,产出了大量的地震监测数据、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观测数据、空间对地观测数据,包括地球内部结构构造、大陆强震构造背景、大中城市活断层、地震危险性区划等在内的探测研究数据,以及科学实验数据、现场考察数据、地震灾害基础数据等。  相似文献   

10.
在三台山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宿迁地震台地磁观测受到严重干扰。分析了对地磁场造成干扰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比干扰前后的地磁场观测数据,运用矢量合成的规则,计算出干扰磁场的7个要素,再使用IAGA推荐的理论公式对建筑中铁磁性材料造成的干扰进行计算,得到铁磁性材料产生的干扰数据情况。  相似文献   

11.
地震前兆台网产出与服务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与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地震前兆台网在观测数据产品质量监控、专业产品产出、产品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介绍了当前地震前兆台网产出的主要产品、产品管理与服务平台和近年来的产出与服务情况,并对前兆台网产出产品的应用服务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地震前兆数据跟踪分析产出的事件记录,展现了前兆台网观测数据的动态变化情况,本文中以此为基础资料,从前兆观测的3大学科选取典型事件,分类深入剖析,探讨安徽地震前兆台网的典型干扰因素及其规律,为前兆数据的应用提供更加详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引起大范围流体观测同震和震后显著响应, 本文通过对流体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确定了此次地震显著近场流体观测变化的台站。 基于汶川8.0级地震永久形变引起的孔隙压力变化理论计算, 讨论近场流体观测同震和震后变化的物理机制。 为探讨强震引起的同震和震后流体影响空间特征, 分别计算了不同机制类型不同震级所对应的流体响应, 以期确定流体近场效应的空间特征, 为强震同震和震后流体观测机理分析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地震速报和地震观测报告是地震台站测震资料两项十分重要的产出。这些产出不仅影响地震目录的编制工作 ,也对大震快速应急反应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 ,加强台站观测资料质量管理 ,提高资料的产出质量 ,为地震科研提供连续、准确的观测数据也是十分必要的。为了科学的、定量的对地震资料质量进行管理 ,我们研制了一套检测台站测震观测资料质量的管理系统 ,采用该系统对各地震台的地震观测资料进行质量管理 ,既公正、准确 ,又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项工作可以更科学地对测震资料的产出进行质量评比 ,对于促进台站提高地震速报…  相似文献   

15.
地震应急流动观测系统的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地震发生之后,对地震现场开展的应急流动观测工作进行归纳和总结,根据相关规程对地震现场流动观测系统的组建给出方法和建议,以便提高应急流动观测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提高整体观测效能,并分析了地震应急流动观测系统在监测效能、数据产出、预测预报等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16.
青海地区数字化表层水温变化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青海地区表层水温井孔的观测概况,对各井孔产出数据的可靠性和年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汶川、大柴旦、玉树地震前后水温(地温)的前兆异常变化特征,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地震科学进展》2019,(4):48-48
201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会议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实验场集野外观测、数值模拟、科学验证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一体,在川滇地区开展“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研究和大陆型强震系统研究。实验场将秉承开放合作,突出机制创新,吸引国内外专家,利用大数据、超算模拟等新技术新方法,发展地震科学理论与基础模型,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  相似文献   

18.
《地震》2019,(3)
正201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会议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实验场集野外观测、数值模拟、科学验证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一体,在川滇地区开展"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研究和大陆型强震系统研究。实验场将秉承开放合作,突出机制创新,吸引国内外专家,利用大数据、超算模拟等新技术新方法,发展地震科学理论与基础模型,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  相似文献   

19.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了 7.4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 km,属于块体内部断裂带地震.根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提供资料,距离震源30多公里的玛多台站记录到东西向永久位移约25 cm.同时,InSAR也观测到明显的形变场,升轨和降轨的最大相对形变量分别约1.87 m和2.32 m.为了解释这些大地测量观测数据,本文利用该地震的三个断层滑动模型,基于不同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计算同震变形场,并分别与GNSS观测数据和InSAR视线向形变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基于InSAR数据反演的断层滑动模型产生的位移场与球形地球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最为吻合.进一步,利用较优断层模型计算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的理论同震位移、大地水准面、重力和应变等变化,该结果为玛多地震的GNSS和重力观测的解释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地震前兆台网跟踪分析工作的展开,推进前兆台网从观测向观测、应用并重的转变,强化观测数据质量产出,发挥其观测数据在震情监视、地震会商中的作用,使监测与预报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服务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统计了2014年以来的前兆跟踪分析不明原因数据资料和预报研究中心地震会商数据资料,通过对比研究,试图探索跟踪分析新的数据记录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