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震例的前兆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海昆  苗青壮  吴琼  宋金 《地震学报》2009,31(3):245-259
依据《中国震例》(1966——1999收录的185次震例的2500多条地震活动及前兆异常资料,研究了各学科平均异常数量、空间分布范围、异常时间等统计特征及其与主震震级的关系.结果显示,地震学、形变、流体异常数量相对较多,且平均异常数量随震级增大有加速增长的趋势,前兆平均异常数量随震级的增加尤其明显.从地震学各方法来看,频次、空区、b值、条带等方法提供的异常数占总异常数量的1/2.前兆异常分布范围数倍于地震破裂尺度,形变、流体异常平均震中距随主震震级大体上呈线性增加.各类异常出现时间与未来主震震级定性正相关,即地震越大,出现的时间越早.研究结果还显示,当目标震级不高时(例如5——6级地震),现有预测方法及手段可能不足以提供年时间尺度的地震预测依据.同时,流体和电磁等前兆学科在3年地震大形势预测研究,甚至是在年度预测研究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可能也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大.本文较多震例的平均统计结果显示,随主震的临近,前兆异常空间分布向震中附近集中、收缩,同时异常数量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始于年尺度的中短期阶段而非更短时间的临震,同时本文亦未能够检测到前兆异常空间分布向外围明显的扩散过程.最后对《中国震例》前兆异常选取范围的合理性及对本文统计结果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电磁辐射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地震台电磁辐射数字化观测资料,分析ML3.5以上地震前电磁辐射的变化,结果表明,3.5≤ML≤4.9、ML≥5.0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信息量、异常起始时间及持续时间与震中距、震级有关。  相似文献   

3.
辽宁地区5级以上地震复发间隔及地震概率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分析了辽宁地区三个震级档的地震复发间隔分布;基于Poisson分布,构建了辽宁地区5.0、5.5和6.0级三个震级档的Poisson概率预测模型及具有概率水平指标的三级预测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4.
作为不同层次地震平静异常预测效能的研究之一,本文针对四川及其三个分区,利用过去积累的30多年地震资料,经过多种方案试算、评分检验,明确了平静指标和预测规则,找到了合适的研究平静预测的震级下限M0、预测震级M1、平静异常时间T1与预测时间T2等最佳参数组合,可以取T2等最佳参数组合,可以取得高于置信水平为97.5%的区别随机瞎报的阈值R0的R评分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复杂系统统计力学的地震物理预测模型——图像信息学(Pattern Informatics,PI)算法近年来得到了较大发展.利用此方法对1988年以来川滇地区进行了回溯性预测检验,探讨了将其应用于中国大陆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可能性.使用1970~2007年ML3.0级以上区域地震目录,针对Ms5.5级及以上预测“目标震级”,采用15a尺度的地震目录滑动时间窗、均为5a尺度的地震活动“异常学习”时段和“预测时间窗”进行PI算法计算.对PI算法预测效果使用ROC检验方法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PI算法预测效果不但明显优于随机预测,同时优于基于地震丛集理论进行地震数目统计的地震相对强度(RelativeIntensity,RI)算法.当将“预测时间窗”缩短为3和1a时间尺度时,PI算法的预测效果虽仍优于随机预测,但相对5a“预测时间窗”明显下降.对于1a尺度“预测时间窗”,PI算法预测效果与RI算法基本相当,这表明,在此时间尺度下,地震活动的丛集属性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近年来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本文进行了加卸载响应比异常时间尺度的统计研究,其中包括中国大陆地区5.0~8.1级的部分中强地震共30个震例,并得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未来地震震级之间的拟合函数。结果表明,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未来地震的震级具有正变关系,即震级越高,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越长。根据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震级之间的关系可以估计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同时,可以确定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扫描过程中时问长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中国大陆、大华北和云南,利用过去积累的30多年地震资料,经过多种方案试算、评分检验,明确了平静指标和预测规则,找到了合适的研究平静预测的震级下限M0、预测震级M1、平静异常时间T1与预测时间T2等最佳参数组合,可以取得高于置信水平为97.5%的区别随机瞎报的阈值R0的R评分值。  相似文献   

8.
持续时间震级是常规震级类型之一,主要适用于区域地震台网。目前,国内多个地区已有持续时间震级经验公式,但中小地震频繁的新疆地区却没有较适用的经验公式。为了更好地把握新疆地区中小地震的震级,使用新疆测震台网数据,利用地震波形振动持续时间估算震级,对新疆地区2019年8月—2020年12月发生的225个M 2.0—4.0中小地震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将各事件持续时间与震级进行散点分析及对数拟合,得到新疆地区持续时间—震级规律与经验公式以及震级与持续时间的对照表。  相似文献   

9.
地电阻率中短期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196次Ms3.2~7.9地震(94%以上为Ms4.0地震)前1139次(道次)地电阻率中短期异常,得到以下结果:① 异常时间与震级之间为非线性增长关系,大致分为3个阶段:Ms5.0地震,异常时间随震级增大基本上是快速的线性增长;5.0<Ms<6.5地震,增长速度逐步变小;Ms6.5地震,增长速度很小.② 异常幅度与震级之间为非线性的指数式增长关系,也大致分为3个阶段:Ms5.0地震,随震级增大异常幅度增长很小;5.0<Ms<6.5地震,逐步趋于加速增长;Ms6.5地震,加速增长.定性解释、并利用流变介质模型探讨了异常时间、幅度与震级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高维PP时间序列分析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投影寻踪(PP)与高维时间序列分析结合起来,建立了地震PP综合预测模型。并选取祁连山地区作研究区,做了未来三个月内最大震级的短期预测,经展望式检验,合格率(预测误差≤0.5或≤10%)≥80%。中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建立一定震级门限(M≥4.0)的预测具有更好的效果。本预测模型还可增加自变量、维数和改变时间尺度,并运用到其他领域中。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几年新疆强震活动的格局变化以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结合新疆几次7级地震前的异常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未来几年新疆地震活动将处于一组强烈地震之后的相对平静,但仍然有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分析方法研究了新疆部分4级和5级以上地震前地倾斜资料所出现的短期和临震异常变化,统计了异常开始至发震时间、异常持续时间、异常结束至发震时间、异常量级及异常形态等,通过对典型震例的剖析得出了中强地震和远场强地震前的地倾斜短期异常特征。在地震前的短临阶段,异常的项数和异常量级急剧增加;震级不同,异常起始时间和发震的优势时段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陈虹 《地震》2000,20(1):45-52
提出了二个描述中强震发生前中短期阶段地震活动异常时空演经图像的参量σN、σE。分别将其用于华北地区、新疆地震区及南北地震带,并对其预报效能进行检验,对其异常的空间分布图像与强震发生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二参量能较好地瓜倾吐夺前中短期阶段孕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异常平静及丛集的现象。二参量异常的时空分布图像上示出在中强震发生前3个月至1年在震中周围地区有明显的异常分布,且随着时间逼近发震时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疆分量式钻孔应变异常类型的地震强度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靖祥  赖爱京 《内陆地震》2005,19(3):249-256
研究了钻孔应变年变畸变型异常及指数型异常对地震震级的估计问题,认为年变畸变型异常对大震有较高的映震性能.研究了异常幅度和震中距、时间分布和震级关联问题,结果表明,在时间小于45天时,震级和发震时间呈反比,在时间大于45天时,震级和发震时间呈正比.  相似文献   

15.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震源深度分布与断层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精度较高的常规地震目录和双差定位目录,对乌鲁木齐地区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及与断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地区的平均震源深度随震级的增加而加深,并形成3个分布层。震源绝大多数分布在上地壳1~35km深度范围内,优势集中在上地壳16~25km深度范围内。平均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断层的展布密切相关,乌鲁木齐市附近的3组断裂所夹持的地块震源深度最浅,深度处于17~21km之间,而在周边一些深大断裂上震源深度较深。不同构造部位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清水河子断裂、齐古断裂、依连哈比尔尕等断裂的断裂面处于无震蠕滑或闭锁状态,地震主要发生在其下的滑脱层中;而在霍尔果斯、西山、二道沟等断裂上,震源深度从滑脱层延伸到断裂面上,反映出断裂未完全闭锁时的弱运动状态,显示这些断裂为新的活动断裂。震源深度的分布还与乌鲁木齐地区复杂的地壳结构有关,地震多分布在低速体之上或低速体和高速体之间的夹层中  相似文献   

16.
2003年9月27日俄、中、蒙交界发生了7.9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新疆地区的部分应变、地倾斜、水温和水位等观测仪器都记录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应变及地倾斜出现幅度不同的震荡波,水温和水位大部分出现明显阶变,且不同的仪器记震能力相差很大。将上述现象简述并予以分析,以期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次地震对新疆未来地震趋势影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对2008年10月5日乌恰6.9级地震前短临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强震前短临前兆特征为:①在空区内发生标志地震后围空区附近断裂发生预警地震;②与背景性条带相交出现前兆性小震条带;③地震波低值区出现高值回返;④地震活动异常增强—前兆性平静基础上出现短期增强及新疆大范围地震活动增强;⑤地磁垂直分量低值回返。  相似文献   

18.
地震前油井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75年海城7.3级、1976年唐山7.8级以及1989年大同6.1级等地震前后胜利油田油井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了油井动态异常变化与地城三要素的关系,地震前油气比的异常幅度比产油量的异常幅度大;异常幅度与震级的大小呈相关,与震中距呈负相关;对于震中距较远的地震,异常多表现为突跳变化;城吉距较近的地震前异常出现早,且形态复杂,基本可分为早期趋势变化、中期震荡变化和震前突跳3个过程,最后对异常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昌平地震台体应变、线应变及差应变等观测资料在1998 年1 月10日张北尚义6 .2 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昌平台的应变观测资料出现了明显的趋势异常;体应变的异常时间与震级有较好的相关性;差应变资料显示了短临异常;由线应变资料计算的主应变方向在地震前逐渐向震中偏转; M2 波潮汐因子也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we provided the electromagnetic anomaly phenomena prior to five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MW>6.0 occurring in China continent in 2008.The electromagnetic data in frequency bands 800~0.1Hz are recorded at two stations located in Urumqi,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Q) and Tonghai,Yunnan Province (TH).The time series of four horizontal component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at the stations are converted to the spectra using Fast Fourier Transfor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ctromagnetic anomalous phenomena and the earthquake events is studi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spectra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earthquake events.This study provides the new examples for electromagnetic anomaly phenomena before the earthquakes.The following features can be found.①The obvious anomalous power spectrum density (PSD)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n frequency band of 128~0.5Hz appeared before earthquakes.The anomalous PSD is related to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the epicenter distance.The anomaly size of magnetic PSD is about 1-3 orders of magnitude bigger than the background field befor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② The changes of parameters are also related with frequency of the signal;The ELF signal strength observed at seismic station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distance between the stations or the measured magnetic and electrical field components and the source of earthquake.We also found that the field strength attenuated faster in area closer to the source than in far area.It is clear that the magnetic signals have higher signal noise ratio than the electric data.③ The amplitudes are also related with the azimuth of the earthquake to station and with the frequency of the data.④ The anomalous pulses showed cluster phenomenon in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