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衡地动仪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锐  武玉霞 《中国地震》2013,29(2):179-197
地动仪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本文旨在探讨张衡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物质基础.张衡生活在东汉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观察异象、辨别凶吉”的朴素愿望是研制地动仪的原始动力.作者追溯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张衡的学术历程、地动仪的问世过程,分析了东汉早期的地震活动、古代的地震观念和灵台科学活动的特点.指出地动仪的研制起步于公元128年,张衡基于感性认识升华出两个地震概念——地震的位置可按方位判断、地震和地裂必须加以区别,这使地动仪的研制有了明确的技术追求.仪器制作上,张衡崇尚“制器尚象”的原则.地动仪的测震原理模仿了悬挂物(即天然验震器)对地震的反应,技术实现上借鉴了门闩类的触发机构,还通过龙首吐丸的方式留下了发生地震的物质证据,这3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成就了公元132年地动仪的问世和134年的成功验震,构成他科技创新的完整内容.地动仪的发明深化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对当时的东汉及其后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原理复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冯锐  武玉霞 《中国地震》2003,19(4):358-376
候风地动仪复原研究的分歧源于工作原理不清,影响到外形复原的合理性和对地动仪科学地位的公正评价。针对百年来悬垂摆和直立杆这两种基本原理的猜测,作者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出发,对验震器的特点、《后汉书》的记载、都柱结构与运动、陇西历史地震、洛阳的烈度以及洛阳地震台的现代地震记录图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候风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悬垂摆,触发地动仪运动的是瑞利面波,共振起到放大作用。长期流行的直立杆原理(曾一度被误称为“倒立摆”)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地震对人类的威胁是久有所知的,而人类预防地震的宿愿也史不绝书。中国是一个多震的古国,震史记载丰富,而且逢强震连发年代,往往有对地震的重大研究。例如公元100年前后,中国北方地震频仍,时值东汉伟大学者张衡成长的年代,连连的地震促使他发明了辉煌的“地动仪”,成为世界上地震学的先驱。清康熙皇帝所著《论地震》中,对陆区地震特征的描述,对地震活动的分区、地震的序列、地震的成因等都是卓有  相似文献   

4.
业余地震研究的爱好者们对模型地震学也许是陌生的。模型地震学是地震学实验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用模型模拟研究问题的学科。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门学科呢?这是因为人们在研究地震学中的一些问题时,往往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难题。它们很难或不可能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和解决。如地震波在各种复杂地质构造中的传播问题,各种地震成因假说的验证问题,这些问题既复杂又重要。能不能把这些复杂问题恰当地理想化,用小的实验模型模拟大的地质构造,在实验室再现各种地震现象呢?回答是肯定的。模型地震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建立设计地震震源模型和用理论地震学方法预测基岩场地震震加速度的技术途径,预测了四相设计地震事件在秦山核电站厂址的加速度时程和反应谱,文中根据对地质和历史地震资料的研究,确定不同性质的设计地震事件,建立设计地震震源和工作区介质的确定性模型,针对未来地震的不可完全预见性,以及对地球介质和震源性质现有认识的局限性,文中发展了确定性和随机性组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在用确定的介质模型和设计震源计算地震  相似文献   

6.
以张衡发明地动仪为切入点,通过对《后汉书》所载东汉历史地震资料的汇总分析,探讨东汉时期地震的频度、影响程度和破坏程度。针对地震发生后,朝廷制定的救灾策略和震后救灾实效,研究东汉时期地震对社会的影响,分析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社会文化科学背景,探讨张衡发明地动仪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7.
零讯     
首次由中国地震学会和日本地震学会联合发起和组织的中日地震学术讨论会将于1989年5月28—31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目的是交流中日两国地震学者近年来地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讨论地震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中日两国地震学会在地震研究领域内开展合作研究的课题和途径,扩大和增进两国地震学者的友好交往。这次学术讨论会研讨的内容较广,涉及到地震学研究的各个主要领域,包括:地震预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物理的理论、观测和实验研究;强地面运动的预测、地震区划;地震  相似文献   

8.
地震学进展     
简要回顾了当代地震学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包括:现代测震技术的发展、数字地震学、地震层析成象、地震勘探和地下核爆炸侦查等;二是研究天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包括:考古地震学的发展,地震活动的统计特征,地震模型、中长期地震预报等.  相似文献   

9.
PPP在地震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学是一门观测科学,因此分布在地球上不同地方地震仪所观测、记录的地震数据是地震学这门学科开展研究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如何迅速有效地把地震数据从台站汇集到数据管理中心,以及高效率地从数据管理中心分流到搞研究的地震学家们的手中,它一直是测震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地震监测部门快速报出地震的参数用于社会的防震减灾服务,也关系到地震学家们利用地震数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鉴于张衡地动仪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各国学者开展了复原研究,但复原模型一直处于绘制图样和展品阶段。近几十年,中国学术界在有关的史料、考古和历史地震学研究中都取得了新进展,为建立新的复原模型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新的模型不仅更加符合史料,而且首次具有了验震功能。本文将从科学思路、结构复原、造型复原和科学检验四方面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1.
12.
冯锐 《中国地震》2018,34(2):172-206
随着西方科学在清朝末年的传入,中国近代地震学逐渐发展起来,可大体划分为与历史背景相关的3个阶段。1918年之前为第1阶段,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以中外传教士为主体的零散性地震研究;第2阶段以新文化运动为开端,中国科学社和专业学会出现,围绕海原地震开展了地震地质研究,取得了地震的救灾经验和深刻教训;国民政府期间为第3阶段,中央研究院和专业研究所建立,地震学进入以科研体制为依托的幼年发展阶段。其间,人员伤亡万人以上的大地震有3次,分别为1920年海原地震、1927年古浪地震和1933年叠溪地震。科学前辈们的艰苦奋斗为抗战胜利和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The emergence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material basis of Zhang Heng's scientific thought. It appears that the simple intention of "observing visions and distinguishing good fortune or misfortune"was his motivation to develop the seismoscope. Tracing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the author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eismoscope started around 128 A. D., and based on perceptual knowledge, two ideas about earthquakes came into being,i. e.,earthquake location could be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instrument shaking direction, and the earthquake and earth split we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In the instrument manufacture,Zhang Heng advocated a principle of "making utensils to imitate cosmos". By this principle,the following three problems were readily solved: the seismoscope imitated the response of the suspension system to earthquakes( i. e. natural seismoscope). Technically,the trigger mechanism of the latch was used for reference,and it recorded the physical evidence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by an ingenious way of a ball dropping from a dragon's mouth. The solution of these three key problems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seismoscope in 132 A. D. and the successful detection of an earthquake in 134 A. D. His invention deepened humanity's knowledge of natural laws,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at time and later.  相似文献   

14.
台湾的地震和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自1891年以来台湾的地震和地球物理研究的历史发展与当前状况,简要回顾自70年代以来海峡两岩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学术交流的发展。指出,两岸地震和地理物理学界的交流和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应当而且能够对促进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该文简要介绍了国际地震学和地震机构及地震监测系统的历史发展进程、资料收集与分析和当前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High-speed train seismology has come into being recently. This new kind of seismology uses a high-speed train as a repeatable moving seismic source. Therefore, Green's function for a moving source is needed to mak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high-speed train seismology. Green's function for three-dimensional elastic wave equation with a moving point source on the free surface is derived. It involves a line integral of the Green's function for a fixed point source with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corresponding time delays. We give a rigorous mathematical proof of this Green's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linear superposition, we have also obtained the Green's function for a group of moving sources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model of a traveling high-speed train. Based on a temporal convolution, an analytical formula for other moving sources is also given. In terms of a moving Gaussian source, we deal with the issue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s of the analytical formula. Applications to modelling of a traveling high-speed train are presented. We have considered both the land case and the bridge case for a traveling high-speed train. The theoretical seismograms show different waveform features for these two cases.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震科技进步的回顾与展望(一)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陈章立 《中国地震》2001,17(3):231-245
本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地震科技发展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和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作了简要回顾。阐明了如下3点:(1)全社会对减轻地震灾害及减轻地震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的强烈要求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强劲动力;(2)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好的保障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3)坚持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建设与地震科学研究的辩证统一,并处理好任务性、科学性、可行性之间的关系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进步性质遵循的重要原则。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所取得的某些成功和所遭受的许多挫折不断加深了人们对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复杂性的认识,促进了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与现代化建设和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20世纪最后5年,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使地震预报预防研究与实践的技术支撑得到较明显的改善,既突出重点,又广泛探索的地震科学研究,使人们对我国大陆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以及震害特征与机理研究等取得一些新的重要认识。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不仅使防震减灾工作实效得以明显提高,而且为加速新世纪,首先是“十五”期间我国地震科技的进步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应重点加强的10个方面的工作,即地震观测台网的数字化改造与建设;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的改造与建设;强地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地震实验室的建设;地震信息和应急指挥与紧急救援技术系统的建设;地震短临预报的研究;地震中长期预报的研究;地震动衰减和震害机理与震害控制的研究;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震害预测的研究;地震科学和地球科学有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期望通过这些努力使我国地震科技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震预报预防的理论、技术、方法显著改进,防震减灾工作实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地震科技期刊作为地震科研成果及地震科技信息传播与交流的载体和平台,对促进地震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出版界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期刊出版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地震科技期刊面临着新的任务与挑战。面对新形势,从地震科技期刊生存发展应当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尤其在地震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认为,要将地震科技期刊做大做强,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扶持编辑人才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