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存霞 《地质论评》2015,61(6):1407-1416
首次利用岩石薄片观察和统计介形类化石的赋存状态,对济阳坳陷页岩的沉积环境及层序进行了研究。根据介形类化石在层面上的分布特征,将化石分布形式分为均匀分布、零星分布、条带状分布三种,按其保存状况分为双瓣、单瓣、破碎及压扁变形四种类型,化石丰度分为丰富(100瓣/4cm2)、中等(30~100瓣/4cm2)和稀少(30瓣/4cm2)三种。介形类化石的赋存状态与古盐度、岩相、层序及页岩中碳酸盐含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1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纯下亚段(Es4cx)——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Es3x)沉积期水体环境经历了由咸变淡的过程,盐度变化与化石丰度变化一致;2碳酸盐含量处于50%~60%范围内,最有利于介形类化石的保存;3纹层状灰质泥岩相和纹层状泥质灰岩相化石丰度高,但纹层状构造形成时期沉积速率慢,沉积基底较坚实,不利于介形虫死亡后的埋藏和保存,因此化石多以破碎为主。4介形类化石的盛衰与地层层序关系密切,一个层序内化石丰度呈现为出现-繁盛-衰退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低位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该方法解决了常规分析中难以观察到的化石原始保存和分布状态的问题,实现化石信息获取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经历了完整的亚三角洲自然发育过程,因此研究其现代发育过程以及全新世以来的地层演化,对于认识整个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对刁口叶瓣北部的ZK10-3和ZK30孔沉积物粒度、环境磁学参数的测量分析,以及AMS 14C测定,结合收集的刁口叶瓣南部的ZK227、ZK1和ZK228钻孔数据结果,探讨了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地层演化以及刁口叶瓣的现代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该地区全新世以来大致经历了浅海-河湖-盐沼-浅海-三角洲等沉积环境演变过程。1855年来,该地区接受黄河三角洲沉积,依次经历了前三角洲沉积-三角洲侧缘沉积-三角洲平原沉积。1964年刁口叶瓣开始形成,其演化大致经历了漫流淤积-单一河道沉积-出汊改道沉积-废弃蚀退四个阶段。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叶瓣发育模式相比,由于河流泥沙含量高,因此漫流沉积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3.
陈楚震 《地质论评》1960,20(6):248-249
我国南部三迭纪地层和所含化石,经许德佑、尹赞勋、张席禔、赵金科、顾知微等研究,已奠定了三迭系分层的基础。本文是笔者在学习三迭纪地层和瓣鳃类化石时,发现的一些问题,现在写在下面,以供参考,并请同志们指正。一、关于“青龙灰岩”的时代长江下游的“青龙灰岩”,最先由葛利普命名,时代  相似文献   

4.
<正> 1986年,笔者在上杭县庐丰乡庐源洞林地组一黄龙组剖面下部的泥岩层中采获叶肢介、瓣鳃类和植物化石。叶肢介经曹宝森、梁诗经鉴定,计有4个属;瓣鳃类化石个体小,且因铰合构造及生长线模糊不清不易辨认,未定属种,但属海相瓣鳃类;植物由吴岐鉴定。剖面自上而下为:(图1)  相似文献   

5.
研究区沉积物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白垩系鹿母湾组、抱万组、白石岭组,据红盆沉积物的性质、结构及原生沉积构造,将盆内沉积物划分为冲积扇相、瓣状河流相、洪冲积平原相及湖相4种不同的沉积相,河道、片汜、泥石流、泥流、筛积沉积等10种不同的成因类型。盆内沉积作用形成了冲积扇相、瓣状河流相和滨湖相3种不同的沉积体。  相似文献   

6.
在滇西北中甸县境内,上二叠统长兴组剖面先后测制于铁厂附近和迪古支村。后者长兴组中产生的生物化石主要为(竹蜓)类和有孔虫,共收集了7个属、5个种(其中新种2个),报道如下。 (一)迪古支村剖面位于三坝区浩湾北东约1公里处。上覆地层下三叠统紫红色及灰色钙质泥岩互层,间夹簿层泥灰岩和1层玄武质砂岩,产瓣鳃类Claraia aurita Hauer  相似文献   

7.
中国瓣甲鱼类化石的生物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书安 《地层学杂志》1996,20(3):161-164
瓣甲鱼类在我国泥盆系中分布较广,具有相当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根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我国的辦甲鱼类自上而下可分为5个组合(带):拟辦鱼一广西辦甲鱼(Quasipetalichthys-Guangsipetalichthys)组合,宽头鱼(Eurycaraspis)带,中华瓣甲鱼-西南瓣甲鱼(Sinipetalichthys-Xinanpetalichthys)组合,新瓣鱼(Neopetalichthys)带,滇东瓣甲鱼(Diandongpetalichthys)带。它们的时代分别相当于吉维期,吉维期早期,布拉格期,布拉格期早期和洛赫科夫期早期。  相似文献   

8.
<正> 1985年11月,我们对海南岛潮汐带各种沉积微相的腹足类及瓣鳃类的稳定态,进行了系统采样研究和统计(图1)。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潮汐带中,不同的微相沉积环境,具有不同内容的腹足类组合及瓣鳃类不同百分比的稳定态。  相似文献   

9.
在兰坪县通甸公社德胜沟花开左组上段(J_2h~2)灰绿色与紫红色泥岩互层地层中,不但有丰富的瓣鳃类化石,而且最近我分队首次发现与瓣鳃类共生的还有菊石化石—阿佩尔菊石科(Oppeliidae)、古巴沟菊石(Cudachetoceraa sp.indet.)。这个菊石的特点是内卷,壳有肋脊和细线两种装饰呈辐射状排列。与菊石共生的瓣鳃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固着蛤类(Rudists)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一种特化类型,也是侏罗—白垩纪海相地层中的重要化石门类之一,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海域。我国西藏中西部的泽当、日喀则、岗巴、黑河和阿里地区以及新疆喀喇昆仑地区都有发现。我国西藏、新疆境内的固着蛤类,过去研究得很少,描述过的属种也很有限。最早的研究者是法国人杜维叶(H.Douvillé),其成果发表于S.Hedin 1916—1923年著作中。解放后,《中国的瓣鳃类化石》(1976)一书及文世宣、兰琇等论文(1976)报道了新疆及喜马拉雅地区的固着蛤。近年来,新疆、西藏地质研究所的同志,也对一些属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贵州东部下寒武统杷榔组吐卓虫(Tuzoia)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中寒武世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无腹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吐卓虫(Tuzoia),壳体由左右两壳瓣组成,多保存为单壳瓣,壳的中部有一具刺的侧脊,壳面多具网状的壳饰;吐卓虫(Tuzoia)生活于浅水或深水区,是一个广相性的节肢动物。凯里市西北郊翁岭塘下寒武统(或华南寒武系新地层系统的黔东统)杷榔组上部灰绿色粉砂质泥岩、页岩中产有与这个属的模式种Tuzoia retifera Walcott,1912非常相似的一相似种Tuzoia cf.T.retifera Walcott 1912.这是Tuzoia在较深水相杷榔组的初次发现,是目前所知在贵州的最低产出层位,丰富了杷榔组生物的组成面貌,也是中国华南地区早寒武世吐卓虫(Tuzoia)向东扩散并由浅水向深水迁移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宁芜、溧水地区的上侏罗统西横山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宁芜、溧水地区为下扬子成矿带的重要地区之一。前人对本区上侏罗统做过很多研究。西横山组一名系地质部第六石油普查大队创建,归属中侏罗世,但无化石依据。1970—1972年,江苏区调队二分队对西横山组地层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地层层序,并发现了腹足类、植物、叶肢介、介形类及孢粉等门类化石,对西横山组的涵义作了修订。1981年三分队又采获了昆虫、瓣鳃等化石。化石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及钱清鉴定。  相似文献   

13.
寒武纪高肌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多年对高肌虫研究的简要总结。根据高肌虫壳隙的有无,壳体大小,壳瓣数目,闭肌位置,壳质成分,铰合构造的性质和类型以及体节数和附肢构造等,分为缺腹亚目和具腹亚目。此二亚目又可进一步分为6超科,9科及6亚科。通过比较认为,缺腹类可能是介形类的直接祖先。具腹类可能衍生出后来的叶虾类。由此可见,寒武纪高肌虫是一种复合型的动物群。  相似文献   

14.
王宇明 《地质论评》1983,29(5):462-463
应用卫星像片的宏观影像特征来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能够发现许多新的构造情况。如“环形构造”就是一例。在不同类型的环状构造中,有一种环状构造被一条深断裂切割为两瓣,因其宏观影象很像希腊字母的φ,故称为“φ形环状构造”。而在活动的φ形环状构造中,其中一半相对稳定而另一半则活动剧烈,  相似文献   

15.
宁波大桥主墩墩址软弱带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宁波大桥主墩墩址软弱带详细的地质勘测和综合方法研究,内中包括粘土泥质物X射线衍射分析,软弱带岩石化学成分和不同成因砂和砾石的成分和特征研究,特别是软弱带的显微构造和物质来源的研究,本文对这一软弱带的成因机制着重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这一软弱带在结构上可划分为三部分或三层结构,下部为挤压破碎带、中部为风化产物、上部为地表水贯入充填堆积。它表明这一软弱带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地质作用的演化过程或具有三种物质来源。这一研究结论对大桥的设计和施工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6年 12月中国地质博物馆获得一件产自辽宁省北票市上园乡四合屯村西上侏罗统义县组下部湖相火山凝灰质页岩的带羽毛印痕的脊椎动物骨架化石。 1997年该馆古生物学家季强和姬书安经初步研究命名为粗壮原始祖鸟。 1998年他们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PhilipJ .Currie和MarkA .Norell共同研究确定这种动物是一种长羽毛的小型兽足类恐龙。特征 :体长约 6 9cm。牙齿光滑钉状。胸骨扁平。尾长且末端具扇状排列的尾羽 ,尾羽长达 15cm ,羽毛为对称型 (羽轴两侧羽瓣宽度相等 )。前肢较长 ,具 3个指爪 ,其第 2指…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新技术新方法与工程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瓣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工程地质研究取得的进展,内容涉及原位测试技术,数值模拟技术,物理模拟技术和物探测技术,这些方面的研究推动了工程地质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安庆地区的中、下侏罗统,与江苏南京地区的象山群岩性基本相似,常沿用象山群一名。1977—78年,我队在枞阳、庐江及怀宁、桐城等地的“象山群”上部地层中,发现以Cuneopsis sichuanensis, Lamprotula(Eol.) cremeri, Psilunio sinensis为组合特征的瓣鳃类,把“象山群”分为二部分:上部为一套河湖相红层,产瓣鳃类;下部为一套湖沼相含煤  相似文献   

19.
芒崖凹陷干旱气候背景下网状河流沉积体系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芒崖凹陷上新统露头的结构单元分析和对钻井剖面上砂岩、泥岩的空间分布关系及岩相转换的Markov链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得出研究区中-上新统是网状河流沉积体系并在上上新统转化为瓣状河流沉积体系这一新认识。孢粉化石资料、深干裂以及钙质结核等指示网状河流发育姑干旱气候背景下。网状河流向瓣状河流的演化受到盆地基底的沉降速率及与气候密切相关的植被覆盖程度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该地区1:20万区调成果,以广南县那达——板内剖面和邱北县羊七沟剖面为基准,将该区的一套浅海——半深海碎屑岩相中三叠世地层,划分为两个组(上面的羊七沟组,下面的那达组)、四个菊石组合、三个瓣鳃组合。认为那达组时代属安尼期,而羊七沟组属拉丁期地层。本区中三叠统较相邻的桂西、黔南地区出露得更较完整,化石更为丰富,而且与碳酸盐相地层的相变现象反映得更为清晰,是研究中三叠统及生物组合的理想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