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沟宗海 《西藏地质》1996,(1):138-147
本文描述了西藏固着蛤类化石4新种在讨论固着蛤地理分布的同时,将其划分为3个固着蛤组合,它由东向西呈带状属布,各组合显示了不同的化石特征。  相似文献   

2.
西藏白垩纪特提斯海的固着蛤类(RUDISTS)苟宗海(成都理工学院)西藏白垩纪时期是东特提斯海由扩张到消亡的时期,海域中生活着大量的固着蛤,丰富的固着蛤化石常组成礁相地层。固着蛤类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中一种特化的生物类群,又称之为厚壳蛤,主要产于白垩纪...  相似文献   

3.
西藏白垩纪特提斯海的固着蛤类(RUDISTS)苟宗海(成都理工学院)西藏白垩纪时期是东特提斯海由扩张到消亡的时期,海域中生活着大量的固着蛤,丰富的固着蛤化石常组成礁相地层。固着蛤类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中一种特化的生物类群,又称之为厚壳蛤,主要产于白垩纪...  相似文献   

4.
冲国的拉丁阶问题I湖南三都中生代含煤地层的形成条件及唐拢组羽I石鼓组的时代讨论陡东北早、中泥盆世地层的新认识桂东北下、中泥盆统介形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北京西山门头沟组双壳类动物群的发现兼论中匡北部早中生代成煤时代西藏日土白要纪固着蛤及地质意义西藏东部诛罗纪——早白要世箭石的组合特征西藏阿里地区白至纪固着蛤类及其地质意义西藏阿里(狮泉河一多玛)地区中诛罗——早白癸世复理石相遗迹化石西藏阿里北部二叠、三叠纪地层及古生物研究的新进展西藏康玛及拉孜、曲虾两地的石炭二叠系及古生吻群特征的初步讨论宜昌峡东地区现…  相似文献   

5.
西藏措勤地区“乌郁群”上部是一套红色碎屑沉积,原来被认为属湖沼相,划归上新统.在1∶25万措勤县幅区调中,在这套碎屑沉积中发现一些含较丰富有孔虫、固着蛤化石的灰岩层.根据有孔虫化石组合,措勤地区的“乌郁群”上部应为滨浅海相沉积,其时代归属为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Aptian-Cenomanian).  相似文献   

6.
西藏措勤地区“乌郁群”上部是一套红色碎屑沉积,原来被认为属湖沼相,划归上新统。在1:25万措勤县幅区调中,在这套碎屑沉积中发现一些含较丰富有孔虫、固着蛤化石的灰岩层。根据有孔虫化石组合,措勤地区的“乌郁群”上部应为滨浅海相沉积,其时代归属为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Aptian-Cenomanian)。  相似文献   

7.
锥石类化石在我国研究较少。1933年尹赞勋先生描述过采自甘肃的标本;最近张守信研究珠穆朗玛峰地区的锥石化石,建立中国锥石(Sinoconularia)属。国外对锥石类的研究亦很零星,迄今为止,只建立了约30个属。本文共记述5个属种(其中新属新种4个)。新疆的标本是新疆区调队张凤鸣同志转赠的;浙江的标本是抚州地质学校韩乃仁、李罗照等同志赠给的;其他标本是武汉地质学院杨关秀、杨慕华等同志采集的。笔者特此致谢。  相似文献   

8.
藏南定日遮普惹山剖面主要是Albian 晚期到古近纪海相沉积, Willems 等( 1996 )对岩石地层和沉积微相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通过浮游有孔虫研究建立生物地层格架。在与岗巴地区地层对比基础上,该剖面被认为是整个藏南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的标准剖面。2004 年我们与中国、德国同行一道对该剖面上白垩统地层进行再考察,重点对无脊椎动物化石样品进行采集和研究。与西藏大多数白垩纪剖面一样,尽管沉积环境为陆棚环境,该剖面以前却几乎没有菊石和叠瓦蛤类化石的报道,而同样环境下的世界其他地区剖面含有大量的菊石和叠瓦蛤类化石。藏南定日剖面重新调查后发现了少量的菊石和叠瓦蛤类化石。化石数量少一方面是由于灰泥质灰岩和泥灰质灰岩内化石保存状况差,另一方面采样条件也不理想。还有,当时的环境条件可能不利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生存,这一点或许从大量存在于岗巴群上部的小个体双壳类碎片可以得到证实。尽管获得的化石分散并且保存差,本次研究仍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生物地层数据。岗巴群上部发现的化石Calycoceras?,指示其时代为Cenomanian 晚期,随后出现不能鉴定的desmoceratids类的幼体。之上,菊石Forresteria sp.的发现表明岗巴群顶部地层属于Coniacian下部,这被同一地层内发现的其他化石所支?  相似文献   

9.
贵州南部中三叠世鱼鳞蛤组合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金华 《地质科学》1982,(2):235-238
鱼鳞蛤(Daonella)是中三叠世双壳类特征性化石。它在世界上分布广泛、演化迅速,具有重要地层对比意义。这一属在我国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川南和藏南。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区,产鱼鳞蛤的中三叠世地层十分发育,在这里,鱼鳞蛤常常是地层划分的重要古生物依据。因此,研究鱼鳞蛤的种群分布规律是这一地区地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最近对黔南的鱼鳞蛤层进行了调查,发现有许多种在纵横分布上均十分稳定。  相似文献   

10.
贵州关岭生物群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描述了采集于贵州关岭生物群中4种双壳类化石,即顾氏海燕蛤HalobiakuiChen,平脊海燕蛤HalobiaplanicostaYinetHsü,斜锉蛤未定种Plagiostomasp.和麻生海扇未定种Asoellasp.。标本保存良好,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期。依据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指出在卡尼期早—中期,由于大量淡水的注入,关岭地区海水发生间歇性缺氧(或贫氧)事件,从而导致浮游或假浮游类型为主的双壳类化石的灭亡。  相似文献   

11.
伟齿蛤化石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晚三叠世非常繁盛的伟齿蛤类是一种奇特的双壳类软体动物 ,以其个体巨大、壳壁厚实 (骨骼/躯体比率高 )、铰板厚重、铰齿粗壮且强烈突出、铰齿变化大而著称。但以往发现的这类化石主要为内核和印模 ,因此迄今对伟齿蛤类的了解还十分贫乏 ,其属种分类混乱 ,生态与演化关系不清 ,是双壳纲目前研究最薄弱的科之一。文中评述了伟齿蛤类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指出中国长江源区新发现的伟齿蛤化石保存完好数量丰富 ,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目前世界上最完备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华亭—陇县地区志丹群含丰富的介形类化石,计9科、29属(亚属),206种(亚种)和16未定种。其中新亚属1个,新种(亚种)162个。依据介形类化石在剖面上的垂直演化规律划分出4个不同的介形类化石组合,并就各组合的特点、地层时代、生物地理区的意义以及与国内外有关的地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结论。这不仅是志丹群研究上的一次重要进展,而且对我国陆相早白垩世介形类动物群及其地层、古地理、生物区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文达  吴其切 《地质论评》1986,32(2):108-118
本文研究的介形类化石标本是采自南京地区中三叠统黄马青组。经笔者鉴定,计3属20种,其中12个新种。中三叠世介形类动物群是不丰富的,在我国也是较为罕见的,目前仅鄂尔多斯盆地及新疆等处有见及,前者已有报导,后者未正式见文。区内黄马青组的介形类化石属首次发现和报导。由于对中三叠世介形类动物群的面貌迄今仍然不太清楚,因此确定地质时代最好应有其他共生化石的佐证和检证。从当前的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及其伴生的化石看来,黄马青组归属中三叠世为宜。  相似文献   

14.
陕西汉中地区南部扬子地台区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发育,是研究我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的理想地点。本文记述了该区中部(城固县大盘、南郑县白玉等地)原上震旦统灯影组顶部灰岩中新发现的最早期骨骼动物群及所在地层的分布特征。动物群化石计有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球壳类、单板类、开腔骨类、管壳类、原牙形类、棒形骨类、锥石类、刺棒类、齿棒类和小盾类,主要为Anabarites—Protohertzina至Paragloborilus—Siphogonuchites组合带中的分子。同时描述了两类奇特的化石新属种Dentlavula trischa Li(gen、et sp、nov)和Clypecella hexinsis Li(gen、et sp、nov)。新化石产地的发现与研究不仅为区内划分地层,确定时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填补了区内中部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在生物地层学上的空白。新属种的发现既丰富了当时生物界的内容,又为研究最早期骨骼动物群的产生及演化规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述了西藏阿里地区中侏罗—早白垩世遗迹化石的产地地层;复理石相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及分类;并描述遗迹化石16个遗迹属17个遗迹种,其中3个新遗迹属和6个新遗迹种。文中所研究的遗迹化石是1980年高原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大队四分队采集的。在研究过程中曾得到杨遵仪教授热心指导。照片由王树元、孙特和胡昌铭摄。在此一并致谢。一、西藏日土地区遗迹化石产地地层简介  相似文献   

16.
辽南震旦系兴民村组类水母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辽南大连—金州地区棋盘磨、七顶山、杨屯等地,震旦系兴民村组(同位素年龄值650Ma)发现丰富的似水母状软躯体后生动物化石,此外在兴民村组上覆地层葛屯组中首次发现大量的宏观藻类化石。类水母化石计有3属6种(全为新属、新种)。从生物学特征看,这批类水母化石与澳大利亚前寒武纪末期埃迪卡拉动物群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保存特征亦较相近。我们认为这些类水母可能是与埃迪卡拉动物群为同一时期的产物。兴民村组类水母动物群的发现标志了我国前寒武纪生物演化史一次重要事件,并对我国震旦系的研究和我国南北方震旦系地层对比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报道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白杨河地区中侏罗世西山窑组首次发现的松柏类斯卡布勒果属(Scarburgia)的一个新种—白杨河斯卡布勒果(新种)。新种以果穗附属物(大孢子叶)紧密螺旋状排列、大孢子叶柄以宽角从轴上伸出、卵圆形种鳞的鳞片的顶端上卷、并具一短尖头等特征区别于斯卡布勒果属已知种。由于斯卡布勒果属以往在中国发现较少且时代大多为早白垩世,当前新种的发现是中国侏罗纪斯卡布勒果属化石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8.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锯齿龙类是一种活跃于二叠纪沃德期(Wordian)至长兴期(Changhsingian)的植食性爬行动物,是中—晚二叠世陆地脊椎动物的典型代表。来自山西保德、柳林地区的化石证据表明,多个属种的锯齿龙类在孙家沟组顶部消失,证明锯齿龙类在晚二叠世末发生了灭绝事件。这是陆生脊椎动物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生物大灭绝  相似文献   

19.
纯海相层,以变质复理石层为主,夹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礁灰岩,含海相化石有孔虫、珊瑚、固着蛤等。1981年第四分队再次赴该地调查,在狮泉河附近相当于日松群的上部发现了滨海相砂页岩及植物化石碎片,在离上覆早白垩世中晚期的甲岗群约30—40米处采获的化石保存较好。日松群在产植物化石地区未见底,其岩性简介如下(图2)。日松群为砂岩、页岩夹板岩,下部为含砾砂岩(2),与下伏超基性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1)呈断层接触,上覆甲岗群为炭岩(3),日松群与甲岗群为整合关系。化石产地离剖面又有3—4公里。经复查追索,在日松地区日松群上部亦存在该滨海相砂页岩,但未保存可以鉴定的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20.
燕山青白口系宏观藻类龙凤山藻属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所论述的,在燕山地区怀来、兴隆等地青白口系景儿峪组长龙山亚组发现的龙凤山藻属,是至今发现最早具器官分化的个体植物化石。并可能是最早具固着器的宏观藻类化石。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出1个属,4个种。长龙山亚组的同位素年龄在860—900百万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