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卡林型金矿(亦称微细浸染型)是贵州省最重要的金矿类型,主要分布在黔西南金矿集中区和黔东南金矿集中区.国内外学者在黔西南金矿集中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近年在该区金矿找矿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董光贵 《矿物学报》2007,27(3):445-449
简要介绍了黔西南吴家寨金矿地质特征,通过对其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的认识和分析,对矿体矿化的富集规律进行研究,指出其为红土型金矿,对该矿区及外围找矿,扩大矿产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黔西南灰家堡金矿田"两层楼"模式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振春 《黄金地质》2002,8(4):18-23
灰家堡金矿田是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的重要产出区,金矿体有断裂型和层间型2种形态,空间上沿垂向构成“楼上矿”和“楼下矿”的组合形式。在总结金矿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两层楼”的产状模式,成因模式和找矿模型,并指出了该模式的区域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4.
陶平  陈启飞  祁连素 《贵州地质》2019,36(2):110-119
本文对黔西南金矿成矿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获得了系统认识。黔西南金矿的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性和继承性,其中卡林型金矿的主成矿期为燕山期,土型金矿为卡林型金矿在第四纪表生环境中改造而成。多级区域构造对多级成矿单元有逐级控制规律。卡林型金矿床分布具丛聚性、方向性、等距性,并与古构造有关。矿体在多层次滑脱构造系统及拆离断层中呈有序分布,也在褶皱-断裂构造中呈有序分布。成矿元素组合及共伴生矿产也具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与黔西南金矿相关的矿床成矿系列有两个,亚系列有四个。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为其建立了统一的区域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5.
贵州泥堡金矿区矿床构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陶平  李沛刚  李克庆 《贵州地质》2002,19(4):221-227
作者在总结了泥堡金矿产出特征和矿田构造特征的基础上,从褶皱、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容矿部位、地层原始层状构造及次生层次构造特征,以及构造期次分析等方面入手,对泥堡金矿区的矿床构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故对黔西南金矿勘查工作及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董光贵 《矿物学报》2007,27(Z1):95-97
卡林型金矿(亦称微细浸染型)是贵州省最重要的金矿类型,主要分布在2个金矿集中区,即黔西南金矿集中区和黔东南金矿集中区.国内外学者黔西南金矿集中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获得了许多有高水平研究成果,近年在该区金矿找矿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相比之下,前人对黔东南金矿集中区的研究工作较少,在笔者收集的文献资料中,只有黄根深和杜宜渝(1992,1993)、何立贤等(1993)、梁仁枝和许效松(1994)、彭扬奇(1997)、李红阳等(2002)、高振敏等(2002)、陶平等(2005)和王尚彦等(2006)或多或少对该区代表性矿床(主要是四相厂-宏发厂Hg-Au矿床和苗龙Sb-Au矿床)进行了成矿背景、矿床地质、控矿条件、矿物组合、金赋存状态和地球化学等的研究.笔者在执行国家资补项目过程中,对黔西南金矿集中区内的排庭中型金矿床进行了地质研究和找矿预测,本文总结该矿床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扬子区黔西南金矿成矿系统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研究了扬子区黔西南金矿成矿系统.扬子区黔西南中二叠统-下三叠统基岩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分别属于中二叠统-下三叠统低温热液成矿子系统和表生成矿子系统,后者为前者风化改造而成,两者共同构成为一个金矿成矿系统--扬子区黔西南金矿成矿系统.初步讨论了该成矿系统的地质背景、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和产物,以及成矿后的变化情况等,重塑了该成矿系统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8.
<正>黔西南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矿石类型包括原生矿石,蚀变矿石,氧化矿石及红土型矿石。其中原生矿石是典型难浸难处理金矿石,金主要以"不可见金"形式赋存于毒砂和含砷黄铁矿中。蚀变型矿石中往往存在微细粒自然金(呈  相似文献   

9.
册亨板其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黔西南地区相继发现的一些金矿床(或金矿点),以其特有的矿床地质特征及独特的金的赋存状态,与美国内华达州卡林及科特兹金矿相似,我国属首次发现,有着广阔的找矿前景,已逐步为我国黄金地质工作者所注视。黔西南金矿按其矿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划分为产于盆地边缘区和台地区两类。本文所介绍的板其金矿是产于盆地边缘区金矿的典型矿床之一,其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控制因素、金的赋存状态等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可以窥见黔西南金矿的一斑。  相似文献   

10.
黔西南金矿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新类型金矿,分布广泛,金的赋存形式复杂,属难选矿石。通过研究搞清了金的赋存形式是以胶体吸附及超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提出了选冶工艺流程,为微细粒型金矿的研究与金的回收提供了研究与回收的新方法和新工艺。  相似文献   

11.
勘查地球化学是快速寻找黔西南金矿的重要方法和技术手段.30年来,根据勘查地球化学圈定的金异常,为找寻肉眼难以识别的微细浸染型金矿提供了重要找矿线索和直接找矿靶区,并取得显著的找矿效果.黔西南金矿勘查地球化学的历史和研究表明,该区金的成矿地球化学条件优越,金地球化学块体内部结构及其套合的地球化学模式谱系预示尚有较大资源远景和找矿潜力.勘查地球化学需要结合地质、物探、遥感等方法,在新深度、新理论、新领域上进一步指导地质找金工作,才能不负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黄勇  白龙 《贵州地质》2000,17(4):254-260
罗化金矿位于黔西南金矿成矿区以东的罗甸县境内,属罗甸地区的唯一金矿点,它在地域上的重大跨越是找矿进展的标志,为以后的找金方向提供了新线索。本文综合野外零散资料,阐述罗化金矿的地质特征,初步归纳出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提出了该地区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黔西南吴家寨金矿地质特征,通过对其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的认识和分析,对矿体矿化的富集规律进行研究,指出其为红土型金矿,对该矿区及外围找矿,扩大矿产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余景明 《湖南地质》1999,18(2):195-200
本文阐述了湖南氧化金矿资源的分布、矿床类型及其地质特征,总结了近年来我省氧化金矿资源勘查和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找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加速勘查和开发氧化金矿资源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贵州西南部台地相区Sbt研究及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水银洞金矿床Ⅰa矿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Sbt并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认为与金矿有关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Sbt为区内隐伏金矿床找寻的依据,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为同一个成矿系统的产物,模式指导下的找矿取得了突破。并提出了黔西南金矿找矿和研究中诸如成矿年代、物质来源、深部找矿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微细浸染型金矿,又称卡林型金矿,是一种产于碳酸盐岩中的浸染型金矿床。由于这类金矿的储量大,引起了各国地质学家的重视。我国于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相继于陕西二合予、黔西南板其、丫他地区找到了类型的金矿床。近年来,此项找矿工作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除了在黔西南、桂西北和滇东地区找到了一个很有远景的“金三角”外,据不完全统  相似文献   

17.
黔西南凝灰岩型金矿的层控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陶平  朱华  陶勇 《贵州地质》2004,21(1):30-37,23
本文系统讨论了黔西南凝灰岩型金矿的层控特征。重点认为该类型金矿明显受地层层位、岩性、岩相、层内构造及其它相关地质构造的控制,尤其是受矿源层——峨眉山玄武岩及其相邻地层岩石的控制,成矿作用也表现出层控矿床所具有的热液蚀变特征和多阶段性。  相似文献   

18.
王茂春 《矿产与地质》1992,6(5):347-351
在研究黔西南表层脱底褶皱地表地质特征和其形成机制的基础上,认为黔西南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是成岩期后构造作用下的产物,受控于表层脱底褶皱,并提出了金矿远景区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9.
<正>黔西南泥堡金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块和右江褶皱带的交接部位。在该交接部位形成了我国著名的滇黔桂卡林型金矿矿集区,发育着众多的卡林型金矿床,其中包括超大型的水银洞金矿、烂泥沟金矿。泥堡卡林型金矿是近年来勘查发现的特大型矿床,资源储量近50 t。与区域上的水银洞金矿、烂泥沟金矿相比,泥堡金矿在产出位置和地质特征上都独具特色:1矿体和围岩中均有凝灰质出现,大部分凝灰质发生粘土化、硅化;2断裂和地层都对矿体有控制作用,矿体主要分布在断裂破碎带及  相似文献   

20.
1矿区地质概况黔西南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带属滇黔桂金三角的一部分,紫木凼金矿便是此金矿带中大型矿床之一,位于黔西南兴仁-安龙金矿带灰家堡背斜金、汞矿带的西端。矿区内出露及钻遇地层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二叠系上统大隆组(P3d)、长兴组(P3c)、龙潭组(P3l),三叠系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