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ICP-MS测定了胶东焦家、马塘、东季和红布金矿床黄铁矿、石英及其群体包裹体的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黄铁矿包裹体与石英包裹体均富集Cu、Pb和Zn等成矿元素,反映了成矿流体的特征;不同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特征有差异,石英黄铁矿化阶段、黄铁绢英岩化阶段、石英多金属矿化阶段石英及其包裹体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成矿较差的钾长石化阶段的石英及其包裹体;与陆壳微量元素丰度相比,黄铁矿及石英中Cu、Pb、Zn、Ag和Au等成矿元素富集;与地热卤水及斑岩铜矿卤水微量元素含量相比,黄铁矿及石英包裹体中以Cu为代表的成矿元素均较其它元素相对富集,反映了成矿流体中富集成矿元素的特征。上述结果表明,可以采用ICP-MS测定黄铁矿及石英包裹体微量元素来研究成矿流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内蒙赤峰安家营子金矿微量元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未蚀变岩石、近矿蚀变围岩及矿区内产出的黄铁矿中微量元素的分析对比,指出本区最佳指示元素是Au、Cu、Bi、Pb、Mo、As;矿区产出的黄铁矿都富含As、Sb、Bi,但富金黄铁矿中还富含Cu、Zn、Pb;成矿温度影响着含金黄铁矿中微量元素含量,成矿温度高的矿床中黄铁矿之As、Sb、Hg、Zn含量低,而更富金  相似文献   

3.
通过黄铁矿标型特征的研究,探讨了金青顶金矿床黄铁矿晶形、微量元素的含量、物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深部探矿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仕玉  刘玉平  叶霖  王大鹏 《岩石学报》2021,37(4):1196-1212
滇东南马关都龙是一个以锡锌为主,共-伴生铟、铜、铅、钨、铁、银等多种元素的锡锌多金属超大型矿床。虽然前人从矿物学、矿床地球化学、年代学等不同角度开展了较多的研究,该矿床锡锌多金属矿化为燕山晚期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关于该矿床是否存在热水沉积作用及其与锡锌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依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取都龙矿区广泛存在的黄铁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矿相学基础上利用LA-ICPMS对不同阶段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组成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野外及显微鉴定结果表明,矿区存在四种类型(期次)的黄铁矿,即:鲕状黄铁矿Py1;穿切或交代Py1的细脉状黄铁矿Py2;与闪锌矿等硫化物共生的自形黄铁矿Py3;包裹早期黄铁矿或闪锌矿等硫化物的他形黄铁矿Py4。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床黄铁矿中富集多种微量元素,其中Co、Ni、As、Ge等元素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黄铁矿晶格中,而其余元素多以显微矿物包体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上述四期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存在较大差别,Py1相对富集Zn和As,而其余微量元素含量较低,Co与Ni含量较低,Co/Ni比值远低于1.00,其微量元素组成与典型沉积作用形成黄铁矿基本一致; Py2与Py1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其Co/Ni比值接近Py1变化范围; Py3和Py4除富集Zn、As外,Mn、Co、Ni、Cu、Sb、Pb、Bi元素含量也相对较高,其Co/Ni比值相对较高,多大于1,与典型岩浆热液型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相似,而与沉积型黄铁矿差异明显。结合各阶段黄铁矿产出地质特征,对比不同类型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本研究认为:Py1鲕状黄铁矿为热水沉积作用形成; Py2为Py1变质改造形成的细脉状黄铁矿,其微量元素继承了Py1; Py3为岩浆热液活动形成的自形黄铁矿; Py4为岩浆热液活动晚期形成的他形黄铁矿,Ag和Bi组成作为区分不同成因类型黄铁矿的化学指标的潜力。矿区早期沉积作用形成鲕状黄铁矿过程可能为后期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硫源及少量Zn等成矿物质,海西-印支期区域变质改造作用对矿区成矿作用影响不大,而燕山晚期岩浆热液活动才是矿区锡多金属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位于南岭成矿带的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发育W-Mo-Cu-Pb-Zn多金属矿化,主要由斑岩W-Mo矿化、矽卡岩Mo-W矿化和矿床成因存在争议的层状似层状硫化物矿化3种类型组成,在这3类矿化中广泛发育黄铁矿。本文通过电子探针面扫描分析和LA-ICP-MS点分析,调查了3种类型矿化中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和元素Co、Ni、As的赋存状态。电子探针面扫描分析表明,除了层状似层状硫化物矿化中的黄铁矿具弱的As不均匀分布外,其余两类矿化中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分布均匀,无明显环带构造;LA-ICP-MS分析表明3类矿化中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含量很低,但在误差范围内依然体现出明显差异,斑岩矿化中的微量元素Co、Ni、As和Se主要以类质同像替代存在,而Cu、Zn、Sn、Sb则分别以黄铜矿、闪锌矿、锡石和辉锑矿的微细粒矿物包裹体形式赋存;矽卡岩矿化中的黄铁矿富集Co、Ni、As、Se、Mo和微量的Cu和Zn;Ni和Ag则在层状似层状硫化物矿化中的黄铁矿中相对富集。研究结果表明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中的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一方面可以用于研究黄铁矿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另一方面可以用于指示成矿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和示踪区域成矿物质来源,厘定成矿过程。矿床成因存在争议的层状似层状矿化经历了泥盆纪海底火山喷发,在断陷盆地处形成的矿胚受到燕山期深源物质和多期次成矿流体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6.
金苍是吉林延边中生代火山岩成矿带内的一个重要矿化区,矿化带内发育黄铁矿化,包括脉状细粒黄铁矿和浸染状粗粒黄铁矿2种类型,对这2种黄铁矿分别进行了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2类黄铁矿主元素含量低于标准黄铁矿,属于硫亏损型,表现出深部、高温的形成环境;黄铁矿微量元素差异较大,为2个成矿期产物;Au及Ag的含量较低,以Cu、Pb、Zn为主,高温Ni相对Co的含量较高,反映其形成温度较高。黄铁矿既存在Co、Ni对Fe的类质同象替代,也存在As、Sb对S的类质同象替代。在与典型热液型金矿床黄铁矿对比后,显示金苍矿化带中黄铁矿不是与火山热液型金成矿有关的成分标型,更多地体现出Cu等金属的成矿特征。黄铁矿的成分地球化学特征不仅能较好地了解矿物的形成环境,而且可以为矿产勘查提供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
在辽宁生金皋地区和赵家堡子地区的找金过程中,采用黄铁矿矿物学方法,对黄铁矿晶体的形态、主要成份和微量元素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五角十二面体晶形为特征的半自形细粒状黄铁矿含金性较高;黄铁矿主成份S、Fe含量相对低,而黄铁矿中Cu、Pb、Zn、Au、Ag等微量元素总量相对高的黄铁矿分布区域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提出赵家堡子地区具备找到一处中型以上金矿的前景,而在生金皋地区找到大型金矿床的可能性很小,但有望找到伴生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吴昊  祝向平  贾强  张彬  李勇  杨礼创 《地质学报》2023,97(7):2261-2280
黄铁矿在自然环境中极易发生氧化,造成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为了研究自然条件下不同粒度和晶形黄铁矿化学成分的差异对黄铁矿氧化速率的影响,本文对巴达铜金矿床黄铁矿进行了LA- ICP- MS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和矿物面扫描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粗粒黄铁矿S、Fe含量较高,成分更纯;微量元素As、Co、Ni和Pb、Cu、Zn分别以类质同象方式和包裹体形式更多地存在于细粒黄铁矿中,二者均能促使细粒黄铁矿氧化速率加快;粗粒黄铁矿中Cr和Ti元素含量较高,其氧化后生成致密氧化膜可抑制黄铁矿被进一步氧化。本文认为对于本矿床中粗粒黄铁矿和细粒黄铁矿氧化污染问题应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理措施,对于不易被氧化的粗粒黄铁矿,使其处于常温常压的干燥避光环境中即可防止发生氧化;对于易氧化的细粒黄铁矿,其氧化产物造成污染对环境压力较大,应采用源头治理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措施进行处理,以达到更科学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岩矿石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大尹格庄金矿和夏甸金矿矿化规模和矿化特征的差异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岩矿石主量元素迁移特征显示夏甸金矿矿化过程SiO2、Fe2O3的带入量较尹格庄多,表明夏甸金矿具有较好的硅化、黄铁矿化以及较强的金矿化。岩矿石微量元素迁移特征显示大尹格庄金矿成矿过程中Cu、Pb、Zn带入量以及CaO、MgO带入量较夏甸金矿少,表明大尹格庄金矿成矿期活动较弱,携带成矿物质较少。黄铁矿微量元素LA-ICPMS测试分析显示夏甸金矿黄铁矿Cu+Pb+Zn、Ga+In+Cd+Tl、As含量较大尹格庄金矿多,反映夏甸金矿热液活动性较强,金矿化较好。夏甸金矿从围岩到矿体SiO2、Fe2O3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以及不同成矿阶段黄铁矿中微量元素Cu+Pb+Zn、Ga+In+Cd+Tl、As变化幅度较大,显示矿化不太稳定,矿化规模较大尹格庄金矿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煤中硫是多种有害微量元素的重要载体。基于形态硫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分析沁水盆地晚古生代煤中硫和有害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探讨了煤中硫对有害微量元素富集的影响,运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划分煤中硫化物的微观赋存特征。结果表明,沁水盆地煤中硫整体上以有机硫为主,平均占全硫的78%,只有在太原组个别高硫煤中以黄铁矿硫为占优势。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可识别出煤中黄铁矿的微观赋存状态包括莓球状、薄膜状、晶粒状、结核状、团窝状黄铁矿和细粒黄铁矿集合体,白铁矿的微观赋存特征包括聚片状、板状和矛头状白铁矿,部分白铁矿与黄铁矿共生。沁水盆地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含量整体较低,黄铁矿是有害微量元素As、Se和Hg的重要载体,而有机硫决定了煤中U的富集。研究认为,成煤时期海水对泥炭沼泽的影响导致太原组煤中全硫和黄铁矿硫较高,太原组煤中硫的来源具有多样性,煤中黄铁矿具有多阶段演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对小秦岭金矿田东闯、出岔、杨砦峪3个矿区的研究表明,小秦岭地区黄铁矿热电性特征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典型金矿床有所不同,即矿脉和围岩中的黄铁矿绝大多数为N型,混合导型出现在矿体的中心部位。通过黄铁矿热电性与矿脉金含量、黄铁矿晶形、黄铁矿中的微量元素等关系研究,总结出小秦岭地区黄铁矿的找矿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在胶东莱州吴一村地区完成的3266.06 m深钻,是目前焦家金成矿带最深见矿钻孔,研究钻孔揭露的深部矿石中金矿物及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对探讨深部成矿作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取深钻中2420~3206 m垂深的岩(矿)芯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结合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研究了矿石中金矿物的赋存状态和成分。对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的黄铁矿进行了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部矿石中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为石英、黄铜矿、方铅矿,可见金主要以自然金和银金矿的形式存在,以晶隙金和裂隙金为主,其次为包体金。与浅部金矿床比较,深部金的成色较高。黄铁矿分为6种类型,第Ⅰ成矿阶段形成富Co型黄铁矿Py1,第Ⅱ成矿阶段形成富Ni型黄铁矿Py2a和Py2b,第Ⅲ成矿阶段形成富Au、As型黄铁矿Py3a和富Au、Ag、Pb、Bi型黄铁矿Py3b,第Ⅳ成矿阶段形成贫微量元素黄铁矿Py4。其中,Py1和Py2a发生强烈破碎,裂隙表面对热液中的Au络合物产生吸附作用,对金沉淀富集起重要作用。黄铁矿中Co、Ni、As等微量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而Au、Ag、Cu、Pb、Zn、Bi等主要以纳米级、微米级矿物包体形式赋存。Pb+Bi、Cu+Pb+Zn、Te+Bi与Au+Ag呈明显正相关,而Au与As相关性较差。黄铁矿中Co、Ni含量较低,而Au+Ag+As或Au+Ag+Pb+Bi+Cu含量较高指示成矿有利。另外,黄铁矿中Co、Ni含量较高,并且破碎强烈,成矿相关元素含量较高也指示成矿有利。  相似文献   

13.
曲家金矿位于我国重要的蚀变岩型金矿矿集区之焦家金矿带的中段,矿床赋存标高为-726~-1 334 m。为研究黄铁矿的演化及其对金成矿过程的指示,运用LA-ICP-MS分析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含量,结合岩相学观察和点群分析对黄铁矿进行了分类。发现黄铁矿中Co、Ni、As等微量元素主要以类质同像形式赋存,而Au、Ag、Cu、Zn、Pb、Bi等元素主要以纳米级、微米级矿物包裹体形式赋存。黄铁矿主要分为5种类型:富Co型Py1,富Ni型Py2,富Au、As型Py3,富Au、Ag、Pb、Bi型Py4及“干净”型Py5。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指示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和中生代岩浆岩,少量来源于地幔,成矿热液可能属变质热液、岩浆热液和浅部大气降水的混合成因。不同类型黄铁矿反映成矿热液由富Co、Ni经富As、Au向富Pb、Bi、Au、Ag演化。Py1和Py2形成后受构造活动影响发生强烈破碎,裂隙表面对热液中金络合物增强的吸附作用促使金在裂隙中沉淀,对金的富集成矿可能起重要作用。Co、Ni含量较低,同时Au、Ag、As、Pb、Bi等元素含量较高的黄铁矿与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另外,黄铁矿中C...  相似文献   

14.
李海东  田世洪  江卫兵  祁家明  刘斌  孙中瑞  彭渤洋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22-67040022
粤东北桃源铀矿床位于华南铀成矿省武夷山铀成矿带,其矿床成因、成矿物理化学环境特征等还未开展深入研究。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往往能够有效地反映其形成时的地球化学环境。桃源铀矿床中黄铁矿与沥青铀矿成因关系密切。因此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基础上,利用LA- ICP- MS原位分析技术,对桃源矿床黄铁矿主、微量元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铁矿主量元素w(Fe)=41.64% ~ 49.39%,平均值为45.83%;w(S)=50.56% ~ 57.62%,平均值为53.73%,w(Fe)/w(S)=0.73 ~ 0.98,平均值为0.85,表明其形成环境是一个微弱缺铁,相对富硫的相对封闭的地球化学环境;②黄铁矿中相对富集Si、Na、Al、K、Ca、Cr、Co、Ni、Ti、Cu、Ge、As、Se、Bi、Pb等微量元素;③绝大多数微量元素与主量元素Fe、S无明显线性关系,表明在黄铁矿形成过程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除受到类质同象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④成矿元素U与部分微量元素显示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中Na、Ti等元素含量高表明与铀矿物在空间上紧密相关的黄铁矿形成于成矿早期的碱性热液蚀变阶段,而非成矿期,要早于铀成矿时间,并为铀成矿提供还原剂;⑤黄铁矿内部微裂隙发育,成矿期铀矿物容易进入其中,从而引起裂隙附近铀矿含量升高。伴随的高含量As表明其形成于中低温热液环境。  相似文献   

15.
李海东  田世洪  江卫兵  祁家明  刘斌  孙中瑞  彭渤洋 《地质论评》2021,67(4):67041157-67041167
粤东北桃源铀矿床位于华南铀成矿省武夷山铀成矿带,其矿床成因、成矿物理化学环境特征等还未开展深入研究。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往往能够有效地反映其形成时的地球化学环境。桃源铀矿床中黄铁矿与沥青铀矿成因关系密切。因此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基础上,利用LA-ICP-MS原位分析技术,对桃源矿床黄铁矿主、微量元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黄铁矿主量元素w(Fe)=41.64%~49.39%,平均值为45.83%;w(S)=50.56%~57.62%,平均值为53.73%,w(Fe)/w(S)=0.73~0.98,平均值为0.85,表明其形成环境是一个微弱缺铁,相对富硫的相对封闭的地球化学环境;(2)黄铁矿中相对富集Si、Na、Al、K、Ca、Cr、Co、Ni、Ti、Cu、Ge、As、Se、Bi、Pb等微量元素;(3)绝大多数微量元素与主量元素Fe、S无明显线性关系,表明在黄铁矿形成过程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除受到类质同象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4)成矿元素U与部分微量元素显示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中Na、Ti等元素含量高表明与铀矿物在空间上紧密相关的黄铁矿形成于成矿早期的碱性热液蚀变阶段,而非成矿期,要早于铀成矿时间,并为铀成矿提供还原剂;(5)黄铁矿内部微裂隙发育,成矿期铀矿物容易进入其中,从而引起裂隙附近铀含量升高。伴随的高含量As表明其形成于中低温热液环境。  相似文献   

16.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作为一种重要的矿床类型,其成矿时代的精确厘定一直是该类矿床研究的重点。中国西南右江盆地是我国重要的MVT铅锌成矿带,本次研究选取了右江盆地东部北山铅锌矿作为研究对象,对成矿期内黄铁矿开展了LA-ICP-MS微量元素分布分析和Re-Os同位素定年。8件黄铁矿样品Re-Os等时线年龄为443.2±3.3Ma (MSWD=320),明显早于赋矿的泥盆系碳酸盐岩地层,且数据点具有较高的离散性,表明黄铁矿Re-Os同位素年龄不能够有效约束北山Pb-Zn矿床成矿时代。其中,2件黄铁矿样品具有较高的Re含量,分别是107.1×10-9和260.0×10-9,结合对应薄片LA-ICP-MS微量元素面扫描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裂隙有机充填物具有较高的Re含量,对黄铁矿Re-Os测试结果存在显著的干扰。年代学结果显示,裂隙较发育的具有较高Re含量的2件黄铁矿样品模式年龄分别为399.0Ma和402.0Ma,这与富含有机质的泥盆系赋矿地层的年代基本一致,初步表明黄铁矿中高Re含量的充填物质可能来自于围岩地层。基于北山Pb-Zn矿床黄铁矿...  相似文献   

17.
大脑坡铅锌矿床位于鄂西—湘西—黔东铅锌成矿域的中部,是近年来花垣矿田内新发现的又一超大型铅锌矿床。前人对花垣矿田内铅锌矿床的研究获得了较多的认识,但是关于区内铅锌矿床的成因类型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以大脑坡铅锌矿床不同标高的成矿期黄铁矿为研究对象,通过LA-ICP-MS原位点测试和元素Mapping分析,旨在揭示黄铁矿中不同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以及为矿床成因提供新的约束。结果表明,该矿床黄铁矿所含微量元素种类较少且含量偏低,指示其形成于相对低温的环境,相较而言,黄铁矿较富集Co、Ni、As、Mn、Cu、Pb和Zn等元素,其中Co、As、Ni、Sb和Ge等元素主要是以类质同象的方式赋存于黄铁矿的晶格之中,大部分的Zn和Pb分别以闪锌矿微米级包裹体和方铅矿微/纳米级包裹体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而Cd、Mn和Cu、Ag则以类质同像的方式分别赋存于闪锌矿和方铅矿的晶格中。此外,黄铁矿的Co/Ni(均值1.0),Zn/Ni(均值42.0)和Cu/Ni(均值3.5)比值均指示其为热液型的黄铁矿。总体而言,大脑坡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可与典型MVT型铅锌矿床类比,在Co-Ni含量投影图上,样品点与MVT型矿床投影区高度吻合。结合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我们认为大脑坡矿床属于MVT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8.
东昆仑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的工业价值,不仅取决于矿石中Co、Ni的含量,还取决于钴和镍关键金属的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笔者利用全自动矿物分析系统钻孔样品分析,确定Co和Ni在样品中有2种赋存状态:独立钴、镍矿物和含Co、Ni矿物。对钴、镍金属矿物进行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发现,Co在钴、镍金属矿物中含量由高到低为:辉砷钴矿>砷镍矿、方硫铁镍矿、镍黄铁矿>红砷镍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Ni在钴、镍金属矿物中含量由高到低为:砷镍矿、红砷镍矿>硫铋镍矿、方硫铁镍矿、镍黄铁矿>辉砷钴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选择钻孔中体积分数占比最高的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和黄铜矿,进行原位核–边微量元素及面扫描分析发现,Co、 Ni在镍黄铁矿和黄铜矿单颗粒尺度上是均一分布的,两种矿物的Co/Ni值变化不大,表明矿物没有受到热液作用影响。然而,Ni在磁黄铁矿中分布不均一,并且矿物的Co/Ni值变化较大,表明磁黄铁矿对热液作用更为敏感。矿物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镍黄铁矿中的Co、Ni含量与镍、钴独立矿物接近,远超岩体中其他含钴、镍金属硫化物。因此,含Ni...  相似文献   

19.
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检出限低等突出优点,可以有效地获得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矿物的微量元素组成信息。黄铁矿广泛分布在不同类型的金矿床中,是认识矿床成因的一个重要载体矿物。文章总结了近些年来LA-ICP-MS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其在分析黄铁矿微量元素指示金矿床成因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提出了在详细的岩相学工作基础之上,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准确测定黄铁矿微量元素并结合元素面扫描可以有效限定微量元素在黄铁矿中的分布赋存状态,探讨了元素进入黄铁矿机理和富集过程;利用典型元素含量(组合或比值)可以有效地反演成矿流体性质、指示成矿物质来源,进而约束金矿床的成因。此外,文章还总结了近些年来黄铁矿微量元素在找矿勘查领域取得的系列成果,认为其在成矿潜力评价以及指导选矿加工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总之,LA-ICP-MS分析技术是建立矿床学从宏观到微观研究的重要桥梁,与BSE、SEM、TEM以及同位素分析等技术结合,可以有效刻画金矿床形成的精细过程,对于约束成矿金属来源以及金富集沉淀机制等方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南三江地区镇沅金矿载金黄铁矿稀土与微量元素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岩  黄钰涵  梁坤  张岐能 《岩石学报》2015,31(11):3297-3308
镇沅金矿(也称老王寨金矿)是西南三江地区哀牢山金矿带超大型金矿床之一。前人研究表明黄铁矿的稀土与微量元素含量可以反映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的特征,本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技术对镇沅金矿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进行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及室内显微镜下观察,将镇沅金矿载金黄铁矿分为四个阶段:Ⅰ阶段脉状黄铁矿;Ⅱ阶段团块状黄铁矿;Ⅲ阶段与辉锑矿等硫化物共生浸染状黄铁矿;Ⅳ阶段破碎状黄铁矿。矿区内多种地层均有矿化现象,矿石类型包括变砂岩型、炭质板岩型、蚀变大理岩型、蛇绿岩套型、蚀变花岗岩型、煌斑岩型等。ICP-MS测定结果显示Ⅰ阶段黄铁矿富集高场强元素Th、U、Ta、Nb、Zr、Hf,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其后三阶段黄铁矿该特征则不明显。黄铁矿总体稀土元素含量较低,∑REE含量为4.72×10-6~48.96×10-6,平均为24.93×10-6。稀土配分曲线显示黄铁矿总体呈较平缓的右倾型轻稀土元素富集配分模式;存在负δEu异常,基本无δCe异常。各阶段黄铁矿稀土配分模式存在微弱差异,Ⅰ阶段黄铁矿总体REE含量较高,部分具有LREE/HREE比值较低的特征,与超基性岩REE配分模式相近;Ⅱ阶段黄铁矿REE含量明显偏低,LREE/HREE比值较高;Ⅲ阶段黄铁矿∑REE含量较低,但较Ⅱ阶段要高;Ⅳ阶段黄铁矿∑REE含量低,有与Ⅱ阶段黄铁矿REE相近特征。黄铁矿中Au与As伴生现象明显。Co/Ni值反映黄铁矿具有沉积与热液黄铁矿成因特征,另外黄铁矿的稀土微量元素特征还反映出成矿流体为含F-的还原性流体。研究认为镇沅金矿至少存在两期金成矿作用,早期载金黄铁矿呈脉状产出,并可能与印支期古特提斯洋闭合中含超基性岩的增生楔形成有关;晚期载金黄铁矿与辉锑矿、黄铜矿等硫化物共生,与新生代区域范围内红河剪切带活动及扬子板块的俯冲导致的广泛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