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应用水热蚀变过程中不活动元素确定蚀变岩质量变化的方法,对6122铀矿床不同标高蚀变岩的物质组分迁移变化进行了定量计算,探讨了围岩蚀变垂直分带性和成矿流体性质。研究表明,6122铀矿床矿化围岩蚀变过程中TiO2为不活动组分;围岩蚀变垂直分带上存在“土酸下碱”的特征;成矿流体为富含Na^ 、P的碱性流体。  相似文献   

2.
矿物纤维粉尘在酸中的稳定性与化学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一些矿物纤维粉尘耐酸蚀性及其酸蚀残余物化学活性的测试分析和对矿物纤维粉尘的酸蚀历程尤其在酸蚀过程中其表面活性基团的变化及影响耐酸蚀性及其化学活性的诸多因素的较深入的探讨,并结合作者以前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矿物纤维粉尘耐酸蚀性强弱及酸蚀过程澡表面活性基团变化与生物活性大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矿物纤维粉尘的酸蚀持久性与其晶体结构、结晶度、晶格缺陷多少有关,也与其表面官能团种类、位置及裸露程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赋铀沉积相与油气蚀变带的时空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酸解烃特征参数C1/∑C、C1/C产及酸解烃判别分析(Z值法、φ值法及判别因子法),论证了赋存于直罗组地层中的烃气来源于三叠系上统湖相生油岩系中与油型气同源而伴生的凝析气藏,论述了直罗组下段的褪色蚀变(漂白)是渗逸到该层位中的酸解烃类气体对岩石发生蚀变作用的结果,提出沉积相组合与油气阻滞一储集域的空间配置是油气蚀变带与铀矿化层位空间定位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污牙钨矿区矿石、蚀变围岩、地层围岩及花岗岩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污牙钨矿床大多数矿石和蚀变围岩样品的Hf/Sm与Th/La值小于1,少部分蚀变围岩的Hf/Sm与Th/La值大于1,表明成矿流体以富Cl热液体系为主,部分显示富F特征,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云英岩化围岩及矿石与地层围岩样品的微量元素特征相似,主要显示变质成因;其它类型矿石及蚀变围岩样品微量元素特征与地层围岩样品差别较大,可能非单一变质热液作用的产物。类矽卡岩矿石中典型接触交代矿物符山石的大量存在,暗示岩浆热液参与成矿。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蚀变围岩和电云英岩型矿石样品皆不显示Zr-Hf亏损,少数样品Ta-Nb也无异常,特征与地层围岩不同,与花岗岩样品相似,支持了岩浆热液作用的存在,污牙钨矿床很可能为变质热液与岩浆热液复合叠加成因。污牙矿区花岗岩和赋矿围岩,W元素均显示富集特点。  相似文献   

5.
郭建春  庄园  刘超 《岩土力学》2015,36(11):3315-3321
酸压改造后的酸蚀裂缝是储层流体的主要流动通道,研究流体在酸蚀裂缝中的流动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介绍了目前裂隙流动研究中的4种常用控制方程及各自的适用条件,确定了Navier-Stokes方程为酸蚀裂缝流场数值模拟的控制方程。为了分析酸蚀裂缝流场分布规律以及非达西效应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利用逆向工程技术对两种不同刻蚀形态的酸蚀岩样壁面进行了实体重构,并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不同流量下的酸蚀裂缝流动试验。结果表明:酸刻蚀形态和裂缝接触关系对流场分布的影响较大。隙宽分布平滑的均匀刻蚀裂缝,其流态稳定、曲折度低,但由于裂缝开度较窄且比表面较高,边界层效应明显,流体流动时产生的黏滞阻力较高;沟槽裂缝曲面粗糙,隙宽分布复杂,流体流动时流态不稳定,曲折度高,在高流量下会产生明显的涡流流动,增大惯性阻力。裂缝通道存在缩颈现象会引起流体绕流和多次加减速,产生额外的压力损耗。随着模拟流量的增大,压降与流量会逐渐偏离线性关系而呈现出非达西流动现象。酸蚀裂缝壁面越粗糙,产生非达西效应时的临界流量和临界雷诺数就越小,在相同流量下非达西效应就越强烈,导流能力下降速率更快。  相似文献   

6.
目前,有人认为酸蚀法处理金刚石钻头对钻头损伤太大、不经济而不用。笔者认为,酸蚀法兼有防滑钻头和喷砂法两者之长。此法不需特制钻头,不需另外增添设备,不占用机台的场地和时间,费用很低,只要能正确、熟练地掌握酸蚀的时间和深度,便能  相似文献   

7.
在回收金刚石时,只要把胎体中的骨架材料(碳化钨)和粘结金属分离开,金刚石则会脱落下来。据有关资料介绍,回收金刚石有酸蚀法和电解法两种。但酸蚀法效率低、成本高。而且由于酸的腐蚀性强,在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很不安全。电解法也是采用硝酸配制电解液,只是浓度降低了些(5—10%),在电解金刚石钻头的过程中仍然产生一定量的有害气体,也同样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8.
李坝浊积岩型金矿床赋存于西秦岭北带中泥盆统李坝群浊积岩建造中,赋矿围岩蚀变主要为黑云母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和碳酸盐化,且蚀变分带明显。通过对该矿床各种蚀变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了元素在碱交代-K交代及酸交代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SiO2含量,Fe2O3含量,LREE/HREE,∑LREE,(La/Lu)cn,(La/Sm)cn,(Tb/Yb)cn及微量元素的含量等随着K交代作用强度的增强,显示出规律性的变化。最后讨论了K交代作用及酸交代作用与金矿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废旧钻头金刚石的回收,采用酸蚀法腐蚀性强,反应速度慢,回收效率低,成本高,并且在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害气体。而采用食盐作电解液能避免产生有害气体及酸腐蚀等,并且反应速度快,回收效率高,成本低,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10.
泥林,是潜蚀地质地貌的别名。大布苏泥林生长在吉林省乾安县西南40公里的大希苏湖东岸,东西2公里,南北7.5公里,位于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当地人称泥林为狼牙坝,因其顶部平整如坝,而从湖中看去如狼牙交错而名。这是国内唯一的大面积潜蚀地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商城县汤家坪钼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岩体特征、围岩蚀变和矿床特征着手,阐述了汤家坪钼矿的地质特征,总结出找矿标志。研究认为汤家坪钼矿属斑岩型钼矿床,北西西向和北北东向深大断裂控制着汤家坪花岗斑岩的侵入和就位,该岩体化学成分具超酸、富碱、高钾等特点;岩体围岩蚀变发育,且蚀变分带明显,网脉状硅化和钾长石化与成矿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污牙白钨矿床位于江南地轴九万大山W、Sn、Cu、Au、Ag成矿带上,钨矿体产于花岗岩外接触带新元古界甲路组蚀变围岩中,围岩电气石化、黑云母化及深色蚀变与矿化关系密切。预测本矿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3.
海底水合物地球化学探测方法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卢振权  吴必豪 《现代地质》2002,16(3):299-304
选择西沙海槽水合物潜在富集区作为已知区 ,利用陆上油气地球化学勘查方法 (酸解烃、热释烃、蚀变碳酸盐方法 )开展了试验性研究。通过对海底浅表层沉积物各项测试指标的分析 ,发现酸解烃方法效果好 ,而热释烃方法和蚀变碳酸盐方法的试验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还对海底浅表层沉积物酸解烃重新进行了释义 ,认为酸解烃方法适合于海底水合物的勘查 ,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结合矿床的蚀变特征,对相山铀矿田邹家山矿床和沙洲矿床不同标高的赋矿围岩及矿石样品进行了常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以制约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典型常量元素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相山矿田垂向蚀变分带明显,邹家山矿床浅部出露的蚀变岩以"碱性"蚀变为主,而沙洲矿床出露的蚀变岩以"酸性"蚀变为主,证实了相山地区蚀变"北碱西酸...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金青顶金矿床地质、蚀变岩石类型、蚀变矿物、蚀变岩岩石化学、痕量元素地球化学、蚀变岩石英包体的物理化学、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确定了主要金矿体、主要成矿阶段的围岩蚀变岩的分带特征.研究了围岩蚀变岩带的形成机理,建立了壳源深熔花岗岩-热液流体-碱酸交代作用的蚀变岩带形成模式.指出了围岩蚀变岩带的找矿信息.  相似文献   

16.
浅析碎裂蚀变花岗岩型铀矿床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黄世杰 《铀矿地质》1995,11(4):193-200
碎裂蚀变花岗岩型铀矿床是当前我国找矿的主攻方向之一,它具有大碎裂带、以交代作用为特征的大蚀变带。低品位大矿量易浸出的特点。该类型矿床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是:地台边缘活动带或褶皱带的花岗岩隆起区;受非造山的大复式花岗岩基内自变质作用发育的小岩体和双断裂夹持区或断裂构造结的双重控制;酸交代或碱交代蚀变发育区;红层不整合覆盖、负地形、表生叠加富集区。同时,强调了在找矿过程中要加强地浸试验和经济技术评价。  相似文献   

17.
元岭金矿蚀变破碎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元岭金矿三条蚀为破碎带一般地质特征,微量元素特征的对比研究,并借鉴邻近矿区蚀变破碎带的矿化特征,本文阐明了元岭蚀变破碎带矿化的有利构造部位,总结了蚀变破碎带特征与矿化强度之间的关系,指出蚀变破碎带的矿化蚀为元素为中低温组合,矿化蚀变愈强则参与元素的种类愈多,数量愈大,围岩性质对矿化蚀变有一定的影响,围岩中的易迁移亲铜元素的亲硫铁族元素对矿化有利,据此,为进一步成矿预测,评价蚀变破碎含矿性提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尾矿砂微波加热硫酸溶解新方法的实验,研究了硫酸浓度、液固比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尾矿砂酸蚀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无需搅拌的情况下,微波加热实验的最佳条件酸浓度5mol/L、液固比5.0mL/g都较传统水热法有优势,在反应时间上,微波加热15min就能达到传统水热法2~3h的效果。在酸蚀率相同的情况下,微波加热所用时间仅为传统水热法的1/6,而所用的酸浓度、液固比都较传统水热法小很多。先对尾矿砂直接微波辐照一段时间,然后再加入硫酸进行微波辐照加热溶解,能够促进尾矿砂的溶解,提高尾矿砂的酸蚀率。微波加热条件下,尾矿砂在硫酸浓度8mol/L、液固比5.0mL/g条件下无需搅拌,反应1h后,除透闪石没有完全溶解外,绝大部分的矿物被溶解。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微波加热可显著提高尾矿砂酸溶解速率。  相似文献   

19.
坑道地质观测和取样研究表明,居隆庵铀矿床不仅发育酸交代型铀矿化,也普遍存在碱交代型铀矿化,而且碱交代早于酸交代,酸、碱交代型铀矿化在空间上叠合形成富矿。碱交代型矿化蚀变矿物组合为钠长石-赤铁矿-绿泥石-碳酸盐;酸交代型矿化蚀变矿物组合为萤石-伊利石-绿泥石-磷灰石。碱交代型矿石铀主要以分散吸附状态存在;酸交代型矿石铀主要存在于沥青铀矿中,少量存在于钛铀矿、铀(钍)石中。碱交代型矿石具有富Na、低K含量和LREEHREE等特点,矿化指示元素组合为U、Sr、W、Y、LREE、Yb、Th;酸交代型矿石有富F、S、P,HREELREE等特点,矿化指示元素组合为U、P、Sb、W、Yb、Lu、Th、Y、HREE、Mo、Cd、Pb。  相似文献   

20.
基于沉积相的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罗汉洞期在缓倾斜坡带发育河流相一辫状河三角洲相一湖泊相沉积。依据酸解烃特征参数C1/∑C,C1/C2+及酸解烃判别分析(z值法、Φ值法及判别因子法)论证了赋存于罗汉洞组地层中的烃气源于三叠系上统湖相生油岩系中的油型气。通过综合剖析赋存于罗汉洞组中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油气还原蚀变特征和铀矿化关系,论证了罗汉洞组的褪色蚀变(漂白)是渗逸到该层位中的酸解烃类气体对岩石发生诱发蚀变的结果,论述了沉积成岩作用期间在辫状河三角洲相中发生铀初步富集,提出沉积相组合与油气还原蚀变带的空间配置是后期铀矿化空间定位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