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省清原县是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引领全县人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下经济、畜牧经济,不但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而且使经济社会都得到了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春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清原给群众拜年,这是清原人民的幸福,是清原县委、县政府的光荣,也是我们实验区的骄傲。  相似文献   

2.
李强 《今日国土》2008,(6):44-45
地处辽宁东部山区的清原满族自治县,从2002年起就已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实践。五年来,清原人民紧紧围绕建设辽宁生态大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作为一种更具前瞻性、世界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面临着许多有待开拓的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实践、思考,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和路径。在这方面,地处辽宁东部山区的清原满族自治县,从2002年起就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超前的探索和实践。几年来,清原人民紧紧围绕建设辽宁生态大县这个总纲,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特色经济,以此为基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水源基地、休闲娱乐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努力将清原打造成辽宁生态大县、工业强县、绿色食品基地县和一流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4.
建设辽宁生态大县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县乡财政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清原的根本出路。特别是对清原满族自治县这样一个地貌构成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来说,坚持走生态立县,绿色兴县,工业强县之路,实现农村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设生态型新清原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清原满族自治县委、政府根据我县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生态型社会主义新清原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  相似文献   

5.
杨伸 《国土资源通讯》2013,(3):42-42,46
大连市旅顺口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三面环海,辖区总面积506.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9.7公里,常驻人口30万,下辖1个经济开发区和10个街道,是辽宁省唯一的绿色经济区,是国家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6.
台儿庄生态敏感性GIS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进行生态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以遥感影像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为基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8类生态因子并确定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级标准和权重,使用GIS技术,运用加权叠加的方法,对枣庄市台儿庄区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通过模糊聚类和小面积图斑自动归类合并处理,将区域土地生态敏感性划分5类。研究结果表明:台儿庄区生态极度敏感区占全区面积的7.04%,高度敏感地区占全区面积的8.5%,中度敏感区占全区面积的21.63%,轻度敏感区占全区面积的51.02%,不敏感区占全区面积的11.82,生态敏感性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指数的生态变化评估——以常宁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区域生态变化评估,能够得到周期长、现时性强的结果。以常宁市为例,采用遥感生态指数方法来监测水土流失区的生态变化,选取1990年,2002年及2009年的Landsat TM遥感图像,分别提取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4个生态因子作为评估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客观地评估研究区域20 a间生态变化。结果表明,遥感生态指数方法能够很好地评价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的效果,其中,遥感生态指数值上升了22.39%,生态为优良等级所占的面积比例先从1990年的13.086%下降到2002年的4.006%,再上升到了2009年16.699%,说明常宁市经过20 a的水土流失治理,该区域的生态质量先急剧下降再有了较大的改善。通过对常宁市调查分析,以植树造林和施工预防为主的措施对生态质量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丹江口核心水源区(湖北段)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该文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目标,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3个角度甄选了16个指标因子构建“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在格网尺度下定量分析了2015、2020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和生态修复成效。主要结论如下:(1)水源区生态现状良好,95%以上的区域在中度脆弱以下,脆弱性受人类活动影响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周围城镇逐渐减弱;(2)各县区生态保护策略因地制宜,重脆弱区应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减小生态敏感性,低脆弱区应发挥区位优势以生态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3)5年间,生态修复成效明显,特别是中度脆弱区占比减少了5.82%,植被长势监测、露天采矿修复、复绿工程的实施等都使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修复工程对国家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质量评价及构建生态网络是识别生态修复区域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构建2000、201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网络,并分析其演变特征,识别不同时期生态关键修复区。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质量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空间上呈西北差东南优的分布特征。2000—2010年,生态质量改善趋势明显,占总面积的53.55%。(2)200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廊道数量增加,总长度减少。生态廊道主要景观类型为草地、林地、耕地。重要廊道多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生态源地附近,数量占比逐年增加;西北部廊道数量少、距离远、重要性低、连通性较差。(3)黄土高原生态关键修复区中,生态夹点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东部,障碍点分散在东部和南部,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耕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生态断裂点分布广泛,在黄土高原东部省会城市周边较集聚。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陶培峰  李萍  丁忆  刘建  杨光谱  肖禾 《测绘通报》2022,(1):15-20,38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基于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对重庆市进行生态重要性评价,将生态极重要区域与自然保护地共同作为生态源地。首先从生态本底和生态胁迫两个角度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距道路距离、距水体距离、夜间灯光指数6个阻力因子构建了典型山地动物的生态阻力面,然后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模拟潜在生态廊道,完成市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研究表明,重庆市生态源地30 751.11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7.32%,主要分布在渝东北与渝东南的山林地。将识别的73条潜在生态廊道、138个生态节点与生态源地进行叠加,结合重庆的山水格局,构建了"两区、三带、四核、多廊、多点"的多层次生态安全格局,为重庆市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闫野 《北京测绘》2023,(2):218-225
遥感生态指数(RSEI)是一种可靠、高效的城市生态质量评价方法,本文利用Landsat8卫星数据提取湿度、绿度、热度以及干度信息,构建遥感生态指数评价模型,对宁波市生态质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宁波市2015、2017和2020年RSEI均值分别为0.84、0.83和0.78,评级在一般及以上的面积比例对应为85.94%、85.66%、85.19%,说明2015—2020年宁波市生态质量变化总体较为稳定,略微呈下降的趋势,RSEI类型变化检测以不变为主,变差为次。  相似文献   

12.
《今日国土》2014,(1):19-23
刊登清原实验区这篇纪实报告,有必要谈谈清原县的地脉、文脉、水脉与绿脉。清原境内的英额门,被历史学家公认是女真族的发祥地,清河水流经英额门,哺育着女真族的成长。后来,皇太极登基,将“后金”改称“大清”,简称清。加之浑、清、柴、柳四大河流,发源于此地,因此,清原在刚建县设治时,统治者为“正其本,清其源”,命名其为清源。当然,这里边仍少不了“清河源头”、“大清根基”之意。  相似文献   

13.
边界处理是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生态保护红线从栅格形式的生态评估结果落实到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块上,也称为红线的“落图”过程,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要流程,也是红线精准落地和有效管控的必要条件。本文以沁河源区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基于地表覆盖、土地利用两种数据分别对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红线进行落图。结果表明:两种数据均适用于红线边界处理,并且联合应用时处理结果更佳;沁河源区生态功能极重要区栅格面积为877.87 km2,联合应用两种数据处理后的红线矢量面积为877.7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51%;研究结果可为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傅强  张海明 《测绘通报》2023,(7):14-17+24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研判国土空间生态状况、识别各类生态保护空间的重要基础。本文在1 km×1 km空间网格尺度上,开展内蒙古自治区1980、1990、2000、2010、2020年土地沙化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沙化敏感性等级呈现东部较低,西部、正北较高的格局;(2)38.3%网格敏感性等级保持不变,37.9%网格保持在中度敏感以下,38.8%网格保持在中度敏感以上;(3)大兴安岭北段山区、呼伦贝尔草原北部、西辽河平原、河套-土默川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与南部敏感性等级较低或持续降低,阿拉善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北部部分地区敏感性等级较高或持续提高。本文可为划定生态空间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方法与空间依据。  相似文献   

15.
姜烨  蒋玉祥 《北京测绘》2020,(5):628-633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耦合4个生态评价指标(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干旱区绿洲城市武威市凉州区2000年~2016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遥感生态指数能客观定量揭示区域生态变化,RSEI均值由从0.447提高到0.458,整体提高了2.46%;武威市凉州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稍有改善但变化不大,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中等向两极化发展,东北荒漠区大面积开垦耕地使得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中部地区城市扩展和新区建设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西南部山区受人为扰动少,生态状况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6.
生态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是区域生态保护研究的热点议题,输电线路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通常对生态安全考虑不足。本文以闽粤联网工程(福建段)区域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获得区域“源地-廊道-节点”生态安全格局,得到由输变电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安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20与2021年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分别占区域面积的47.29%、40.16%,生态源地集中分布于研究区的中西部。重要生态廊道有21条,整体呈现“三角形”的空间分布;研究区有4个生态安全保护区,即大帽山、峰头水库、高峰谷、白鹭森林公园生态安全保护区域。其中,大帽山与白鹭森林公园保护区中“源地-廊道-节点”占比较大;2020和2021年闽粤联网线路2 km生态影响区内涉及生态节点3个,生态廊道总长分别为52.09、58.46 km,生态源地总面积分别为185.63、154.42 km2。研究结果明确了闽粤联网工程(福建段)的生态安全重点保护区,为制定生态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层次分析法对东川区生态环境进行敏感性分析,本文共选取5个评价指标,首先对其进行单因子评价;然后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将东川区综合生态敏感性分为5个等级;最后构建东川区综合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布图。研究结果显示:①5个生态评价因子中,坡度因子对东川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影响最大,权重值为0.36。根据对生态敏感性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坡度、高程、土地利用、NDVI和水域缓冲区。②东川区生态环境敏感性总体偏高,极高敏感区与高敏感区共占区域总面积的44.17%;中敏感区占比最高,为26.1%;低敏感区和极低敏感区两者占比之和为29.73%。③东川区生态环境极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极低敏感区和低敏感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及中部河谷地区。  相似文献   

18.
以平顶山市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在GIS和RS技术支撑下定量分析土地生态适宜性的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个因素层12个因子层构成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在ENVI4.5支持下对平顶山市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提取林地、耕地、水体、建设用地多因子图层,在Arc GIS10.0支持下建立数字高程模型,提取高度等地形因子。最后通过Arc GIS10.0空间分析模块对相关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为:平顶山市最适宜用地占29.01%,较适宜用地占13.53%,基本适宜用地占14.71%,不适宜用地占16.05%,不可用地占26.70%。最后,结合评价结果,针对平顶山建设用地的特征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鄂州市生态环境矛盾和生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红线原理和目标,提出较为完整的生态红线划定方法,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及连续性,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安全。从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灾害危险评价等3方面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展开生态适宜性分析。在GIS与RS支持下,创建了鄂州市网格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完成生态适宜性评价,将鄂州市划分为红线、黄线、蓝线、绿线等4个区域,同时,叠加整合已有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并将红线区划分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明确重点保护方向,确定生态红线管控体系。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与空间管理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安全格局的定义、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现状、生态安全格局优化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目前及未来生态保护用地面积比例,并提出了国土生态安全的空间管制策略,主要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域根据主导生态功能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在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新增生态保护用地以实现生态功能的落地,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统筹各类自然保护地。研究成果可为保障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