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海洋国家非常重视海洋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在积极的海洋能政策和先进的海洋能基础设施支持下,英国海洋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文章全方位分析了英国海洋能开发利用进展,并分析了其对我国海洋能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借鉴意义,建议明确海洋能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阶段性海洋激励政策,并提升海洋能基础设施能力。  相似文献   

2.
2010—2012年,国家安排了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海洋能示范、技术研发、标准及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的实施,引导了我国海洋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培育我国海洋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若能持续实施专项资金,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海洋能的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制定我国海洋能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研究了海洋能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思路:在国内外海洋能资源储量、开发利用现状、发展趋势研究和需求分析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加快海洋能的研究与开发和试点示范,促进我国海洋能利用技术的产业化,提高海洋能在国家能源中的贡献率,为缓解沿海和海岛能源紧张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绿色能源.  相似文献   

4.
海岛海洋能应用需求和发展建议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岛海洋能是海岛地区绿色、清洁、低碳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海岛潮汐能、海岛潮流能、海岛波浪能、海岛温差能等,与海岛风能、海岛太阳能统称为海岛可再生能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利用海岛可再生能源",为其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我国海岛海洋能资源储量丰富,其开发利用有助于解决制约海岛发展、海上装备运行、深海资源开发等用电问题,对于调整海岛能源结构、保护海岛海洋生态环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总结了发展海洋能的重要意义,描述了我国海洋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对海岛海洋能开发利用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海洋能在海岛应用的需求及前景,从顶层设计、激励政策、实施科技创新、开放共享等方面给出了促进海岛海洋能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国西北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心(Northwest National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Center,NNMREC)是美国国家能源局成立的从事波浪能与潮流能开发的科研机构,目前它在波浪能和潮流能开发利用技术方面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文章主要介绍了 NNMREC在波浪能和潮流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并重点介绍了其太平洋海洋能源中心、移动测试平台及海洋能装置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技术现状,旨在对我国的波浪能和潮流能开发利用技术尤其是海洋能试验场的建设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美国西北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心(Northwest National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Center,NNMREC)是美国国家能源局成立的从事波浪能与潮流能开发的科研机构,目前它在波浪能和潮流能开发利用技术方面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文章主要介绍了NNMREC在波浪能和潮流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并重点介绍了其太平洋海洋能源中心、移动测试平台及海洋能装置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技术现状,旨在对我国的波浪能和潮流能开发利用技术尤其是海洋能试验场的建设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能源日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正逐渐取代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海洋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储量巨大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文章在广泛整理、分析世界不同种类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际及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建议:明确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状况,科学制定开发利用规划;考虑潜在环境问题,慎重推进海洋能发电站的巨型化;加强技术研发,促进海洋能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展国际合作,加速我国海洋能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十三五"时期实现海洋能稳定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贯彻落实"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必须找准海洋能发展的战略定位,设立科学有效的发展目标,促进我国海洋能技术早日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国际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国内产业培育也取得一定突破,但总体发展规模和质量还有待提升,存在着战略定位、政策扶持、区域竞争和科技创新等问题和要素制约。基于市场需求和问题导向,文章从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产业培育示范、海洋科技创新、特色园区发展及专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框架设计构想,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章分析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起步晚和发展快、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和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发展状况,提出目前存在的缺乏区域协调配合和交流合作以及政府支持政策亟须细化等主要问题,探索区域差异化发展模式、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模式、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和国际合作模式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完善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以及强化示范项目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The world׳s oceans are currently undergoing an unprecedented period of industrialisation, made possible by advances in technology and driven by our growing need for food, energy and resources. This is placing the oceans are under intense pressure, and the ability of existing marine governance frameworks to sustainably manage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s increasingly being called into question. Emerging industries are challenging all aspects of these frameworks, raising questions regarding ownership and rights of the sea and its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management of ocean space. This paper uses the emerging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MRE) industry, particularly in the United Kingdom (UK), as a case study to introduce and explore some of the key challenge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challenges are likely to be extensive and argues for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legal research agenda to advance both MRE technologies and marine governance frameworks.  相似文献   

12.
波浪能的开发利用作为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广东省波浪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其发展水平还处于探索阶段,亟须进一步加强。本文利用长达40年(1979—2018年)的ERA-Interim再分析波浪资料,从总体分布特征上分析了广东沿海波浪能资源及其长期变化趋势。粤东-珠江口-粤西沿岸一线,波浪能资源呈现"低-高-低-高-低"的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长期变化趋势上呈现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特征,递增速率为0.054 3 kW/(m·a),其中1979—1994年变化较为快速,2001—2018年变化较为平缓。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岸带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地质和地理条件的特殊性,海岸带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和敏感。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类工程活动对滨海城市地质环境改造不断加剧,区域地下水下降漏斗、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地面沉降、地表塌陷、海水入侵、生态环境退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突出,已严重制约我国海岸带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有效地进行海岸带地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防治,以保持地下水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滨海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我国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我国在国际渔业事务中的影响力,文章根据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采用组态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策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全产业链程度、生产要素、资源综合利用实力、挑战应对能力以及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其中,挑战应对能力是高产业竞争力组态的必备条件,全产业链程度与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是具有同步性的高产业竞争力组合驱动因素,全产业链程度是非高产业竞争力组态的核心条件;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应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和构建全产业链、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化挑战为机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实力以及通过“龙头”企业提高远洋渔业企业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15.
海洋是药用生物资源的宝库,海洋生物医药及其产业发展是当前研究热点。文章回顾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成就,分析目前存在的产业规模较小、科技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人才结构仍不合理和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研发科技力量雄厚和产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等机遇和背景下,提出加快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夯实基础,加快平台建设;补上短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加大投入,完善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发挥优势,做大做强产业。  相似文献   

16.
海洋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空间载体,海洋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改善全球气候环境和提升人民生活福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山东省海域使用类型基本齐全,但开发利用结构规模不均衡,渔业用海比重较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海岸带和近海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根据山东省海域使用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了山东省海洋空间使用现状的特点以及存在的自然岸线保有压力增大、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科学性不足、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及服务功能受损较重、海洋污染造成的环境风险不容忽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够完善、陆海统筹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海洋空间资源、陆海统筹污染防治体系、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山东省海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我国海岛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实现新时代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概述海岛生态系统的特性以及我国相关立法过程和管理措施;重点围绕我国海岛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实践,以南麂列岛、獐子岛和舟山群岛为例,分别分析保护修复、生态利用和绿色开发3种海岛生态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保护修复型以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生物资源及其生境修复为主,生态利用型以坚持生态理念、提升产业科技含量、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及科学规划和管理为主,绿色开发型以制定规划、构建合理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为主;3种模式的共同点为海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交叉选择和综合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海岛生态发展的6点建议,即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发展绿色能源技术、加强动态监视监测和大数据整合、建立全链条标准化体系、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以及推动应对全球挑战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为海岛供电,是波浪能开发利用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在海岛周边波浪能资源开发利用之前,需对波浪能资源进行精细化勘查,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分析掌握工程实施海域的波浪能资源特征,以便开展有针对性工程设计。本文以威海褚岛北部海域为研究目标,结合对历史数据和水动力理论分析,制定精细化勘查方案,并通过代表性验证试验,对方案进行修正,再应用修正后的方案对目标海域进行长期观测。该方法改进了传统的波浪观测方法,更适用于小区域波浪要素的精细化观测,且在保证观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观测成本。另一方面,针对波向四季变化明显,且海岛周边波浪受岛岸线反射和绕射影响且地形变化剧烈的特点,本文利用改进的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数值模型计算目标海域波浪能资源,并结合统计学方法,研究波浪能量随波向分布特征的计算分析方法,得出褚岛周边海域全年波浪能量随波向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董傲  蔡春尔  何培民 《海洋科学》2024,48(3):103-111
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 PHA)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酯材料, 主要由微生物在一定的胁迫条件下产生, 具有较多的单体结构, 由于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深入, 但由于其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其在生物塑料行业的应用进展缓慢, 而以废料作为微生物碳源进行生产的方式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近年来大型海藻养殖量逐年上升, 其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等生物质资源, 对其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食品、医药、饲料、新能源等领域, 目前仅在海藻饲料和海藻肥领域实现了工业化, 对其资源化利用的方式仍然需要不断地研究创新, 使海藻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 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为了引入庞大的海藻资源进行PHA的生产, 降低其生产成本, 促进其在生物塑料行业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PHA近年来在生产工艺研究上的进展情况, 阐明了微藻生物合成PHA及大型海藻作为PHA生产的碳源的可行性, 并评估了海藻资源作为碳源开发的优劣, 为将来黄海绿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