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对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QTL411871进行初步验证,然后建立两种基因型组配:♀AT×♂AT(30号)和♀TT×♂AT(31号),对其实际的基因型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QTL411871在验证群体中与闭壳肌重显著相关(P0.05),优势基因型为AT。在30和31号基因型组配中,QTL411871与生长性状关联不显著(P0.05),AT基因型的遗传效应小,但仍是个体生长性状均值最大的基因型。QTL423886标记在30号组配中与壳高、壳长和总重显著相关(P0.05),其AG基因型个体的壳高、壳长和总重显著大于GG基因型;而在31号组配中与生长性状关联不显著(P0.05)。基于这2个QTL标记在30和31号组配中分别构建二倍型,发现在30号组配中二倍型C1(ATAG)和31号组配中D1(ATAA)型对马氏珠母贝的生长最为有利,可作为优先的基因型组合。该结果为开展马氏珠母贝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马氏珠母贝两个与生长性状相关QTL 的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个马氏珠母贝群体对遗传连锁图谱已经定位的,与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中的两个进行验证。结果显示:m59标记在2个群体中与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GT基因型的个体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的个体;154165标记在湛江群体中与壳高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在深圳群体中与壳宽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QTL标记m59在2个群体中是共享QTL,而154165标记在群体中是特异QTL。基于这两个QTL在这2个群体中分别构建二倍型,发现在湛江群体中二倍型C_1(AAGT)和深圳群体中D_1(AGGT)型和D_2(AAGT)型对马氏珠母贝生长最为有利,可作为优先的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3.
九孔鲍MSTN基因cSNP多态性及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是中国南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养殖贝类。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 MSTN)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TGF-β)中参与动物肌肉生长的重要调控因子, 因此MSTN基因是动物遗传改良的重要候选基因。为探究九孔鲍MSTN基因的多态性及其生长相关性, 实验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九孔鲍MSTN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筛选, 对MSTN基因SNP与体质量、壳长、壳宽进行关联性分析,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检测九孔鲍MSTN基因不同基因型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 在九孔鲍MSTN基因中共筛选出9个SNP位点。SNP位点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发现, 九孔鲍MSTN基因编码区SNP位点g909C>T发生C/T同义突变与九孔鲍体质量、壳长、壳宽显著相关。TT基因型九孔鲍的体质量显著高于CC基因型和TC基因型个体; TT基因型的壳长、壳宽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通过qRT-PCR检测显示, 在九孔鲍MSTN基因SNP位点g909C>T的3种基因型中, TC和CC基因型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研究结果表明MSTN基因SNP位点g909C>T可作为九孔鲍标记辅助选择育种重要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4.
马氏珠母贝家系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单对配对方法建立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第一代家系7个,对家系间的生长和家系内大小变异进行了分析比较。7个家系的壳高大小顺序为F15>F20>F18>F19>F12>F17>F21,总重大小顺序为F15>F18>F19>F20>F12>F17>F21。在同批家系中,F15的壳高、总重显著大于其它2个家系(F12、F17)(p<0.05),其壳高比F12大11.64%,比F17大16.01%;其总重比F12重27.40%,比F17重38.98%,而且其个体大小变异较小,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是一个生长性状优良的家系。F18在壳高和总体重上比F19大2.88%和19.49%。F20显著大于F21(p<0.05),壳高比F21大19.49%,总重大53.72%,该家系生长较快,可通过进一步的选择培育成一个生长快、个体大的家系。  相似文献   

5.
马氏珠母贝选育子一代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通过选择培育获得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大亚湾养殖群体选育子一代(DDS),以大亚湾养殖群体为对照(DDC),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养殖,对其生长性状进行了约1年的跟踪测量,运用t检验对2个组别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经过一代的选育,DDS在壳长、高、宽和总重上均大于DDC,存活率提高9.18%,除壳长在2个时期(2003年12月,2004年2月)差异不显著外(p>0.05),DDC/DDS2个组别其他性状在7个生长时期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为进一步通过选择育种培育马氏珠母贝优良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两个通过遗传图谱构建定位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ucata)生长性状相关的QTL在两个不同群体中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QTL471489在深圳群体中与壳高、壳宽显著相关(P0.05),其CT基因型个体的壳高、壳宽和体质量显著大于CC基因型,CT为优势基因型;而在杂交群体中该QTL与生长性状关联不显著(P0.05),但CT基因型的生长性状值仍最大。QTL410206在深圳群体中与生长性状关联不显著(P0.05),而在杂交群体中该QTL与壳高、壳长、壳宽和体质量显著相关(P0.05),AA为优势基因型。基于这两个QTL在这2个群体中分别构建二倍型,发现在深圳群体中C1(CTAT)型和杂交群体中D1(CTAA)、D2(TTAA)、D3(CCAT)、D4(TTAT)、D5(CTAA)型对马氏珠母贝的生长最为有利,可作为优选的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7.
利用13个源自转录组序列的SNP标记对3个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家系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家系1#、3#、6#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07 8、0.318 9和0.382 7;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42 2、0.341 0和0.394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243 5、0.247 9和0.297 7。结果表明,3个马氏珠母贝家系具低度或中度遗传多态性,为马氏珠母贝内SNP应用于遗传多态性分析等提供了基础。利用SNP标记对3个家系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半同胞家系1#和3#在家系及个体聚类中均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亲缘关系较远的家系6#聚在一起。新开发的SNP标记能较准确地对家系及个体进行聚类,为SNP标记应用于马氏珠母贝遗传关系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模型拟合方法研究了湛江北部湾海域养殖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一个养殖周期的重量增长规律。结果表明,墨西哥湾扇贝各重量性状增长过程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通过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求出模型中3个生长参数,建立了各性状生长方程,并得出各重量性状的生长极限值为体重28.29g、壳重17.27g、生殖腺重0.44g、软体部重11.21g、闭壳肌重5.35g;各重量性状的生长拐点分别为体重5.86个月、壳重6.11个月、生殖腺重5.01个月、软体部重5.55个月、闭壳肌重5.86个月,其中生殖腺重出现增长提早、壳重出现增长延缓现象;各重量性状的绝对增长速度为体重>壳重>软体部重>闭壳肌重>生殖腺重;重量性状相对于形态性状出现生长延缓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对长牡蛎(Grassostrea gigas)转化生长因子受体基因(Cg-TGF-βRⅠ)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来自5个家系316个长牡蛎个体的生长性状(壳高、壳长、壳宽、总体量和软体部量)和糖原含量进行了关联分析。研究表明,在Cg-TGF-βRⅠ基因编码区扩增出的671bp基因片段中检测到4个SNP,其中3个SNP位点(T726C,A741G,A786G)与经济性状相关;A741G和A786G与生长性状和糖原含量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T726C仅与壳长和软体部重有显著相关性(P0.05);3个SNP位点构建得到5个单倍型,H1(TAG)和H4(CAG)单倍型的个体在总体重和软体部重上均显著高于其它3种单倍型的个体。研究结果表明,Cg-TGF-βRⅠ基因多态性影响长牡蛎的生长性状和糖原含量,可用于以后的长牡蛎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遗传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10.
以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黄壳色作为选育指标构建了黄壳家系,对其4个生长性状和黄壳色性状分离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测定了黄壳家系中黄壳、褐壳色个体不同组织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C)。结果发现:黄壳色性状能遗传并发生分离,其分离不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褐壳色亲本不会产生黄壳色子代,推测褐壳色是纯合子;第一代黄壳家系5、7月龄贝仅壳宽值显著小于褐壳家系(P0.05),壳高、壳长、总质量差异不显著, 11月龄贝仅壳长和壳宽值显著小于褐壳家系, 14、20月龄贝的壳高、壳长、壳宽、总质量这4个生长性状均极显著小于褐壳家系(P0.01);在第一代6个黄壳家系内,黄壳、褐壳色个体的4个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黄壳色贝在足、心、性腺中的TAC显著低于褐壳色贝(P0.05);在鳃、闭壳肌、消化腺组织中TAC高于褐壳色贝,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类胡萝卜素在动物生长、繁殖、抗氧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新品种"海大金贝",其闭壳肌因富集类胡萝卜素而呈橘红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研究类胡萝卜素积累与"海大金贝"生长的关系,本研究对一个"海大金贝"群体在6个养殖时间点进行生长性状(壳高、壳长、壳宽、总重、软体重、闭壳肌重)测量和闭壳肌中类胡萝卜素浓度的测定,并对生长性状与闭壳肌中类胡萝卜素浓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海大金贝"养殖群体生长性状值与闭壳肌中类胡萝卜素浓度无明显相关性,但相邻取样时间点间生长性状值的增长率与闭壳肌类胡萝卜浓度的增长率呈高度正相关。其中,壳高、壳长、体重、软体重4个性状的增长率与类胡萝卜素浓度增长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 3、0.998 5、0.982 9和0.977 3;壳宽与闭壳肌重的增长率与闭壳肌中类胡萝卜素总浓度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7 1、0.885 3。研究结果表明,闭壳肌中类胡萝卜素积累可能对"海大金贝"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马氏珠母贝金黄壳色选育群体与养殖群体不同组织中矿物质元素的异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ES)对以上2个群体的5个组织(外套膜、鳃、闭壳肌、足和性腺-内脏团)中钙(Ca)、铜(Cu)、铁(Fe)、镁(Mg)、锰(Mn)和锌(Zn)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2个群体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差异及马氏珠母贝各组织间含量的差异。结果发现:(1)外套膜的Ca含量显著高于性腺-内脏团和闭壳肌;足的Cu含量显著高于闭壳肌和外套膜;在外套膜和鳃上的Mg含量显著高于足、性腺-内脏团和闭壳肌;性腺-内脏团和足上的Mn含量显著高于闭壳肌、鳃和外套膜;性腺-内脏团上的Fe和Zn含量显著高于足、鳃和闭壳肌。(2)闭壳肌中Ca、Mn和Zn在金黄壳色选育群体中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Cu、Fe和Mg含量在2个群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性腺-内脏团和足中Zn在金黄壳色选育群体中含量均显著高于养殖群体,Ca、Cu、Fe、Mg和Mn含量在2个群体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鳃中各矿物质元素含量在2个群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5)外套膜中Fe、Mn和Zn在金黄壳色选育群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Cu在养殖群体含量显著高于金黄壳色选育群体,Ca和Mg含量在2个群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金黄壳色选育群体与养殖群体之间在部分矿物质元素含量上已表现出分化,这为马氏珠母贝壳色新品系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湛江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3月—2009年1月调查分析流沙湾浮游动植物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含壳重与鲜组织重的比值、养殖贝类和野生滤食性动物的滤水率、潮间带和潮下带底栖贝类及吊养区附着滤食性动物现存量等,应用营养动态模型和贝类养殖容量估算模型估算滤食性动物的总容量,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最终确定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2种模型估算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分别为19637.5t和20126.4t,平均养殖容量19881.95t。依据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通常养殖密度(1.05×105个.hm-2)和平均商品规格(41g.个-1)计算,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适养面积为461.83hm2。  相似文献   

14.
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的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养殖于深圳大亚湾海区的3月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养殖群体中挑出较大和较小个体的贝分为2个组,分别命名为大个体组和小个体组,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养殖,在3—12月龄间每隔1—2月对其生长进行测量;同时取12月龄的贝200个编号进行个体生长测量,到16月龄结束。经t检验,大个体组贝在各个测量阶段4个性状(壳长、高、宽和体重)都显著大于小个体组(p<0.01),大个体组日增长幅度在3—9月龄也大于小个体组;经最小显著差法分析,个体测量的3个亚组间大小存在显著差异(p<0.01),顺序为Ⅰ(Ⅰ’)<Ⅱ(Ⅱ’)<Ⅲ(Ⅲ’),但其日增长量为Ⅰ(Ⅰ’)>Ⅱ(Ⅱ’)>Ⅲ(Ⅲ’),同时显示出初始值较大的个体在后期仍有较大的增长趋势,但个别初始值较小的个体增长快,在生长后期个体也很大。3—9月龄贝的大小平均增长率大于11—16月龄贝,而体重增长要小于11—16月龄贝。该研究结果对选择育种中亲本的选留、珍珠生产中植核贝的选留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氏珠母贝选群F1的表型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7月龄的F1群体随机取样120个体,测量表型性状并进行相关和路径分析。所测量的表型性状包括壳长、壳高、壳宽、壳重和仝湿重共5个指标。结果表明:(1)壳长、壳高、壳宽、壳重和全湿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全湿重与壳长、壳高、壳宽和壳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0、0.6974、0.6521和0.5486。(2)壳重、壳高、壳宽和壳长对全湿重具有正直接影响,其值分别为0.6356、0.1872、0.1814和0.0599。结果说明了通过直接选择或间接选择可以改良马氏珠母贝选群F1的壳长、壳高、壳宽、壳重和全湿重等生长性状。  相似文献   

16.
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不同生长时期的壳长、壳高、壳宽和活体质量进行了一年多的跟踪测量。分析表明,在不同生长时期,其4个性状的两两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其相关系数大小排列顺序存在差异,8次测量的平均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壳高-壳长>壳宽-体质量>壳高-体质量>壳长-体质量>壳长-壳宽>壳高-壳宽。在不同生长时期,活体质量对壳高、壳宽的偏回归系数均极显著(P<0.01),而对壳长的偏回归系数在第1,3,7,15个月时不显著(P>0.05)。该研究的结果可为珍珠贝的选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的确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采用跟踪测量和微卫星(SSR)技术研究了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5和对照组的存活率、生长情况及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四种壳色选育系和对照组的生长性状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30对微卫星引物中扩增筛选获得8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26.67%,它们在4个壳色选育系共120个个体中产生了4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多态位点产生5.25个。4个选育系的平均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6622—0.6850,平均观察杂合度范围为0.2708—0.46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值范围为0.6025—0.6190,说明4个选育系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具有育种潜力;平均遗传偏离指数均为负值,4个选育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杂合子缺失。遗传分化和遗传距离分析表明白壳色选育系与红壳色选育系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黑壳色与白壳色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  相似文献   

18.
采取饥饿处理时间不等(3、6、9和12d)、但总持续时间相等的方法研究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 (Dunker)稚贝在饥饿处理后的生长和存活.结果表明,S12组(饥饿12d)的存活率最低,恢复期的壳长和体重最小,表明饥饿强度大会对其生长和存活造成较大的影响;饥饿处理后的稚贝都表现出补偿生长现象,S9组(饥饿9d)的特定生长率最高,S3组(饥饿3d)的最低,但饥饿组间的差异不明显,其壳长和体重大小排列为S3>S6>S9>S12,恢复期延长,其生长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马氏珠母贝苗种运输技术,提高运输效率,以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稚贝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有水和无水两种运输方式汽运8 h条件下开展实验,比较分析其在运输前后、运输后恢复阶段的生长、消化和抗氧化性能。结果显示:有水运输后存活率达98%,无水运输97%;在恢复期第14 d,有水运输和无水运输存活率分别达97%、96%;有水运输皮质醇含量由(2 607.61±15.27)μg/L显著降低至(1 412.98±5.09)μg/L,无水运输后显著降低至(2 287.36±10.18)μg/L;在恢复期第7 d和14 d皮质醇含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有水和无水运输后和恢复期淀粉酶活性不断上升,且有水运输酶活性高于无水运输(P<0.05),最高值为(1.43±0.05) U/mg prot;有水和无水运输后及恢复期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性在不断下降,最低下降至(16.00±0.14) U/mg prot,有水运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无水运输(P<0.05);有水运输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上升,无水运输均下降;在恢复阶段,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不断下降,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在不断上升。有水和无水运输会对马氏珠母贝稚贝产生不同的影响,有水运输方式相对无水运输方式可使马氏珠母贝稚贝在后期阶段具有更好的存活效果和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20.
皱纹盘鲍表型性状与肌肉重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日本岩手县×中国大连獐子岛的一个杂交家系,随机测定132尾三年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的壳长(x1)、壳宽(x2)、总重(x3)、壳重(x4)、软体部重(x5)及肌肉重(y)6个指标,计算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以表型性状为自变量,肌肉重为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明确影响皱纹盘鲍肌肉重的主要表型性状,为皱纹盘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理想的测度指标。结果表明:所测各表型性状与肌肉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软体部重对肌肉重的直接影响最大(为0.512),其次为总重,对肌肉重的直接影响为0.484,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性状对肌肉重的直接影响均不大。剔除通径系数检验不显著的自变量,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以肌肉重为依变量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381+0.239x3+0.342x5,其调整决定系数为0.989,表明所选性状是影响肌肉重的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