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信阳地区城乡聚落体系的分形几何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以信阳地区为研究区,探讨其城乡聚落体系的空间分布规律,证明乡镇聚落体系与城市体系遵循相同的分形模式,并借助分维,分析了系统的结构问题,指出其未来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杨山 《地理学报》2000,55(6):671-678
利用1970年地形图、1984、1991、1998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对无锡市地区遥感影你的光谱特征分析,采用仿归一化植被指数法提取无锡市城乡聚落空间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分形理论计算无锡地区城乡聚落空间形态的分数维,从分数维的变化,分析无锡城乡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结果表明,无锡地区城乡聚落空间形态具有分形现象,并且城区和集镇的分数维变化不一致,反映了城乡聚落空间形态在不同的阶段,其复杂程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地区旅游圈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聚集分形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基于GIS技术,结合旅游域模型,获得长三角地区各旅游中心城市旅游圈旅游吸引物数据,运用分形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聚集维数的测算与分析.认为各旅游圈旅游吸引物体系具有聚集分形特性,且存在三种不同类型,在相同类型中的各旅游圈旅游吸引物体系聚集维数值在无标度区间的变化也存在差异;空间结构基本上是从中心旅游吸引物点向周围腹地密度衰减的,在对应于Rs≤30km的无标度区间内,旅游圈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随机聚集维数值均在0.5左右,对应于其他无标度区间,随机聚集维数值多在1.35和1.80左右;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和上海等北部地区旅游圈旅游吸引物系统空间结构随机聚集维数值小于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南部地区的旅游圈,北部地区城市旅游圈旅游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紧致性强于南部地区的城市旅游圈,北部旅游圈足以构建3日游的110km半径,南部旅游圈的实际范围则可能小于110km.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近600年旱涝时间分形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编,建立了山东省12个地区近600年旱涝等级序列,提出了数据序列灾变时间分维数诸的方法与步骤,计算各地区大旱,偏旱、正常、偏涝、大涝5种级别的序列分维数,讨论了全省旱涝演变人构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城镇体系分形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伍世代  王强 《地理科学》2007,27(4):493-498
应用分形理论对福建省城镇体系进行了规模和空间结构研究,验证了福建省城镇体系得规模分布和空间布局均符合局部的分形特征,同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福建省城镇体系规模分布还处于初级的首位型阶段,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发育不成熟;第二,福建省城镇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区域、地方两个不协调的现象;第三,福建省地区城镇体系交通网络的通达性较高,城市间联系较为紧密,但也注意到区域城镇网络的均衡性还有待提高。最后,通过自然、社会及历史等原因对成因进行讨论,据此提出福建省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额济纳三角洲近15年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分形理论在土地利用变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论述土地利用斑块分维数、稳定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及代表意义。而后,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技术,以额济纳三角洲为例,计算了沙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斑块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分析了它们的变化特征及其所隐含的地理学意义,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自然、历史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使得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各不相同。借助旅游经济模型讨论了区域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和旅游经济联系隶属度。研究表明,新疆各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很不均衡,乌鲁木齐和昌吉地区构成强联系区,其它地区和城市构成一般联系区;强联系区的容量维和信息维均小于一般联系区,表明旅游景区数量在各地区间的分布变差相对较小,景区分布相对较均衡;一般关联区旅游景区系统的容量维和信息维数值偏大,说明旅游景区数量在各地区间的分布变差相对较大,呈高度集中式分布。  相似文献   

8.
当前用来计算分形维数的原始数据通常是栅格图像,但是现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大多以矢量形式存放,若将其转为栅格形式后计算分维数,则将面临基于栅格图像所得到的分形维数的计算精度与像元尺寸以及图像自身大小有较大关系,并且在对栅格图像进行不规则形状提取时容易造成数据丢失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利用Visual C#完成了基于Windows平台的矢量数据分形维数计算程序设计,并利用该程序对20世纪90年代三个时期的秦岭中段和鄂东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进行了求算。结果表明该程序是一种方便、实用而且精确的分维数计算方法。此外,从三期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指数来看,在秦岭中段地区表现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水田>旱地>草地>林地>水域,而鄂东南地区则表现为:水田>未利用土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旱地>林地>草地>水域,这说明在上述两个地区,林地、水域、草地的稳定性都相对较差,它们的潜在变化趋势也较大。  相似文献   

9.
分形理论在湿地科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分形理论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独特理论体系。该文概述分形理论及湿地科学的性质和学科体系,将分形理论在我国湿地科学中的应用归结为5个领域,即湿地生物与生态学、湿地景观学、湿地土壤学、湿地地貌学和湿地沉积学。鉴于分形理论自身的不完善性以及当前湿地分形研究内容的不均衡性、不广泛性和不深入性等,分形理论及其在湿地科学中的应用依然面临很大的机遇与挑战。最后就分形理论在湿地科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指出它的应用必将促进湿地研究的纵深化,并为湿地科学学科体系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编。建立了山东省12个地区近600年旱涝等级序列,提出了数据序列灾变时间分维数计算的方法与步骤,计算各地区人旱、偏旱、正常、偏涝、大涝5种级别的序列分维数,讨论了全省旱涝演变的构型特征。  相似文献   

11.
景观格局在沙漠化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常学礼  赵爱芬 《中国沙漠》1998,18(3):210-214
应用景观生态学中格局分析的一些方法对4种典型沙漠化土地景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和景观中斑块的格局通过影响边界长度和组合状况,进而影响沙漠化过程中的各种生物学和生态学过程。其中,分维数的变化可以反映景观和斑块格局的变化,分维数越大格局越复杂,两者关系呈正相关;修改分维数可以反映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和景观中斑块之间的相邻性,两者关系也呈正相关;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的数量化分析和描述,为研究沙漠化过程和景观格局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指出了景观格局在沙漠化危害程度判定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Dolines are the most typical landform in karst landscapes.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karst hydrogeology; they are effective sediment traps that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past climates and karst evolution, and can also be indicators of tectonic activity. The morphometic analysis of those depressions can help in their study and interpretation. However, detailed identification and delineation of dolines becomes increasingly difficult when the study area is very large, of limited access or covered by vegetation. Here, we have used a method developed by the authors for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delineation of karst depressions based on the use of a pit removal algorithm. Next a complete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the karst depressions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main advantage of the methodology is that by delineating and identifying the depth of each doline from its rim, many morphometric statistics can be obtained, including the relation of doline depth and area with respect to altitude, the main doline orientations, doline density,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doline area and frequency, and point field analysis, among others. The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from a geomorph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the mapped dolines can be easily integrated into geomorphological mapping.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from the large Sierra Gorda karst massif in southern Spain, where 3100 depressi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A strong structural control of doline shape and orientation is demonstrated; the main areas of doline density are highlighted and doline size is shown to follow a fractal law.  相似文献   

13.
景观格局分析指数选取刍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当前景观格局分析中所用到的景观指数上百种,如何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正确选择景观指数是一个普遍存在,然尚未完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简要阐明构建景观格局指数中颇具代表性的理论基点(如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景观镶嵌模型)的基础之上,针对普遍存在的混淆和误用景观指数的事实,叙述了合理选用景观指数的基本原则。最后,引介国外Ritters和O’Neill等人所推荐的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5个景观指数:平均斑块边缘一面积比、蔓延度、相对斑块面积、分维数及斑块类型/景观类型/土地覆盖类型,以供读者选取景观指数时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南喀斯特旅游景观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喀斯特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又以贵州高原、滇东高原和四川盆地南部和广西最具有代表性。根据区划理论的自然条件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区域共轭性与景观整体性原则、综合主导性与简洁实用性原则,将西南喀斯特旅游景观划分为由滇东-东南高原山地喀斯特景观区、黔南-桂西北斜坡山地喀斯特景观区、黔中北高原山地喀斯特景观区、桂中盆地喀斯特景观区、渝东中山峡谷喀斯特景观区等5个喀斯特景观区,次一级的多个景观亚区、景观群、景观点构成的景观体系,并对各景观区组合特征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5.
基于RS和GIS的喀斯特山区景观生态格局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卢远  华璀  周兴 《山地学报》2002,20(6):727-731
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性特征受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本文选取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山区,集成GIS和RS技术提取景观生态格局信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FRAGSTATS*ARC软件支持下,以分维数、形状指数、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度和相邻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对该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石漠斑块已经占据景观的主导地位,景观格局呈现明显的破碎现象,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16.
宋志军  刘黎明 《地理研究》2012,31(8):1399-1410
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以自然属性为基础分析了北京具有不同经济属性的5类耕地的空间结构。波谱分析显示,不同类型耕地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周期,它们共同形成了距天安门约23~44km(近郊平原)、44~66km(远郊平原)、66~126km(山区)的耕地宏观空间结构。通过计算各类耕地的空间维数和Hurst指数,认为景观农田区、美化农田区、近郊山区22~47km圈层的耕地不具备分形特征;规模农田区、景观廊道带、中远郊山区48~126km圈层的耕地由于受城市发展、自然条件、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总体上,北京不同类型的耕地处于一种离散、连续和具有共度性、没有公度性的融合状态。  相似文献   

17.
重庆岩溶区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借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重庆岩溶区景观格局框架, 辨识影响景观格局的驱动因素。结 果表明: 重庆岩溶区景观分布不均匀,少数几类控制着整体景观。嵌块体几何形状较复杂,被分割 程度较低,破碎化现象不明显, 空间异质化程度低。各亚区景观多样性, 均处于最大值2.81 的中 间段, 有一种或少数几种景观类型起支配地位。人工干扰程度和丰富度依I、II 和III 区地势降低 的态势而增加, 异质化程度、不均匀性和优势度则呈相反趋势。分维数差异不明显, 形状指数变幅 较大, 不同区景观嵌块体几何形状较复杂且差异悬殊。森林景观嵌块体密度和分离度按I、II 和 III 区的顺序依次增加, 耕地、园地和居民工矿用地则分别依次减少。边界密度除了III 区水域为 63.03 外, 其余都在1.82~9.14 之间。景观整体特征I 和II 区相似, 而与III 区存在显著差异。内地 质作用在大的环境背景下控制着岩溶区景观格局特征的基本框架, 外营动力在较短时空尺度上 决定岩溶区景观格局特征的纵深态势。研究可为区域岩溶景观格局调控、景观规划和生态经济的 持续发展等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为岩溶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积累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松嫩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运用FRAGSTATS软件,研究了1980~2000年松嫩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嫩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21a湿地面积减少了33.1%;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均呈减小趋势,而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景观分割指数和斑块周长偏离度则呈增加趋势;松嫩平原湿地分布质心发生偏移,21a来向西南方向偏移了49.82km,主轴方向逆时针旋转了7.817°,表明湿地景观具有破碎化和萎缩的趋势。这种变化是在区域水文和气候波动、水利工程、人类活动强度、对湿地的保护措施等因素共同驱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与景观结构变化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3,他引:5  
从时空尺度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典型地区1975—2005年景观结构的动态变化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漠化程度在1975—2005年之间呈典型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其中在1985年达到最大值0.398;30 a来,景观尺度上的斑块密度由21个\5hm-2增加到52个\5hm-2,分维数由1.203增大到1.244,说明景观破碎化增强,结构趋向复杂、稳定;景观结构动态对沙漠化程度的影响分析表明,景观的多样化,促进沙漠化的正向发展;斑块密度越大,沙漠化程度越大,说明高的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和空间异质性对沙漠化过程对有促进作用。分维数对沙漠化过程的影响较为复杂,在2005年,分维数对沙漠化程度影响是正相关的,且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但在其他时间段上分维数对沙漠化的程度是负相关的,相关性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20.
清末以来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丁圣彦  曹新向 《地理学报》2004,59(6):956-963
借助历史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清末以来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100余年来,开封市水域景观面积和景观优势度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然后又由大变小的过程。其中,2002年的水域面积为169.6 hm2,为1966年的35%,1898年的89%;景观优势度由1898年的14.6%增加到1966年的36.9%,到了2002年变为13.1%。(2) 从1898年到2002年开封市区水域斑块的数量在增加,最大斑块面积有减小的趋势,最小斑块面积也有减小的趋势,平均斑块面积趋于减小,但斑块密度却在增加,这充分反映了开封市水域景观破碎度的增加。(3) 从1898年到2002年开封市水域斑块的连通性指数是在不断减少的,只是近年来,才有增加的趋势;分维数也有增加的趋势。引起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的因素。建国以前以黄河的影响为主,建国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