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5·5"黑风暴过程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克明  韩建钢  顾秋瑾  赵梅 《气象》1993,19(12):23-28
利用实测资料,采用有限区数值预报模式计算的物理参数,对1993年5月5日特大黑风暴天气过程形成的物理条件及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探讨了变温梯度、动量下传、地形特征等因子的重要作用,给出了诸物理量的分布特征和黑风暴形成条件的模型及具有预报意义的一些判据。  相似文献   

2.
地形对低涡大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崔春光  房春花  胡伯威  王中 《气象》2000,26(8):14-18
用MM5模式对1998年6月28 ̄29日长江三峡及其附近的低涡大暴雨过程作了初步的模拟研究。通过两种地表方案模拟的对比表明,四川盆地东侧山地对西南低涡的产生没有明显影响,但对这次低涡暴雨的强度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涡前暖湿气流受大巴山-神农架山脉拦截形成迎风麓大暴雨带,鄂西南山区南坡也有迎风坡暴雨区,降水系统在东移过程中受盆地东侧整个山体阻滞迫使上游降水显著增强,下游降水系统在东移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刘开福  陈雷 《干旱气象》2001,19(2):45-47
文中从90年代以来河西走廊东部发生的两次强黑风暴天气过程入手,在对预报服务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93.5.5"黑风暴的研究成果[1~2],分析研究当地黑风暴天气特点及成因,发现黑风暴天气是产生于春季常见的强冷空气东移南下过程中,在黑风暴过程前6h左右开始,天气尺度系统发展最强,高空、地面系统特征量及本地气象要素变化最为显著,出现一个跃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99.5.7”昆明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利用GMS-5卫星云图、常规历史资料和T106资料,通过湿位涡、螺旋度、湿Q矢量及散度、锋生函数等理论,对1999年5月7日昆明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并从影响系统及热能条件与1986年6月7日的昆明大暴雨对比,结果表明:在昆明春季连续几次冷空气影响下,由于西南急流的建立,在冷空气的协同作用下,也能造成大暴雨天气。昆明处于200 hPa高空急流右侧,700 hPa低空急流左前侧;物理机制上,云南处于湿舌区内,昆明700 hPa湿位涡经历了由MPV1大于0、MPV2小于0到MPV1小于0、MPV2大于0的转换。昆明大暴雨出现在:①MPV2小于0等值线密集区的南部;②700hPa垂直螺旋度正值中心南部;③湿Q矢量辐合及散度负值中心处。  相似文献   

5.
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力 《大气科学》1997,21(3):297-307
本文首先分析了东北冷涡的持续性活动特征,然后讨论了东亚大气10~20天低频振荡及瞬变扰动对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准双周振荡在我国东北地区十分活跃,从时间连续的低频天气图上发现,该地区附近周期性循环出现的低频气旋同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并且其传播路径也较有规律。另外,本文还通过→E矢量分析以及月平均准地转位涡的收支计算,研究了东亚大气瞬变扰动对形成时间平均冷涡的影响,得出,在时间平均东亚阻高/东北冷涡偶极子系统控制的区域附近有瞬变扰动动能向时间平均气流动能转换,同时这里也存在有明显的→E矢量辐合,导致平均西风减弱,而有利于经向环流的发展。时间平均气流的位涡平流不利于阻高/冷涡偶极子系统的存在,且使偶极子系统高、低压中心的经向距离拉大,而瞬变扰动的位涡输送则有利于冷涡高位涡值和阻高低位涡值在原地维持,阻止它们向下游传播。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地区1993年5月5日黑风暴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1993年5月5日我国西部地区黑风暴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次黑风暴是由强寒潮爆发,在特定季节(春季)和裸露、疏松的下垫面(沙漠、戈壁)条件下形成的中尺度现象。在对流层中低层垂直方向上存在很强的风切变,利于湍流发展;非地转强迫作用对次级环流贡献大于地转强迫作用;黑风暴前后显著的辐射加热不均匀分布所形成的热力正反馈作用,造成近地层局地锋生,并使热力正环流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天气形势、动力诊断、单站要素等方面,对2000年4月12日和2001年4月8日出现在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的强沙尘暴和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高压脊发展和西西伯利压低槽加深是造成这两次天气过程的直接原因;本区附近地面中尺度热低压的生成对沙尘暴的突发,有较强的激发作用;两次强沙尘暴都出现在高空急流轴右侧,正涡度平流最大处,低层耦合高层辐散的强烈上升气流区;气温的日变化对沙尘暴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有较大的影响;强沙尘暴爆发前,由于高压脊位置、冷空气强度、急流位置、涡度平流强弱、上升运动范围大小的不同,其造成的影响范围、强度和受灾情况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利用位涡方程和热力适应原理,讨论了因非绝热加热的空间不均匀性导致的大气动力特征的变化,进一步阐明了副热带地区的深对流凝结潜热加热的垂直非均匀性使副热带高压中低空出现在低源区以东,在高空出现在热源区以西。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水平非均匀加热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区以北,虽然非绝热加热消失,但存在加热的水平梯度在西风环流的背景下在高低层造成深厚的负涡度强迫。因而高层热源北部边界附近的西风向南偏转进入加热区,造成加热区北部边界及其以北发生次级辐散;低层热源区的南风发生反气旋偏转,汇入加热区外的西风气流中,造成低层加热区北部边界及其以北发生次级辐合。结果该区域产生了垂直上升运动及负的涡度强迫源,对应着异常强烈的反气旋环流。该负涡强度迫源还通过能量散射,在西风带中以Rossby波的形式向中高纬传播,影响中高纬地区的异常环流型。  相似文献   

9.
北半球阻塞高压的维持Ⅰ:准地转和Ertel位涡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刘辉  吴国雄  曾庆存 《气象学报》1995,53(2):177-185
从北半球不同地区的4个阻塞高压个例,研究了阻塞高压维持机制及其地域性差异。对阻塞高压区域300hPa时间平均准地转让涡低值区的维持机制的分析表明,该位涡低值区的维持机制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其中,在2个太平洋阻高个例中,时间平均流的位涡平流使低位涡向阻高西北部输送,从而有利于位涡低值区经向度的维持;时变扰动的位涡输送则有抵消平均流作用的倾向,从而对位涡低值区的维持起耗散作用。在大西洋和东亚阻高个例中,平均流的位涡平流使低位涡区向东移动,而时变扰动的位涡输送则有抵消平均流位涡平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位涡低值区在原地稳定维持。以上主要是相对涡度输送的差异所致。等熵面Ertel位涡分析表明,阻高区域330K时间平均等熵位涡低值区的维持机制与300hPa时间平均准地转位涡低值区的维持机制十分相似,从而表明以上等压面准地转位涡分析可以近似用来代表等熵Ertel位涡分析。  相似文献   

10.
暴雨中尺度气旋发展的等熵面位涡分析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寿绍文  李耀辉  范可 《气象学报》2001,59(5):560-568
利用中尺度模式MM4对1991年7月5~6日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用模式输 出资料,根据湿位涡理论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低涡及地面气旋发生发 展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等熵面形态下,具有较高湿位涡值的高层冷空气沿等熵面快 速向南下降的过程中绝对涡度增加,导致了气旋性涡旋的发展加强。  相似文献   

11.
梅雨暴雨中高低空急流与西南涡的活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对1991年7月5日00时-6日12时的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每3h一次模拟结果的诊断分析,发现高空急流的走向与西南涡的活动关系密切,当我国东部位于西北风急流时,西南低涡稳定少动;位于西风急流时,西南涡快速东移;位于西南风急流时,西南涡加强,移速减慢。暴雨活动与西南涡的东移一致。最初暴雨区稳定少动,之后暴雨区快速东移,后期暴雨区缓慢移动。湿位涡对西南涡的斜压性加大有重要的贡献。在西南涡斜压性未建立之前以及冷锋附近,雨区可位于低层西南风急流左侧的任何位置,当低涡的斜压性加大,出现暖空气的作用时,暴雨区均出现在西南风急流的左前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1994年8月5日宝鸡地区区域性强对流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应用Q矢量散度方程有关项从热力和动力两方面揭示了形成这次强对流暴雨的天气尺度背暴;有利的高空温压场配置,促使高空槽南压东移,地面冷锋抬升作用加强,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飑线,从而形成强对流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3.
风垂直切变和下滑倾斜涡度发展   总被引:42,自引:10,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国雄  蔡雅萍 《大气科学》1997,21(3):273-282
本文根据绝热无摩擦的饱和湿空气具有湿位涡守恒的特征,研究湿斜压过程中涡旋垂直涡度的发展。由于传统的等熵位涡分析的应用受等熵面倾斜的限制,本文进而发展了Z坐标及P坐标中的倾斜涡度发展理论。指出在梅雨锋南侧暖湿区的北端,以及梅雨锋北边界附近,湿等熵面十分陡立,是涡旋发展及暴雨发生的重要地区。还证明了倾斜涡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指出在对流不稳定的饱和大气中,倾斜涡度发展必伴有低空急流存在。对1991年6月12~15日江淮流域暴雨过程的诊断表明,湿位涡分析,尤其是等压面上湿位涡量Pm1和Pm2的分析不仅在中高纬有效,在低纬度及低对流层均十分有效,是暴雨诊断和预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一种新的有限区域曲面拟合方法(NMOCSF)诊断1990年7月6日陕南、陇南的大暴雨过程,发现了在天气图上难以辨别的中尺度低涡,讨论了它对大暴雨的贡献,另外还发现暴雨容易发生在低层能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的鞍型场中心点附近等事实。本文试图通过实例分析证明NMOCSF作为一种新的客观分析方法和诊断方法在暴雨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2010年2月22~24日北疆出现了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本文基于高空和地面实况、欧洲中心数值预报、NECEP资料,通过对环流形势、低层风场、假相当位温、湿位涡的分析,结果表明:极锋锋区与副热带锋区在新疆汇合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原因,低层辐合为暴雪提供了足够的上升动力条件,极锋锋区上的冷空气和北疆上空的垂直风切变为暴雪提供了不稳定条件。暴雪发生常伴随在北疆低层大的能量锋区附近,暴雪落区在700hPa负的湿位涡中心值附近,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暴雪落区预报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杨成彬  郑祖光  王雨 《大气科学》1994,18(Z1):810-819
本文采用二维板对称高截断谱模式研究了环境温度场和偶度场对台风发生、发展的影响,指出整层平均的环境温度场的水平梯度和涡度场是影响台风重要因子。较强的环境温度汤梯度的作用类似于水平方向不均匀加热场的作用,能造成暖区上升、冷区下沉的热力直接环流,并且温度场的梯度越大,环流越强。对于整层平均的绝对涡度场而言,只有弱的正的平均绝对涡度才有利于台风的维持。  相似文献   

17.
梅雨锋暴雨中β尺度系统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菲  郑维忠 《气象科学》1997,17(4):307-315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选取1981年6月27日梅雨锋暴雨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梅雨锋的中β尺度雨团和中β尺度系统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指出,在中β尺度雨团相对应的地面气压场上是中尺度低压槽或闭合的中低压系统;在雨团发生初期,其垂直结构为暖心涡柱对流斜压扰动;而在雨团发展期,发展为暖心涡柱强对流混合型低涡;在雨团衰弱期, 暖心涡柱非对流前倾填塞涡。同时还揭示了在北雨团发展南雨团减弱期,在低空  相似文献   

18.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发生在广西境内由台风减弱的低压引发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在θe面陡峭密集区附近,θe陡立密集区附近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当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0时,暴雨易发生,暴雨产生在高低空正负湿位涡柱的下方;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使得对流层低层稳定度降低,导致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暴雨产生。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加强,不稳定能量在释放的同时不断得到补充,使得暴雨增幅。  相似文献   

19.
东北冷涡发展减弱的温度条件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气象》1997,(3):25-27
对20例低涡的温压场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其中9例的700hPa温度平流、温度及其平流的空间分布。经比较发现,冷涡减弱与强烈发展阶段的不同点是,发展的低涡前期在700hPa涡中心附近有一对冷暖平流中心,而将要减弱的涡没有这种特征;有利于涡发展的冷、暖平流强度分别为-12×10-5~-16×10-5℃/s。低涡强烈发展时要经历强冷空气向东南方向爆发,建立一支强锋区,即斜压带,它纵向穿过涡中心;温度场空间变化反映发展的涡中心位于300hPa以下的锋区上;涡随高层暖平流大幅度加强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5.5”沙尘暴天气的云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西北地区是沙暴多发区。1993年5月发生在甘肃河西地区的强沙暴(黑风暴)天气,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该文利用气象卫星提供的资料,对金昌“5.5”黑风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造成这次沙暴的天气系统,是冷锋前的飑线和地面锋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