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松嫩平原湿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利用 1986年和 2 0 0 0年的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图 ,提取出松嫩平原湿地动态变化信息。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模型 ,湿地动态变化主要表现为湖泊、沼泽、河流等天然湿地的减少及人工湿地面积的增加 ,其中天然湿地类型的湖泊和沼泽变化最为显著 ;质心模型分析指出湿地的空间变化趋势主要为质心相对朝东北方向偏移的趋势 ,湖泊和沼泽在西南部的减少是其主要原因 ;湖泊和沼泽的转移变化信息表明 ,湖泊面积的减少主要是退化为盐碱地和沼泽 ,而沼泽主要是转化为农田。松嫩平原湿地动态变化存在显著的自然和人为方面的驱动力因素 ,自然因素为湿地的退化提供了内在动因 ,而人为因素则加速了湿地的退化和转化 ,同时自然和人为因素之间存在着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2.
采用1990年、2002年和201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Costanza方法,结合谢高地修正的中国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分析华阳河湖群湿地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由此而引起的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与1990年相比,2010年华阳河湖群的湖泊、河流、水库坑塘、内陆滩涂和河滩的面积分别减少了63.829km2、9.262 km2、6.926 km2、5.109 km2和15.238 km2;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下降,从1990年的2.922×109元下降到2010年的2.568×109元,这主要是生态价值系数较高的湖泊面积减少所致;2010年,湖泊、河流、水库坑塘、内陆滩涂和河滩的服务价值分别为1.839×109元、2.219×108元、1.110×108元、3.399×108元和0.566×108元。湖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率仍然最大,河滩贡献率最小。研究区在未来应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注重对湖泊、河流等湿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土壤侵蚀作为LUCC引起的主要环境效应之一,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叠加的结果。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对土壤侵蚀具有放大效应。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的研究已逐渐成为LUCC研究和土壤侵蚀研究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目前,涉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土壤侵蚀研究方法有很多,本文介绍了基于模型的定量研究、基于GIS和RS的研究、基于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以及基于湖泊(水库)沉积物的研究的基本原理与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每种方法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选择河湖内容开展创意设计,主要考虑到河流与湖泊的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在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中一般偏重于实现知识目标,如简单地引导学生读图找位置,继而记忆河流湖泊的名称及相关的位置名称。这种枯燥的地名罗列、记忆,仅仅停留于就事论事的概念辨析和单纯的景物欣赏,忽视了河流与湖泊内含的人文情怀的教育。在本课教学中,借助中国古典诗词等手段,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逐步和谐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能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聚集效应、保持土地生态系统平衡.以往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主要侧重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的优化,却忽视了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尽管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是土地利用合理配置的基础,但是在地域空间上分布不当,就会限制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影响土地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因此如何将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在地域空间上进行合理的落位,开展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全面地解释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概念,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从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系统工程和管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和数学模型应用、社会学和政策学等理论角度,对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的创新和深化.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文件的精神,对自治区境内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作了周密部署并制定了具体规划文件。文件明确指出到2006年初,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旗(县)为单位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2004年、2005年是自治区、各盟(市)开展该项工作的试点经验积累期,为2006年全面开展更新调查做好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成果质量。为此笔者依据2004年度呼和浩特市、乌海市和满洲里市三试点区域更新调查工作情况,议几点粗浅体会。1认清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启动的长远意义是…  相似文献   

7.
对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作了系统论述和综合评价,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仁东 《地理科学进展》2004,23(6):i011-i012
本文在中国资源与环境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期、90年代末期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和GIS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近2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遥感调查,进而以水域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变化为基础,对区域洪水调蓄能力的变化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变化比较显著的地类有3类:耕地减少了1.97%,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14.88%,水域面积增加的幅度为8.77%.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区域洪水调蓄能力增加估计为6.23亿m3,由此增加的湖泊容积,最大为13.01亿m3.  相似文献   

9.
中国湖泊营养物水平和富营养化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分异特征,开展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研究,是实现湖泊分区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云贵高原亚热带湿润区为案例区,通过遥感反演得到研究区域湖泊水体的叶绿素a(Chl-a)、总氮(TP)和总磷(TN)含量,从自然地理要素、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3 方面建立指标体系;根据研究区域 DEM数据划分小流域,将各指标因子投影到小流域;在小流域尺度上,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分析各指标分别对 Chl-a/P 与Chl-a/N 的作用,计算两种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评价分值;采用双约束空间聚类算法对小流域尺度上两种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评价分值共同进行聚类,形成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结果。研究发现:①通过遥感反演模型可以将少数呈点状分布的监测数据推演到面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有限的野外监测数据量难以支撑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的不足;②通过构建各指标因子分别与湖泊水体中Chl-a/P、Chl-a/N 的定量关系,实现了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中湖泊水体微观指标与湖泊流域宏观指标的有机结合;③采用双约束空间聚类进行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保证了分区结果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和评价分值上的接近性;④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强度的不同,将云贵高原亚热带湿润区分为4 个区:北云南高原湖区、滇南河谷山原湖区、桂西-滇东-黔南岩溶湖区、贵州高原东北部湖区。本文提出的基于双约束空间聚类的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方法也可以作为其它地区乃至国家尺度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整个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变化的原因,本文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了1960 s—2015年青藏高原大于1 km2的湖泊数据,分析了近5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的动态变化,并结合相应的气象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影响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整体变暖湿的过程中大于1 km2湖泊的总面积呈现增长-减少-加速增长的趋势,从1960 s—2015年共增长了9138.60 km2,增长率为23.90%;(2)100~500 km2级别的湖泊总面积占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的比重最大,各不同等级的湖泊总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3)青藏高原4500~5000 m海拔范围内的湖泊总面积最大,海拔4500~5000 m及海拔3000 m以下的湖泊面积变化较剧烈,呈现波动中增长的趋势,其余海拔范围内的湖泊面积基本维持稳定;(4)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湖泊总面积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东部及南部地区湖泊总面积基本维持稳定,整个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的区域在空间上呈现扩张趋势;(5)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及年蒸发量与湖泊面积呈现显著的相关性,研究区边缘地区湖泊面积和年平均气温有显著相关性,研究区中部地区湖泊面积同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及年蒸发量有显著相关性,而研究区东北部及中西部部分地区湖泊面积和年平均气温及年蒸发量有显著相关性。通过气象因子与湖泊总面积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年蒸发量变化是导致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改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填补了青藏高原长时间序列和多尺度的湖泊面积动态变化方面的空白,同时本研究得出的湖泊数据可以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干旱区与湿润区湖泊降水效应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引证并对比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无论湖泊位于何处,至少从理论上来说,湖泊的降水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关于博期腾湖的实际观测资料表明,,干旱区湖泊的降水效应可能不同于湿润区湖泊,湿润区湖泊通常湖面降水少于陆面。干旱区湖泊则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从理论上来说,不论干旱区湖泊还是湿润区湖泊都存在着出现与上述结论相反的现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西部平原区湖泊近期变化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国部湖泊近期演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的比较研究,认为导致东西部湖泊近期大面积退缩的主要原因都是人类活动。平原区湖泊的许多传统功能正逐渐被水利工程所取代,今后湖区资源的开发应充分注意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两岸耕地景观破碎化定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0对珠江口两岸耕地资源进行景观破碎化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岸耕地资源碎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珠江口东岸高于西岸,深圳最高,番禺耕地地块数量破碎化与珠海耕地地块形状破碎化程度最低;地貌结构是两岸耕地资源破碎化差异的主要内在因素;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占用大量耕地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两岸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耕地资源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PRED系统动态及其地域差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康琳  王鹏  房怀阳 《热带地理》1999,19(3):282-287
从 P R E D 系统的四子系统对系统的贡献相当的角度入手, 选用人口质量、人口数量, 耕地数量、人均粮食产量, 三废处理量、三废排放量, 人均 G D P、人均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 以增长率为基础, 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个子系统的动态变化趋势; 用等权平均方法分析 P R E D 系统整体动态。以广东省及其所辖21 个市为例进行研究, 认为广东省在1980 ~1985 , 1985 ~1990 , 1990 ~1996 年三个时段内 P R E D 系统在整体上均趋于优化, 其人口系统优化趋势尤为明显, 但资源系统退化趋势也很突出; 从区内差异角度分析, 1990 ~1996 年间粤北、粤西、粤东 P R E D 系统趋于优化, 珠江三角洲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但在近6 年内, 其资源、环境系统, 尤其是资源系统严重退化, P R E D 系统整体呈弱相对退化趋势。这进一步证明了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在近几年仍然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生产  相似文献   

15.
新疆湖泊的近期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樊自立  李疆 《地理研究》1984,3(1):77-86
三十年来,新疆湖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按湖泊水面变化可分为干涸、基本干涸、缩小、变化不明显和扩大等五种类型,本文简要分析了湖泊变化的原因,湖泊变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景电二期灌区土地沙漠化特征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辉  刘千枝 《中国沙漠》1996,16(1):50-54
景电二期灌区总面积71133hm2,土地沙漠化和风沙危害是灌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通过该区土地沙漠化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沙漠化危害综合分析,提出治理和控制沙漠化土地措施有:1)恢复和建立保护性植被体系,2)进一步发展节水灌溉,扩大灌溉面积,3)提高土壤肥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17.
"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及湖泊管理昆明国际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泊富营养化是国际上普遍存在而倍受关注的问题。以国家列为“三河三湖”重点环保项目整治的滇池为首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有6个已富营养化。在云南省即将大规模开展湖泊治理工作之际,为借鉴国际湖泊治理及管理的方法及成功的经验,2001年11月召开了此次会议。有众多国际湖泊学权威在内的10个国家的163名专家出席会议。重点讨论了5个主题:湖泊治理及管理研究;湖泊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湖水氮、磷负荷与湖泊生态健康;湖泊污染与治理;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专家们对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提出了4个方面的建议:以改善、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的方法控制富营养化;清淤一定要慎重;加强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加强流域管理研究。会议最后发表了《昆明宣言》,建议建立云南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8.
苏南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本文对苏南现代化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成为推进苏南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动力;伴随着城镇化发展所出现的耕地锐减和质量下降的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全面认识土地问题的实质,依靠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建立,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黄河故道的开发利用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黄河故道的发育过程,开发意义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提出了整体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20.
华北平原地貌体系与环境演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青超 《地理研究》1989,8(3):10-20
本文系统讨论华北平原地貌体系的时空分布,与形成营力的内在联系及其演化历史,宏观评价平原环境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