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已有研究发现季节长度变化与气候冷暖变化密切相关,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长度超过1万年的准确度很高的季节长度变化序列.该文利用星历数据DE441重建了12000年以来季节长度的时间变化序列,并利用ICEEMDAN与连续小波变换两种方法提取了夏季与冬季长度不同尺度的周期性信号,揭示了它们在过去12000年以来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北半球夏季时长变化存在2.5年、4年、5.5年、11.8年、15.8年、29年、84年、101年、223年、约500年和约850年的周期,北半球冬季时长变化具有2.5年、4年、5.5年、11.8年、15.8年、29年、74年、167年、约500年和约1000年的周期.其中11.8年的短尺度周期变化贯穿于整个过去12000年;2.5年、4年、5.5年与15.8年左右的周期则是在全新世某个时间段内变化较为显著.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提供了新的数据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太阳活动,El Nino对北京地区降雨的影响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1900年以来雨量,气温与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的相关处理分析,得出一种预测北京地区年雨量的数学模型,已准确预测了1996,1997年的年雨量,对1998年预测为750mm~800mm。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9,(9):31-31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作从1998年开始试点,两年后对试点情况进行总结,从2000年开始实施第一期天保工程,第一期是11年时间,第二期实施是2011年到2020年,明年二期结束。2014年中央提出要把全国所有的天然林都保护起来,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对森林的依赖和消耗过重,森林需要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4.
在苏联境内曾不止一次发生过极强烈的地震。只要举出这些有灾害性的地震,如高加索1899年的阿哈尔卡拉基地震和1902年的舍马兴地震,土库曼1895年的克拉斯诺沃德斯克地震和1948年的阿什哈巴德地震,中亚细亚1887年和1911年的凡尔宁地震,以及1862年的贝加尔地震,就足以说明了。这些地震在广大的地区上引起了居民点的破坏,同时也造成了人口的伤亡。  相似文献   

5.
基于小波分析的河北平原降水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利用1955~2000年月平均降水和年平均降水资料, 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 对河北平原近45年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分析, 揭示了河北平原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 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 并根据主周期对未来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 各季节和年降水均存在8~12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 其次, 4~6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也较明显. 夏季和年降水变化趋势一致, 均有1年和12年尺度的主周期, 夏季降水完全控制年降水. 经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预测2003年前后河北平原降水将偏少, 大约在2004~2007年河北平原降水将偏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黄河源头地区玛多县湖泊变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根据时间序列数据2001-2006年连续6年的MODIS资料,连续监测了玛多县近几年的湖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玛多全县2006年的湖泊比2001年多35个,湖泊面积增加了56.59km^2,以2003年为最低值,从2001-2003年全县湖泊面积逐年减少,而从2003-2006年全县湖泊面积逐年增加。各主要湖泊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全县湖泊的变化趋势不太一致。年降水量与全县湖泊面积相关系数最大,说明年降水量对全县湖泊面积的影响较大,各主要湖泊受各气候要素的影响大小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地磁场长期变化和日长十年尺度变化的周期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地磁场模型GUFM1、第10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10)模型和日长资料,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地磁场磁矩、能量、西向漂移等参数的长期变化和日长十年尺度变化的周期分量及其时变特征.结果表明,1800~2005年期间,偶极子磁场长期变化有82年和48年准周期分量,它们与日长变化的周期没有直接关系.非偶极子磁场参数的长期变化与日长变化有66年和32年准周期分量,66年准周期比32年准周期强.在66年准周期分量,西向漂移比日长变化超前8.8年,非偶极子磁场能量比日长变化滞后15.6年.日长十年尺度波动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的起源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任梦依 《地震》2018,38(2):157-166
以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区, 利用1931年至2010年历史地震数据, 时限取80年, 时间间隔取10年, 构建地震活动性广义极值模型, 估计龙门山地区震级上限和强震重现水平。 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地震活动性广义极值模型服从具有有限上界的Weibull分布, 震级上限为8.3, 未来20年、 50年、 100年龙门山地区的强震重现水平分别为7.9、 8.1、 8.1。 起始年由1930年至1933年逐年平移, 时间间隔不变, 震级上限及强震重现水平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到0.2级, 表明本文构建的龙门山地区广义极值模型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可为地震区划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及邻区、川滇成组强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1902年以来MS≥7地震的成组活动划分出7组,其首发大震分别为1902年阿图什8.2级,1911年阿拉木图8.2级,1920年海原8.5级,1931年富蕴8.0级,1946年缅甸7.8级,1966年邢台7.2级,1988年缅甸7.2级。川滇MS≥6.7地震成组活动划分出5组,其首发强震为1913年峨山7.0级,1933年茂县7.5级,1948年理塘7.3级,1966年东川6.5级、6.2级,1988年澜沧7.4级。其中,川滇MS≥7的首发大震滞后中国大陆首发大震几个月至4年不等。按成组大震的界定,目前中国大陆处于1998~2007年(估计)的大震少发时段。川滇未来1~2年的大震形势为川滇西部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性。中国大陆新一轮强震成组活动中的大地震将可能在2007~2009年前后发生,主体危险区可能为天山地震带中段及川滇东部。2007~2008年可能出现5~6级地震的增强过程。巧家—东川一带可能最先发生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   总被引:97,自引:5,他引:9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北京地区20个气象观测站41年(1960~2000年)的年平均气温记录,研究了北京地区的大尺度气温变化及其热岛效应.结果认为,(1)北京地区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大尺度的特点,1981年是显著的跃变点,跃变点比跃变前北京地区气温增加了0.55℃,近40年的增温率为0.25℃/10年.(2)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具有典型性.1960~2000年北京城市热岛平均强度接近1℃.随着北京城市建设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北京城市热岛强度也在明显地增加,近40年热岛强度的增温率为0.31℃/10年.  相似文献   

11.
溝上惠(Megumi Mizoue)教授1936年出生于日本新泻县,196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1966年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任职于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1975年任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退休后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相似文献   

12.
马宗晋先生1933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51年考取北京大学地质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地质学院,1955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考上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1961年毕业后在张文佑先生领导的研究室任构造力学组组长;1965—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和石油部四川石油管理局联合组建的"缝洞型油气藏研究队"队长;1967年任国家科委地球物理局"京津唐地震办公室"(1968年改为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分析预报组负责人之一;1971年国家地震局正式成  相似文献   

13.
地震时间序列的周期图分析方法和极大熵谱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华北地震区的地震资料(1000~1977),对地震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图分析和极大熵谱分析,提取了隐含在随机噪声中的隐含周期。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很接近,地震应变能√Ei;释放的隐含周期利用周期图分析提取的主要周期是30年、245年和305年,极大熵谱分析方法提取的主要周期是30年、240年和300年。这三个主要周期存在“倍30”的关系,240年和300年周期是30年周期的整数倍。30年周期反映了各活跃幕中的幕式活动规律,300年周期同各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的时间差的平均值相符,华北自1000年以来的四个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的时间差平均值是300年。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和2012年冬季欧洲气候的差异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冬季(1月和2月)和2012年冬季均发生了较强的拉尼娜事件,但欧洲气候,尤其是西欧在这两年差异较大,2008年异常偏暖,而2012年却出现了极寒事件.诊断表明,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原因.2008年冬季,北大西洋上空大气环流异常呈正位相的北大西洋涛动,有利于欧洲异常偏暖;2012年冬季,北大西洋和欧亚高纬阻塞的长期维持是西欧发生极端严寒的重要原因.通过数值试验,研究了前期海表热状况异常对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两年欧洲各自的气候异常;尽管热带海温异常对2012年冬季的北大西洋环流形势和欧洲气候异常起一定的贡献,但不能解释2008年的情形;靠近欧洲的北极海冰异常偏少使得欧洲气候偏冷,对2008年的偏暖气候贡献为负,对2012年则有正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利用EMD方法提取地磁A_p指数周期分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EMD和小波对试验信号进行分解比较,结果表明EMD方法能够更加真实的再现数据本身的频谱分量和对应幅度.利用EMD方法对1932年~2006年地磁Ap指数月均值进行了分解,分别得到一系列模式和一个趋势项.其中可能包含了6个月周期分量,准1年周期分量,QBO(准两年震荡)分量,准5年周期分量,准11年周期分量和22年Hale周分量等.地磁活动Ap指数与太阳黑子数都有着11年周期变化,我们比较发现Ap指数11年周期分量极值出现要比太阳黑子数11年周期分量极值出现平均滞后1~2年.  相似文献   

16.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3,33(1):40-46
利用中国大陆1930年以来的5级以上地震目录,以年为单位统计7级以上地震,只要某年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就视为"有震年",不区分该年发生了多少次7级以上地震,若某年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就视为"无震年"。分析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与"有震年"或"无震年"之间的关系,利用χ2检验方法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30时,其后第6年为"无震年",这个关系在2%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②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24时,其后第6年或第9年为"无震年",这个关系分别在10%和2%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③当N<10时,其后第6年为"有震年",这个关系在2%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根据美国地震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发布的2020年11月—2021年1月全球地震动态,通过修订给出以下监测结果。2020年11月—2021年1月全球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306次,其中2020年11月83次,2020年12月116次,2021年1月107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Burgers黏弹性模型计算1125年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历史强震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单独和累积的库仑应力变化,分析历史强震对此次门源地震黏弹性触发作用及其对后续地震的影响.结果表明:(1)1920年海原M 81/2级地震、1927年古浪M8.0级地震和1954年山丹M71/4级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的加载最为显著,分别相当于使门源地震提前7.6年、5.3年和5.2年;(2)1986年门源MS6.4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的卸载作用最明显,使其发生延迟14.4年左右,2016年门源MS6.4地震使2022年门源地震延迟0.4年左右;(3)2021年玛多MW7.3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有较为显著的触发作用,门源MS6.9地震对2022年1月23日哈拉湖M5.8级地震有触发作用,哈拉湖M 5.8级地震对2022年3月17日肃南M 5.1级地震及2022年3月26日哈...  相似文献   

19.
九寨沟和其周围地区20世纪共发生3次强震,它们在时间轴上符合以42年为周期的三性分布。从1976年松潘地震起算跨越此周期可预测2018年再次发生强震。该地区实际地震前一周期比42年多一年,则从1976年松潘地震起算向新的周期减一年,可预测2017年再次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性能并行有限元方法,建立含地表地形和Moho面起伏的大规模非均匀椭球地球模型,计算了2015年9月17日智利Illapel M_W8.3地震同震效应,同时讨论2010年智利Maule M_W8.8地震和2014年智利Iquique M_W8.1地震对2015年智利Illapel地震的加载作用,进一步分析这3个地震共同作用对南美大陆及周围断层的地震危险性影响.结果表明:对此次智利Illapel地震CEA(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滑动模型计算的地表最大水平位移约为3 m,USGS(美国地调局)模型的最大水平位移约6 m.特大地震影响范围广,南美大陆接近一半区域同震水平位移量级达到0.5 mm;受3次地震共同作用,智利2010年Maule地震南部俯冲带、2015年Illapel地震和2014年Iquique地震之间俯冲带,以及2014年Iquique地震以北俯冲带,受到10 kPa东西向压应力加载;2010年Maule地震和2014年Iquique地震共同加速了2015年Illapel地震滑动;1960年Valdivia M_W9.5地震破裂区、2014年Iquique地震和1995年Antofagasta地震之间区域以及2010年Maule地震和2015年Illapel地震的未破裂区重合处库仑应力变化均超过10 kPa,有可能加速强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