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地震的18.6年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全球分为15个研究区,用1900~2009年MW≥7.0地震目录,统计分析了各区大地震与月球交点运动周期的关系,得出15个研究区中有10个区,大地震存在统计意义上的18.6 a周期:活跃段为12.4 a,平静段为6.2 a;环太平洋地震带北、南、西、东4大区的大地震,不仅有这样的周期,而且其地震活跃段的时间存在一定规律.用第6个18.6 a(1991~2009年)期间的大地震,检验据前5个18.6 a(1900~1990年)地震目录所得18.6 a 周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发现有这种周期的地区多数的周期性是稳定的.大地震18.6 a周期的可能成因有: (1)18.6 a潮波通过调制日潮和半日潮调制大地震; (2)上地幔内流体的潮汐(地内潮)作用; (3)18.6 a潮波通过影响地球自转变化调制大地震.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强震活动与月相的关系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品仁 《地球物理学报》1999,42(Z1):123-130
华北地区及其地震带的强震活动与月相密切相关。华北地区和河北平原、河淮及南海地震带强震大都发生在朔前后。郯庐和汾渭地震带强震多发生在上弦前后,依据华北地区强震孕育的地壳上地幔构造,探讨了引潮力触发地震的可能机制--潮致流体上涌触发模式,该模式的要点是:①上地幔和地壳内存在流体是孕育强震的必要条件;②深部流体可能快速上涌;③引潮力可能是触发流体快速上涌的主要作用力;④深部流体通过如应力腐蚀或雷宾德尔效应之类的非线性机制激发地震。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报道了北京地区1977年10月10日至1978年5月3日的重力固体潮观测结果。得出北京地区主要潮波的振幅系数δ和相位滞后κ为: δ(O_1)=1.1639±0.0086,κ(O_1)=0.44°±0.42° δ(M_2)=1.1593±0.0027,κ(M_2)=-0.40°±0.13  相似文献   
5.
国家地震局于1979年8月6日至11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固体潮研究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47人,除局所属研究所,省局等19个单位外,还邀请了科学院测地所、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总参地震办公室等单位的代表参加。 会上宣读了论文、报告19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1.重力固体潮观测结果的调和分析,有北京、四川郫县、上海、昆明等地区的分析成果;2.固体潮理论值的计算;3.重力固体潮观测结果的误差分析及重力仪格值常数的标定;4.水平摆仪器的研制与测试,5.从潮汐应力和震源物理等角度初步探讨潮汐与地震的  相似文献   
6.
低纬度环球带和环太平洋带大地震的幕式活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统计分析低纬度环球带(E带)和环太平洋带(P带)在1900~2008年间MW≥7.5地震的时空分布,进一步证实两者本身和两者之间都存在15~18年的幕式交替活动. 将这两大地震带分别划分为5个地震区,发现这些分区地震幕式活动互不相同, 但E带各区奇数幕与偶数幕年均地震数之比OER均大于1.58, 而P带各区的OER均小于0.93, 显示出前者以奇数幕活跃为特征, 后者以偶数幕活跃为特征. 对这些地震区的组合分析进一步证明,从幕式活动的共性看, 中太平洋地区宜纳入E带. 本文推论:低纬度环球带是另一条全球尺度地震带;大地震幕式活动的成因应归因于板块运动有几十年时间尺度的非平稳幕式运动;未来5~8年, E带的大地震还会比P带多.  相似文献   
7.
低纬度环球剪切带及其与环太平洋带大地震的幕式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南、北半球总的运动态势很不协调, 其间存在一条运动不协调带. 在地表, 该带由13条以走滑为主的大型断裂带组成, 称之为低纬度环球剪切带(E系). 统计分析E系和环太平洋带(P系)1900~2003年间MW≥7.5的时间分布, 发现两者本身和两者之间都存在15~18年的准周期性交替活动. 对这一现象的成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全球表层系统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00年前后,以徐士、阿尔冈、魏格纳、李四光等为代表的先驱们从不同视角开始了对地球表层的整体性研究。20世纪人造卫星的应用和板块理论的建立,推动了全球整体观思想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伴随社会全球化进程,地球整体观在科学前沿领域显示出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这个思想引导下的广义地球系统科学是关于地球多圈层的整体研究,但由于涉及人类生存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的紧迫性,在未来10至20年内地球系统科学的优先领域之一应是整体观指导下的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它涉及大气层、海洋、地壳、生物和人类。目前可列举出4个重大问题:(1)全球变暖引起的大范围灾害与环境变化;(2)以SARS和禽流感为代表的全球性生物病毒传播灾患;(3)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水资源短缺;(4)导致严重损失和全球性影响的大地震的频繁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与地震的相关性,全球大地震十几年尺度的幕式活动与区域间交替变换,十几年尺度的大范围旱、涝交替变换,表明上述全球性异常变化都是地球表层系统整体性动力过程的表现。应从全球尺度研究包含气体、液体、固体的地球表层系统的微动态变化,分析它们与地、水、大气和生物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加深对地球表层相互联系的系统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天文因素与地震关系的研究符合当代科学发展潮流。本文介绍了用太阳活动、地球自转和天体运动与地震的各种关系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报的17个实例。分析了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对天文因素影响地震活动的机制问题作了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气压变化及其对地壳形变和深井水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北京塔院地区1984和1985年的微气压计记录采用频谱分析和调和分析两种方法得出了大气潮谱的详细结构;用负荷勒甫数代替潮汐勒甫数,仿照固体潮的有关公式,导出了大气潮引起的地壳应变和地倾斜公式;使用北京塔院井的水位观测资料结合当地的气压资料,分析了气压变化对深井水位的影响.理论计算和实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基本相符,特别是两种结果都得出S2大气潮引起的体膨胀约为S2固体潮体膨胀的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