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原气象》2001,20(2):113-114
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和青藏高原气象学家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高由禧先生不幸于 2 0 0 1年 3月 3日在兰州逝世 ,享年 82岁。他的去世是我所和我国大气科学界的重大损失 ,全所职工和大气科学界都深切怀念高由禧先生。怀念高先生以事业为重 ,以天下为己任 ,潜心治学 ,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怀念他在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所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创建和成长过程中 ,以及在组织领导 1979年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等我国重大科研项目中卓有成效的组织领导工作和对发展我国大气科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也怀念他虚怀若谷 ,严以律已 ,平易近人的为人风范…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气候显著且年际变率大.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西部地区的生态气候环境形势严峻,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高寒干旱气候典型。生态环境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基地和生态屏障;二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在西部开发投资难度大、条件差、成本高。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议对策:用科学发展观统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通过生态与特色经济发展绿色GDP;加强防灾减灾与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府要加大西部地区生态治理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高山禧院士,因病于2001年3月3日在兰州逝世,终年82岁。 高由禧院士 1920年 2月生于福建省福清市, 1944年夏季毕业于当时的重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理系,1945年起先后在原南京中央气象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74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由禧院士还是《大气科学》的顾问编委。 高由禧先生 1948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东亚自由大…  相似文献   

4.
1984至1985年,我曾参加了三次国际性学术讨论会.第一次是1984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气候会议.第二次是1985年5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古气候学术讨论会.第三次是1985年8月7日至13日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干旱区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三次会议虽然都在我国召开,但对我来说,确是一次难得的学术交流和学习的好机会,对我今后的研究工作启示很大.正如古语讲,草木无大小,必待春而后生. 这几次会议比较隆重,又开得很成功.  相似文献   

5.
杨颂禧  徐宝祥 《高原气象》1989,8(2):139-145
1958年以后,当时科技工作者走向生产第一线找题目成为时尚,继1958年6月开始的甘肃祁连山融冰化雪试验之后,北京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们又率队伍于1958年7月始,在兰州搞飞机人工降雨试验,7月底又在祁连山搞地形积云的地面烧碘化银催化试验。这些新事物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有关领异的洽谈下于1959年5月在兰州建立了兰州地球物理分所,该分所的气象部分是“室”建制,高由禧先生被派来当室主任,由他又带来三名大学生,规定室里主要搞人工降雨、防雹和干旱气候成因等研究,大家对人工影响天气都是外行,都得重  相似文献   

6.
新书架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2004,30(5):64-64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国气象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内容包括:第一编总则;第二编气象要素的观测;第三编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第四编记录处理和拟表编制等4编2 3章。16开本 定价:35 0 0元。我国旱涝重大气候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利用历史文献及有器测以来的甘肃省气象,水文.卫星遥感资料,对全省历史气候背景作了分析,特别是对近70年气候变化和2000年干旱气候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气候变化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对甘肃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进而指出需要思考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再创辉煌 迎接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即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 ,并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具有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也将对新疆气象事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新疆气象部门积极响应党中央、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的号召 ,抓住机遇 ,扎实工作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这一事关全局、影响未来的决策上来 ,并在前期准备、做好服务、争取项目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效果。但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宏伟事业 ,必须对西部大开发中新疆气象事业发展的思路、思想…  相似文献   

9.
2004年夏季吉林省西部干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4年吉林省西部夏季气温、降水特征及干旱情况,并从大气环流、北太平洋海温、气候背景等方面对少雨干旱气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前期冬季11-1月的高空大气环流、前一年春季北太平洋暖池区海温的异常,对吉林省西部夏季旱涝趋势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有关气候模式研究的三种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模式(即对未来气候的预测)的研究,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与1 95 8年以来的近代观测所作的比较;第二,使用温室大气作用项,用超出1 0 0年时间进行模式之间的比较,计划找出当前气候灵敏度数值离差的原因;第三,利用自然模式超长运行( >5 0 0年)的比较研究其可变性并确定其自然变化的宽度。  相似文献   

11.
自然气候变异与人为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回顾IPCC于1990-2007年4次关于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评估报告进展的基础上,将第一次与第二次评估报告归纳为第一代--以气候均值变化对径流影响及其适应为主要特征;第三次与第四次评估报告为第二代--突出人为气候变化与自然气候变异对径流影响及其适应问题,分析了常规的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评估方法的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反映了年代际时间尺度的自然气候变异的影响,而未能考虑与极端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变化密切相联的日、季和年际尺度的气候变异的影响,从而低估了气候变暖对洪水、干旱以及农业灌溉需水的负面作用。在介绍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为第五次IPCC评估报告提出了加强交叉学科综合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IPCC于1990-2007年4次关于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评估报告进展的基础上,将第一次与第二次评估报告归纳为第一代--以气候均值变化对径流影响及其适应为主要特征;第三次与第四次评估报告为第二代--突出人为气候变化与自然气候变异对径流影响及其适应问题,分析了常规的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评估方法的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反映了年代际时间尺度的自然气候变异的影响,而未能考虑与极端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变化密切相联的日、季和年际尺度的气候变异的影响,从而低估了气候变暖对洪水、干旱以及农业灌溉需水的负面作用。在介绍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为第五次IPCC评估报告提出了加强交叉学科综合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回顾和评述过去70年来世界干旱气候的研究动态及进展,本综述系列文章(Ⅰ)首先从横向评述了世界若干主要干旱区国家的研究动态和联合国专业机构的贡献。其要点如下:(1)20世纪世界出现了两大干旱事件,即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沙尘暴干旱"和1968-1999年的北非持续干旱。它们灾情重,警示作用强,推进了世界干旱气候研究。(2)作为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美国的干旱气候研究起步早,在干旱气候的每一分支领域都起了引领作用,特别是在干旱指数和判据的提出和应用、干旱气候成因及气候模式的模拟方面。(3)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中蒙干旱区是世界独特的中纬度干旱区,我国的干旱气候研究起步虽晚,但中国西北地区水流输送、西北干旱气候成因及中蒙地区春季沙尘暴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4)其他国家如澳、英、日本及联合国等也对世界干旱气候研究、遏制全球增暖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近30a的气候资料分析表明,库布齐沙漠气候有暖湿化的趋势,且其东部较为明显。近20a来,库布齐沙漠以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为主的稳定性沙生植被增加、半流动沙丘的面积显著减少;但放牧等人为干扰也使部分草场退化面积增加;库布齐沙漠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随年际间的气候波动而变化明显。气候暖湿化趋势虽然对库布齐沙漠东部生态恢复的贡献大于西部,也使得风沙防治工作相对减轻;但沙漠生态系统目前的状况可能还不足以应对未来气候变率增大带来的种种生态危害。基于此,就库布齐沙漠下一步的生态环境建设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全球大气研究计划(GARP)美国委员会,在1975年提出了一份题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付题为“一个行动计划”的报告。这份报告系由该委员会的气候变迁小组委员会起草。报告共二百多页,近二十万字。报告除了前言和序言之外,分为六章和两个附录。第一章:引论;第二章:主要结论和建议摘录;第三章: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物理基础;第四章:过去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     
汤懋苍 《气象学报》1982,40(4):506-507
《气象学报》编辑部: 读了叶笃正、高由禧等先生所著《青藏高原气象学》后,本着求教的心情,有几个问题提出商榷,不对之处,请即指正。 一、第三章气压和风,在夏季平均气压场基本特征的论述中,认为高原南侧的高压带是高原热低压和印度低压的分界线。我同意这个分析,由于印度低压和高原热低压的扰动,使副热带高压在高原南侧发生不连续的现象,这在盛夏是很明显的天气过程。因此,这个南侧的高压带,实际上是两个季风热低压之间的相对高压区,并没有天气意  相似文献   

17.
《干旱气象》2009,27(3):304-304
“第三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0年9月在中国兰州举办。 随着全球变暖,全球干湿分布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干旱、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的趋势,所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世界各地频发的旱灾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经济问题牵动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目光。如何应对干旱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世界各国气象防灾减灾领域中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8.
利用贵州省黔西南州8个台站1982—2011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即植被第一净生产力的关系模型,计算分析黔西南州植被气候生产力的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0 a来黔西南州中部以北地区平均温度低于多年平均值,西部和东南部地区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值;黔西南州30 a降水量正距平区域主要在北部、西南部和中部等地区,中部以南以东等地的降水量均为负距平,30 a降水距平分布基本呈"西北多东南少"的特征;黔西南州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变化较大,各地气候生产力多年平均值在671.1~853.4 kg·hm-2·a-1之间,全州气候生产力多年平均值为754.6 kg·hm-2·a-1;EOF分析结果表明,气候生产力的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全场一致的正位相分布,其方差贡献率为91.8%,通过North检验,第1时间系数表现为1~2 a的周期振荡。通过对未来气候变化模拟显示,黔西南州出现"暖湿型"气候时对植被生长最有利,出现"冷干型"气候时对植被生长最不利,在当前气候背景下,未来气候变化将不利于黔西南州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于1990年10月29日至11月7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本次大会通过的声明(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结论和建议;第二部分,专题(按社会经济部门分)讨论;第三部分,国际活动的组织和政策。限于篇幅仅把第一部分中的主要结论一节介绍于此。  相似文献   

20.
当云图分析者拿到卫星云图照片后,第一步,是要识别照片上各种不同的云,并把云和地表面特征区别开;第二步,分析各种云组成的型式,通过云型识别各种大小不同的天气系统;第三步,比较前后时间的云图,判断各种天气系统的演变情况;第四步,从各种云型的结构来推论当时大气的各种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