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沿海海侵灾害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中以包含海进、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的广义“海侵”概念,论述河北沿海地区海侵现状及其危害,探讨海侵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评估海侵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福州盆地晚第四纪海侵-海退研究在近几十年内获得了较多的成果积累,已证实淤泥层可作为海侵活动的标识层。海侵层除了能够指示海平面上升,其在盆地内部的分布特征能够反演其沉积后期经历的构造活动。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收集了盆地内不同位置913根钻孔岩芯资料,分别提取全新世与MIS 3两次海侵层层顶、层底埋深、厚度以及现代地表高程等参数,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两期次海侵层的厚度和层底埋深利用ArcGIS进行反距离权重插值分析,结合盆地内已探明的断裂构造,探讨盆地沉积中心的演变。结果表明,不同期次的海侵层在盆地内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1)全新世海侵层的层顶与层底埋深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层底埋深与海侵层厚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现代地表高程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全新世海侵层沉积以来盆地内部未发生明显的差异性构造沉降;2)MIS 3海侵层的层顶、层底埋深同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层底埋深与海侵层厚度之间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是相较全新世弱得多,层底埋深与现代地表高程不存在相关关系,表明MIS 3海侵层沉积以来盆地内部可能发生过差异性的构造沉降;3)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生物埋葬群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镇国  张伟强 《地理学报》1995,50(4):310-323
本文将珠江三角洲第四纪环境与现代环境的生物埋葬群进行对照,重建晚更新世中期和全新世中期的古沉积环境,划分出两期的海侵区、海侵波及区、海侵影响区。并对中更新世海侵期表示存疑。  相似文献   

4.
天津平原第四纪微体化石群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我国地质、地理和考古工作者对渤海湾沿岸平原第四纪海侵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李凤林等提出中更新世以来渤海湾北岸至少有4—5次海侵,有3次海侵曾抵达玉田、宝坻等县境。天津自然博物馆等单位提出了7000年前海侵的最大范围。随  相似文献   

5.
公元初年渤海湾和莱州湾的大海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守春 《地理学报》1998,53(5):445-452
本文揭示和论证了西汉末来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大海侵,并探讨了此次海侵的范围和持续时间,海侵的证据是,西汉时期在莱州湾沿岩滨海地带设置的诸县在东汉时期被废弃,东汉时期,渤海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诸郡国的县均人口居全国之首,以及《水经注》中记载的有关事实,此次海侵持续时间至少在一个半世纪以上,由于历史时期海侵事件较少研究,此次海侵事件的揭示,对于历史地理研究和全球变化研究都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变暖将导致冰川消融及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侵过程会给沿海低海拔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研究地质历史发生的海侵过程,可以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海侵提供预警和对策。福建沿海地区保留有较完整的晚第四纪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为海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本研究综述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海侵研究的进展,同时也发现前人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几个明显问题:1)MIS3阶段晚期海侵层是否真实存在?2)由于研究载体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前人重建的海平面升降曲线存在很大的差异;3)缺乏高分辨率多指标多钻孔的古气候重建工作。因此,研究区日后的海侵研究工作将主要集中于:1)交叉利用多种定年手段,并结合模拟结果检验MIS3海侵的真实性;2)重建具有高分辨率可靠年代框架的海平面升降曲线及海侵过程;3)加强古气候研究工作,将海平面变化与古气候研究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
该文探讨河北阳原—蔚县盆地早更新世沉积的泥河湾组所含有孔虫化石是否与海侵有关等问题。通过对河北平原、阳原—蔚县盆地所在地的冀西北山地及北京西山在上新世一晚更新世的地质、构造、地貌等调查、研究与分析,认为阳原—蔚县盆地早更新世时并没有发生海侵,有孔虫来源与海侵无关,属于内陆湖泊非海相有孔虫。  相似文献   

8.
煤矿位于扬子陆块西南部内的黔北台隆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的北东部次级构造单元。区域出露地层自老至新为南华系—志留系及二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区域主体构造呈北西向展布,主要为仁怀背斜、长岗向斜及娄山背斜。煤矿含煤层位为二叠系龙潭组,煤层大部可采、局部可采并能在区内进行对比的煤层有5层,区域从中二叠世至早侏罗沉积演化表现为一个海侵逐渐扩大的发展趋势,至早二叠世海侵范围最大。在整个海侵过程中,曾出现多次的海侵、海退的交替。表现为沉积间断及凝缩层的多次出现及陆源碎屑沉积与碳酸盐沉积的多次交替。沉积演化与黔中隆起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广东黄圃镇海蚀遗址的形成年代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为  曾昭璇  吴正  王小铭  黄山  叶春 《地理研究》2005,24(6):919-927
广东中山市黄圃镇海蚀遗址是广东沿海至今为止所发现最大规模的海蚀遗址之一,古海蚀地貌延伸范围超过200米,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仍保持得较为完好。根据地形特征、地层(钻孔)资料、海侵范围、史料记载进行综合确定了古海蚀遗址的形成年代和古地理环境。古海蚀崖所在的尖峰山由白垩系陆相红色碎屑岩系构成。黄圃附近地区在晚更新世末期第一次海侵前已经是一隆起地块,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次海侵时都处在较高的位置,出露的白垩系地层(尖峰山)为蚀余的低矮山地。这些残余山地在全新世海侵大部分时段内为珠江口古海湾中的岛屿,黄圃镇作为大陆岸线的时间很短,海蚀地形主要形成于晚全新世前海侵时(距今约6100~1600年)的岛屿时期。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古和地质资料分析,论述河北省沿海平原的全新世海侵范围、海面高度和海岸线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