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岩石是电介质之一.发现了岩石具有电容性,就应该探讨电介质是否具有电容性.本文根据岩石充放电一次电压和二次电压得到的岩石电容性给出了电介质电性模型.依据介质为电容电阻串联的新的模型,利用跨学科的前人对黄铜矿、黄铁矿、玻璃、云母、琥珀以及聚乙烯胶囊的时间域和频率域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并进一步与介电常数经典理论对比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新模型的电性参数关系与黄铜矿、黄铁矿、玻璃、云母、琥珀及聚乙烯胶囊实测电性参数关系非常吻合;新模型适用于各种时间的弛豫以及直流和交流环境;新模型也完全能表达各种介电常数和电损耗的关系.主要结论有,介质是漏电的含有内阻的电容;它可以看作若干含内阻电容和漏电电阻的并联电路;介质的阻抗及等效电容取决于介质的电容、电容内电阻、介质电阻及频率;岩石电容是电介质电容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直流激发极化法仪器,一次场采集于供电方波的末端时间,包含了被激发形成的二次场,在高极化率地质体上,仪器反映的视电阻率将削弱其低阻特性或放大高阻特性。以甘肃北山地区某铜铁矿测量为例,说明在野外工作中,做适当的数据处理,可降低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3.
直流激发极化法,计算视电阻率的一次场采集于供电方波的末端时间,从而包含了被激发形成的二次场。在高极化率地质体上,得到的视电阻率将削弱其低阻特性或放大高阻特性。为此,建议在野外工作中,应对所采集的一次场作适当的处理后,再计算视电阻率,以降低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外含水岩石激发极化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绍英 《物探与化探》1979,3(4):41-49,40
在1919年,法国施伦伯杰(SchlumbergerC.)就观测到潮湿的非固结岩石,在断开所通过的直流电脉冲后,会显示出二次的瞬变电压。最早把激发极化方法用于野外找水实践的,见于1957年杂志报导的瓦克尔(VacquierV.)[3]于53-57年间所做工作。他不但实地应用了表征激发极化强度的“充电率”,还采用了反映二次电压衰减特性的“衰减速度”,取得了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条山铜矿某工区激发极化法三极测深及其三维反演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单描述了时域激电法原理、技术和测区地质概况及岩(矿)石电性特征.单极-偶极装置测深电阻率和充电率二维反演模型能够有效地圈定电性体在纵向和横向的分布特点,依据二维测深数据进行三维反演可获得电阻率和充电率异常曲线图,推测了不同深度范围内断裂和主要岩性分界,极化体空间分布位置和走向,钻探验证见铜矿化于划分的激电异常带,激电二维测深及其数据三维反演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6.
华南花岗岩类可以看成一个整体,随着时代的更替,其化学成分呈现有规律的递度,两个地质时代岩石平均成分的差异,是化学演化真实存在的重要证据。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取岩石化学分析数据的特征信息,将华南五个期次的花岗岩体作为标准样本,利用模糊滤波器,对湖北随州市北部地区的6个岩体及196个南冷地区的花岗岩体进行评判。其结果表明,利用岩石的化学分析结果,可以建立花岗岩体的年龄“时间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航空瞬变电磁数据中发现了“负瞬变”现象,即dB/dt响应晚期道出现负值,被称为“航空感应激发极化(AIIP)”效应。目前,研究该效应是航空瞬变电磁技术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课题之一。文章总结了AIIP效应产生的原理,首次利用国内实测数据提取了AIIP效应信息,结合实例讨论了AIIP效应在铀矿等金属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AIIP效应可由深部可极化体引起,可用薄膜极化和电子极化来解释,与已知金、铁、铅锌多金属矿和铀矿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综合分析,笔者认为AIIP效应联合航磁可以解决航空瞬变电磁对中高阻矿体响应不佳的难题,AIIP效应反映的可极化体埋深与所使用的仪器、所处地区整体岩石的电阻率和矿石矿物中硫化物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可将AIIP效应信息作为航空瞬变电磁资料解释的一种参数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种分散流数据处理方法,是以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分析为前提,以地质体为单元划分区段,在相应地质体中典型矿床地化异常模式建立的基础上,提取特征元素组合、头尾晕指示元紊和具特征指示意义的元素,确定实用型二次评价指标.并举例说明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岩石磁化率椭球体的三个轴与应变椭球体的三个轴方向相平行,并具有一定的共构关系.变形岩石的磁组构参数P、T、F、L以及磁化率椭球体主张量方向等可以用来定量地表征岩石变形的性状及期次.本文通过实测和计算27个样品的磁组构参数,研究了博白-合浦断裂带的变形性状与期次,结果表明:博白-合浦断裂带大致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作用,不同时期具不同性质的构造变形.变形性状分别表现为韧性、韧-脆性及脆性变形,应变行为分别表现为平面、非平面和线性应变.  相似文献   

10.
电法勘探是利用岩石、矿石的电学性质(或称“电参数”)的差异,来調查地下地质情况和寻找有用矿产的一种物探方法。电法勘探包括的具体方法最多,現有并在生产中应用了的电法,如果詳細加以划分,就有四十多种。因为岩石、矿物的电学性质包括許多方面(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电极化特性、介电性等等),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内部额勒根乌兰乌拉和乌珠尔嘎顺是两处极富地质找矿前景的铜矿预查区,物探测量发现多处激电和磁法异常,有些异常沿走向尚未封闭,少量槽探及钻孔均见不同程度矿化和硫化矿体。地质-物探综合研究认为,物探异常中多为矿致异常,说明激电、高精度磁法在该预查区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中是有效的。同时表明,该预查区具有良好的地质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2.
二道河铅锌银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优越,其矿区及外围存在隐伏矿体的可能性较大。为深入研究矿区外围的找矿潜力,通过对二道河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成矿背景,利用地质简测、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激电中梯测量相结合的综合信息找矿方法对矿区外围河口林场预测区进行了隐伏矿体预测。结果表明,河口林场预测区具有与二道河矿床相似的成矿地质条件,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异常套合程度高。通过靶区优选,区内共圈定出3 个重点找矿靶区和1 个次重点找矿靶区,推测其为铅锌银矿体赋存的最佳部位,为矿区及外围找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冼诗盛 《矿产与地质》2008,22(5):466-469
根据墨竹工卡哈海岗矿区矿化岩石和围岩间存在明显地球物理差异的特征,选用瞬变电磁法(TEM)及激电法(IP)组合进行测量,发现了一条长2000多米,宽约200m的瞬变电磁异常带和低阻高极化激电异常,由于这两种方法的异常可相互验证,再结合矿区的地质研究,推断该异常带为铜铅锌矿体所引起,并得到了工程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承德庞家沟银多金属矿主要与中生代早白垩世大北沟期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火山管道相附近构造有利部位和岩性物性差异界面为成矿有利部位。通过对研究区的物探异常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该区域岩(矿)石电性特征、激电中梯异常特征和激电测深剖面异常特征,并结合该区域地质背景与资料,综合圈定成矿远景区。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岩(矿)体之间物性差异明显,电阻率与极化率异常可作为重要的地球物理找矿间接标志; 研究区内以近EW向构造为主,同时发育NS、NE和NW向断层。基于激电异常分析方法,在该区域共圈定6个靶区,IP1南段异常是寻找金矿的有利地段, IP6异常存在于银铅锌矿体中,为该区域的进一步找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运用以地质为基础、地物化相结合的综合找矿勘查方法,发现内蒙古东珺铅锌银矿床的过程.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方法进行找矿勘查,总结出适用于草原和森林景观区浅覆盖-隐伏矿床(体)的勘查流程为:路线地质→大比例尺地质测量和地球化学测量→大比例尺地球物理测量→工程验证;提出基本吻合的1:1万物化探异常可以定位预测隐伏铅锌银矿(化)体,甚低频电磁法和激发极化法对受断裂构造控制的浅覆盖和隐伏脉状铅锌银矿的定位预测是行之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方法.根据大比例尺地、物、化示矿信息特征,给出了产于中牛代火山岩中的热液脉状铅锌银矿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6.
Cole-Cole模型的频谱参数可以用于区分引起激电异常的极化体和寻找深部矿(化)体,因野外工作效率低,在勘探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当前的时域激电仪器可以观测反映二次极化电位衰减的多个时段的视充电率数据,根据频谱激电和时间域激电可以相互转换的理论,提出一种由时域激电数据提取出Cole-Cole模型参数方法,可得到4个频谱参数:视充电率Ms、视频率相关系数cs、视时间常数τs和视电阻率ρs。在江西某矿区激电中梯测量中,运用该方法推测地下地质体的性质并经钻探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7.
激电法在贵州大厂锑矿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激电法基本理论、工作方法以及贵州大厂锑矿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重点讨论了激电法在锑矿勘查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激电中梯及激电测深异常综合分析,得到了测区岩层电性变化特征,划分出峨嵋山玄武岩层与龙潭组砂页岩层之间的地层界线,推断了研究区的构造,圈出了含矿有利部位。经与钻孔资料对比,解释推断与钻孔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激电法勘查锑矿具有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一带萤石矿区属于第四系浅层覆盖区。为寻找该区隐伏萤石矿床,对区域成矿条件、邻近同类型萤石矿床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将该地区萤石矿赋矿地质体及接触带作为地球物理探测目标体,开展了时间域激发极化法(TDIP)测量。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高低阻之间的电性变化带(或过渡带)和对应的弱极化异常特征,有效地定位和预测了覆盖区萤石矿赋矿地质体、接触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蚀变矿化特征,为钻探工程布置提供良好的地球物理信息,经钻探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勘查表明: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独树镇一带浅覆盖区寻找隐伏萤石矿是行之有效的,可为矿区外围或相似地区进行类比寻找同类型萤石矿床提供重要的指导或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握玛沟金铜矿床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鄂拉山地区,矿体产于下中三叠统隆务河组地层中,严格受近东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目前区内已发现金矿(化)体2条,铜矿(化)体10条.矿床类型以中低温岩浆热液型和构造蚀变岩型为主.在分析矿床地质特征,总结区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认为Ag与Au、Cu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成矿潜力较大,今后工作中应加强相关银矿的找矿工作.进一步分析表明,隆务河组砂板岩为区内主要矿源层,由近东西向断裂派生的次级层间裂隙为矿体富集的有利部位,Au、Cu土壤异常,条带状、串珠状低缓磁异常以及低阻高极化激电异常是寻找金铜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0.
邦铺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受二长花岗斑岩体控制。在矿区西南部,围岩蚀变标志明显指示为其矿化核心部位;矿体具有高电阻和中高强度的激发极化特性,并可以根据此特性指导找矿,综合物探资料表明该区与已知矿体部位类似。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指示出矿区西、西南部外围存在扩大找矿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