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南海南部陆缘构造复杂多变,海底崎岖不平,造成该区多道地震资料多次波十分发育且混杂复杂绕射波。为了识别深层有效反射信息、压制多次波,首先通过正演模拟分析深水条件下多次波的传播规律和特征,然后对复杂理论Pluto模型进行详细处理并试验了几种典型多次波压制方法,寻找到一套有效的多次波压制处理思路:通过表面相关多次波衰减(SRME)法降低多次波能量级别,运用τ-p域预测反褶积压制周期规律的近中道多次波,再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高分辨率抛物线Radon变换对共反射点道集(CRP)进行中远道多次波压制。理论模型和礼乐盆地海区的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大程度上压制深水资料多次波并增强对深部有效信息的识别。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陆坡区大部分为深水崎岖海底地貌,各种类型多次波十分发育,多次波的辨识和压制历来是该区地震资料处理的难点和重点。选取适合的多次波压制技术方法是获得高质量成像地震剖面的关键。通过对东西向排列的三条测线原始资料中多次波的发育情况研究,分析了该区多种类型多次波的特点,组合应用τ-p域预测反褶积、自由表面多次波衰减(SRME)、高精度Radon变换和分频能量衰减法,对各种多次波进行有效压制,使叠加效果和质量明显得到改善,中、深层反射波组特征清楚,易于辨识和解释。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海底地质构造复杂、速度变化剧烈,各向异性现象普遍存在,多次波极为发育,地震成像难度大。为了更好地提高该深水区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笔者引入了基于各向异性介质的叠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深水白云6-1工区。该技术系列主要由三维广义多次波衰减、各向异性速度分析和偏移成像等技术组成。深水资料应用结果表明:GSMP建立的多次波模型,能有效地压制多次波,使剖面更显著;基于各向异性的高密度速度分析可以更好地描述地质信息;剖面的断层能量在基于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后得到聚焦,最终该技术系列提高了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浅水区域的海洋地震勘探中,海底与水面波阻抗差异较大,形成了大量的短周期海底多次波(鸣震)及微屈多次波,严重影响了地震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此类多次波一般采用自由地表相关多次波压制(SRME);涠西南某工区由于基底较浅且与老地层波阻抗差异较大,所以除海面与海底外存在第三个多次波源,尤其在基底处产生的海底微屈多次波,离基底较近,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基底,此类多次波采用传统的SRME方法无法有效压制,笔者采用基于波动方程模型与褶积模型串联SRME对其进行压制,实际资料处理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多次波压制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几年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勘探技术的广泛采用,勘探目标逐渐趋向于中深部地层,使其成为目前研究南海深部构造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但由于一些剩余多次波的影响,一直成为中深层成像与解释的瓶颈。针对南海某海域的实际资料,在采用SRME技术与高精度Radon变换等常规衰减技术的基础上,仍会存在一些残余多次波,主要为崎岖海底或者复杂构造引起的绕射多次波。针对剩余多次波的特点,在不同的频带范围内,通过径向中值滤波评估得到不同的"含信因子"用于异常噪音的衰减,同时为了提高数据保真度,引入逐步衰减的处理机制,层层检验衰减效果,最后结果表明,数据中剩余多次波能量被较好压制,提高了中深层的信噪比,基底以下的深部构造得到了较好地展示。  相似文献   

6.
如何有效地从地震资料中剔除相干噪声一直是地震勘探十分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多次波的压制和消除。笔者采用相似函数压制端点效应和截断效应的混合Radon变换从地震剖面中一次性分离面波等线性噪声,再应用自适应滤波技术在Radon域识别并剔除多次波,并使用双曲Radon反变换计算获得有效反射地震信号。理论模型及实测资料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多次波压制效果良好,同时,应用混合Radon变换可简化数据中噪声压制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7.
海底电缆OBC由于其采集方式的特殊性,能够在浅水环境下获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相对拖缆采集能获取更多的地下有效信息。然而由于不同于拖缆的观测方式,加上海底崎岖不平产生的变周期多次波干扰,使得获得理想的成像剖面成为一大难题。因此,在保护地层有效反射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压制多次波成为首要任务。相对于其他多次波压制方法,基于水层建模理论的MWD方法能够更好地应用于OBC数据进行多次波压制。但是常规MWD方法仅考虑波场在水层中的传播时间和集合扩散特征,因此不能精确地预测多次波振幅。为解决该问题,本次研究在常规MWD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基于Krichhoff积分法对多次波贡献道集进行角度约束后叠加,有效解决了常规MWD方法预测多次波模型存在振幅误差的问题,使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际多次波较为匹配,为后续的保幅去多次波提供了基础。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测试表明,该方法能取得较好的去多次波效果。  相似文献   

8.
综合利用南海北部陆坡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水深数据、海底多波束地形资料及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对该区海底重力滑脱构造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及地震反射特征进行识别,并探讨了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发现,白云深水区海底重力滑脱构造发育,在陆架边缘、陆坡和深海平原均有分布,海底重力滑脱构造与珠江海底峡谷共同塑造了该区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多期发育造成的复杂结构使其外部形态和内部地震反射呈现多样性。结合该区构造沉积背景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该区构造格局和上新世末珠江口海平面升降是控制其发育的必要条件,天然气水合物的多期次分解可能与其相互作用,后期底流的影响进一步改造了局部微观地貌。  相似文献   

9.
深部煤层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部煤层地震勘探技术面临信噪比低、分辨率低、地下成像困难等诸多难点。在分析深部地震资料特点和处理难点的基础上,对如何从深部地震资料中压制多次波、提高信噪比,提出了利用"减去法"压制多次波和采用"扩大面元叠加"提高信噪比的处理思路,在实际资料处理中获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多次波是地震勘探中一种常见的干扰波,巴楚地区浅层强反射界面导致了多次波异常发育,严重影响了地震数据的成像,甚至产生了构造假象,压制多次波对于新疆巴楚地区地震数据的构造精确成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结合巴楚地区地质结构特征,对地震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深入剖析,同时根据多次波自身的特点,在试验了多种技术方法之后,认为拉东变换压制多次波方法能够在该区取得地震数据构造成像满意的效果。给出了在不同数据域准确识别多次波的几种基本方法和判断准则,同时详细阐述了拉东变换压制多次波的基本原理。通过工区实际资料的处理,系统地演示了该技术方法运用的过程、结果及关键点。  相似文献   

11.
A盆地深水区L组海相地层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中国南海A盆地深水区缺少钻井资料的现状,运用浅水区钻井资料和深水区地震资料井震结合验证对比的方法,对古近系L组滨、浅海相沉积层序地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解决深水区地层地震资料品质差,无井资料、断层复杂、高温高压造成地层破碎层序界面不显,追踪对比困难等难题,还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精细三维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中综合测井及地震资料,识别出SBO,SB1,SB2.SB3和SB4等5个层序界面,将L组自下而上划分为SⅠ,SⅡ,SⅢ和SⅣ等4个三级层序.L组地层共发育7种沉积砂体类型,在各层序高位体系域发育的三角洲、扇三角洲和低位体系域发育的下切谷、斜坡扇、盆底扇和滑塌浊积扇及海侵体系域发育的滩坝等成为有利的砂体发育区域,海侵体系域广泛分布的泥岩则是有利的烃源岩.各种类型的砂体沉积和烃源岩以及盖层可以在空间上形成半地堑和地堑两种成藏模式,发育众多的隐蔽岩性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深水盆地往往为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水油气的共存区域。天然气水合物既是一种重要的油气资源,又是深水油气开发中引起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实现深水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联合开发,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目前尚不知两者的共存规律。根据南海北部白云凹陷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成果,识别出大量的深部油气渗漏现象,包括有利于流体运移的气烟囱构造、深水水道砂体、海底滑坡、多边形断层等渗漏构造,提出了该区天然气水合物可能的成藏模式,指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模式及其与游离气和深水油气渗漏的共存规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南海某工区不同采集参数采集的地震数据的分析,就海上拖缆地震勘探中震源及电缆的沉放深度对采集数据质量影响进行讨论,得出如下结果:震源沉放越浅,子波频带变宽,高频效果越好;电缆沉放深度越浅,频带越宽,分辨率越高,但受风浪影响的噪声比较大。这为地震资料采集和后续的地震资料处理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has experienced a rifting stage and a post-rifting stage during the Cenozoic.In the rifting stage,the margin received lacustrine and shallow marine facies sediments.In the post-rifting thermal subsidence,the margin accumulated shallow marine facies and hemipelagic deposits,and the decpwater basins formed.Petroleum systems of deepwater setting have been imaged from seismic data and drill wells.Two kinds of source rocks including Paleogene lacustrine black shale and Oligocene-Early Miocene mudstone were developed in the deepwater 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The deepwater reservoir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deep sea channel fill,mass flow complexes and drowned reef carbonate platform.Profitable capping rocks on the top are mudstoues with huge thickness in the post-rifting stage.Meanwhile,the faults developed during the rifting stage provide a migration path favourn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reservoirs.The analysis of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suggests that the joint structural and stratigraphic traps could form giant hydrocarbon fields and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cluding syn-rifting graben subaqueous delta,decpwater submarine fan sandstone and reef carbonate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15.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南海水合物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是复杂地区地震资料高精度成像处理的有效手段。从偏移技术方法原理和处理流程入手,讨论了偏移参数选择和速度分析等关键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南海水合物地震资料处理中,获得了准确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提高了研究区水合物层段的地震成像质量。处理效果显示,叠前时间偏移剖面较叠后偏移剖面成像精度明显提高,剖面波组特征突出,地层反射信息丰富,有效地提高了水合物解释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南海南、北陆缘中生代构造层序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海底扩张,使南海陆缘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礼乐地块与南海北缘在扩张之前构成了统一的活动陆缘。通过对南、北陆缘的钻井研究和井旁地震剖面解释,发现二者的中生界均具有4 个地震层序及3 个构造层。南北陆缘构造层序及物源分析表明,早白垩世礼乐地块与南海北缘曾发生碰撞拼贴。早白垩世的南海北缘地区沉积环境由海陆过渡相向陆相演化,相应的礼乐地区是由浅海相向滨海相演化,二者反映出相同的向上变浅旋回,说明在南、北陆缘拼贴之后,两者具有了统一的构造沉积背景。到晚白垩世末,两区均隆升为陆,且遭受剥蚀; 南海北缘地区上白垩统部分被剥蚀,而距俯冲边界更近的礼乐地区上白垩统则被剥蚀殆尽。  相似文献   

17.
《China Geology》2019,2(1):85-93
The internal seismic architectures of the Middle Miocene in Beikang Basi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were investigated and described using regional 2D seismic data from Guangzhou Marine Geology Survey. In particular, five typical seismic facie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amplitude, continuity, contact relationship, and morphologies of seismic reflections. Bathyal-abyssal fine-grained sediments, deltaic front sandy bodies, turbidites, and small-scale turbidite channels were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Miocene according to the tectonic-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basins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deltaic front sandy bodies and turbidite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two major types of deep-water clastic reservoirs for the depression stage of Beikang Basin. A well-developed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 was composed by deep rift-stage source rocks, deep-water clastic reservoirs of the Middle Miocene, and bathyal-abyssal deep-water fine-grained sediments after the Middle Miocene, implying a good potential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2019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18.
栾锡武  王嘉  刘鸿  张亮  鲁银涛 《地球科学》2021,46(3):866-884
南海及邻区处于欧亚大陆与冈瓦纳古陆拼合带的东南端,是特提斯构造域和濒太平洋构造域交汇的重要地区.特提斯缝合带沿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进入南海,人们从而认为南海可能存在特提斯洋遗迹,并认为缝合带存在于磁静区中.本文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结果,包括重力、磁力、海底地震和深反射地震数据,以及区域地质特征分析,研究了南海北部陆缘高磁异常带和磁静区的成因.结果表明高磁异常带是中白垩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转向俯冲形成的陆缘火山弧,当时存在古俯冲带.磁静区经历了后期大陆边缘张裂和古南海和南海的打开,并经历了高温热物质的底辟作用,使得地壳拉张减薄,居里面抬升形成磁静区.经历了南海的扩张后,原始的俯冲带可能已经向南迁移到南海南部或者已经俯冲消失,其中也不存在缝合带.   相似文献   

19.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资料处理及其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中国首次在南海北部某海区采集的以探测天然气水合物为目的的超过500km的多道高分辨率地震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真振幅处理,子波处理,速度分析,叠前偏移处理以及地震属性道处理等多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先进处理技术和方法,有效地寻找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标地,如似海底反射(BSR),振幅空白,极性反转,异常速度等,证实南海北部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并具有独特的地震反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