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文化创意产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人文地理学与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等学科一道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了很多议题。其中与地理学关系较为密切的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特征;产业的空间集聚;城市环境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方法等。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新生事物,上述每一个议题都充满争议。西方地理学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对城市政策、文化政策领域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十分值得我国地理学界加以借鉴。针对我国国情,笔者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政策,地方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文化、经济与地理理论的结合应当是我国地理学界当前主要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2.
国外创意产业集聚的理论视角与研究系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意产业,又被作创意工业、创意经济,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其内涵、概念的诠释或理解不一。近年来关于“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等的研究,多与一般意义上的“创意产业”相关.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该产业的经济贡献、就业结构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本文试图从创意产业思想发展脉络、创意场域、创意产业园区、艺术家主体和创意阶层、创意城市等方面梳理国外对创意产业研究的系谱。  相似文献   

3.
创意产业的兴起及其理论研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创意产业结合灵感、创意带来发展潜能与就业,成为一些国家特别是具有丰厚历史文化资产的国家未来发展及转型的契机。创意产业已成为城市发展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该文对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和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简评,结合我国发展创意产业的背景,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城市趋向的反思,认为城市尽管提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但并非是唯一区位选择,农区同样也可以形成.通过对河南省民权县王公庄绘画产业集群的分析,发现影响其形成演化的主导因素,主要是由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关系构成的社会资本;在众多诱发因素中,确有偶然因素起关键作用,但"偶然"机会只青睐于某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区"经济精英";在集群形成的早期,模仿起着重要作用,但模仿及其因果累积循环,易造成集群发展的路径依赖;对于农区市场力量驱动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关政府部门的适时介入有利于构建集群与外界交流的知识管道.从而弥补农区大学、科研机构及相关支持行业的缺乏.对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城市区位凶素,还发现影响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主导因素,与城市的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是农区独特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西方学者所谓的"地方纷杂、噪音、创意环境、创意场域"等概念,相当于我国农区的社会关系,只不过西方概念的视角立足于知识传播与技术学习创新;农区"家庭作坊"这种组织,是否落后、必须进(产业)园,尚待进一步证实.某种意义上,我国农区家庭作坊优于西方都市中的创意"工作室".  相似文献   

5.
早在1994年澳大利亚政府提出"创意国度"概念,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政策之中,并积极推动发展本国的创意产业。布里斯班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创意产业中心的城市之一,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创意产业学院,专门用于培养创意产业人才和从事创意产业研究,依托昆士兰科技大学建立了澳大利亚第一个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基地,积极探索"产官学"的产业发展模式,继而借势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创建"创意城市"的目标,并逐渐走上了布里斯班自己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意产业在中国发起于21世纪初的东部大都市,系统收集国内建筑学、产业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创意园区相关研究成果,评述中国自21世纪初创意产业兴起以来的基本概念研究、创意园区成长模式及机制、创意园区空间组织与园区规划、创意园与城市更新、创意园内部空间的研究进展。认为中国大城市内城产业升级与城市再生为创意园区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通过近8年努力,国内创意园区研究①已初步形成以创意园区成长模式与机理、创意园区规划建设、创意园区与城市更新为主的研究方向;②研究方法形成了以实证主义为主流的哲学基础;③研究队伍呈现以城市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为主的综合交叉。同时,综述认为:中国对创意产业区相关概念认识不清,未能将集群的内核与创意产业的核心有机融合;其次是对于创意产业区的研究应坚持从微观的创意产业的某一类型,甚至是其一项目为分析单元,从制度、经济、文化等宏观方面诠释产业区内核的组织与发育过程;再次是中国创意产业区研究必须从创意经济和"全球性—地方性"博弈视野,探索创意产业区形成与演化的生境和其对城市发展—空间规划的空间效应(也即创意空间的生长)及城市响应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7.
创意城市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之一。然而,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创意城市构成要素,缺少从全球尺度分析不同地区创意城市发展的异同性。本文系统梳理创意城市的概念内涵,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城市为基础数据,通过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考察了全球创意城市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多样性以及“创意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全球创意城市在类型上以手工艺和民间艺术、音乐为核心主题,在空间上呈现以西欧、东北亚、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为主要集聚地的发展态势。(2)全球创意城市因受到历史文化和地理邻近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很强的区域聚类现象,全球国家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音乐媒体艺术类国家(以欧洲和加勒比海国家为主)、文学创意类国家(以印欧语系国家为主)、手工艺与民间艺术类创意国家(以古丝绸之路国家为主)、设计创意及美食类国家(以亚洲国家为主)。(3)韩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美国、中国等国家在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中国创意城市数量较高,但网络中的度中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主要由于中国的创意城市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缺少多样化创意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蔷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8):1227-1236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日益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研究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城市产业升级转型、推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基本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宏观层面及城市层面揭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特点和模式。结果表明,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呈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已成为大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初步形成了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及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外围、邻近高科技园和远郊县(区)四大空间布局模式。未来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着力将其培育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将创意人才培养作为发展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首要智力支撑;继续加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集群化的空间发展格局;制定优惠政策,设立发展基金,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建立国际文化创意城市联盟,加速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步伐。  相似文献   

9.
嵌入性视角下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伴随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制度、文化及关系转向,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性”理论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为例,首先分析了嵌入性概念在经济地理学界的运用和发展状况;其次,结合创意产业特性,从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的层面,探讨了从嵌入性视角开展创意产业发展研究的必要性;然后,从文化制度嵌入、地域嵌入、网络嵌入3 个维度,对国内外创意产业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并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最后,对未来的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提出展望,并进一步指出,区域经济的嵌入性研究,既是中国学者参与国际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对话和争辩的重要领域,也是推进主流经济地理学本土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推动旅游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郑州市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在文化旅游资源、目的地可进入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今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强化产业观念,努力打造文化创意旅游品牌,建立和完善产业的市场管理机制,以丰富的旅游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意识树立旅游品牌和城市形象,充分挖掘文化创意旅游消费需求,以企业作为市场的运营主体并加大其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世界经济结构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化的趋势。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创意产业应运而生。创意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跨越多个行业、渗透诸多行业,不同于传统行业的统计分类。企业组织上旱现小型化,空间分布上出现集聚化的特征与趋势。  相似文献   

12.
John Dewey envisioned creative democracy as a process of agonistic engagement, and Bob Lake shares Dewey’s optimism for the possibilities of creative democracy. In this response, I suggest that scholars should look beyond the obvious moments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engagement, whether activism in the public square or in the occupied park,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quiet politics of the everyday, where everyday decisionmaking by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can gradually, episodically, change dominant hegemonic norms and understandings, proviing new understandings for social change. I highlight several examples, including the Settlement house movement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intentional neighboring from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at illustrate the kind of daily work that brings together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ethnicities in a situation of sharing and working toward conditions of equality and new ways of living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3.
马仁锋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1013-1023
大都市创意产业发展既重构了大都市经济空间与文化社会空间, 又促成了大都市功能提升与结构优化。内城新经济研究认为大都市创意产业发展, 既孕育了创意空间, 又对其有高度依赖, 但是对于创意空间的内涵与认知却众说纷纭。中国发达地区创意空间是否存在, 其发育程度如何, 这正是本文的研究初衷。本文以上海大都市创意企业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 基于创意空间的现实形态结合地统计方法及城市空间结构, 构建了由全局与局部Moran 指数初次判别-回归分析检验与甄别构成的创意空间识别方法。利用上海市第一次与第二次经济普查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①基于GeoDA空间相关性的回归分析与综合判定方法是行之有效的;②2004 年与2008 年上海市各区创意企业在空间关联性上呈正相关, 且表现出集群式空间集聚;③上海创意企业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区, 并形成以静安、卢湾为中心的创意空间, 这表明创意空间具有显著的趋大都市中心特性, 但又偏离上海大都市中央商务区, 且有别于国外大都市“多中心”格局, 反映了中国大都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自身特征。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anguage and phraseology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renewal‘ and ‘exploitation’) expressed in urban planning procedures concerning one particular house in West Jerusalem: 28 Radak Street. Through a forensic examination of the planning-related communications about this address, the work analyzes the various stages of the ’destruction’ and ’renewal’ of the property. It demonstrates how each of the various actors involved (Municipality, planning committees, legal courts, private entrepreneur and local residents) uses different language and phraseology to present their argument, while the voice of the original Palestinian owners of the house is entirely absent from the planning battle.  相似文献   

15.
随着单位制度的解体,大量工业类型的单位社区面临着转型、活化、拆迁的问题,透视台湾工业社区转型之经验可为单位社区再造提供参考借鉴。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回顾,以台北松山文创园区为例,梳理其历史脉络及空间特征,归纳出其在空间上具有符合生产逻辑的功能分区、反映阶级制度的空间秩序、工业色彩浓厚的建筑及巴洛克式的庭园绿地4个特性。活化再利用成功的关键在于:(1)凸显工业特性的设计规范及规范性的空间功能置换;(2)公私合作的兴建-营运-转移(BOT)开发模式;(3)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支持。松山文创园区具体的空间功能规范及活泼多元的创意理念是中国大陆地区可借鉴之处,注重生产空间的保护却忽略生活空间的延续为其缺失。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以产业调整为纽带,结合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实践,建立了创意产业与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论联系性。然后通过对两者特征契合性的进一步分析,以及M50创意园区案例研究,证实了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是上海遵循低碳经济要求、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途径之一。最后,基于此认识本文从低碳经济视角提出了一些今后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致力研究创意产业集群与城市政策和效益之间的互动。研究的创意产业行业包括软件、多媒体、电子游戏、时装设计、出版、研究与开发。经验调查研究以多个城市的情况作为基础,这些城市包括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圣迭亚戈、西雅图、奥斯丁、华盛顿特区、爱尔兰的都柏林、东京和印度的班加罗尔。本文关键的研究问题是:什么类型的城市是富有创意的?什么区位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创意城市共同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哪些?文章首先总结了影响地方特定创意产业集群的因素和政策措施;接着深入剖析两个成功的创意城市——波士顿和圣迭亚戈的案例,随后讨论城市各自的某些特征是否使得它们更适合发展某一特定的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8.
城市老工业区改造是当今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近年来,发展创意产业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老工业城市再生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外对老工业城市创意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区创意转型的现状与成效,而较少对其机理层面进行理论剖析。该文以路径依赖和路径创新为理论依据,以北京石景山老工业区创意产业发展为例,研究城市老工业区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机理。介绍了路径依赖、锁定、路径创新等概念及其对老工业区转型的解释;分析了石景山老工业区的历史由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石景山老工业区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即工业设计与研发、数字娱乐产业和娱乐休闲旅游业;最后提出政府在转型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南京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特征及空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南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5个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南京创意产业集聚区以改造产业类历史空间、依托创新源和沿景观资源等三种空间发展模式为主,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不仅加快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而且通过城市空间景观塑造、城市历史环境重生和传统产业空间置换发挥着积极的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20.
创意城市发展模式类型的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顺法  纪小美  陶卓民 《地理科学》2018,38(9):1458-1465
在创意城市发展模式类型基础上,构建综合模式创意指数,选取与各发展模式相对应的评价指标,运用变异系数权重法和TOPSIS法对江苏各城市创意指数进行适应性评价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综合模式创意指数能够评价中国创意城市发展的状况,对中国创意城市发展模式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