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庆媛  张浩哲  唐强 《地理学报》2022,77(10):2583-2598
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是有序实施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前提与基础。重庆市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突出。本文以重庆市为例,探讨基于适应性循环模型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研究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诊断国土空间系统潜力、连通度和韧性3维属性的时空演变趋势,识别县域单元所处适应性循环阶段,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并明确基于分区的生态修复策略。结果表明:① 2000—2020年重庆市国土空间系统3维属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当前各县域单元大多处于重组阶段、开发阶段和协调开发阶段,少部分处于保护阶段,尚未进入释放阶段。② 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包含4个大区和9个亚区。总体而言,生态修复区应关注建成区的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环境综合改良与治理力度;生态提升区应逐步提高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标准,优化各类生态要素的协调度,提升综合生态效益;生态控制区应限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降低人类活动干扰的负面影响;生态保育区应优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加强生态保护区管理与生态问题治理。  相似文献   

2.
石人山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人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正上于初步开发阶段,作者详细阐述了石人山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优势,分析了石人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若干优先开发重点景区和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3.
围填海是开发利用海洋的一种人类活动,围填海虽然促进了福建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破坏了滨海湿地和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滨海湿地和近岸海域的可持续发展。梳理了1949年至今的福建省围填海活动的进程,可以将福建省围填海活动进程划分为20世纪后50 a的粗放开发阶段和21世纪以来的逐步管控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围填海工程对福建省海岸线和滨海湿地、近岸海域水动力和水环境、地形地貌和沉积环境、生物资源、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为消除或减少福建省围填海活动对近岸海域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目标,从加快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优化提升生态安全格局和有序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三方面,提出了围填海管控与生态修复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韩茂莉 《地理研究》1996,15(1):50-57
承德地区近三百年开发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关内移民大量出关与塞外政治中心─避暑山庄的出现,对这一地区的近代经济开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避暑山庄的兴衰为线索,论述了在前后两个开发阶段中这一地区的区域特征与经济开发过程,并指出山庄的衰落不仅影响了承德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地理面貌。  相似文献   

5.
基于南祁连盆地下日哈坳陷和哈拉湖坳陷剖面及井内样品测试分析,从有机质类型、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孔隙类型、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方面对尕勒得寺组泥页岩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储层特征进行了评价。认为尕勒得寺组有机质类型较好,以Ⅱ型为主,有机质丰度达到了中等—好烃源岩级别,成熟度达到了过成熟阶段,以滞留烃裂解生气为主,具备一定的产气能力。矿物组分以黏土矿物为主,次为石英,脆性指数低,页岩气开发阶段对储层改造要求较大;蒙脱石在伊蒙混层中含量较低,显示为晚成岩作用阶段。尕勒得寺组孔体积较好,以微孔和中孔为主;比表面积较大,主要受纳米级微孔控制,黏土矿物粒间孔及有机质孔贡献较大,总体来说尕勒得寺组具备较好的生储条件。  相似文献   

6.
湟水谷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以西宁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小平  何伟  方婷 《干旱区地理》2011,34(2):344-354
运用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采用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荷率、能值密度、人均能值用量、能值产投比及可持续性指数、系统稳定性指数及优势度指数等重要能值指标对位于湟水谷地的西宁市1990-2008年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结构作了深入地分析.结果表明:湟水谷地农业生态系统由1990-2004年的低效率开发阶段逐步转变为2005-2...  相似文献   

7.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类对流域水土地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扩大,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演化逐步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文章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出发选择了与流域人地系统相关的40项指标,建立了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借助系统理论建立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对1996-2006年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6-2006年间,渭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响应明显,并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波动,呈现先好转后恶化再好转义恶化的反复波动态势.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度的研究表明,渭河流域耦合度增长很快,并呈现出一种S型规律,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开始时因资源开发需要,流域人地系统的耦合度发展缓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逐步适应,耦合度快速上升,最后受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限制耦合度将接近某一饱和水平.目前,渭河流域已处于过度开发阶段,资源环境危机也已处于潜伏期,若不注意环境保护、过度开发资源,将很快跨越现在的阶段,持续增长的经济水平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使资源环境系统不堪重负,环境质量不断降低,人地系统关系不断恶化,同时资源环境反馈于社会经济,系统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8.
罗芬 《热带地理》2013,33(1):96-103
随着旅游业从规划开发阶段到经营管理阶段的转变,治理作为政治与公共政策领域中一个重要概念,被引入到旅游研究之中,并成为当今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文章在对国外旅游治理研究演变分析的基础上,就其研究理论、主要模式、研究议题、评价标准构建、绩效评价等5方面内容进行综述。研究发现,在研究进程上,其从小部分研究者的自发关注转变为当前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研究理论上,从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到网络理论的转变;在研究议题上,涵盖旅游开发与规划治理、旅游营销治理、旅游资源与环境治理、旅游目的地治理、可持续旅游治理、旅游治理中的权力结构、旅游全球治理、旅游治理难点等内容;在比较研究上,应深入挖掘中国特殊社会经济文化情境下的旅游治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丰富现有的旅游治理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硕  李江南 《西部资源》2012,(4):143-145
煤炭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煤炭产业是我国能源产业的基础。在我国煤炭资源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存在过不少问题如: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十分普遍;过量煤炭开采以及矿难引发的人员伤亡等。准东五彩湾煤矿目前尚处初步开发阶段,在此后的煤炭资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转变传统观念,将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入煤炭产业,避免或减少上述问题的发生,使该地区煤炭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陆玉麒 《地理研究》1991,10(1):114-114
1990年11月5日至9日,来自地理、地质、建筑、风景、园林、经济、文化、地图、政府、新闻等多个部门61家单位81名代表云集黄山市屯溪镇,围绕区域旅游开发专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取得了单有成效的多方面成果。中国旅游协会为本次会议发来贺信。与会代表首先注意到我国旅游开发正处于十分重要的转轨变型时期。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经过十年左右的大规模旅游开发,各地旅游资源的普查与低层次的开发阶段已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1.
我国煤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综合整治对策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韦朝阳  赵桂久 《地理学报》1997,52(4):300-307
本文总结了国煤矿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总体状,指出了我国煤矿区生态环境的特征,即华北地区和华东部分地区煤矿开发高强度与煤矿区人多地少的矛盾,西部地区煤储量丰富区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矛盾玫我国广大南方煤矿开发分散与煤质差、污染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基于累积效应原理和景观分析原则,提出了景观生态基准值概念,利用景观类型结构偏离累积度、景观格局干扰累积度和生态敏感性退化累积度构建了煤矿区景观生态累积效应表征模型。以山西潞安矿区为例,将1993年作为采前景观生态基准,在对矿区景观(1993年~2000年~2006年)分析的基础上,对矿区景观演变所造成的生态累积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13年的时间内,景观空间累积负荷呈现明显增强的趋势。2000年之后人类干扰活动的增强,使得阶段2(2000年~2006年)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第1阶段(1993年~2000年)。同时由于不同区域煤炭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干扰强度不同,使得不同分区的累积度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煤矿区的土地复垦*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和资料综合分析,阐明了煤炭资源开发及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总结和归纳了我国煤矿区主要被破坏土地的类型、数量及分布;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指出了煤矿区土地复垦的原则、方向、程序模式以及相应的主要技术措施;评估了煤矿区土地复垦的效益;并对我国不同地区煤矿土地破坏的特征及其复垦途径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Zhang  Shasha  Liu  Huan  Jin  Zhehui  Wu  Caifang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2021,30(6):4565-4584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ore heterogeneity of coal because it affects 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this study, mercury intrusion...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的人口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的限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消减资源利用引起的环境影响是学术界和决策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资源流动的视角研究资源利用过程及其引起的环境影响。我们把资源流动过程分解为开采、加工、转化、消费等几个关键环节,评价其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并寻求改善的途径。因其资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影响严重,我们选取了林木、煤炭及石油研究其资源与产品流动及其环境影响。林木产品的产量、进出口量和消费量数据来自中国森林统计年鉴(1949-2001)。煤炭、石油的开采量、进出口量和消费量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80-2006)。研究表明:过去几十年,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资源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但资源消费总量居高不下,对生态环境构成极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煤炭富集区开发模式解析——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区的开发力度空前加大,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火电—煤化工一体化开发的态势。然而,煤炭资源富集区大多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这一开发模式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存在尖锐冲突。重点剖析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电、煤化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现有开发模式的可持续性较差、生态和景观破坏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建设具有盲目性。要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调整区域开发模式,控制资源开发范围,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并探索适用的生态建设模式。从长远来看,要实现煤炭资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国土规划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建立规范的生态补偿机制,编制综合性区域开发规划,并加强矿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7.
神府东胜煤田我国本世纪重要能源供应地,90年代大规模开发以来泥石流频繁发生,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神府东胜煤田泥石流规模小、同人为诱发的人为泥石流,泥石流的分布特征与人工采石场等弃土弃堆放地的分布紧密对应;泥石流呈集群式分布,与地面物质组成密切相关;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面积为1km^2以下的二级沟里。  相似文献   

18.
Zhang  Qiming  Wang  Enyuan  Feng  Xiaojun  Wang  Chao  Qiu  Liming  Wang  Hao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2021,30(2):1817-1834

With the increasing depth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the risk of coal–rock dynamic disasters such as rockburs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complex, 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safety of coal resource, mine production and the surfa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existing risk indices and methods used for evaluating rockburst risk cannot be fully applied to deep goal seam group (DCG) mining. For the safe exploitation of coal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300 cases of rockburst, six new indices are proposed for evaluating rockburst risk in the DCG, namely dip angle, moisture content, stability of coal seam, advancing speed of working face, disturbance factors and support patterns.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factors coupling and superposition on rockburst risk was considered. Thus,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of rockburst risk of Deep Coal seam Group (DCG–CIM)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as established. Finally, rockburst risk in the evaluation area was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into four grades, including “No rockburst risk”, “Weak rockburst risk”, “Medium rockburst risk” and “Strong rockburst risk”. Taking the 2233 working face of Hengda Coalmine as an exampl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nges of 0–184 m, 224–284 m, 324–384 m, 424–484 m, 524–584 m and 594–624 m from terminal line of haulage roadway on 2233 working face were the medium rockburst risk zones, which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n-site impact damage results and are more accurate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he DCG–CIM can consider more inducing factors and obtain mo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is more suitable for deep coal seam group mining.

  相似文献   

19.
焦华富  杨显明 《地理学报》2016,71(6):998-1009
以安徽省淮南市为案例,借助国民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和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资料,以ArcGIS空间分析、SPSS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评价模型,从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响应指数两个方面测度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耦合过程、特征。结果表明:① 在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② 产业结构通过生产要素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起着推动作用,两者间的耦合协调性较强,耦合度介于0.5~0.65之间,呈上升趋势;协调度维持在0.99以上,处于中度耦合良好协调状态。③ 城市空间对产业结构的响应度经历了增高、降低、再次升高的变化过程,表现为前期和后期高、中期低的“U”型特征。本文还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的空间效应和环境效应入手,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耦合机理,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是产业结构演替过程中生产要素通过空间效应作用实现的自我修复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