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锁风 《海洋预报》1990,7(3):51-57
本文选取1987年7个北上和西行的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328张红外增强显示云图,计算了台风中心周围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高(低)层物理量,给出了台风云图诊断图象,并对台风移行的云图特征给以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2.
热带气旋是指发生于低纬度热带洋面上空大气中的涡旋(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南半球则反之),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有不同的称谓,如台风、飓风、热带风暴等,通常我们将它们笼统地称作“台风”。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划分为热带低压(6~7级)、热带风暴(8~9级)、强热带风暴(10~11级)和台风(12级或以上1。古时,人们对台风认识不多,并未想到要给它取名。19世纪时,加勒比海地区的居民先看  相似文献   

3.
黄耀荣 《海洋学报》1981,3(3):390-399
我国气象工作者对西南太平洋热带风暴的研究甚少,由于远洋活动的需要,有必要对这里的风暴形成规律做些研究,以利于预报服务工作的开展。7619号风暴是1976年4月25日在珊瑚海西北部热带辐合带(ITCZ)上生成的。它的全部生命史可分为酝酿、形成、发展和消亡四个阶段。各阶段有其清楚的天气学特征,在气压场、高度场、云图和温湿场(θse)的分布上,均可反映出来。本文着重分析了7619风暴的流场特征,点绘了各阶段中心附近纬向风速空间分布的经向剖面图。计算了该风暴形成前后,流入层平均纬向风速的水平切变值,其中心附近流场纬向风速的垂直切变值,得出了一些可供预报参考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台风威马逊入侵南海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409号台风威马逊是自1973年以来登陆华南地区的最强台风,其在登陆前,临岸急剧增强。每年初夏,尽管南海的海洋环境有利于台风的增长,但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引导作用,大部分台风路径会偏离南海。本文分析结果表明,在2014年初夏,副高的位置相对过去几十年的平均位置更偏向西南方,因此,台风威马逊在副高的引导下穿过菲律宾进入南海海域。南海的高温海水为其强度陡增提供了有利条件,威马逊在短短26 h内急剧增长为超强台风。前人研究结果显示,近些年来副高的位置明显向西延伸,如果这种西向延伸的趋势一直保持或者继续,那么在初夏可能会有更多的热带风暴进入南海并且得以加强,华南地区或将面临更多灾难性台风的袭击。  相似文献   

5.
对在青岛登陆后给青岛及周边地区造成暴雨、大暴雨及特大暴雨的1997年7号热带风暴(9907)与在同一地点登陆,过程降雨量仅为中雨的2002年9号(0209)热带风暴环境场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的环流背景的不同导致了热带风暴登陆时其登陆点(青岛)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上升运动速度、低层水汽通量辐合、湿层厚度以及位势不稳定度等物理量场不同,因而造成降水强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台风生成的卫星云图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对1993~1999年近100个台风过程作了卫星云图特征分析,并计算了10个过程的云顶黑体温度(TBB),结合旬平均海表面温度分布,以研究台风生成前期的特征条件,得出结论为具有涡旋状结构的热带云团,如果出现一条或几条长达500~1000km以上的长云带卷入低压内部,云团中心部分的云顶黑体温度(TBB)降低到-70℃以下,而且TBB=-60℃的范围扩大到3×4个纬距以卜,则低压根可能在24h以内发展成为热带风暴——台风。另外海表面温度SST≥29℃则很可能是台风生成的最重要的环境条件。这些结论不仅加深了对台风生成前期条件的认识,还提供了若干台风生成的量化条件,可应用于实际台风生成的预报。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28日热带风暴天鹰(Washi)在南海东沙群岛西南海域生成,并向西北偏西推进,在7月29日增强为一个热带风暴,于7月30日在海南岛登陆。布放在南海西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锚系测站记录了天鹰过境期间温度和海流的响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伴随着热带风暴的强风应力引起强烈的垂向混合作用,使海表面温度下降2℃,混合层加深20 m,并且8 m以下各水层也都有明显的降温过程,但降温幅度低于8 m层,降温开始的时间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延后。台风过后,观测海域的近惯性内波显著,其频率为8.1×10?6 Hz,略高于当地的惯性振荡频率(7.75×10?6 Hz)。滤波后的海流数据分析显示,近惯性波动是从海面向深海处传播的,其影响大约持续了10 d。本研究丰富了南海在台风期间响应过程的认识,可为近海海洋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冲绳和日本列岛等地区较稠密的探空资料对1975年8月17—23日在这地区形成的7号台风进行了结构分析。第一部分主要是台风的切向风、径向风、散度场、涡度场和垂直运动场的分析。分析表明,这个台风的气旋性最大切向风位于台风的东半部,离台风中心约150公里处。最强的流入位于台风南半部300百帕以下深厚层中。在边界层和中层分别有一个最大值。高层最强的反气旋流出在150hPa,主要位于台风东北象限。在台风内区,300百帕以下是对称分布的正涡度最大值区,以上是负涡度区,辐合层主要位于台风南半部。北半部在中低层是辐散层。垂直运动分布有类似的不对称分布特征,上升区主要在南半部,下沉区主要在北半部,并且上升运动最大值及其所在高度与台风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上述台风运动学场的不对称分布反映了大尺度环流系统(主要是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对台风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用与文献[1]完全相同的资料,差分格式和计算方法,对8211台风就高低层环流系统、风速的垂直切变、涡度场、散度场、垂直速度场、辐射特征、温度和稳定度场、质量通量场和纬向垂直环流圈等九个方面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发现,对这次近海台风,700-400hPa的中低层在台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很大,各种条件有利于中低层扰动的发展,700hPa以下为对流性稳定,700-400hPa气层为对流性不稳定,这种层结分布,加上积云对流的质量通量的垂直辐散(合)在这一层最强,使700-400hPa的中层成为和周围环境交换属性最集中的一层;也使之成为台风发生发展的主要涡源和动力源,分析200hPa流场发现,台风发展到强盛阶段,这个等压面上在台风外围发展出多通道的辐散流出,这是发生和发展初期所没有的,所以对于8211台风,高层台风外围的辐散流出可能不是最初导致热带气旋发展的原因,而更可能是台风发展过程的结果,根据对南北风分量时间剖面图,中尺度垂直运动和积云对流质量通量随时间的变化以及纬向垂直环流圈随时间的变化等的分析,似乎也支持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10.
0519号台风"龙王"第二次登陆地点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0519号台风“龙王”影响期间,福建省沿海风场、气压场、变压场特征的分析,认为“龙王”在临近福建省沿海时已减弱为热带风暴,而热带风暴的登陆地点在厦门何厝,而不是在晋江围头.登陆时间是10月2日23:30.  相似文献   

11.
199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和厄尔尼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淑瑞 《海洋预报》1998,15(1):73-82
本文通过对199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分析,得出了该年西北太平洋上热带风暴、台风具有上半年生成个数偏多,登陆我国沿海个数较常年明显偏少且登陆初台偏晚、终台偏早、登陆时段集中以及生成地理位置偏东偏南,北上、北上转向、转向路径偏多等特征。并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以下同)特征量的演变进行了分析,6~10月份各月副高特征进行了描述。本文还对赤道太平洋海温场、低纬度风场等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的厄尔尼诺过程已达鼎盛期,随着风场的转变,异常减弱的瓦克环流开始增强,赤道太平洋海温将缓慢回落  相似文献   

12.
丁一汇  张键  刘月贞 《海洋学报》1986,8(2):151-160
本文是7507号台风结构进一步分析的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台风温度场和湿度场分布。分析发现台风是从一个具有暖心的扰动发展而来,最大增温中心的高度在成熟期最高(300—250hPa)。在初期,台风上空有一个干层,一旦台风迅速增长,干层即被破坏,台风中心区出现相当深厚的饱和层,同时在台风西部和西北部不断有从大陆来的干空气侵入台风外区。台风的眼壁初期坡度较小,以后在12km以下变成垂直,这与对流活动有密切关系。对流不稳定在台风发展期已大部分释放完,很快地趋近湿中性层结。另外,水汽辐合在台风南北半部有明显不同,北半部以辐散为主,南半部以辐合为主,最强的水汽辐合在边界层中,尤其在近地面层。  相似文献   

13.
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维政  黄菲  冯伟  金华  费杰 《海洋通报》2000,19(6):17-23
利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5°×5°格点场南北半球6层位势高度场资料计算分析了南半球平流层100hPa平均地转西风随纬度的分布特点、平均地转西风季节变化特点、厄尔尼诺年前后西风廓线形态差异计算分析了南半球位势高度对纬向平均的偏差,分析了超长波的分布特征.以上结果均与北半球同期计算结果作了对比比较,指出了南北半球大气环流在这几方面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4.
台风是夏、秋季对我国东南部天气有重大影响的热带天气系统,西北太平洋台风、强台风平均每年有6.6次登陆我周。影响台风的形成和移动路径的因素很多,其中海水表面的温度(以下简称表面海温)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海水热容量大,具有很大的热惯性,在中、长期天气预报中,表面海温的影响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本文对在我国(台湾省暂时没有统计在内)登陆台风的盈年和亏年的北太平洋表面海温场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台风季节前期的表面海温场进行相关分析,指出了表面海温的变化对台风移动路径有影响的关键海区,再取一些相关系数位高的点,作出检验方程。  相似文献   

15.
0103号台风"榴莲"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103号热带风暴在南海生成后,向偏西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加强成台风,于2001年7月2日中午袭击北海市,给北海市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本文利用天气图、探空资料、涡度场及能量场资料,对0103号台风路径和强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取得的结果将对今后热带气旋预报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亚湾海洋生态零点调查获得的水温、海流、潮位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1987年8月间大亚湾对8708和8710号台风的综合响应。结果显示,台风期间除增水外,整个大亚湾的水文结构因台风的影响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湾内垂直环流改变,海水层化消失,以及总体水温升高。分析表明,台风作用下垂直环流的调整可能是造成台风过程中大亚湾层化消失、总体水温升高的重要因素,而陆地边界的存在显然改变了海洋对热带风暴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几个与能量场相关的物理因子场分析着手,力图找出环境能量场与北上进入黄、渤海地区的台风路径的对应关系。根据1971年—1982年的资料分析和1983年—1985年历史资料验证,以及1987年夏季实际预报检验,效果比较好。该方法与天气图形势分析预报法相比,直观性比较强,各物理因子的计算比较简单,便于在基层台站日常预报业务中使用。  相似文献   

18.
2002年20号热带风暴风场非对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实测资料分析了2002年20号热带风暴(下面简称TCTropicalcyclone)风场分布,结果表明:TC从扰动到成熟期,风速分布均不对称,强风区位于台风东北部。但当TC进入北部湾后,受地形影响,强风区位于台风东南部。随着TC的加强,强上升运动有向TC中心靠近趋势,上升最大值高度有上升趋势,TC进入北部湾后,上升及下沉运动均是加强,上升最大值仍出现在350hPa层附近,TC中心以北有强下沉运动。TC登陆后内区仍有强上升运动,上升最大值出现在500hPa层附近,TC北侧有深厚的下沉运动。TC有暖心结构,350hPa附近增暖最明显,最强水汽辐合出现在850hPa附近的南半圆内。  相似文献   

19.
引言 随着低纬度地区资料状况的改进,南北半球夏季台风的发生、发展机制,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早在30年代初期,李宪之教授就提出了南半球寒潮暴发对北半球台风生成的激发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北半球冷空气的暴发对南半球台风的生成也有类似的贡献。 在分析1973~1982年间热带天气图、卫星云图等资料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两半球夏季之间的过渡季节中,赤道两侧扰动近于同时加强为台风的热带环流特征。结果指出两个半球上,随着赤道西风的加强和向东推进,往往在南北半球低纬洋面上,几乎同时有扰动加强,并可达到台风强度。本文分析了1973~1979年间南北半球“同时”生成台风的11对个例,从中得到这一时期内的低纬环流特征。这一结果可作为在秋、冬季的台风生成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21年秋季(9—11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为:极涡整体呈单极型,中高纬环流呈5波型分布,欧亚地区西风带环流形势季节内调整大,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强,西伸明显.秋季我国近海大风过程主要由冷空气、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影响造成.在12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中,冷空气影响8次,温带气旋影响6次,台风影响4次.西北太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