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陕西凤县金矿类型与金的预富集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怀奎 《黄金地质》2001,7(1):73-78
陕西凤县地区金矿主要有蚀变岩与石英脉型。地层预富集是金矿形成的物质基础;岩体为金矿形成提供了Au源,而且沿构造蚀变带提供了热源,是Au活化成矿的一个重要条件;多期次热液沿构造破碎带进行交代改造形成蚀变预富集,是金矿成矿的关键。庞家河成矿模式为层预富集+蚀变预富集+后期多次热液交代富集成矿;佐家庄成矿模式为岩体(脉)预富集+构造蚀变预富集+多种热液叠加成矿。NNW向断裂带是寻找蚀变岩型金矿的主要标志;印支期与华力西期花岗岩-闪长岩带的内外接触带是寻找石英脉型及蚀变岩型金矿的主要构造带;金的预富集带是金矿成矿的有利部位,紧靠商丹大断裂南侧续分布的残余存小岩块旁侧都发现金矿床。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铁镁质类岩石—绿岩系、中基性岩浆岩等,是最重要的含金源岩;酸性岩(包括酸性岩浆岩和沉积—变质岩等)是最重要的含铀源岩。成矿元素的予富集作用是形成矿床的重要条件。予富集作用又可分为地层、岩体和蚀变予富集。利用金、铀的不同特征,对金的找矿评价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岩石压磁效应是构造应力作用的产物,根据压磁与应力二者转换计量公式和压磁矢量特性,探求压磁效应与成矿元素预富集-富集的对应关系:①压磁系数和磁化率的变化强度与断裂规模和矿床大小相对应,磁化强度大的岩石有利于金元素的富集,抗磁性矿种和铁磁性矿种分别集中与磁斥力和磁引力有内在联系;②粘滞剩磁和剩磁矫顽力是压磁不可逆性的两个重要参数,对成矿阶段所出现的抗磁性与顺磁性矿物交替规律、岩体转动使磁铁矿和黄铜矿二者对顶分布、基性程度高比重大的矽卡岩矿物呈反向分带序列的存在等都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③含金量高的黄铁矿和方铅矿等硫化物矿石条带常平行于石英脉分布,是受压磁的大小、方向和应力三者作用的共同控制;④压磁效应和岩石粒化有利于成矿元素的富集;⑤压磁引起的电磁波效应有利于对围岩矿质的萃取和深部铁磁性元素的富集。基于压磁三重特性(与应力转换性、大小和方向性)和元素磁性四大类(铁磁性、反铁磁性、顺磁性和抗磁性)的划分,可建立构造应力-磁化强度(感磁 剩磁,压磁属剩磁的一种)-矿质聚集三者间量化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主要层控汞锑砷(雄黄、雌黄)矿床分类成矿模式与找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宝贵 《地球化学》1989,(2):131-138
中国层控汞、锑、砷矿床,根据成矿作用、地质产状和地球化学特点分为十种类型。即锡矿山式锑矿床、晴隆式锑矿床、湘西式钨锑金矿床、公馆式汞锑矿床、万山式汞矿床、务川式汞矿床、界牌峪式雄黄和雌黄矿床、水落式砷汞金矿床、丫他式砷锑金矿床和龙潭式砷铅铊矿床,它们在成因上与岩浆岩无关。成矿模式划分为沉积成岩(包括预富集)阶段或后生改造阶段。在层控汞、锑、砷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机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找矿前提。  相似文献   

5.
复合成矿与构造转换——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常印佛  周涛发  范裕 《岩石学报》2012,28(10):3067-3075
复合成因矿床分布广泛,把它们单独划分出来进行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成矿过程、发展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勘探,均有重要意义.鉴于中国大陆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强烈,对前期成矿作用的影响也很明显,因此本文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评介了复合成矿作用的几种主要机理,认同前人提出的叠加和改造是其基本类型,但预富集作用也应重视,同时也不能忽视继承成矿和再生成矿,特别是继承和预富集联合多次出现时,可以形成区域性成矿元素大规模富集.同时,本文还将它们放在区域构造体制和机制转化演化过程中加以考察,进一步明确它们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以前主要以沉积(含热水沉积)成因的含矿建造、矿源层或矿(胚)层产出,而矿床的最终形成与就位则主要与新构造体制下由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渡环境中构造-岩浆活动有关,呈现出“成矿大爆发”的现象.其中早期( 145~136Ma)构造机制是以走滑挤压作用为主,形成与高钾钙碱性岩系有关的铜金矿化.晚期(135 ~ 127Ma)以走滑引张作用为主,形成了与橄榄安粗岩系有关的铁硫矿化.但这两期都有广泛发育的以叠加改造为主的复合成因铜、金、铁、硫及铅锌矿床,从而在典型的岩浆热液矿床和沉积矿床之间形成了一套过渡性矿床序列(层控矽卡岩型→沉积热液叠加型→层控叠改型→迁移式改造型→原地式改造型),构建了一个矿床“家族”.末期( 126 ~ 123Ma)以引张作用为主,出现碱性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类,伴随铁、金、钼、铀等矿化,成矿带的成矿活动随之进入尾声.  相似文献   

6.
鄂东鸡笼山金铜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鸡笼山金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全铜共生矿床,其成矿受地层、岩浆岩和构造联合控制,成矿过程中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构造多次活动,为矿床叠加富集成矿作用提供了条件,热液叠加富集成矿特征明显.工业矿体主要赋存在岩体与大冶群第五、第六岩性段组成的接触带中及其附近.文章在分析总结矿床成矿控制因素基础上,对矿区深部及外围进行了找矿预测,为下步接替资源勘查提出了有利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7.
龚洪波  陈书富 《云南地质》2005,24(3):333-339
田蓬组地层成矿元素高背景值,为有利之矿源层。加里东期~印支期区域变质作用与成矿密切相关。变质热液长期、持续作用,矿源层内成矿元素随热液迁移,有利赋矿部位富集改造形成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8.
在概要介绍了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矿床的围岩蚀变特征,并用国际流行的Grant的等浓度线法进行了围岩蚀变交代过程中物质带人带出平衡的定量计算;探讨了岩浆流体和大气降水在成矿过程中的水/岩同位素交换,计算了不同温度下水/岩交换产生的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轨迹,判定岩浆水控制了主成矿期成矿,中生代大气降水参与了晚期成矿作用。提出了太古宙地体出露区脉金矿床矿源层的岩浆作用预富集模式,指出部分熔融作用和分离结晶作用的残留相富金。  相似文献   

9.
易门七步郎铜矿床控矿因素及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伟  侯蜀光 《云南地质》1996,15(2):180-191
本文通过对七步郎铜矿床含矿层位、容矿岩石类型、构造及地球化学和成矿特征等综合分析、研究,从铜矿化的时、空结构特征两方面框定了控矿的主导因素,探讨了成矿富集规律,提出只有经历初始预富集→预富集→构造改造富集完整序列阶段的区段方能形成富矿体的认识。对成矿预测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郝雪峰 《地质与勘探》2023,59(4):734-746
铼(Re)是一种在地壳中的丰度极低的分散元素,却是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材料。由于其丰度很低,其超常富集成矿作用机理及过程是备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四川盆地西南部乐山地区的犍为-沐川-马边一带,在侏罗系地层中分布有砂岩型铼钼矿床(点)。本文以该区犍为县古匡岩矿床(点)为研究对象,对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中的含矿地层、矿化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与铼钼富集密切相关的沥青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和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含矿砂岩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沉积环境下的产物,而非相对低能、还原的分流间湾沉积环境,并不是表生条件下氧化-还原作用富集成矿。矿床中的沥青是由来自下伏三叠系须家河组古油藏发生热裂解形成的,铼钼元素超常富集成矿与古油藏有机质具有密切的空间和成因关系。该类型矿床为铼等稀散元素超常富集成矿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对象。  相似文献   

11.
铀(Ⅵ)分析中的分离富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归纳总结了近10年来国内外铀分析中的分离富集方法.依据分离富集原理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浮选、毛细管电泳、吸附分离、萃取4类方法.着重讨论了它们的分离富集条件、吸附容量、富集倍数以及方法的检测限等主要参数,并对未来铀的分离富集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技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娜  陈兴国 《岩矿测试》2009,28(4):351-360
在简单介绍样品堆集法、pH法、扫集法、等速电泳法和色谱法等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技术的原理及对各个方法的优缺点评述的基础上,重点对2007—2008年毛细管电泳在线预富集技术研究取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指出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富集方法相结合、对原有富集方法进行改进、开展基于新机理的富集方法是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立新的高灵敏度富集技术更应将富集时间短、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和无需离线预处理即可完成对复杂基质中痕量及超痕量组分的富集方法作为研究重点。综述引用文献83篇。  相似文献   

13.
铼-锇同位素分析样品预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文  漆亮  高剑峰 《岩矿测试》2011,30(1):90-103
文章评述并归纳了近年来地质样品中Re-Os同位素分析的化学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总结了锍镍火试金法、碱熔法、Carius管溶样法以及HPA-S高温高压釜溶样法等常用的Re-Os同位素样品消解方法。归纳了离子交换、溶剂萃取富集Re以及蒸馏、萃取等分离富集Os的方法。由于地质样品的复杂性,Re、Os含量的不均一性及测试方法的多样性,要求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不同的样品使用不同的消解方法和分离富集方法。当前国内应用较成熟的Re、Os分离方法是Carius管逆王水分解样品,原位蒸馏或CCl4萃取方法分离Os,阴离子交换法或丙酮萃取分离Re。  相似文献   

14.
秦岭地区蚀变煌斑岩型金矿的发现及金的预富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涂怀奎 《地质论评》2000,46(5):543-548
秦岭地区煌斑岩广泛分布,大部分蚀变煌斑岩型金矿发现于微成盆地南侧。本文对煌斑岩金的预集提出了认识,深入研究蚀变煌斑岩型金矿中金的预富集和成矿特征有望扩大在秦岭地区的找金前景。  相似文献   

15.
An iminodiacetate chelating resin was optimised for the rapid determination of Co, Cu, Fe, Mn and Ni in seawater. Using inexpensive, high-capacity, reusable cartridges allowed high flow rates of up to 25 ml min−1. High preconcentration factors, of up to 500, were obtained in order to analyse samples using an ICP-OES. The requirement for a buffer was eliminated due to the high tolerance of the ICP-OES to interfering matrix elements, thereby further reducing the potential for contamination. Quantification limits in seawater were: Co = 6 ng l−1, Cu = 8 ng l−1, Fe = 6 ng l−1, Mn = 5 ng l−1 and Ni = 6 ng l−1. The method was verified by the analysis of near shore seawater (CASS-4) and open ocean seawater (NASS-5) reference materials.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high sampling demands using the iminodiacetate cartridges, a portable off-line preconcentration unit was developed for routine analysis. The multi-channel preconcentration unit, was capable of treating up to eight samples simultaneously with concentrating times as little as 30 minutes. The technique was also used to determine dissolved metals in fresh and interstitial waters. The technique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in a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and impact assessment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mining on the New Caledonian lagoon.  相似文献   

16.
A new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latinum and palladium based on separa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 with a microcolumn packed with nanometric TiO2 immobilised on silica gel (immobilised nanometric TiO2) prior to their determination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The optimum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for the preconcentration of Pt and Pd, such as the pH of the sample solution, its flow rate and volume, the type and concentration of eluent and interfering ion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Platinum and Pd could be quantitatively retained by immobilised nanometric TiO2 in the pH range 6–8, then eluted completely with 2.0 ml of 3% m/v thiourea in 1.0 mol l−1 HNO3. The detection limits of this method for Pt and Pd were 12 and 7. 6 ng l−1 with an enrichment factor of 100, an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were 4.7% and 3.3% at the 10 ng ml−1 level. The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t and Pd in geological samples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相似文献   

17.
采用D190 型大孔巯基树脂分离富集微量金和钯 ,研究了各种条件对分离富集和测定的影响 ,证明了金和钯在 3 %王水介质中形成氯络阴离子与树脂上的巯基 (-SH)发生螯合作用形成螯合物而迅速地被吸附在树脂上。同时 ,溶液中一些贱金属离子不易与巯基生成螯合物而分离。采用酸性硫脲定量洗脱 ,树脂结构不被破坏 ,可重新使用  相似文献   

18.
野外微量金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天平  张应娥 《岩矿测试》2001,20(2):150-151156
介绍了稀王水冷浸取,硫代米虫酮显色,以聚丙烯滤棒为载体,一次完成富集、显色的野外测定微量金的方法。对实际金矿样品进行测定,精密度(RSD,n=10)<6%;对国家级标准物质进行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  相似文献   

19.
M_(17)树脂在>6mol/L的HCl介质中能同时吸附Se和Te,Se和Te可用水和丙酮分别洗脱,也可用丙酮同时洗脱。从而建立了两个新的Se、Te分离富集体系,使原子荧光测定达到纳克量级。  相似文献   

20.
试论汉中地区金矿找矿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怀奎 《铀矿地质》1989,5(2):89-94
本文在讨论汉中地区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金矿预富集的特征提出了认识。关于本区今后金矿找矿的前景和地质工作部署,笔者提出:从实际出发,继续扩大最有潜在远景的勉略区,同时探索秦岭区和扬子区金矿新类型。对于金矿和伴生元素(Ag、U、V、Mo、Cu、Pb、Zn、Ni、S等)要综合分析、综合找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