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气象》1984,10(6):21-21
根辽宁省建平县气象站郭文华同志报道,今年4月9日夜,天空晴朗,群星闪烁,静风。21时50分在西北偏北方向出现一个白色圆形光斑,底部稍平,视高度约30°,视直径约为伸臂三指宽。它很快向四周扩展为光圈,底部仍稍平,光圈视宽度约为伸臂二指,颜色仍为白色,内深外浅,光圈内外天空呈浅蓝色。到55分光圈扩展为最大,视半径约为  相似文献   

2.
郭旭年 《气象》1982,8(10):23-23
今年6月18日夜,天空晴朗,群星闪烁,22时05分从我站正北方天边露出一个白色小光圈,然后逐渐向 上扩展,一直扩展到天顶。最后,在我站北半部天空形成一个大的白色光圈。伴随着光圈的扩大,在我站西北方于白色光圈中部的外侧,还出现了一个视高度角5°左右、漏斗状的翠绿色的光弧。它悬在天空,光泽  相似文献   

3.
一、飑线概况 1986年4月24日20时至25日02时,设在成都市气象局温江站的711天气雷达对这次中尺度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跟踪观测。飑线是由多个弧立、分散的对流降水回波单体发展、加强而形成的密实群体同波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发展强盛时回波带最长约190km,宽约35km。此次飑线使中江、成  相似文献   

4.
鲍家栋 《气象》1984,10(1):26-26
1982年9月28日11时45分和12时58分前后在郑州市区观测到一次卷层云降雨,它是在卷层云和高层云互变的情况下降下的。当天云系变化如附表。由附表可见,当天11时35分开始有微一小雨,这次卷层云降雨就出现在连续降雨而云层短时抬高变薄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张之锜 《气象》1983,9(5):31-32
绚丽多采的极光,是一种十分壮观的现象。按照《规范》的表述,它是“在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也偶尔可见)晴夜见到的一种在大气高层辉煌闪烁的彩色光弧或光幕。亮度一般象满月夜间的云。光弧常呈向上射出活动的光带,光带往往为白  相似文献   

6.
1991年2月27日15时40分至16时30分,在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上空西南方向,出现一奇特的现象:以太阳为中心出现-22°的彩色光环;在太阳下有一个圆形亮斑(假日),其亮度稍次于太阳。在假日两侧各有一条较长光弧,这两条光弧和一个较大的光弧相交,这个较大光弧又与22°光环相切,这个切点与两个交点连成一彩色斑弧(日珥)。两条较长光弧的两侧各有一条对称的彩色光弧,其光弧是内紫外红(和夏日的彩虹相似),亮度较低,但尚属显明。另外,还有一个和太阳相交的较明亮的大光环。这  相似文献   

7.
陈德汶 《气象》1992,18(5):46-48
一、概况 9005号(热带风暴)台风于6月18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后,一度向偏西方向移动,从19日开始稳定向西北方向移动,平均移向约为320°。22日晚台风移经巴士海峡时,路径发生明显转折,朝360°方向移动,前后折角达40°(见图1)。关于这次  相似文献   

8.
这次暴雨,安康从6月8日18时43分开始到次日0时40分结束,共降水48.5毫米,其中20点以前降水量为42.6毫米,一小时最大降水量达40.5毫米。但降水范围小,强度大,分布不均,除汉阴35.7毫米外,其  相似文献   

9.
寿绍文 《气象》1982,8(12):6-7
1960年7月4日河北省境内发生了一条由南向北推移的飑线。当日14时31分飑线经过石家庄,16时08分经保定,18时40分左右到北京,22时50分过承德(图1)。 这条飑线长约一百多公里,移动路程约五百多公里,移速平均约为56公里/小时。飑线上地面风力较强,最大瞬时风速一般都在18米/秒以上,大风一般持续15分钟左右。当日飑线经过北京前,北京为微弱的南风,飑线经过时风力突然增强,但风向基本上没  相似文献   

10.
1概况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1995年6月27日下午13时35分至16时50分,根据各地气象台站危险天气报统计:郁南、云浮、新兴、四会、清远、高明、佛山和广州市近郊先后出现8级和8级以上雷雨大风,是当年产生强对流天气范围最大的一次。根据雷达连续探测,这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是产生在锋前暖区的一条南北走向对流回波带里。回波带子午后12~13时形成,14~16时达到成熟期,带的平均长度约160公里,宽度35公里,17时以后逐渐消亡,生命史7小时(见图1)。2对优回波带的演变及组结构2.l暖区回波带的形成与人字形回波6月27日凌晨,南岭山…  相似文献   

11.
庞大会  张健诚 《气象》1987,13(6):49-49
1987年3月26日上午,湖北省当阳县降落一场罕见的霰。9时18分,测站西南方开始闻雷,云层由南至北逐渐增厚,天色灰暗。10时25分开始降了约8分钟强度较大的霰,地面白茫茫一片。霰粒多呈球形,直径一般为6—8mm,最大达11mm。11时04分雷暴于东南方停止,至11时10分,降  相似文献   

12.
9月22—23日由于受16号台风倒槽和东风波的影响,温、台地区普降暴雨一大暴雨,尤其北雁荡山麓的乐清县,猛降特大暴雨。这次暴雨的特点是:强度大、时间短、雨量集中。从21日20时到23日20时,48小时内本站雨量达555.1毫米(个别地方达595毫米),其中22日08时至23日08时24小时降水量达474.9毫米;22日18时至(?)日06时12小时内最大雨量为399.3毫米;22日22时至23日04时六小时最大雨量为247.3毫米,23日1时零9分至4时零09分三小时最大雨量为146.0毫米。  相似文献   

13.
庄旭东 《广东气象》1996,(2):10-13,19
1过程概况1995年4月9日(简称“4.9”)下午,由于受高空低槽和华南静止锋的共同作用,在广东省郁南—德庆县—带形成的对流云团沿着西江流域向东移动并不断发展,到广州时达到最强。云团所经之处狂风骤雨,推广州天河观象台的观测,19时10分开始19m/s的大风持续约5分钟,最大阵风达24.2m/s;18时40分到20时30分并测得降水量为55mm。1995年4月19日(简称“4.19”)下午,由于受高空低相和冷锋的共同作用,在广东省封开~郁南县一带形成的雷雨云团沿着西江流域向东移动,并加强为一块宽150公里、长500~600公里、厚18公里的强中尺度对流…  相似文献   

14.
江西"98.6"连续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概述19980612-19980627全省出现了连续大暴雨。累计降水量达200mxn以上的有89县(市),400-600mm的有50县(市),600-800一的有25县(市),800-1000的有12县(市)。以横峰m29删为最大。南昌的天气雷达对这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跟踪观测。根据雷达探测得到的回波资料,对这次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2降水过程及天气形势简介为便于分析,根据天气形势和回被特征,将大过程分解为d次降水过程。门)第1次降水过程时间为06llTholo-0615Th205(月11日20时10分一6月15日22时05分,下类同)。此期间,先后有两个天气系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由日本久保田株式会社引进的一座蔬菜生产大温室,安装在北京市西郊四季青公社,已于1979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对于这样大的引进设备,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优越性,我们于1981年2月—1982年3月,对它进行了温、湿、光等主要小气候要素观测鉴定。  相似文献   

16.
谢光水 《气象》1988,14(12):27-30
一、雹暴概况 1982年5月27日16—21时,设在成都气象局温江的711天气雷达对成都地区出现的自东北向西南方向传播移动较典型的“复合单体”雹暴过程进行了跟踪观测。这次雹暴云初生于彭县白鹿乡和通济乡上空,从生成、发展、成熟直至减弱、消亡持续5个半小时,从17时至20时30分,间歇性降雹4次。形成雹云后,自东北向西南方向传播路径达120km,雹击最大宽度9—11km。此次  相似文献   

17.
台站观测环境改变对我国近地面风速观测资料序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大陆地区460个气象台站1971-2002年10m高度平均风速资料和2007年台站观测环境综合调查资料,根据环境评分分数、障碍物视宽角等影响地面观测风速的台站环境数据,将气象台站分为五类,分别对平均风速观测记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未迁移台站近地面平均风速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冬季平均风速相对减小的趋势最大、秋季最小;在影响风速观测资料序列的台站观测环境因素中,观测场周围障碍物视宽角最为重要,随着周围障碍物视宽角的增大,风速相对减小的趋势也变得更明显;台站周围障碍物视宽角对年和季平均风速减小趋势的贡献最大,约为三分之一。因此,观测环境变化对地面风速资料序列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飑,就是指突然发作的风强。其特征是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它往往是由同一气团内的单体或群体雷暴影响所致。6月1日我站观测到的情况就是很好的一例。 一、云天及气象要素演变 1、云天演变:08时前的几个小时观测记录均为Scop,Sctra。08时20分西北方向上开始出现积雨云,并迅速地向我站上空发展,至08时40分积雨云已布满全天,09时14分有雷暴出现,同时伴有大雨。 2、气象要素变化: 风的情况为:6~sC:0,7~sNNE:1,8~sNNE: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雹暴气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单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天气实况和卫星云图对1995年6月22日出现在北京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从单多普勒雷达资料反演出的水平流场和垂直气流结构可以看出这次过程沿着辐合带发生,垂直剖面上的气流有良好的组织,表现出强烈的旋转和上升。这种气流结构不同于传统的超级单体雹暴中的气流模式,有其局地地形特点。  相似文献   

20.
1986年6月中旬到7月中旬,采用飞机与地面定点测量,对上海地区SO_2空间及地面的分布、变化进行了观测研究,得出了如下结果:1.在降水较频繁的观测期间,上海近郊地面(龙华机场)SO_2的平均日变化呈一峰一谷分布,峰值在08时;约34ppb,谷值在02时,约10ppb,全天平均为18ppb。但在连续的晴天状况下,SO_2日变化呈二峰二谷分布,2.SO_2空间分布有两大特征。一是不稳定大气层结(晴天)下的向上递减型,1500m以下,城市比郊区大10ppb左右,1500m以上,市区、郊区的浓度趋于一致,相差只1—2ppb。二是层状云中SO_2浓度垂直分布先向上递增,约在1500m高度上达极值,然后又向上递减。3.资料分析发现,云中SO_2浓度越高的地方,云水的酸度也越大。4.冷锋,准静止锋天气过程,每次都伴随SO_2日均浓度分布曲线上的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