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独山子-安集海断裂单基线双分量斜跨断层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与断层走向斜交的、可以同时观测到垂直和水平距离变化的单基线跨断层观测仪器组对北天山地区的独山子—安集海断裂的现今运动特征进行了监测研究。结合独山子—安集海断裂10多年来的观测数据,求取了该断裂在无震蠕滑状态下10a来的运动特征和滑动速率,得到:独山子—安集海断裂的现今运动性质为逆冲左旋运动,断层垂直运动的速率为0.1056mm/a,水平左旋滑动速率为0.0123mm/a,断层以倾向运动为主,反映出该地区地壳变形以近南北向缩短为主。  相似文献   

2.
为了综合分析讨论鲜水河断裂带的三维运动与变形动态特征和地震危险性,利用川滇地区1999—2007和2013—2017 2期GPS速度场资料,反演计算了鲜水河断裂带的闭锁程度和平行与垂直断层的滑动亏损速率动态分布;利用布设在鲜水河断裂带附近的1980—2017年跨断层短水准资料,通过计算断层年均变化速率分析了断裂带垂直运动特征。GPS反演结果显示:1999—2007期鲜水河断裂SE段处于强闭锁状态,中段闭锁程度逐渐减弱,到NW段基本为蠕滑状态;2013—2017期鲜水河断裂SE段滑动亏损积累速率明显减弱,只有道孚—八美段之间有一小段闭锁较强,NW段依然大部分为蠕滑状态,只有炉霍SE部一段断层地表至10km深度闭锁稍有增强。水准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NW段侏倭、格篓、虚墟和沟普场地年均垂直变化速率较大,断层垂向活动较为活跃;SE段龙灯坝、老乾宁和折多塘场地年均垂直变化速率很小,断层垂向活动处于闭锁状态;汶川地震后断层垂向活动变化并不明显。综合分析认为鲜水河断裂SE段的地震危险性较高,而汶川地震降低了断层滑动亏损和应力应变能积累速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鲜水河断裂尤其SE段的地震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借助分布在北天山地区最新GPS点位的运动观测资料, 利用GAMIT/GLOBK数据处理软件获取了北天山地区现今地壳的运动位移场. 以该位移场为基础, 利用弹性半空间位错理论, 估算了研究区内博罗科努—阿其克库杜克断裂和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两条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速率. 结果表明: 博罗科努—阿其克库杜克右旋走滑断裂东、 西两段滑移速率的差异性不明显, 1944年3月10日乌苏南MS7.2强震发生后, 该断层现今表现为震后微蠕滑运动, 东、 西两段滑动速率均在1—2 mm/a之间; 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现今滑动速率为(5.6±1.0) mm/a.   相似文献   

4.
侯康明 《内陆地震》1999,13(3):215-220
断层走滑包括粘滑和蠕滑,前者是伴有强震发生的快速运动,后者则是一种缓慢的无震稳滑运动,这2种运动常随时间交替出现,共同构成了断层的基本运动方式,在利用断层滑动速率讨论大震重复率的问题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则是如何从总滑动量中分辨和划分出其中包包含的粘滑和蠕滑量,特别是对蠕滑量的划分,因为它直接影响大震重复率的正确性,笔者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昌马活动断鲜明的位移量进行了分级,确定出昌马断裂带全新以来  相似文献   

5.
滇西地区强震前兆源过程的力学模型与数值摸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有锦  晏凤桐 《地震学报》1996,18(3):309-318
云南西部地区的强震和大地震主要发生在一些板内大型走滑断裂带上,有一个10~20 km的深度优势层位;地震的破裂基本上是以走滑型破裂为特征.联系云南岩石层结构与动力学背景,我们认为,本区的地震可能有这样一种成核过程: 由于岩石层结构的层次性、非均匀性,在整个岩石层板块构造运动背景场中,可能会在岩石层的中深部形成局部剪应变集中区或滑动区,尔后这个剪应变集中区或滑动区沿着断层带边界向地表滑移扩展.当滑动由深部向浅部扩展时,滑动峰将遇到断层面上的最大抗剪强度区而被阻碍闭锁,形成一个地震活动空区.随着构造荷载的逐渐增加,滑动最终要向前扩展导致整个闭锁区的失稳破裂,产生大地震.给出了描述这个地震过程的一个简单的近似积分方程;数值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个向不稳定非线性加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地震前兆的形成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断层走滑包括粘滑和蠕滑,前者是伴有强震发生的快速运动,后者则是一种缓慢的无震稳滑运动。这2 种运动常随时间交替出现,共同构成了断层的基本运动方式。在利用断层滑动速率讨论大震重复率的问题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则是如何从总滑动量中分辨和划分出其中所包含的粘滑和蠕滑量,特别是对蠕滑量的划分,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大震重复率的正确性。笔者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昌马活动断裂的位移量进行了分级,确定出昌马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量大致可划分为5个级别:31~41 m ;25~31 m ; 15~22 m ; 8~13 m ;1~5.5 m ,同时依据古地震学方法并结合14C断代法及断层崖形成年代的数学模拟计算,求得全新世以来在昌马断裂带上共发生5 次古地震事件。在上述2 项资料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昌马断裂带的粘滑及蠕滑量进行了划分,并给出了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侧向侵蚀相关的走滑断裂滑动速率计算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滑动速率是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反映断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之一。随着测年技术不断发展和测年精度大幅度提高,全新世甚至千年尺度和百年尺度的年轻地质体的位错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断层滑动速率计算。用走滑断裂带上地质体实测年龄计算滑动速率,会受到2种因素影响:1)累积位移时间是否与所测地质体年代相符合;2)地质体位移形成过程中会受到侵蚀。在利用全新世地质体计算断层滑动速率时,应将侧向侵蚀的影响剔除。因此,文中提出1种计算走滑断层滑动速率的新方法——差值法。走滑断层上河流阶地演化与断层位错分析表明,在阶地拔河高度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阶地拔河高度与年龄按比例进行计算。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计算滑动速率的精度,但是需要至少有3级不同阶地的拔河高度、年龄以及位错信息。若阶地拔河高度近似呈等差排列,即各级阶地上侧向侵蚀量近似相等的情况下,利用高-低阶地累积位错量之差与对应阶地年龄差来计算滑动速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上述2种因素对滑动速率的影响。应用差值法计算得到阿尔金与昆仑断裂的滑动速率为4.7~8.8mm/a,与前人获得的地质学滑动速率、测地学滑动速率、缩短速率以及强震复发周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洗马林断裂为洗马林-水泉断裂的西北段,是洋河盆地北缘断裂带的组成断裂之一,位于张家口-渤海断裂构造带与山西断陷盆地带的复合部位,其构造几何和变形特征是研究两大构造带相互作用的良好素材。文中采用地质地貌调查和地球物理探测等手段对该断裂进行探查和研究,阐述了断裂的几何展布、构造特征与活动性,分析了其与邻近断裂的构造关系,讨论了其在洋河盆地北缘断裂带中的变形转换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洗马林断裂是1条以走滑为主、兼具逆冲的断裂,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和全新世期间的垂直滑动速率分别为0.17mm/a和0.25~0.38mm/a,水平滑动速率为0.58~0.67mm/a和0.50mm/a。断裂由NW向的主体断层和NE向的次级断层交替组合形成,NW向断层表现为高角度逆左旋走滑,NE向断层显示出正断活动,2组构造具有特定的构造几何关系,运动方式和变形特征相互匹配;在洋河盆地北缘断裂带的活动过程中,NW向的洗马林断裂起到了类似转换断层的变形转换与应力传递作用,其左旋走滑活动使得两端的NE向正断层活动得以协调进行。  相似文献   

9.
断层地质位错模型的局部重力异常稳健反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建梁 《地震学报》1998,20(1):86-95
理论分析和观测实践表明,断层位错会引起断层周围局部重力场的变化.长期重复的位错事件引起的重力变化以局部布格异常积累起来,成为断层历史活动的证据,也为古地震的研究提供了一条途径.本文研究了利用局部重力布格异常反演断层古地质位错的方法.为了消除局部重力布格异常中与断层运动无关成分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提出了稳健非线性反演方法,并构造了相应的稳健算法.模拟算例表明,阻尼最小二乘和贝叶斯最小二乘由于受含粗差数据的吸引而偏离其真实解,数据受粗差污染的程度越重,偏离越严重.相对地,用本文提出的稳健-阻尼和稳健-贝叶斯反演的结果,即使50%的数据受粗差污染,仍能与不受粗差污染数据的反演结果保持一致.这说明本文所提出的稳健反演方法是有效的.滇西洱海周围断裂的古地质位错模型反演结果表明,苍东北和洱海断裂是以正倾滑为主的断层,错动量为4~5 km,苍东南断裂的倾滑相对较小.反演结果的理论值与局部重力场的拟合程度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0.
文中总结了基岩断层带黏滑与蠕滑的地质标志与岩石力学实验证据,分析了控制黏滑与蠕滑的物理机制。断层带内的矿物组成、矿物变形机制、流体作用和断层带变形方式等是控制黏滑与蠕滑的主要因素。富含黏土矿物的断层泥具有速度强化型摩擦滑动,控制着断层蠕滑,而以方解石、石英、长石及辉石等造岩矿物为主的断层泥在大陆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条件下具备黏滑条件。脆性破裂伴随的扩容过程是断层黏滑的必要条件,而压实、碎裂和塑性剪切变形形成的叶理和小褶皱对应于蠕滑。在流体作用下,压溶使孔隙和微裂隙愈合,有利于断层强度的恢复和断层闭锁,既是断层发生不稳定滑动的根源,也是断层带局部存在高压流体的条件,而在流体作用下的退变质反应与水解反应生成黏土矿物和层状及环状硅酸盐矿物,不仅降低了断层带的强度,还导致断层向蠕滑转变。断层带内均匀分布多个剪切面和较宽的变形带对应于蠕滑,局部化的R剪切及Y剪切、窄变形带和摩擦镜面对应于黏滑。  相似文献   

11.
鲜水河断裂带是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的大型走滑断裂,地震活动性高,其炉霍—道孚段是少数观测到蠕滑现象的段落之一,但目前尚缺乏高分辨率大地测量数据的约束研究.本文综合利用InSAR和GPS观测数据研究炉霍—道孚段的运动特征,提出一种适用于研究震间形变的InSAR和GPS数据融合方法,将InSAR速度场和GPS插值速度场转换至平行断层方向,利用抽样统计方法去除GPS参考框架影响,在数据融合过程中,注重保留远场构造运动特征和近场高分辨率形变信息.建立包括浅层蠕滑、中间闭锁单元和深部滑动的断层运动模型,以融合的形变速度场为约束,利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反演炉霍—道孚段断层滑动速率、浅层蠕滑特征和闭锁状态.InSAR速度场剖面分析结果表明:炉霍—道孚段地表蠕滑特征明显,沿走向方向存在差异,炉霍段蠕滑速率明显低于道孚段,表现出从北西至南东速率逐渐增大、减小、再次增大的变化特征,断层左旋蠕滑速率在1.0~5.2 mm·a~(-1)之间;断层运动模型反演结果表明,炉霍—道孚段蠕滑深度为~9.8 km,浅层蠕滑速率为3.27~4.18 mm·a~(-1),断层深部滑动速率为8.12~9.30 mm·a~(-1).炉霍段地震复发周期为370~410年,闭锁层厚度~1 km,地震危险性较低.道孚段地震复发周期为59~65年,存在厚度~7.5 km的闭锁区,可积累足够的应变,浅层蠕滑释放的能量为~1.32×10~(16) Nm·a~(-1),占构造运动加载积累能量的23%~38%,1981年道孚6.9级地震以来,闭锁区近40年积累的地震矩达到3.62×10~(17)至7.88×10~(17) Nm,相当于一次M_W5.6~M_W5.9地震的能量,其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野外地质调查资料为依据,利用地质的方法,讨论了昌马断裂东段的断层崖特征、断层位移量和沿昌马断裂带的古地震证据,确定了断层崖年龄和断层活动速率,粗略地估算了大震复发周期。研究结果表明自全新世以来北东东向断裂的活动性质由压性变为左旋张扭性;断层崖是断裂左旋张扭性活动的结果。断层的水平位移具有分级特点,断层崖具有两个明显的坡度中断,其形成年龄分别为12760年和1880年。公元104年前后,沿昌马断裂可能发生过一次7~7(1/2)级地震,大震复发周期为2620年(考虑蠕滑)和1500年(不考虑蠕滑),12760年和1880年以来的断层水平运动速率分别为4.5毫米/年和6.5毫米/年,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之比值为4.7。  相似文献   

13.
临潼-长安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潼-长安断裂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以期掌握其最新活动年代和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该断裂总体走向NE,以张性垂直运动为主,断面明显错断了黄土中的第1层古土壤S1,说明其晚更新世以来仍在活动,并且北段和中段的活动性比南段强,但是错距大多<2m,滑动速率较小,考虑到临潼-长安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其整体活动性应该比我们计算得到的局部断层滑动速率大得多。断层错距自上而下成递增趋势,并且根据不同地层年代计算出的滑动速率基本一致,因此该断裂带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极可能以垂向蠕滑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并结合人工探槽资料和~(14)C地质年龄数据,对本段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断裂运动、滑动速率与古地震问题进行了讨论,得出下面的初步认识;①昌马断裂带东段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断裂运动特征以反时针走滑活动为主兼有倾滑活动,其平均滑动速率>2.13毫米/年。②1932年的地震断裂运动与基底断裂断面倾向南的压性断层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从晚更新世晚期就已开始。③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本段断裂发生过三次强震事件。三次强震事件的年代为:Ⅰ<24850年;5095年<Ⅱ<Ⅰ;第Ⅲ期即1932年地震。  相似文献   

15.
昌马断裂带断层岩研究及其粘滑,蠕滑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断层岩的分布、内部结构、宏观变形及断层泥中石英颗粒形态、表面特征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昌马断裂带粘滑、蠕滑特征。同时指出,昌马断裂带虽以粘滑运动为主,但仍伴有一定量的蠕滑活动。  相似文献   

16.
西南天山地表三维位移场及断层位错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2—2012年间西南天山GPS观测和2003—2009年EnviSAT卫星InSAR图像,构建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间(喀什坳陷)震间变形的三维位移场,约束区域内滑脱断层运动模型.结果显示:位于喀什坳陷基底与沉积盖层间埋深为12~18km的主滑脱断层进入西南天山(迈丹—喀拉铁克断裂带以北)沿高角度断坡深入天山底部至23~33km,并北倾1°~2°延伸至天山内部,从完全闭锁到自由蠕滑,滑动速率9~10mm·a-1.依据断层位错模型,1902年阿图什M8大地震可能从铁列克断层根部23km左右开始破裂,沿高角度断坡断层扩展25~30km的距离至科克塔木背斜南翼托特拱拜孜—阿尔帕雷克断裂.1902年阿图什地震可能导致阿图什背斜下方埋深2~12km的高角度断坡断层以2~3mm·a-1速率持续蠕滑,蠕滑过程释放的应力等价于一次Mw6.7左右的中强地震,西南天山及喀什坳陷基底滑脱断层控制了西南天山及前陆地带的现今变形和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7.
向志勇 《内陆地震》1994,8(1):21-27
新疆南疆重镇库尔勒市及附近地区,至少分布着9条颇具规模的活动断裂。尤其斜切库尔勒市区北部的库尔勒断裂,新活动十分强烈。库尔勒断裂东段与兴地断裂西段很可能是连通的一条地震破裂段,两者均存在着丰富的多期次古地震事件的遗迹,为较稳定的断层“破裂单元”。该破裂段上现代地震活动异常平静,但发现了明显的蠕滑错开形迹。这种地震的发生与断层滑动不协调现象,说明断层运动受到了抑制,能量在某处得以积累,有酿成大震的条件和危险。  相似文献   

18.
野外考察和室内综合分析表明,日本中央构造线的右旋位错自上新世以来一直延续至今.资料表明,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位错速率达6 .1 m m/a .高滑动速率而近1 ka 来无强破坏性地震发生的事实意味着该断裂现今可能处在蠕滑运动为主的相对稳滑状态.断裂带结构简单、走向稳定、高角度而无横向断裂切割等特点有利于断裂的蠕滑运动.  相似文献   

19.
唐山地震发震断层运动学特征与大震重复周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洁  巫映祥 《地震学报》1997,19(6):566-573
根据断层深部不均匀滑动反演方法,利用6期大地形变资料,反演计算了唐山地震断层在震前、震时、震后共5个不同时间段的运动状况.其结果体现了地震断层由震前加速运动、震时突发错动到震后松弛、调整,趋于稳定的运动过程.进而利用地震断层的滑动与应变能的关系,估算了唐山地震的复发周期.   相似文献   

20.
郯庐断裂带白山-卅铺段第四纪以来的活动习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构造地貌遥感解析,发现郯庐断裂带沿庐江白山到桐城卅铺一线显示1组平行断层,现场地震地质调查验证其为1组活动断层。通过断层剖面观测、样品采集及样品测试分析和宏微观构造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在白山—卅铺一带第四纪以来仍具有黏滑、蠕滑交替的变形活动。其中,在柯坦—卅铺一带,最年轻的水系被NE向断层组右旋扭折,其断层物质的微观观测和测龄结果表明该断裂段第四纪时的活动具有脆、塑性过渡变形特征,强烈活动时间处于早、中更新世;而白山剖面断层泥年龄测试结果则反映相应断层段在中、晚更新世曾有过较强烈的活动。断层泥超微(SEM)和显微观测结果亦表明该断裂段曾发生黏滑、蠕滑交替的构造变形事件,且表现为先黏滑后蠕滑;结合水系呈现缓慢扭折表征,近年来沿断裂有不少微震发生,表明郯庐断裂带在白山—卅铺段的最新滑移方式主要表现为蠕滑,也就是说,该段积累的应力以蠕滑或微震等方式缓慢释放,据此推测未来一定时期内不易孕育强烈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