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重点介绍了目前中山站气象预报使用的各种数据资料,包括实况分析和数值预报产品;从天气学方面分析了影响站区天气的不同尺度天气系统和天气形势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利用各种预报及实况信息,得出中山站地区短期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归纳了中山站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步骤;最后以中山站冬季典型的晴天、降雪和雪暴天气过程为例,总结了3种天气过程的预报经验:当中山站附近地区受高压控制时,天气晴好,气温下降;当气旋锋面扫过站区时产生降雪,气旋减弱填塞以后,降雪过程结束;当站区东部存在阻挡气旋东移的高压坝时,气旋会对站区产生持续的影响,带来极低能见度的雪暴天气。本文对南极沿岸科考站天气预报业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翟兆锋 《海洋预报》2008,25(1):41-46
本文主要介绍2006年中国第二十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中山站越冬气象考察期间进行地面气象常规观测,从取得每日四次的观测资料中,对该地区的气压、气温、风、相对湿度、日照等主要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历史(1989~2005年)平均资料进行对比,可以大致看出中山站地区的气候概况,得出2006年一些天气特点,将有助于了解和研究南极气候概况,对南极科学考察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极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进入南极半岛的重要门户,岛上智利马尔什机场全年通航,各类飞行活动频繁。根据中国南极考察航空计划,中国南极飞机不久将飞临此地。文中根据长城站多年气象观测数据(1987—2012)统计分析了该地区与航空飞行相关的气象要素特征和不同季节的天气条件,这些结论可作为制定飞行计划,制作航空气象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杨威 《海洋世界》2006,(10):45-48
格罗夫山考察队圆满完成计划任务,起程返回中山站 进入2月,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天气情况与1月相比,逐渐变得恶劣起来。不但气温下降得比较厉害,大风和大雪天气逐渐增多,而且白天慢慢变短,黑夜开始逐渐增长,基本不具备野外作业的条件。但是,满载祖国和人民希望的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格罗夫山队于北京时间2006年2月10日在东南极内陆冰盖格罗夫山地区安全、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开始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的征程。格罗夫山队11名队员在站区进行简单的休整后将陆续登上“雪龙”船,等候其他队员上船后一同返回祖国。  相似文献   

5.
格罗夫山考察队圆满完成计划任务,起程返回中山站进入2月,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天气情况与1月相比,逐渐变得恶劣起来。不但气温下降得比较厉害,大风和大雪天气逐渐增多,而且白天慢慢变短,黑夜开始逐渐增长,基本不具备野外作业的条件。但是,满载祖国和人民希望的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格罗夫山队于北京时间2006年2月10日在东南极内陆冰盏格罗夫山地区安全、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开始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的征程。格罗夫山队11名队员在站区进行简单的休整后将陆续登上“雪龙”船,等候其他队员上船后一同返回祖国。  相似文献   

6.
姜德中  钱平 《海洋预报》1993,10(2):33-39
在南极中山站进行首次气象考察,主要开展了地面气象观测,日常气象预报,海冰分布及海冰厚度测量等工作。 地面气象观测的项目有气温、气压、空气湿度、云量、风向风速等。我们将地面观测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邻近的外国站多年平均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得出了1989年中山站地区气象要素分布的特点 利用中山站当时现有的仪器设备,逐日接收了由苏联青年站播发的地面传真天气图,高空500hPa天气图,卫星云图分析等资料。首次开展了中山站地区夏、冬两季天气预报。并总结分析了西风带中极地气旋影响中山站时的路径特点,初步探讨了东南极下降风的发生及其强度变化的基本规律。这些资料对从事南极考察的气象专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翟兆锋 《海洋预报》2002,19(2):47-53
本文主要介绍了2000年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队在中山站进行气象考察期间,用获得的现场观测资料,对中山站地区的气温、气压、大气湿度、风向风速等主要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与中山站过去十年的气象要素平均值进行对比,得出了2000年中山站地区气温偏高、大风日数和日照时数多、海冰解冻早等特点,有助于了解和研究南极气候概况。  相似文献   

8.
杨威 《海洋世界》2006,(4):42-46
走进中山,感受南极圈内中国第一站如果从空中俯瞰拉斯曼丘陵,在南纬69°22'、东经76°23'位置的南极荒原上,你会发现一片红黄相间的建筑群在皑皑白雪之中显得格外鲜艳夺目。这里就是中国南极科考工作者心中的“家”,是他们的“圣地”——中国南极中山站。这里也是中国南极科考事业开始20年来,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真正建立在南极圈内的考察站。从亚南极到东南极:艰难的建站历程中山站位于拉斯曼丘陵北端,面向普里兹湾,背靠埃默里冰架和格罗夫山脉。这里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3.6℃,连续极昼时间54天,连续极夜时间58天,最大风速43.6米/秒。虽然…  相似文献   

9.
2002~2003年南极中山站地区风要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许淙  万军  吕非 《海洋预报》2004,21(4):28-34
利用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南极中山站24个月的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形势图,对中山站地区的风要素特征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研究,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该地区的风向,风速的分布特征以及风向与风速相互间的变化规律,确定了不同季节的盛行风向,初步探讨了风要素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所得结论对了解该地区的天气变化特点,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以及对中山站发展设计规划的制定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月 中国南极长城站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建设成功。1月1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中国南极中山站的卫星网络通讯系统也即将建成,这将有效解决我国南极两站接通互联网、电话通讯和科考数据实时传输等方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第四次南极考察长城站越冬队极地海洋气象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文义 《海洋预报》1993,10(2):24-32
本文介绍了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在长城站进行气象考察期间,从获得的每日四次现场气象观测资料经统计分析,得出了1988年长城站地区气象要素分布特点。 利用长城站现场气象观测资料及接收到的地面天气图和卫星云图,开展了对长城站地区天气预报工作。并总结了影响长城站地区天气系统和出现的天气及影响长城站地区的气旋路径。对今后有关人员作好站区天气预报和科学考察工作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李凯 《海洋预报》2011,28(5):82-88
利用第25次南极考察队获取的中山站海洋、气象考察资料,结合中山站过去20年的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2009年中山站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等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同时围绕互联网络带来的预报手段的进步、预报能力的提高等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天气预报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在平行轴螺旋桨式风传感器的基础上,制作一个安装于螺旋桨式风传感器风速轴组件上的防冻雨装置,通过这种技术改进,使得改造后的风传感器能在冻雨天气下正常观测,并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展了现场试验。通过数据检验分析,改造后的风传感器可有效提升数据可用率,提升了观测连续性,减少了人力劳动。本改进技术对极地地区、我国贵州省等冻雨灾害多发地区的气象观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第22次南极长城站越冬气象考察所获取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着重分析了2006年长城站的气压、气温、地温、降水、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特征,并同1985~2005年的多年统计值进行了对比。所作分析有助于了解和研究南极长城站地区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林  蔡德培 《海洋预报》1994,11(1):55-62
本文通过对第九次南极考察“极地”船航渡期间,气象保障工作的总结,用天气学方法分析了航线上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重点分析了南半球,南极地区的天气系统-绕极气旋和南极大陆冷高压对航线的影响,希望对今后南极考察航线预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The synoptic analysis of sea fog in western Antarctic sea region is mad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in the Chinese Antarctic station, Great Wall Station, from December 1994 to November 1995, and the facsimile weather charts issued by Chile. It is found that more than 90% fog in this region is the advection cooling fog. Also, the synoptic mechanism of the fog creation and distinction is discussed by analyzing the pressure field, the temperature field and the upperlevel stratification. Finally,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forecasting fog is pointed out.  相似文献   

17.
湄洲湾海雾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福建湄洲湾1985-1992年海雾的气候特点,发现79%的海雾发生在2-5月。应用中国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出版的历史天气图,对本区海雾进行天气学分型,结果表明,有89%的海雾出现在锋面偏北,南高北低,东脊型中,利用850hPa天气型的消空条件,结合气象因子和单站资料,得出了湄洲湾海雾的短期预报指标,并建立了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水文气象要素因子的变化趋势预测南海区赤潮的发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有关文献指出:“赤潮发生起因因种而异……,但大体上气候气象条件诸如温度、风力、风向,季风转换、气-压等;海况、潮汐、流等以及海水的理化特征,如盐度、营养元素等,这些皆会成为某种赤潮爆发的因子或诱导因素”。根据赤潮监控区监测资料分析: 在南海赤潮多发区,海水富营养化条件已经具备,因此气象、水文要素条件就成为赤潮爆发的重要启动因子,而大气环流的维持与变化决定了气象、水文要素因子的稳定与变化,然而根据赤潮生物培养试验,从初期繁殖到后期的爆发性繁殖,直至达到赤潮生物密度,这一过程一般都需要4-5d的时间。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近10a的赤潮发生个例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其生成前期的大气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要素,分析出赤潮生成前期的环流模式和筛选出诱发赤潮爆发的重要因子,并以此来作为预报赤潮生成的方法。依照此方法对2003年的赤潮进行预报,其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从南极乔治王岛地区各国考察站获取的各种气象资料,从业务需求入手,介绍了该地区的天气预报业务概况,并总结了一些重要天气现象的特征和预报技术。作者认为架设先进的卫星通讯系统,以有效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气象资源,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是南极地区天气预报业务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舟山海域春季海雾发生规律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1990-1999年春季发生在舟山海域海雾的气候特征、环流背景及成因,归纳出春季海雾形成前的3种天气形势:倒槽前部型、高压底部型、入海高压后部型。在对海雾生成时的要素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春季海雾发生的一般规律,为海洋预报和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