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2006-2009年吕泗渔场海洋学调查和已有相关研究相结合.综述吕泗渔场的地形、地貌、水团与温盐要素特征和渔业生物多样性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述吕泗渔场帆张网、坛子方、洋方网、深水方、单根方主要定置渔具的分布及其渔获性能,并进一步阐明辐射沙脊是该渔场最突出特点,适应该地貌开发出不同类型网具的有效性与多样性.吕泗渔场当前定置网具属过量发展,渔业资源已衰退,应该加强管理和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东白令海形成刺黄盖鲽渔场的海洋学特征,并结合现场调查的标样侧重分析了刺黄盖鲽的渔业生物学特征,本文还概略地讨论了该鱼与渔业资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海洋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变化,不仅体现了海洋次级生产力变化的情况,而且在海洋生态系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生态特征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浮游动物,还可用作区别海区水团或海流的指标生物,或监测海水污染的指标种。因此,浮游动物调查已列为海洋学综合调查、渔场和污染等调查中不可缺少的项目。所获资料数据对开展海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的浮游动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引言 海洋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变化,不仅体现了海洋次级生产力变化的情况,而且在海洋生态系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生态特征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浮游动物,还可用作区别海区水团或海流的指标生物,或监测海水污染的指标种。因此,浮游动物调查已列为海洋学综合调查、渔场和污染等调查中不可缺少的项目。所获资料数据对开展海区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系统及研究水系性质等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黃、东海底栖动物区系的特点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中国海底栖动物的研究过去做得很少。解放前仅张玺等(1935,1936,1949)在山东半岛附近作过一些调查。解放后,随着海洋学和渔业研究工作的发展,才逐步展开了底栖生物定量和定性的调查研究,近年来,日本的一些水产研究机构,由于渔捞上的要求,也在黄、东海进行了一些调查,但已发表的论文很少,仅有松井魁和高井彻(1950,1951)根据渔捞拖网资料所做的黄、东海大形底栖动物群落和数量分布的研究(缺少种类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海表面温度的遥感反演及精度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表面温度(SST)是海洋-大气系统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物理量。SST为海洋学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指示量[1],在海洋捕捞中SST是寻找中心渔场的指标之一,可为渔业部门提供鱼类的回游路线和渔场的位置信息[2]。SST制约着海面和大气的热量、动量和水汽交换,是研究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3]甚至台风移动路径[4]等气象学课题的一个重要因子。因此,SST在海洋学和气象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SST对海洋运输、海洋污染、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海滨核电站建设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也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协作,于1975年和1984年分别对台湾海峡24°N 以南的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和24°-27°N 的闽中-闽东渔场(以下简称海峡)进行了地形和底质调查(图1)。本文依据这两次调查所得资料,对台湾海峡及其附近的地形和沉积特征作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徐立 《海洋科学》1992,16(3):66-66
由洪华生等著的文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系研究》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文集反映了1987~1989年厦门大学海洋系、亚热带海洋研究所、福建海洋研究所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联合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系进行调查的研究成果。录用77篇论文,计103万字,内容十分丰富,通过多学科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到2000年,世界鱼类的总捕捞量将达9710万吨;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传统渔场中捕捞对象的增产潜力已经不大。为了满足世界对鱼类的需求量,应该开发新渔场和发展养殖业。通过开发新渔场,估计可增产3000万吨左右;通过发展养殖业,预计可增产约3000~4000万吨。因此,在今后20~30年内,世界渔获量有可能增加一倍,但要把这个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必须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技术和渔业海洋学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海洋渔情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东海黑潮锋的海洋学特征,讨论了它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指出东海黑潮锋属中强度锋,为较强的水平温度梯度所标志;当锋的强度有较大的增强时,锋的位置也发生较大的迁移;锋与东海中部渔场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黄海水产研究所“ 北斗”号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船 1985年 1月和 3月的温、盐及鳀鱼资源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南黄海和东海水文状况及其与鳀鱼渔场的关系。提出了鳀鱼越冬期间的适温范围大约在8°—15℃之间,最适水温为 10°—12℃。中心渔场多位于水温为 11℃左右的暖水或冷水舌的舌锋区,并随 11℃水舌的变动而发生渔场位置的变化。这一结果对有效地开发利用鳀鱼资源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国家"973"项目资料和历史资料为基础,研究了黄海南部水域渔业海洋学特征、蓝点马鲛洄游行为及与渔场形成、渔期更迭关系.侧重分析2006和2007年春季水温年际变化对蓝点马鲛渔场、渔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2006年冷春,2007年黄海南部水域升温较早,渔汛盛期出现于4月25日,较2006年的5月1日左右明显提前,10℃等温线分布是早春南黄海蓝点马鲛鱼群分布与形成渔场的重要因子,而密集中心渔场往往出现于5月初;文中还讨论了南黄海大沙和吕泗渔场的性质特征,以期为蓝点马鲛渔情预报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92年5月和9月,韩国仁荷大学校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所1992年9-10月在南海调查所获资料及双方过去积累的多年资料进行多学科研究。首次编绘出潮能分布图和渔业捕捞,水产养殖图,取得的新进展和结果烛海洋学研究,资料开发和渔业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1 鳀鱼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1.1 鳀鱼资源丰富,年可捕量庞大 鳀鱼是东、黄海区(含我国近海)尚未充分开发的中、上层小型鱼类。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黄海水产研究所连续多年对东、黄海区鳀鱼资源的调查评估,蕴藏量在280~430万吨,最大年可捕量在50~70万吨,并已基本探明鳀鱼越冬、产卵、索饵渔场分布范围及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对东海区的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其分布研究报告之一。1984年6—7月和1984年12月—1985年1月,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第一海洋研究所对东海黑潮流域进行了两次大范围的综合性调查。调查范围25°00′—33°00′N,128°30′E以西。东海海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渔场之一,每年鱼获量居我国首位。研究东海区的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对我们查明东海区鱼类分布范围以及生长繁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我国的渔业生产和发展将起到一定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十分重视东海区鱼卵、仔鱼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国家海洋局在北京召开了海洋渔场环境航空遥感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论证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家计委、总参作战部、海军航空兵部、海航独立二团、农牧渔业部水产局、农牧渔业部渔政渔港监督局、农牧渔业部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东海渔业指挥部,大连、天津、烟台、上海、宁波海洋渔业公司,舟山地区水产局,黄海、东海、山东、江苏、浙江海洋水产研究所,水科院渔机所,福建驻浙江渔业指挥部和国家海洋局系统有关单位领导、专家和科技人员,共62人,会议由国家海洋局调查指挥司司长  相似文献   

17.
水产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发展与生产的盛衰息息相关。当水产生产蓬勃发展时会刺激和带动水产科学的发展,而水产科学的进步反过来也会促进水产生产的发展;而当水产生产衰退或徘徊时,水产科学受其影响也会停滞不前。水产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涉及的面很广,其基础扎根于生物学、生态学、海洋学、化学、物理学、气象学、航海学、机械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也带动了水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说明了在当代海洋学研究中,海洋学数据的自动化记录和处理的全过程.重点阐述了现场调查中数据的初步整理和实验室中数据的再处理.并从海洋学研究的角度,对软件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种种要求.强调了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及其软件研究和开发在现代海洋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为了实现海洋科学的现代化,软件开发这个重要任务,应由海洋学和计算数学工作者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19.
最近20—30年来,在物理海洋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先决条件是卓有成效地发展新型海洋学仪器、设备,改进观测、调查、资料处理方法,其中包括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计算技术。诚然,人们通常认为物理海洋学是在一定量的实验数据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正是使用卫星红外线辐射扫描器所获得的有关海洋表层热状态的新的珍贵资料才大大促进了研究涡流、峰、内波以及表面现象的理论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美国轰炸伊拉克和南联盟等地区性战争中,人们深切体会到军事海洋学在未来局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降落在伊拉克和南联盟的导弹中,就有从军用舰艇上发射的巡航导弹。国外有报道称,美国轰炸中国驻南使馆的导弹是美国舰艇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海洋学知识告诉人们,舰艇导弹命中率的高低与军事海洋学研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