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利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CPSHA)方法,对山东某场地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通过对该场地划分潜在震源区,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及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分析地震危险性概率,基本确定对该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起主要贡献的几个潜在震源区及贡献值,并确定该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水平向基岩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结果发现,CPSHA方法以具体的构造尺度和更加细致的构造标志来划分潜在震源区,使潜在震源区规模缩减,从而更能反映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俯冲带潜在震源区离散化方法及考虑俯冲带高震级地震震源破裂面和震源深度的场点地震动计算方法,推导了俯冲带潜在震源区地震危险性计算公式,并使用中国海域及邻区地震危险性模型进行地震危险性试算.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考虑俯冲带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危险性算法能够实现场点地震危险性计算时对俯冲带高震级地震震源破裂面和震源深度的...  相似文献   

3.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不确定性的概率分析及其估计陈汉尧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从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潜在震源区参数的估计到衰减关系的选择等,每一步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合理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应是概率性的。常用的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只考虑了实际存在的一部...  相似文献   

4.
在沈阳市中心选取一个场址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分别计算0s、1.0s和6.0s周期下沈阳附近各潜在震源区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贡献量。计算结果说明在短周期时对场址贡献最大的是沈阳潜在震源区,长周期时对场址贡献最大的是海城潜在震源区。研究不同周期时贡献量最大的潜在震源区,符合工程实际情况,使最终确定的地震动参数更为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5.
汪梦甫 《地震工程学报》1993,15(1):72-74,88
本文将潜在震源的不确定性分为震源类型与震源几何尺度的不确定性两类,用逻辑树方法概括了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各种可能方案,并据此给出了考虑潜在震源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的计算步骤。用本文的方法对上海市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与参数确定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动预测模型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两个核心。在新版地震区划图中,依据板内地震活动空间不均匀性分布的特点,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中采用了由地震统计区、背景潜在震源区和构造潜在震源区构成的三级层次性潜在震源区模型,并构建了相应的地震活动性模型。本文在论述CPSHA方法及其地震活动性模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的三级潜在震源区模型的构成、地震活动性假定和基本特点,同时,也对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的重要参数确定思路、方法与结果进行了介绍。本文将为更好地认识与理解我国新版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彭亮  吴彬  沈军  唐丽华  陈建波 《内陆地震》2008,22(3):234-242
利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对大(Ⅰ)型一等工程-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所在的场址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该拟建工程场址所在的西昆仑地震带是新疆境内地震活动强度最高、频度最大的地震带,拟建工程坝高库大,为了进行准确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本研究根据区域地震活动性及地震构造研究成果,确定了地震活动性参数,按照构造类比、历史地震重演原则划分了潜在震源区;在分析了区域地震活动环境和地震构造等因素后,综合评价其对场地地震危险性的影响;根据确定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及地震带、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应用概率方法计算得出了场地不同概率水平的水平向基岩峰值加速度。其结果做为适合该水库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结论,用于指导工程选址、设计、抗震设防。  相似文献   

8.
目前进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中, 潜在震源区范围和震级上限的确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采用二级划分和三级划分潜在震源区的方法, 对潜在震源区范围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 用震级上限的单边正态分布模型代替固定的震级上限模型, 分析了这种改进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及其工程意义。 结果表明, 用三级划分潜源的方法代替二级划分潜在震源方法可降低局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对于在潜在震源区附近选址和降低工程成本有重要意义。 震级上限的改进, 使得地震危险性降低, 这对百年使用年限的工程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上海及邻近区域划分的46 个潜在震源区,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计算上海中心地区基岩地震动参数,分析对反应谱不同周期起主要影响的潜在震源区,并研究主要潜在震源区对不同周期反应谱的概率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长周期反应谱,远距离高震级潜在震源区概率贡献随着周期的增加而增大,甚至超过场地所在潜在震源区的概率贡献;在上海地区进行长周期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应充分考虑150 km以外的高震级潜在震源区的影响;对于上海地区的超高层建筑等长周期建筑物而言,长江口、南黄海等地区的地震影响风险较大,郯城地区的地震影响也不容忽视,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潜在震源区的判定是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的基础,潜在震源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的合理与否;本文采用多维实测数据类似性和差异性相对识别的ISODATA算法,对兰州——古浪地区的潜在震源进行了识别,给出了该地区的潜在震源区及其震级上限,为潜在震源区的综合判定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使得潜在震源区的综合判定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论发震构造特性在潜在震源区参数确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本刚 《地震地质》2004,26(4):750-760
发震构造特性是潜在震源区划分及其地震年发生率确定的重要依据。潜在震源区除了反映“未来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的内涵外,还应反映高震级档地震具有相似复发特征的涵义。由于在地震活动性参数统计单元内,有一些具有不同本底地震的活动构造块体,为更好地反映地震活动的空间不均匀性,考虑潜在震源区的三级划分是有必要的。通过分析潜在震源区内高震级档地震的复发特征,计算预测时段内潜在震源区的高震级档地震的发震概率,采用预测时段内概率等效转换获得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方法,有助于在中国地震危险性分析框架内考虑潜在震源区的强震复发特性。另外,文中还对潜在震源区内特征地震次级震级档频度不足的特性和发震构造上强震非均匀性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确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方法有2种,即潜在震源区划分法和格点空间光滑法.本文针对格点空间光滑法,重点介绍了高斯空间光滑法及其改进后的方法,并对比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然后以华中为研究区,分别采用高斯空间光滑法和潜在震源区法建立地震活动性模型计算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并利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计算地震危险性,对比两种方法所得区划结果的差异并分析了引起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空间光滑法适用于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危险性或由背景地震引起的地震危险性的计算;潜在震源区划分法适用于考虑明确的发震构造的地震危险性.将2种方法相结合,综合考虑地震和已知构造信息是判断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危险性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潜在震源区内部非均匀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胥广银  高孟潭 《中国地震》1996,12(3):294-299
潜在震源区是未来可能的震中集合体。我国目前采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一般采用面源模型,潜在震源区面积平均约占3×103—4×103km2。假定地震危险性在潜在震源区内的分布是均匀的。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较大面积的地震均匀分布模型对地震危险性的估计过低。本文利用全国地震烈度区划采用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模型和地震数据,统计了历史地震震中在潜在震源区内的空间相对分布情况,给出了潜在震源区内强震非均匀分布的定量描述方法和初步研究结果。应用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给出更科学、合理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关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玮琼  吴宣 《地震学报》2006,28(3):269-276
为进一步揭示地震统计区划分、潜在震源区划分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三者的关联性,在100deg;E~120deg;E和29deg;N~42deg;N范围内,寻找出21个位于不同位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场点,研究在非均匀分布与均匀分布两种模型下,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对这些场点危险性估计的影响. 综合本次与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地震统计区划分方案会改变一个统计区所包含的地震资料,加上地震统计时段选取的不确定性,会导致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变化越大,均匀分布模型对场点危险性估计所产生的不确定影响也越大,也即地震统计区划分环节起主要作用. 在一个地震统计区内,划分潜在震源区和空间分布函数的不等权分配,提高了有可能发生大地震地方及其附近地区地震动参数的估计值. 在这些地方,潜在震源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尤其对场点地震动参数(如烈度)绝对值的影响更为显著,也即潜在震源区划分环节起主要作用. 一般来说,潜在震源区划分环节的影响仅对最高和次高震级上限潜在震源区内的场点及最高震级上限潜在震源区附近的场点起主要作用,而对那些处于低震级上限潜在震源中的场点,则还是地震统计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影响大于潜在震源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影响.    相似文献   

15.
应用地震危险性评定专家系统,根据区域地球物理、地质等方面资料,进行了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其结果与传统方法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地震巨灾保险是降低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巨灾模型的主要分析模块之一。传统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主要是基于潜在震源模型、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动衰减模型等并采用概率方法得到场点的地震危险性值,该危险性表示的是未来所有地震对场点的综合影响。然而,在使用地震巨灾模型进行地震风险分析时需要用到单个地震事件对场点的影响,这就需要根据潜在震源区生成一系列单个地震事件,并计算每个事件对场点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基于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所采用的地震活动性模型(潜在震源区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模拟符合我国地震活动时间、空间和强度分布特征的地震事件集。模拟时遵从的基本理论为:地震发生在时间上符合泊松分布,震级分布可用古登堡-里克特定律来描述,空间分布特征则用潜在震源区及其地震发生率来描述。模拟得到的地震事件包含以下参数:时间(年、月、日)、地点(经度、纬度)、深度、震级、断层走向以及衰减特征等。该模拟地震事件集可满足地震巨灾模型中地震风险分析的需求,已应用于我国地震巨灾模型中。  相似文献   

17.
潜在震源区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论述了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中潜在震源区的概念及其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它与地震危险区的差异,其次,阐述了我国现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对潜在震源区概念的发展,最后,讨论了潜在震源区的不确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认为场地震动力持时主要决定于近场地震影响,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越大,场地地震动持时越大,潜在震源区其它地震活动性参数(年发生率、起算震级、b值)减小或设防水准降低,场地地震动持时增加,且地震动持时增加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9.
李昌珑  高孟潭 《内陆地震》2021,35(3):205-215
分析中亚—中东地震危险性模型和中国模型在南天山—帕米尔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模型特点,重新划分面源潜在震源区,重新确定新潜源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使用南天山—帕米尔地区的断层资料建立了断层震源模型,并计算断层震源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将面源和断层源结合,使用协调后的模型计算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研究表明,使用断层源模型后,帕米尔高原几...  相似文献   

20.
杨章  谷青 《内陆地震》1990,4(3):211-221
采用多因子综合概率法估计了乌鲁木齐市区及矿区的地震危险性。根据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性的研究,划分了潜在震源区,确定了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应用以结构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的震损概率法,预测了乌鲁木齐的地震灾害。提出了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