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内蒙古国土资源系统的学者,在中国内蒙古二连盆地约8000万年前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了巨型似鸟恐龙化石。研究确定为罕见的巨型盗蛋龙类恐龙,命名二连巨盗龙(Gigantoraptor erlianensis)。在2007年6月1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他们报道了这一新发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首次在山东青岛莱西地区晚白垩世红土崖组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蛋化石呈圆形,其直径为11 cm,蛋壳的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它属于树枝蛋类,可能为镰刀龙类恐龙所产。沉积环境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该时期研究区主要为河道—河漫滩沉积环境,适宜的古气候条件是恐龙蛋孵化的理想地区;同时镰刀龙类蛋的发现,预示着将来在该地区很有可能发现镰刀类恐龙骨骼化石。  相似文献   

3.
中国甘肃省酒泉地区公婆泉盆地早白垩世恐龙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海鲁  罗哲西 《地质学报》2008,82(1):139-144
中国甘肃省酒泉地区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的恐龙化石主要由1992年中日丝绸之路恐龙考察计划和1997~2000年中美马鬃山恐龙考察计划发掘和研究。先后发现的恐龙包括兽脚类、蜥脚类、禽龙类和新角龙类等。这一新的公婆泉恐龙组合的主要特征是同时包含了在晚白垩世占主导地位的几类恐龙的基干分子,如戈壁巨龙(Gobititan)是巨龙型类的基干分子,马鬃龙(Equijubus)是鸭嘴龙型类的基干分子,而古角龙(Archaeoceratops)和黎明角龙(Auroraceratops)是新角龙类的基干分子。公婆泉恐龙组合的另一特征是其某些成员的体型较大,如似鸟龙类和镰刀龙类恐龙是同期同类中最大的。比较研究发现,公婆泉盆地新民堡群的恐龙和辽西热河群的恐龙关系密切,但前者的整体来说要比后者进步。考虑到公婆泉盆地新民堡群的时代(Albian)较辽西热河群(Hauterivian晚期-Aptian早期)晚,公婆泉恐龙组合似应代表中国北方早白垩纪鹦鹉嘴龙恐龙动物群进化过程中较进步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周翠  钱迈平 《江苏地质》2020,44(3):283-287
“吉兰泰龙”(“Chilantaisaurus”)自1964年首次描述命名以来,长期被认为是异特龙科(Allosauridae)的大型掠食恐龙,包括4个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个属被解体。其中,属型种“大水沟吉兰泰龙”(“C. tashuikouensis”)和“西伯利亚吉兰泰龙”(“C. sibiricus”)被归入棘龙类(Spinosauria)或新坚尾龙类(Neotetanurane);“毛儿图吉兰泰龙”(“C. maortuensis”)被归入鲨齿龙类(Carcharodontosaurid),并被重新描述命名为毛儿图侏儒鲨齿龙(Shaochilong maortuensis)。“浙江吉兰泰龙”(“C. zhejiangensis”)是现存唯一的此类恐龙的足部骨骼化石标本,从其尺寸大小推测,这是一种身长约5 m的大中型兽足类恐龙。通过与其他大中型兽足类的同部位骨骼化石进行对比,可见其具备许多兽足类特别是镰刀龙类的共同特征,并非原以为的仅相似于慢龙,也不排除其属于另一种大中型兽足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钱迈平  张宗言  姜杨 《江苏地质》2012,36(4):337-348
浙江白垩系中戴组和赖家组地层先后发现镰刀龙超科(Therizinosauridae)恐龙骨骼化石,证明镰刀龙类恐龙生活区域不仅遍及蒙古、哈萨克斯坦、中国华北、东北、华南及北美西部等地,而且也包括中国的华东。这类曾长期令人困惑的奇异动物,随着近一个世纪的化石材料积累和研究,逐渐显现出它们的演化过程,即由食肉性恐龙演化成以素食为主,也许还兼肉食的杂食性恐龙。随着食物来源的扩展,镰刀龙类成为白垩纪分布很广、对环境适应性很强、演化十分成功的恐龙。浙江天台盆地发现的始丰天台龙(Tiantaisaurus sifengensis)脊椎骨骼化石上的气囊构造(pneumaticity),说明其虽体态硕大,但骨骼结构并不很笨重,而是与现代鸟类骨骼很接近。尽管还不能确定恐龙的气囊能像鸟类的那样可作为呼吸系统的重要部分,但其减轻体重、提高行动灵活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并再一次证实了恐龙与鸟类在演化上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中国剑龙类恐龙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山  彭光照  叶勇 《江苏地质》2015,39(4):530-534
我国中生代陆相沉积地层发育、分布广泛,有近百个恐龙化石产地分布,从东部的山东半岛到西部的甘肃、新疆;从云南、四川到内蒙古和黑龙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国家,已研究命名的恐龙种类达210多个。其中剑龙类恐龙化石9属10种,包括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华阳龙、沱江龙、嘉陵龙、巨棘龙、将军龙。太白华阳龙化石的发现为剑龙类起源于东亚提供了佐证,四川巨棘龙副肩棘原始埋藏状态的发现使研究人员对其功能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四川巨棘龙皮肤印模化石的发现对认识剑龙类表皮结构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生代陆相沉积地层发育、分布广泛,有近百个恐龙化石产地分布,从东部的山东半岛到西部的甘肃、新疆;从云南、四川到内蒙古和黑龙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国家,已研究命名的恐龙种类达210多个。其中剑龙类恐龙化石9属10种,包括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华阳龙、沱江龙、嘉陵龙、巨棘龙、将军龙。太白华阳龙化石的发现为剑龙类起源于东亚提供了佐证,四川巨棘龙副肩棘原始埋藏状态的发现使研究人员对其功能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四川巨棘龙皮肤印模化石的发现对认识剑龙类表皮结构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Epidexipteryx hui Zhang et al,2008)2006年在中国内蒙古宁城县侏罗系道虎沟组地层挖掘出一保存良好的小型手盗龙类恐龙部分骨骼化石,尾巴附有4根长羽毛。经中国科学院周中和、张福成等研究,认为是一种新发现的恐龙属种,命名胡氏耀龙,其属名耀龙意为"炫耀羽毛的恐龙",种名胡氏则为纪念2008年4月逝世的中国古哺乳动物学家胡耀明。  相似文献   

9.
伤齿龙类(troodontids)与其他恐龙不同,生蛋时将蛋竖直插入巢穴内松软泥沙里。此窝产自中国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地层的恐龙蛋化石,显示该种恐龙每次产2枚蛋,从巢穴中心开始,向外依次螺旋排列,每窝可超过20枚。暗示雌性伤齿龙类与雌性盗蛋龙类一样,有1对均具输卵功能的输卵管,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个固定巢穴生蛋,并时常照看这些蛋。此外,伤齿龙类恐龙的蛋壳像某些现代鸟类的蛋壳一样坚固,足以承受其插入泥沙时的压力。而其他一些恐龙的蛋壳更像某些现代爬行类的蛋壳,是韧性的,在重力作用下往往呈扁球形。  相似文献   

10.
Dilong  paradoxus  Xu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3):229-229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瑞尔(MarkA.Norell)等古生物学家2004年宣布一项重大的发现: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陆家屯的义县组地层,发掘出4具距今1.39亿年-1.28亿年的兽脚类恐龙骨骼化石。研究证明,它们是暴龙(也叫霸王龙)类(tyrannosaurs)早期的祖先类型,因此前发现的暴龙类一般都相当巨大,不少超过10m,而这些恐龙化石身长仅1.5m左右,故命名为奇异帝龙(Dilong paradoxus),意思是令人惊奇的恐龙皇帝。  相似文献   

11.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9,33(4):345-345
1999年7月以来,在广东河源市源城区黄沙村的长岭顶、东源县城武装部工地和农林街工地区上白垩统地层,陆续发掘出包括头骨、尾椎及腰带等恐龙骨骼化石,至少7具个体。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吕君昌研究,确定为是一种新发现的盗蛋龙类恐龙,属名取自化名产地名,种名赠给在这些化石的发掘和保护中作出巨大贡献的河源市博物馆馆长黄东。  相似文献   

12.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是中国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中国—加拿大恐龙考察计划(Sino-Canadian Dinosaur Project)项目为代表的科研队伍,相继在杭锦旗和鄂托克旗发现了龟类、离龙类、鳄形类、恐龙、鸟类和原始哺乳类等化石,但我们对该恐龙动物群面貌的认识仍存在很多不足。深入开展对这一地区恐龙动物群及其地层的系统调查,不仅有利于厘清该动  相似文献   

13.
198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地区中侏罗统五彩湾组地层一化石坑中采集到27个保存不佳的恐龙肩胛骨化石,其中17个左肩胛骨,10个右肩胛骨,经综合整理修复出2副骨架。1990年经恐龙专家董枝明先生研究认为是一种体长约5m的小型蜥脚类恐龙,因其体形小巧,并为纪念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已故的恐龙修复架装专家苏有伶先生,命名为苏氏巧龙。这是苏先生生前修复的最后一条恐龙,也有学者怀疑它是后来发现的体长约17m的克拉美丽龙(Klamelisaurus Zhao X,1993)幼体。  相似文献   

14.
1941年中国恐龙研究的奠基人杨钟健,将一种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县金山大洼王家山的原蜥脚类(Prosauropoda)恐龙命名为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以感谢德国专家许耐对其研究工作的热情帮助。这是中国人发现并研究命名的第一种骨骼保存完整的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兽脚类恐龙牙齿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君昌  韩建新 《地质学报》2012,86(3):363-370
黑龙江嘉荫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产地,在我国晚白垩世恐龙的研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地区曾发掘出土大量鸭嘴龙类化石,是研究大型鸟脚类恐龙尤其是鸭嘴龙类系统分类和演化的理想地区。但相对应于鸭嘴龙类化石来说,兽脚类恐龙化石在该地区的发现却较为鲜见,主要以牙齿的形式出现。本文主要对最近在该地发现的一批兽脚类恐龙的牙齿化石进行详细描述对比,初步研究显示含有霸王龙类、驰龙类、白鲨齿龙、福井盗龙以及可能为新的兽脚类恐龙的牙齿。  相似文献   

16.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9,(2):149-149
化石最初发现于蒙古戈壁沙漠的乌哈托喀上白垩统德加多克塔组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彦满达呼组地层。经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科学系的JamesM.Clark,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MarkA.Norell和蒙古科学院的巴斯保德共同研究,认为是一种新的盗蛋龙类恐龙。因发现的化石骨骼埋藏在火红色的岩石中,其姿态仿佛呈舞蹈状,所以属名就取自当地佛教传说中的火葬柴堆上舞蹈的骷髅——葬火主的梵文名称,种名则取自1965年和1970年波兰一蒙古联合考察戈壁沙漠期间作出杰出贡献的波兰古生物学家Halszka Osmolska的名字。  相似文献   

17.
从浙江天台白垩纪蛋化石复原恐龙类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浙江天台盆地白垩纪地层中,已发现了甲龙类及慢龙类等恐龙骨骼化石及数以千计的蛋化石,其中许多为恐龙蛋化石。根据国内外相同类型的蛋化石中迄今已发现的恐龙胚胎化石研究成果,可大致确定其中一部分蛋化石分别是由鸭嘴龙类、巨龙类、慢龙类、盗蛋龙类、伤齿龙类和暴龙类等恐龙所产。并发现鸭嘴龙类、巨龙类和慢龙类的圆形蛋、副圆形蛋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盗蛋龙的长形蛋和伤齿龙的棱柱形蛋较少,暴龙类的巨型长形蛋最少,从而反映了他们各自在生态金字塔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吕君昌 《地球学报》2016,37(2):129-140
在江西赣州地区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窃蛋龙类化石——赣州华南龙,属于进步窃蛋龙类,其独特的头部特征为研究窃蛋龙类恐龙的颅面演化、古地理分布及古生态环境提供重要信息;在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大型、前肢短的驰龙类恐龙——孙氏振元龙,为大型、短前肢类型的驰龙类提供羽毛形态学方面的重要信息,为研究驰龙类的多样性、鸟类羽毛以及飞行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辽西发现的喙嘴龙类翼龙——朝阳东方颌翼龙,是该地区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的第一件翼龙标本,不仅填补了时代上的空白,同时对于印证晚侏罗世喙嘴龙类的辐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这些重要发现对于研究窃蛋龙类的演化、驰龙类羽毛演化及鸟类羽毛起源等热点与难点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在发现华南龙的基础上,命名了赣州恐龙动物群。  相似文献   

19.
郝宝鞘  彭光照  秦钢  叶勇  江山 《地质通报》2018,37(10):1777-1782
剑龙类恐龙是一类长有骨板的中-大型有甲类恐龙。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从颈部到尾部沿背脊有两列直立的骨板,呈对称或交错排列。已知最早的剑龙类恐龙发现于中侏罗世的欧洲和中国,在侏罗纪末期剑龙类迅速繁衍,在全球都有分布,但随后在白垩纪早期开始消亡。中国至今所发现的剑龙类恐龙化石有几十个个体材料,发表的属种共计9属10种,分别为嘉陵龙、乌尔禾龙、芒康龙、营山龙、华阳龙、沱江龙、重庆龙、巨棘龙,将军龙。从地层分布、头部、腰带、肢骨比值和骨板几个特征来看,中国剑龙类应该有一个从华阳龙-重庆龙-巨棘龙-沱江龙-营山龙-芒康龙-乌尔禾龙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恐龙足迹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06年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在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西10公里处发现一恐龙足迹化石点。由于恐龙足迹产地的地层研究程度较低,因此这批恐龙足迹的研究在地层年代确定、以及恢复古环境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共识别出脊椎动物足迹化石119个,其中大部分为恐龙足迹,包括兽脚类恐龙足迹:玫瑰实雷龙足迹(Eubrontes glenrosensis)、海流图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 hailiutuensis ichnosp.nov)和鸟脚类恐龙足迹中型异样龙足迹种(Anomoepus intermedius),以及鳄类足迹的蛙步足迹,其中海流图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 hailiutuensisichnosp.nov)为新种。根据足迹形态的对比,推断造迹恐龙分别为兽脚类恐龙中的巨齿龙类(Megalosaurus)和双脊龙类(Dilophosaurus)以及鸟脚类恐龙棱齿龙类(Hypsilophodont)。通过对比发现乌拉特与波兰Opatw附近的Podole地区的早侏罗世的足迹组合十分相似,因此建议将乌拉特中旗海流图的足迹及含足迹地层的年代归入侏罗纪早期。根据对足迹产地附近的地层剖面的研究以及足迹组合中含大量鸟脚类恐龙足迹的事实推断:侏罗纪早期研究区古环境为山涧河流环境,雨量充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