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壤旱地棉田间作小气候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棉田间作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共设置4个处理:棉花单作、棉花间作花生、棉花间作甘薯、棉花间作大豆,研究不同间作棉田群体对不同层次的光强、土壤温度以及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棉花单作系统相比,间作系统可通过改变受光结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促进棉花生长发育,利于棉花种植获得高产;棉花间作大豆模式是较适宜在红壤旱地推广的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水分亏缺所造成的危害超过了一切逆境因子的总和,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及农业生产。作为全国重要优质棉区之一的新疆,干旱及水资源缺乏也成为棉花产业发展的重大限制因素之一,棉花种植几乎完全依赖灌溉,而棉花或棉田是否需要灌溉,可根据土壤含水量以及植株本身受旱程度特征等指标来判断。本文从棉花干旱形态变化、生长发育进程、生理生态特征、产量结构差异、土壤水分变化、气象干旱等不同方面对绿洲棉田干旱指标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开展滴灌模式下棉田干旱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干旱敏感性指标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不同气候生态棉区化学调控适宜期的试验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山东省气候条件下,棉花生长发育主要受热量条件制约.由积温推算出在不同气候生态棉区以及不同品种、种植方式、密度和产量水平下的棉田物候期,由此得到相应棉田各次化调期,可改变田间小气候,提高成铃率10%~15%,单铃重增加0.3~0.9g,使棉田因蕾期缩短而改变播期及种植品种,扩大麦棉两熟种植区域,提高棉花品质.  相似文献   

4.
天门市植棉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较大,产量在国内和省内都占有重要地位,对支援国家建设和出口创汇作出了较大贡献.但因季风影响,每年7、8月份高温干旱期长,往往造成棉田土壤干枯,加上棉株蒸腾耗水加大,严重阻碍着棉花的正常生长和开花座桃,导致棉花产量不稳不高.因而每年高温干旱期间都要进行灌水抗旱,以补充棉田水分的不足.但是,灌水抗旱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水土流失,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8年以来,我们配合农技部门在我市进行了棉田盖草试验、  相似文献   

5.
李琳  岳平  梁萍 《干旱气象》2002,20(4):16-19
1 河西棉花种植分区回顾80年代初,根据农业气候资源将河西川区棉花种植(覆盖地膜的棉田简称地膜棉,不覆盖地膜的棉田简称露地棉,下同)分成3个种植区:(1)次适宜种植区,范围含敦煌市(除南湖乡)、安西县西半县,海拔高度1200m以下地区。(2)可种植区,范围是金塔县、玉门市花海乡、敦煌市南湖乡,海拔高度1200~1300m的地区。(3)不能种植区,范围为海拔高度1300m以上地区[1]。2 问题的提出河西川区自1979年推广地膜棉至1999年底,河西西部棉花播种面积达2.5万hm2,是1978年棉花播种面积的3.8倍。每公顷皮棉产量1050~1500kg,成为全国高产棉区…  相似文献   

6.
刘贤  丁平  王润元 《干旱气象》2002,20(4):13-15,19
通过对有膜棉田和无膜棉田的温度、湿度的对比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棉田盖膜在前期有增温保湿作用,并且使棉株生理活动加强,物理过程减弱,有利于棉花干物质的积累,使棉花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伊犁棉区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新棉区.过去植棉面积一般不超过三万亩,民用棉需从外地调入.1982年以后兵团农四师扩大了棉花种植面积,近年来可达6-7万亩,棉花不但可自给,还可调出.但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产量低而且不稳定.1984年全区6.97万亩棉田,单产每亩56斤,远低于全  相似文献   

8.
棉花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仅次于粮食最重要的农产品.我国种植棉花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3世纪华南各地就有种棉记载.13世纪引种至长江流域,16世纪黄河流域已普遍种植,现种植区域极广,新疆玛纳斯河流域(45°10′N)是世界棉花种植的最北界.全国90%以上的棉田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我国棉花气象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泾惠灌区属老棉区。棉田面积大,是我省主要产棉区。近年来引进育苗移栽新技术,对提高棉花产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移栽面积,提高棉花产量,现就有关气象问题作如下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探求绿洲棉区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棉田蒸散发规律,运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对膜下滴灌棉田蒸散过程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棉花的日蒸散量曲线都表现为单峰曲线,不同生育时期一膜六行(30株/m2)种植的棉田蒸散量比一膜四行(20株/m2)大,花铃期棉田的蒸散发强度最大,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分别为4.76mm/d、5.94mm/d。同时,一膜六行种植的叶面积指数大于一膜四行种植,株高小于一膜四行种植。花铃期棉田的蒸散发量与日平均气温(p<0.01)和空气相对湿度(p<0.01)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与日平均风速和日平均水汽压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根据稀植间套多头整板棉田棉花铃重试验资料,分析研究了主茎叶枝铃重与热量条件的相关关系,提出了计算铃热系数和单株锦铃量利用效的计算模式,分析计算了棉田不同时段和不同结构的热量利用状况,综合评价了稀值间套多头整枝棉田叶枝结铃的热量补偿效应和产量补偿效应,为合理调整棉田结构,把握棉田热量资源开发的关键时段和主导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鄞县象山港畔的大嵩区有14,410亩低产老棉田,棉花单产徘徊在40公斤上下,有的年份尚不足10公斤。1982、1983年二年平均总产13,597担,平均产值186万元。亩产值129.08元。我们为了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探索种植新领域,应用气象科学,优化种植方案,经过六年的调查分析,试种对比,于1984年向县政府提出了低产棉田改种柑桔的建议。现在二万亩柑桔生产基地已经建立。1979年试种的166.7亩柑桔,去年实产333,400公斤,亩产值2,000元左右。显示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威力。  相似文献   

13.
棉花耗水规律和灌溉随机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5年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棉花产量与耗水量的抛物线关系,确定了棉花最佳耗水量;根据棉花植株在不同土壤湿度情况下气孔阻力、蒸腾强度和蕾铃脱落率的变化,确定了不同生育阶段的适宜水分指标和干旱指标。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棉花灌溉随机控制模型,可以动态预报棉田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和实际蒸散量,并从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提出优化灌溉决策。  相似文献   

14.
棉花在关中地区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长期以来,发展不平衡,产量不稳,常低于全国平均产量。在目前生产水平条件下,棉花生产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干早、低温、阴雨是影响棉花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分析棉花生育期农业气候条件,为棉花布局的调整提供一点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克拉玛依现有棉花产区的产量,分析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对照分析产棉区与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气候异同,认为未来开发区种植棉花,其产量形成的气候条件优于现有植棉区。但开发区的主要问题是防风,应建立防护林体系,改善农田小气候。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棉花田间水分试验资料的基础上,找出了棉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及棉花各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确定出新疆不同气候类型地区棉田一次适宜灌溉定额。根据试验求算实际蒸散量,利用彭门公式及土壤水分平衡方程,计算求得棉花各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及不同年型不同气候类型地区棉田全生育期的适宜灌溉定额及最佳节水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匮乏是限制棉花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明确棉花干旱后的复水灌溉量、复水时间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解除程度,可为制定有效抗旱减灾降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精准水分模拟试验,研究了花铃期不同复水程度(50%、75%、100%灌溉量)对棉花轻度干旱胁迫(土壤湿度为50%-60%)形态特性、产量的解除效应。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后,100%和75%复水量处理棉花蕾铃干物质、地上总干物质均高于或接近对照,干物质增加量与复水程度呈正比,而50%复水量处理始终低于对照,复水对干旱的解除效应不显著。复水过程中,棉田土壤湿度和植株叶片含水率的差异变化趋势一致,复水后第4d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复水后第19天至30天,50%复水量叶片含水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已发展为重旱,而75%、100%复水量叶片含水率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土壤为无旱状态,二者配合可快速监测棉田干旱状况。复水后株蕾铃数、单铃重、棉花纤维长度均低于对照,蕾铃脱落率增加,最终产量低于对照,但75%、100%复水量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50%复水量无法解除轻度干旱胁迫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75%、100%复水量可有效解除干旱影响,且在复水后第19d内受旱棉花处于恢复生长的旺盛期,进行干旱复水灌溉时需考虑复水程度和时间差。  相似文献   

18.
棉花是宁波市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近80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1%左右。本市气候暖湿,无霜期长,具有棉花生产的有利气象条件。但由于整个生长期长达七个月之久,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多种气象因素的影响和自然灾害的威胁,给棉花生长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本文对气象条件与棉花产量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产量预报。  相似文献   

19.
棉花生育期气候条件分析刘娅妮(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陕西自宋朝开始种棉花,至今700多年。本世纪30年代种植面积曾达到27万公顷。但近年来种植面积一直在7万公顷左右徘徊,棉花产量低而不稳。致使棉纺业棉花自给能力不足40%。我省种棉积极性不高...  相似文献   

20.
1安西县地属特早熟棉花积温不足区,历年霜后花多,遇早霜提前的年份产量就明显下降。该县环城乡城北三队赵占才,1981年承包棉田115亩,长势很好,8月23日他从气象站得知,9月下旬将有早霜出现(实况相符),于是在来霜前半月,他对全部棉田喷施了乙烯利,促使早熟。当年获亩产皮棉158斤的好收成,并得超产奖15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